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一卷 客观题(每题2分,共24分)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摈弃 摒除 鬓若刀裁 濒临绝境B嫡亲 嘀咕 枫叶荻花 涤荡邪祟C窜逃 撺掇 蹿红歌坛 人头攒动 D黏液 砧板 拈花惹草 沾沾自喜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笑魇 蹂躏 舟辑 放浪形骸B孝剃 吞噬 骐骥 契而不舍C讪笑 脊髓 寒喧 虎哮龙吟D逡巡 阜盛 悚然 落木萧萧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
2、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界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B、“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明妃”指的是杨贵妃,因为她得到了唐明皇的宠爱,所以叫“明妃”。C、劝学的作者荀子,名况,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他为“荀卿”。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了“性善论”。D、
3、孟子,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春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明的共相回溯我们历史演变的经验,有两条最重要:一是传统不能割断,二是世界不能脱离。清代的问题,就是它与世界相脱离,闭上了对外交往的大门。近30年以来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目标之一就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不脱离开世界大势来孤立地考虑自己的问题。历史的反思,传统的承继,归根结底是要整合自己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所用。因此近年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的提倡,诚然是理所必至的好事情。可是随着大家为重建传统所做的努力,也有一些意外之
4、见和意外之行,值得我们检讨和反思。比如小学生设立国学班倒也罢了,却要小孩子们穿上古代的袍服,念论语还要摇头晃脑,此理实不可解。又比如有人提出恢复黄帝纪历,这个想法显然是不可取的。以公元来纪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要一步,连纪历都要改变,近代以来未之闻也。虽然是个别的说法,也够让人感到意外的了。有人提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入场服装要穿所谓“汉服”。什么是“汉服”?唐朝的,宋朝的,还是清朝的?还有的提出要改学位服,我的看法,这不一定是明智之举。文明是有它的共相的。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求同”比“立异”重要得多。虽然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不区分出“异”,但是区分“异”的目标结果是为了求其“同”。我历来认为,比
5、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是通过“异”来追求那个“同”。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中谈到对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而比较的结果和目的,是尚同,“心同理同”、“貌异心同”一类字眼,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出现。他还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钱钟书不刻意“立异”,而是追求“同”,这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对现代化和现代性问题,现在很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化的模式不应该是一个。从历史上来看,以前的两个模式:一个是欧洲的模式,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模式;第二个就是北美的模式,也是对现代化影响最大的一个模式。但是,当东亚兴
6、起之后,特别是中国兴盛之后,人们在探讨有没有第三种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与欧洲、北美的模式一定是一样的吗?我看,不一定。尽管如此,在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价值层面,比如生存的渴望、爱的追求、趋利避害的心理、对灾难的应对等等,这些人性的基本追求方面,人类的共同之处是非常之多的,而不是简单以国家、民族作为分界的。照说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是最能见出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的,但已故的美国研究中国思想文化的大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史华慈先生,曾亲口对我说过,连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我们在重建文化传统的过程当中,一些传统节日恢复了原来的位置,我对此是完全赞同的。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7、,这些非常富有文化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历来为我国民众所喜爱,放假、休闲、游乐,不仅是连接传统、恢复记忆的需要,也是民族文化的狂欢。但我们亦不要忘记,我们是世界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人类文明当中一些共性的东西、共相的东西,我们不会也不可能例外。(摘自人民日报2008年2月1日,作者刘梦溪)5.本文论述的核心问题是( )A.传统的继承 B.现代化与现代性问题C.文明的共相 D.改革开放与历史问题6.根据原文的叙述,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改革开放的目标是让我们进入世界的大家庭,这一基本国策已实行了近30年。B.近年来,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国学受到提倡,人们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理所必至,令人欣喜。C
