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10月检测2020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创新高中历史教研组 命题时间 2020年10月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卷 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1、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导致秦朝灭亡;又有学者提出,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性质,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到反抗以致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A.后期学者
2、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C.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2、汉文帝时期,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施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这些措施()A.结束了汉初的无为而治 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放弃了重农抑商 D.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3、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王氏当权。其代表人物王导在朝中担任宰相,王敦统重兵坐镇长江中游,内外相应,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由此可知()A.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B.东晋出现了分裂割据C.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D.皇权与相权实现了合理制衡4、中国古代
3、历史分期起止时间,或皇帝在位时间,错误的一项是()A.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B.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C.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D.汉武帝(在位公元前140年前87年)康熙在位(1662年1722年)5、“自东汉末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苦于长期战乱的中原人大量迁移到他们视为畏途的南方而这里的局势又相对安定,往往能在较长时期内无风尘之警,水利兴修和农田垦辟在持续进行,位处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尤为突出。”材料表明江南地区“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
4、中原人大量南迁社会比较安定 统治者的重视自然条件优越A.B. C. D. 6、下列史实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北京人的氏族生活商朝建立王莽篡汉焚书坑儒陈胜吴广起义蔡伦改进造纸术A. B. C. D. 7、隋炀帝在海南岛上复增郡县,计建制三郡十县。唐高祖武德五年,立崖、儋、振三州,先后置三都督府、七州和二十六县以上,由中央政府直接委派官吏。到德宗贞元五年(789年),达五州二十二县,开发地域从环岛沿海逐渐扩大到五指山腹地。这表明当时()A.结束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B.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C.经略海疆的主权意识有所提升D.地方有一定的行政自主权8、唐朝时期的翰林学士最初是供君主消遣的文学之士,后发
5、展为起草内制、参谋顾问,继而参与机密。同时这些文学之士又以拒绝制诏、谏诤等多种方式对君主的“无道”“有违祖制”的行为进行劝阻、牵制。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的设置()A.积极维护封建皇权制度 B.加强了政府的监察机制C.保证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D.促进了政府的效能建设9、唐代见于史志的羁縻府州有856个,“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同时,又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由中央任命长史、司马等官员,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唐代的这些举措()A.消除了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B.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导致了地方官员职权的混乱10、2
6、013年,唐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被发现。2014年1月,其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以前史书记载上官婉儿与韦后一党关系十分紧密,而墓志则显示上官婉儿并非与韦后一伙。这印证了( )A.陈寅恪的“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B.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C.王国维的“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D.梁启超的“对旧史不可轻信,十之七八应取存疑态度”11、西汉时期的司法审判,以儒家思想为断狱的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判案件的时候,用儒家经典,特别是将春秋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又称“引经断狱”。由此可见A.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 B.西汉时期的司法程序已经相
7、当完善C.春秋是司法审判的唯一依据 D.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司法审判领域1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的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东京D.元大都1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14、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
8、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合理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15、九章算术分为方甲、粟米、均输、方程、勾股等九章。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数学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注重理论研究以科学实验见长A. B. C. D.16唐开元年间,政事堂虽设在中书省,但自成机构,后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以对口分理各项行政事务。凡一切政令,包括皇帝诏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并加盖印章方能生效颁行。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A.实现了对皇权的有效制衡B.加强了对
9、各级官吏的监督C.废除了尚书省及下属六部D.有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17、东汉后期,门阀士族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曹魏时期,“明扬仄陋,唯才是举”“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据此可知,曹魏时期的选官()A.开始注重德才和品行B.完全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C.改变了贵族血缘政治D.利于抑制门阀世族的扩张1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完整农书 B.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C.火药在唐初用于军事领域 D.吴道子被尊为画圣19、黑格尔认为: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
10、下列哪个时期的思想最符合黑格尔的所说的话的含义()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20、2018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掀开了中印关系的新篇章,进一步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我国早在唐朝就有一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使者,他是()A.张骞B.玄奘C.鉴真D.郑和21、脍炙人口的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艺术形式上,反映了北方民族妇女的特色;从文字而言,词兼胡汉,“天子”“可汗”并用。这反映了()A.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增添色彩B.北方女性具有男子的英雄气概C.民族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D.儒家思想观念已深
