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
2、-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
3、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
4、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
5、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
6、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
7、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开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兴自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8、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
9、清醒认识。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
10、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
11、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
12、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
13、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
14、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渔夫吓得倒退了两
15、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
16、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有删改)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
17、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8.舟行江上
18、,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
19、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
20、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
21、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22、是(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
23、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14.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
24、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2)乐器在古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写到乐器的句子是“_”和“_”。(3)自然界鸟类的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5、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科学家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因为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从此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 20世纪60年代,栾恩杰到第七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重大任务就是我国潜地导弹“巨浪一号”的研制,潜地导弹作为秘密武器,在欧美国家是 的国防项目,鲜有资料可供借鉴,在没有国外技术援助、自身又缺乏技术力量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按照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再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这三步被称为“台、简、艇”,但每一步都失败过。失败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是 的。栾恩杰从导弹研
26、究的技术员到中国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失败,大到火箭里面的特殊装置出现问题,小到一个插头插错了,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少个日夜的辛苦付之一炬,意味着接下来的工作更加艰苦卓绝,意味着你在世界的航天格局中可能突然之间换了赛道,奕恩杰认为:失败也是在给我们上课,当问题一一解决的时候,成功就在我们前面。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节
27、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是否肥胖, 。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以考虑减肥了。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
28、,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 ,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 ,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
29、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30、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答案:1.D2.B3.C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说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可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可以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这个现象启示我们,中华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激活生命力,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5.重新寻找自身的诗歌传统,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既要师洋,又要师古,扩大视野,恢复古典诗论传统的活力,