8、.真正的大学者,是不会“立异”的,“立异”不是有学问的表现。D.史华慈先生认为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同样存在“共相”,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差异明显。7.依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要坚定不移地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进而进入世界的大家庭。B.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学班大量出现在小学教育阶段。C.将来,现代化的模式可能会超过两种,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D.继承传统的终极目的便是通过整合先前的资源为新的进步所用。三、回忆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两篇文章回答下列问题: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B 而绝江河
9、绝:横渡C 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敬爱兄长D河东凶亦然 凶:洪水浩大,来势凶猛9.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之:填然鼓之蚓无爪牙之利B焉:尽心焉耳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而:吾尝终日而思矣弃甲曳兵而走D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善假于物也10.同“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鸡豚狗彘之畜。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1.下列关于劝学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有才能的人并不是因为天赋条件好,而是因为他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B.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而思考则
10、是可有可无。C.作者在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强调了学贵积累、学贵坚持的道理。D.本文善于运用比喻,以喻代议,富议于喻,是本文突出的特点。12.下列有关寡人之于国也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第二卷 主观题(共96分
11、)13、 翻译句子(9 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 分)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3 分)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 分)14、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加横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9处)(3分)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 不 可 不 平 罚 不 可 不 均 赏 赐 知 其 所 施 则 勇 士 知 其 所 死 刑 罚 知 其 所 加 则 邪 恶 知 其 所 畏 故 赏 不 可 虚 施 罚 不 可 妄 加 赏 虚 施 则 劳 臣 怨 罚 妄 加 则 直 士 恨。1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7分)幽居初夏陆游
12、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诗前三联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整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诗的前三联纯然写景,试写出诗人为描写景物而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做简析。(3分)16、 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以手抚膺坐长叹。(3) 寒衣处处催刀尺, (4) ,潦倒新停浊酒杯。(5) 画图省识春风面, (6) ,唯见江心秋月白。(7) ,四弦一声如裂帛。(8) ,鱼鳖不可胜食也。(9)
13、 蟹六跪而二螯, , 。四、 现代文阅读扑进画框韩少功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汽车爬高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车头大喘一声,突然一落。一片巨大的蓝色冷不防冒出来,使乘客们的心境顿时空阔和清凉。前面还在修路,汽车停在大坝上,不能再往前走了。乘客如果还要前行,投访蓝色水面那一边的迷蒙之处,就只能收拾自己的行李,疲惫地去水边找船。这使我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场面:好汉们穷途末路来到水边,幸有酒保前来接头,一支响箭向湖中,芦苇泊里便有造反者的快船闪出这支从古代射来的响箭,射穿了宋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新中国,疾风嗖嗖又余音袅袅我今天也在这里落草?我从没见过这个水库它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是我离开了这里之后。据
14、说它与另外两个大水库让山外数十万亩农田受益,也给老山里的人带来了驾船与打鱼一类新的生计。这让我多少有些好奇。当时这里也有知青点,其中大部分是我中学的同学,曾给我提供过红薯和糍粑,用竹筒一次次为我吹燃火塘里的火苗。他们落户的地点,如今已被大水淹没,一片碧波浩渺中无处可寻。当机动木船突突突犁开碧浪时,我没有参与本地船客们的说笑,只是默默地观察和测量着水面。我知道,就在此刻,就在脚下,在船下暗无天日的水深之处,有我熟悉的石阶和墙垣正在飘移,有我熟悉的灶台和门槛已经残腐,正在被鱼虾探访。某一块石板上可能还留有我当年的刻痕:一个不成形的棋盘。巴童浑不寝,夜半有行舟。这是杜甫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