11、入人心22、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官出任州郡长官23.魏晋时期的赋税制度,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是()A.两税法 B.租调制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24、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25、宋仁宗
12、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这反映出仁宗()A.推崇民主政治体制B.背弃中央集权成法C.具有一定政治理性D.试图缓和君相矛盾26、.据北宋学者王得臣记载:“都城(东京)相国寺最据冲会,每月朔望三八日即开,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由此可知,北宋庙会( )A.突破了原有时空限制 B.成为新的商业中心C.与商业活动结合紧密 D.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27、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
13、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28、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29、汉唐两朝统治者特别注意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并设立相关的中间机构,但是如刺史、州牧、道等监察区,最后都发展成州政府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并导致了地方的分裂。北宋统治者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做法是()A.设通判B.设转运使 C.设二府三司D.重用文官30、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
14、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3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在于()A.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B.社会动荡不安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丝绸之路开辟32、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元朝设立的军政机构有()A.北庭都护府B.宣政院C.西域都护府D.北庭都元帅府和宣慰司33、南宋社会生
15、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临安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B.南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C.中国在宋代就实现了现代化D.宋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34、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这些做法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 B.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35、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社会。其中
16、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弃C.门第观念的完全淡化D.国家放松对社会控制36、明清时期商贾指南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士商类要等一系列商业书籍出现,“弃农从贾”乃至“弃儒从商”“士商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表明()来源:学科网商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 商人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对商业的认可与重视 政府奖励工商政策的成效。 A. B C D 37.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
17、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38. 以下为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中国与西洋各国的交流情况。据下表可知,郑和下西洋()A. 使中国在外贸中处于劣势 B. 加强了中外间的文明交流C. 给中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D. 推动了亚欧新航路的开辟39. 在完成藏族地区的统一后,明太祖要求藏族人民输马作赋、承担徭役,或蒸造乌茶、输纳租米,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这表明()A. 藏汉民族实行相同的赋税政策 B. 政
18、府对藏族地区实行民族压迫C.朝贡贸易有利于汉藏间友好关系 D. 政府对藏族地区实行必要的管理40、有学者指出“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材料旨在强调三大发明()A.改变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C.标志着世界范围内近代化的开端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第卷 非选择题(共20分)请将您的答案填写在对应的题号后二、材料解析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果说,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期,从汉代开始,便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当然,中国人对于佛教哲学并
19、非不加改造地照搬,而是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中诸如孟柯、庄周等人的思想带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魏晋六朝到隋唐,中国著名的云冈、敦煌、麦积山等石窟艺术,都有印度艺术的影响。在艺术家的改造下,佛的森严、菩萨的温和与妩媚、迦叶的含蓄,天王力士的雄健和威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熟与完善。唐代寺院的“俗讲”极为盛行,但内容已不是佛教教义,也不是六朝名士的玄虚思辨,而是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成为宋人平话和市民文艺的先声。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明朝士大夫徐光启是二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将心目中的西学,分为大小二种。大的是宗教,小的是科学。他立志传
20、播与发扬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他认为天主教不仅是一种理论,可以满足人们对超自然的探索与信仰,而且还是一种治术,就是治理社会的手段。他提出了一个口号叫“补儒易佛”,就是说西方以天主教为代表的思想文化,可以补充儒学的不足,替换掉对社会治理已经没什么作用的佛教。但徐光启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让大家都成为天主教徒。他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杨早简说中国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来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魏晋到隋唐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特点(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徐光启看待西学东渐的观点(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今文化交流过程中
21、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2分)。4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九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
22、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创新的主要史实。(4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的地位和权力有何变化?(2分)(3)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4分)高一年级10考历史参考答案1-10 CBABC BCACC 11-20 DBABA DDCCB 21-30 ADBDC CADBC 31-40 CDDBA ADBDB41(1)出现中外文化合流的趋势;使儒学面临危机。(2分)(2)在吸收的基础上有创新
23、;佛教艺术的宗教色彩淡化,世俗化趋势明显;佛教艺术汇入了唐文化的精华;本土化明显。(4分,每点一分)(3)观点:西学可以为我所用;了解外来文化是为了超越西方文明,光大华夏文明。(2分每点一分)对待:批判吸收,洋为中用;结合现代化实践,实现文化的创新;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主体性意识。(2分,任意两点)42. (1)继承: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2分)。创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2分)。(2)地位:不断提高。(1分)权力:由仅备顾问到获得票拟权。(1分)(3)积极作用: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2分)原因:明中期阁臣大多具进士资格,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养较高;立场比较客观,办事公允。(2分,任意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