31、并吸收外来的营养;科学辩证地认识西方文论、中国古典诗论的优点与缺点。解析:1.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说法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是说“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并未将中国古典诗论和西方文论的生命力进行比较。2.根据文中信息推理判断(思维发展与提升);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知,“单靠是不行的”说的是除了“移植西方”,还需要其他的,但选项中说的是“并不能”,曲解文意。3.分析论点、论据;阅读材料一可知其观点是:中华文化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A项突出“
32、师古圣贤人”,强调了薪火相传,但没有突出中华文明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B项强调传统伦常名教的根本地位,与材料一的观点关系不大;C项“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体现了要与时俱进,“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体现了要薪火相传;D项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地位转变,与材料一内容无关。因此C项最全面、最合适。4.结合材料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根据题干可知,应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现象所体现出的材料一中的观点。结合材料一可知,这一现象说明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说明中华文化可以与时俱进,为各国人民服务,我们应该更加自信,努力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概括内容要点、结合材料
33、谈看法;由材料二第3段中的“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可得出答案第点;由材料二第3段中的“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帷,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可得出答案第点;材料二第4段论述了、西方文论、中国古典诗论的优点和缺点,由此可得出答案第点。6.C7.D8.一走上船,清新的空气、温柔的水让他感到和谐。船到江中央,水流急骤,滔滔不断,他内心起伏,看着江水,痛心愤怒。船缓缓前进,看到渔夫,他受到感化,内心平静,领会美好。9.情节更加集中。淡化渔夫拒剑自尽的英雄之举,从而更集中地表现了伍子胥的
34、心理变化。人物形象更突出。将渔夫与伍子胥的心境进行对比,渔夫的平静与柔情感化了带着复仇怒火逃亡的伍子胥,最终伍子胥渡过仇恨,实现了成长。主旨更为集中明确。伍子胥在复仇路上遇到的友情,让他暂时放下仇恨,拥有平和的心境。解析:6.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分析错误,从原文中的“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和“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可以看出,伍子胥希望平和地欣赏风景,安静地与渔夫共同享受美好,道别时说话嗫嚅、吞吐表现的是他不知如何表达感谢,并
35、不是他渴望交流,但碍于隐情无法敞开心扉。7.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分析错误,从原文中的“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可以看出,渔夫泛舟江上只是想帮人渡河,不能表达出隐逸的主题,且本文主题并不是隐逸。8.赏析人物心理描写;题干中的“舟行江上”限定解题范围,答题时需先从第1012段中找到不同阶段的所见所感,从而分析伍子胥思绪的变化。刚上船时,清新的空气、温柔的水使他内心平静而和谐;接着,船行到江中央,他看到滔滔不断的流水,心情有起伏,产生了强烈的仇恨;最后,船缓缓行进时,他目光落在渔夫身上
36、,渔夫的平静与柔情让他心生感激,放下尘世的纷扰,与渔夫共同领会平静美好的时刻。9.鉴赏文学效果;解答此题,需对比渔夫拒剑与本文的不同之处,渔夫拒剑的历史故事中,渔夫与伍子胥都是故事的中心,表现了渔夫的气节,而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弱化了渔夫的存在感,从而使故事集中到了伍子胥身上,表现了伍子胥的成长,使文章情节更加集中、形象更加突出、主旨更加明确。10.C11.C12.A13.(1)我国年成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2)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割地,把一半的国土送给秦国,秦兵一定会离开魏国。14.对赵国采用的游说策略是让赵王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指出如
37、果赵王不借兵,那么秦魏就会结盟,这样赵国就会失去屏障,直面秦国的威势。对燕国采用的游说策略是威逼,提醒燕王魏国会在秦国离开后组织四国兵力攻打燕国,那时燕国就会危在旦夕。解析:10.文言断句;“歃盟”的意思是歃血结盟,“于秦”表示歃血结盟的对象,作状语,故“歃盟于秦”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的意思是“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语意完整,其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C。11.谦辞、武器装备、实词含义等(文化传承与理解);“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的意思是“所受的蒙蔽”,两者词义不同。12.理解文意;“并表示希
38、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误,原文说的是“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意思是“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由此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而不是孟尝君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13.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了这件事,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您替我谋划一下,怎么办(奈何)?”孟尝君说:“有了诸侯援救,那么国家可以存续下来。”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兵车。孟尝君到了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向大王)借兵去解救魏国!”赵王说:“我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效忠(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尝君
