1、科左中旗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9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一、选择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事件A建立了封建制国家 B实行了禅让制度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度2. 2017年11月,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我们通过甲骨文可以A研究书法发展的历程B印证汉字是最早文字C确定中华文明的源头D了
2、解商朝的社会历史3.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西周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西周这样做主要是A强调家族等级 B防止贵族内部纷争C强化尊祖敬宗D维护天下共主局面4. 西周时期,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发“授民授土”的册命书,并由史官当众宣读,受封者获得官属、奴隶、礼器、仪仗等,并要遵循朝觐周王的礼仪“立中廷,北向”,这一史实说明当时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官僚政治的形成C君臣关系的强化 D儒家伦理的认同5. 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
3、这表明在传统社会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 D尊卑观念根深蒂固6. 周礼考工记记载:“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次之,然后可铸也。”这段材料反映的古代科技是A铸铁柔化技术B灌钢法C青铜冶炼技术D垄作法7. 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 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A中央集权日趋瓦解 B统一趋势逐渐增强C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D宗法体系受到冲击8.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的发展。如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
4、修的郑国渠,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社会局面的稳定 B富国强兵的需要C中央集权的建立 D国家的统一趋势9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1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发掘中,在今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西、广东、辽宁等省都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其中有犁铧、锄、镢、锸、镰、斧等农具。这说明,战国时期A冶铁技术获得较大
5、提高 B私营冶铁业的日益兴盛C冶铁作坊遍及全国各地 D个体农耕具有技术基础11. 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 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12.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这反映当时A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C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D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13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
6、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A. 导致分封制逐渐崩溃 B. 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 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 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14. 春秋吋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15.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
7、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无两适。”这反映当时学者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重视规则和秩序16.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17. 文学艺术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反映。下列文学作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再现西周时期社会环境、世态人情的是A离骚 B 诗经 C庄子 D
8、周易18汉字“丁”的变化如图所示,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19.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A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C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20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谥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谥法。秦始皇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尊严B弘扬三纲五常C废除宗法制度D取消分封制度21.三国志称
9、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 B分封制C井田制D宗法制22.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颁布统一的各种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任务的完成”。这表明“行同伦”A旨在推动儒法融合 B宣传了儒家思想学说C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彰显皇帝的绝对权威23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体现“尚贤”原则的各种选拔制度。这种现象A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 B表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C意味着宗法影响的消除
10、D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离24. 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 B推行推恩令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25. 汉武帝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政治,后来刺史的职权范围扩大,逐渐享有行政权和兵权。东汉时期刺史逐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刺史权力变化导致东汉A监察权力加强B中央集权削弱C君主专制强化D国家统治稳定26.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举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
11、的选官方式第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3个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23分,第29题15分,共48分。)27.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时间生产工具经营方式农业技术西周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选种、除虫等方 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战国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依据材料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
12、要分析其影响(10分)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
13、的方法,一切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材料三 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始终没有脱离氏族部族宗族家族的发展脉络,“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在家为孝,在朝为忠”已经成为几千年社会关系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的社会现象。 摘编自曾小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类型及其特征(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社会转型的原因。(12)(2)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国家治理的主要措施。(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
14、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7分)29.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西汉宣帝(前91年一前49年)亲政后视“霸王道杂之”为必须遵行的“汉家制度”。因出身微贱,知道百姓对贪腐官员切齿痛恨,所以他在诛杀一批地位很高贪污官员的同时,还派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者”。对郡守级官吏,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不定期派使者对郡守级官吏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他曾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诏令分给“流民还归者”公田,贷给种子与食物,并不要他们出算赋和给徭役。他的“厉精为治”取得了卓著的文治武功,被誉为“中兴”
15、君主。但宣帝为了打击霍氏集团的权力,任用外戚、宦官,统治后期贪图奢侈逸乐,“颇修汉武故事,官室、车服盛于昭帝”,也为西汉末期政治混乱埋下祸根。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汉宣帝推动汉代出现“中兴”局面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宣帝的历史功过。(7分)科左中旗实验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12345678910CD B C CCBBD D 11121314151617181920A D BC D D BBA A 212223242526A C D C B C二、材料题(3
16、个小题,第27题10分,第28题23分,第29题15分,共48分。)27.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内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10分)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容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28.(1)表现: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原因:铁器、牛耕的应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促进宗法制、分封制的崩溃,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推动;思想上的百家争鸣(14分)(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4分)(3)特征:血缘关系浓厚;家国同构;君权、父权至上(或君主专制);人治。(4分)评价: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作用;推动了民族融合与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3分)29.(1)遵循“霸王道杂之”的指导思想;惩治贪腐,大力整饬吏治;加强官员考核;抑制豪强,减轻百姓负担。(8分)(2)有利于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但任用外戚、宦官,后期贪图享乐,是西汉末期走向混乱的重要原因。(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