39、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强大,魏国的军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弱小。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年年战乱且百姓没有年年死亡,但魏国的土地年年战乱且百姓年年有死亡的,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边做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与秦国歃血结盟,这样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赵国的土地也将年年战乱,百姓也将年年死亡。这就是我所说的效忠于大王。”赵王答应(许诺)了,为魏国派出十万士兵、三百辆兵车。孟尝君又北上拜见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希望大王前去援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年成歉收两年了,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怎么能办得到呢?”孟尝君田文说:“跋涉几千里去援救别人,这有利于燕国。现在魏王出了国门便
40、看见秦军,即使想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田文说:“我给大王献上有利的计策,但大王不采用我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我可以听听这个大的变化吗?”孟尝君说:“燕国不援救魏国,魏王就会屈节割地,把一半的国土送给秦国,秦兵一定会离开魏国。秦兵离开魏国后,魏王倾尽(悉)韩国、魏国的军队,又向西借秦国军队,再依靠赵国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兵力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对于四国军队来说路程(道里)很近而且运输也方便,这对大王有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我听从您的。”于是为孟尝
41、君派出八万士兵、二百辆兵车,跟从孟尝君。魏王非常高兴地说:“您借到燕国、赵国这么多士兵,而且很快(亟)啊。”秦王非常恐慌,割让土地向魏国请求讲和。魏王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士兵,并且封赏了孟尝君田文。14.理解文意;首先审清题干要求。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的内容是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时分别采用了什么游说策略。然后据此在文中寻找相关语句。游说赵王的语句是“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民亦且岁死矣”,游说燕王的语句是“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综合以上语句可知,游说赵王主要是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来使赵王明白其中利害关系;游说燕王主要是威逼,让燕王明白不出兵相救将会导致
42、什么恶果。15.A.16.做人应该长幼有序,注重人伦,追求家庭和乐。“翁前子后孙扶掖”体现出词人厚人伦,正风俗的追求。要追求人生幸福,各行各业应自食其力,努力劳作。商贾努力经营,农民辛勤耕织,这是追求幸福的必由之路。解析:15.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误,“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的意思是春色无边无际,人们却情愿苦苦来到南山寻觅。16.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可以看出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风俗,这是词人的追求,由此可得出答案第点。由“商行贾坐农耕织”可以看出词人认为各行各业要各司其职、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劳动追求幸福,由此可得出答案第点。思
43、想内容鉴赏;上阕开头以“无边春色”反衬人们热衷于到南山庆祝人日人们对无边无际的春色视而不见,反而来到南山苦苦寻觅,所为何事?原来这里节日气氛是如此浓厚:人们趁着人日佳节,吹起箫笛,敲起大鼓,祈求麦子丰收,春蚕健壮。用“箫鼓”“笛”写节日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之大,仅此一句就将人日的风俗景象和人们的欢乐情绪描绘出来。下阕“翁前子后孙扶掖”描绘出一幅祖孙三代长幼有序、其乐融融的场景;“商行贾坐农耕织”是对人们各司其职、辛苦劳作、追求幸福的场景的描绘,为下面的议论做好了铺垫。最后三句以议论作结,阐述了一个道理: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追求幸福与美好的,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那就“日日是人日”
44、了,也就不会在人日这一天去祈祷了。词作意在勉励人们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美好生活。17.答案:(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2)琴瑟友之,钟鼓乐之(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等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行。此题默写时:(1)要注意“努马的执着”、“为学持之以恒”等的提示。(2)要注意“关雕中写乐器的句子”
45、等的提示。(3)要注意“鸟类啼鸣有时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唐诗宋词”等的提示。此小题答案较为宽泛,只要注意把诗词背对、字形写对即可。18.不解之缘;秘而不宣(或秘而不露);司空见惯(或屡见不鲜)19.整个团队按照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首先在陆上发射台发射,然后把导弹装进发射筒以模拟水下发射环境,最后进行潜艇发射。20.使用设问,引人注意,引发人们对失败的思考,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强调了失败对航天研发的影响和意义。使用排比,三个“意味着”依次从失败的直接后果、下一步工作的艰难和航天事业的走向介绍了失败的影响,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增强了语势,突出了栾恩杰的科研精神
46、。解析:18.正确使用成语;第空,语境中说栾恩杰当年高考时报考的是电机系,后因服从国家安排改学自动控制,这才与国防和航天事业有了联系,可见这种联系是一种缘分,且从其后来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与国防和航天事业之间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再根据横线前的“有了”可知,此处所填成语作宾语,所以可填“不解之缘”之类的成语。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第空,语境中说潜地导弹是秘密武器,可见欧美国家的这个国防项目是保密的,所以“鲜有资料可供借鉴”,故此处所填成语有严守秘密不外露、不公开的意思,所以可填“秘而不宣”之类的成语。秘而不宣:守住秘密,不肯宣布。第空,结合后文“栾恩杰经历过各种各样
47、的失败,大到,小到”可知,语境说的是在航天领域的研发过程中,失败是常有的事,故此处所填成语有常见的意思,所以可填“司空见惯”之类的成语。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19.句式变换;原句是个长单句,题干要求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观察原句可知其主体结构是“整个团队按照的规划开始了巨浪一号的研制攻关”,故改写时可先将主体部分抽取出来作为开头,然后将顿号隔开的部分改写成三个分句,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排列即可。20.赏析设问和排比的表达效果;设问指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其作用是表示强调,引人注意,引发思考。画横线句中对问句“这些失败意味着什么”的回答是在强调航天研发过程中的失败的影响,使用设问的修辞
48、手法,通过自问自答来吸引读者注意,引发读者思考,强调了失败的影响。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其作用是使条理分明、层次清晰,说理透彻、文意贯通,加强语势、加重感情等。画横线句中的排比由三个“意味着”构成,这三个分句从失败的直接后果写到下一步工作的艰难,再到航天事业的走向,由浅入深,内容上层层递进,突出了失败的影响,也突出了栾恩杰科研工作的不易。21.C22.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还会损害健康;体重就会反弹解析:21.人称代词用法;文中画横线处的“你”是泛称,只有C项中的“你”用法与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A、B、D三项中的“你”表示特称。22.补
49、写句子;第处,前文中说“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身材是否肥胖”,由此可分析出横线处应填写身材是否肥胖、是否需要减肥的判断标准。根据后文对“体质指数”和“国人的健康体质指数”的标准区间的介绍,可知此处应填“可以通过体质指数判断”之类的内容。第处,前文说“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后文说“有人就因此得了严重的胃病”,由此可知此处是说不吃晚饭的减肥方式有害健康,同时前文有“不但”这一关联词,故此处应填写一个与之相对的关联词,由于后文出现“而且”,为避免重复,此处可用“还”,故应填“还会损害健康”之类的内容。第处,前文说“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后文说“甚至比以前更胖”,可知此处是说恢
50、复吃晚饭对体重的影响,根据后文“体重反弹后”的提示,可知此处应填“体重就会反弹”之类的内容。拟写答案时,注意字数限制。23.答案:佳作展台筑牢基石,点亮青春熟悉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的下法有三种,即本手、妙手和俗手。本手是入门,是根基;妙手出人意料,棋高一着;俗手根基未稳,一着不慎,全局受损。由围棋之道延伸到我们的人生成长,不亦如此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脚踏实地,筑牢基石,才能有所创造,成就非凡人生。戒骄戒躁,筑牢人生基石。就下围棋来说,初学者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人生也是如此,要戒骄戒躁,夯实基础。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51、必浚其泉源。”做任何事情,不管是学习一门技术还是成就一门学问,入门须“正”。此“正”如围棋“本手”,需有扎实的基本功,切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未有根基未稳而能从容致远者。如果王羲之没有日复一日刻苦练字,打好书法的根基,哪有他后来精湛的书法技艺?厚积薄发,成就“妙手”。高妙的境界,是人人向往的。懂得“本手”只是入门,要棋高一着,还需“妙手”加持。但是,手何以能妙?手并非天生而妙,之所以能妙,皆因“本手”的奠基作用。只有博学多闻,打好学识之基,才能妙笔生花;只有广积经验,打好技术之基,才有无数“中国奇迹”的诞生。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创新永远不是一个点上的事,而是一条纵贯始终的线。国画大师齐白石晚年五
52、易画风,求新求变、不断突破,他的底气从何而来?答案就是他早年间一点一滴积累的绘画技术。注重“妙手”,忽视“本手”,易沦为“俗手”。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注重“妙手”,而忽视了“本手”,最后多沦为“俗手”。深究其原因,多是好高骛远、寻求捷径的思想在作祟。有的人理想很丰满,但在平时不注重积累,不愿努力,妄想通过投机取巧获得成功,最终只会被现实“打回原形”;有的企业不是脚踏实地,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结果得不偿失,适得其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当今世界,风起云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夯实人生之基,循序渐进地提升自我,让自己的青春色彩更加绚丽,青春的脚步更加矫健,创造人生价值,
53、铸就人生辉煌!解析:材料解读;所给材料以棋术喻人生。材料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引入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并对其内涵进行阐释。第二层旗帜鲜明地提出初学者要先下好本手,打好基础,才能提高棋力,不能好高骛远。第三层揭示了“本手”“妙手”“俗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启示我们:只有下好本手才能邂逅妙手,只有打好基础才可能有所创造、创新;如果不重视基础,将导致创造、创新失败,从而出现“俗手”的败笔。立意行文时,要由“本手”“妙手”“俗手”这些围棋术语切入,由下棋的智慧延伸到人生的道理,对基础与创造的关系进行辩证思考,既可以立足“本手”与“妙手”的关系肯定固本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反面论证不培本以致沦
54、妙为俗。另外,要注意逻辑合理,例证贴切;要体现思辨性,思考全面,论述深入;还要联系当下实际,指出当代青年应打好人生的根基,厚积薄发,成就非凡的人生。立意指导;先固本,后逐妙,方能有所创造;守正创新,方能成就非凡人生;循序渐进,本立方可妙生;等等。偏题分析;由“本”到“妙”,是下好围棋的必然途径(只是一味地谈如何下好围棋,而没有阐述由此获得的人生启示);“俗手”不可取(紧扣“俗手”谈其带来的危害,偏离“本手与妙手”“基础与创造”的写作中心)。事实素材单霁翔踏破20多双鞋,“唤醒”故宫活力单霁翔履新故宫博物院院长后,花了5个月时间,走遍故宫的1200座建筑9371间房,踏破20多双鞋。经过长期的扎实的实地调查,他深刻分析了故宫存在的问题,为后面“唤醒”故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单霁翔在故宫推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让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藏品走向群众,扩大了故宫的开放区域,吸引了更多青年人到故宫参观。“守门”几年,单霁翔让故宫从教科书厚重的历史书写中焕发活力,在青年群体中圈粉无数。理论素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梁启超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步地往上爬。企图一下登四五步,平步登天,就必然会摔跤。华罗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