15、到客船。这是张继的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是贾长江的诗。芦荻荒寒野水平,四周唧唧夜虫声。长眠人亦眠难稳,独倚枯松看月明。这是阅微草堂笔记中俞君祺的诗。机船剪破一匹匹水中的山林倒影,绕过一个个湖心荒岛,进入了老山一道越来越窄的皱折,沉落在两山间一道越来越窄的天空之下。我感觉到这船不光是在空间里航行,而且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画廊里巡游,驶入古人幽深的诗境。我用手机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在柴油机的轰闹中听不太清楚,只听到他一句惊讶:你在哪里?你真的去了八景?他是说这个乡的名字。为什么不?你就打算住在那里?不行吗?我觉得他的停顿有些奇怪。融入山水的生活,经常流汗劳动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自由和最清洁
16、的生活?接近土地和五谷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最可靠和最本真的生活?我被城市接纳和滋养了三十年,如果不故作矫情,当心怀感激和长存思念。我的很多亲人和朋友都在城市。我的工作也离不开城市。但城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已越来越陌生,在我的急匆匆上下班的线路两旁与我越来越没有关系,很难被我细看一眼;在媒体中的罪案新闻和八卦新闻与我也格格不入,哪怕看一眼也会心生厌倦。我一直不愿被城市的高楼所挤压,不愿被城市的噪声所烧灼,不愿被城市的电梯和沙发一次次拘押。大街上汽车交织如梭的钢铁鼠流,还有楼墙上布满空调机盒子的钢铁肉斑,如同现代的鼠疫和麻风,更让我一次次惊悚,差点以为古代灾疫又一次入城。侏罗纪也出现了,水泥的巨蜥
17、和水泥的恐龙已经以立交桥的名义,张牙舞爪扑向了我的窗口。生活有什么意义呢?酒吧里的男女们疲惫地追问,大多找不出答案。就像一台老式留声机出了故障,唱针永远停留在不断反复的这一句,无法再读取往后的声音。这些男女通常会在自己的墙头挂一些带框的风光照片或风光绘画,算是他们记忆童年和记忆大自然的三两存根,或者是对自己许诺美好未来的几张期票。未来迟迟无法兑现,也许永远无法兑现他们是被什么力量久久困锁在画框之外?对于都市人来说,画框里的山山水水真是那样遥不可及?我不相信,于是扑嗵一声扑进画框里来了。(节选自韩少功山居心情)注:从2000年始,韩少功的手每年六个月在海口握笔,尽他海南省文联主席的本分;另六个月
18、在湖南汨罗八景峒大同村把锄,在两千年前屈原行吟之所养鸡、种地。韩少功说:山居心情也是在山地里刨出来的,今天刨一锄头,明天刨一锄头,零零星星、断断续续地六年过去了,我总算对这些日子有了交代。这是一本带有纪实性、自传性的散文集。17. 文中划线的语段间接地映射出了作者的山居心情。请根据划线语段的内容推想作者理想中的生活情景。(4分)18. 阅读全文,概括作者扑进画框的几个理由。(6分)1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由在水边找船,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好汉们穷途末路时的落草场面,感叹自己现在的处境也和他们一样。B.第四段作者提及某一石板上自己留着的当年的刻痕。通过
19、这一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一种复杂的情感:对往昔欢乐生活的回忆与留恋以及对今日不能实地探访的些许叹惋。C.第五段引用古人诗句,意在说明作者夜游八景,忆起了当年的生活,沉醉于幽深的诗境而不能寐。D.现代都市男女在不断质疑都市生活的同时,却又无法逃离这种生活,这种矛盾的心态与作者扑入画框、亲近山水的生活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E.作者自如地穿行于农村与城市、历史与现实之间,散步在诗境之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语言朴实,意境深远。五、名著简答题(3分,每空1分) 20、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战役)中”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而来的。请再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
20、,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成语:_人物:_六、作文(50分) 21、请以“一路有你”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B1、 D2、 答案 B解析 A项,结构混乱。可删去“造成的”或“根本原因”。C项,不合逻辑。“谁又能否认它不是”应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D项,成分残缺。可在“美德”后加“的人”。4、A5、C6.D(A这只是我们的目标之一。B“令人欣喜”不当,其中也有堪忧之处,如穿袍服等。C真正的大学者,都不以“立异”为尚。)7.D(A“在各方面与世界接轨”推断过于绝对。B“大量”出现原文无据。C“这些模式会具有明显的民族界限”这个推断的观点与原文的观点相反。)8. D9. C表
21、修饰10. B11. B12. D (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13. 翻译句子(略)14. 断句: 赏罚之政,谓赏善罚恶也。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虚施/罚不可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15、诗歌鉴赏(1)作者运用槐柳、野径、鹭、蛙、箨龙、木笔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恬静深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闲情逸致中的落寞之感。(2分,“闲情逸致”“落寞”答对一点的1分)(2)A动静结合。首联从静景描绘入手,颔联通过所见所闻写出“鹭下”“蛙鸣”的动态景物。颈
22、联展示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我们想像的却是时时都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景和物。B远近结合。首联上联从大处湖山着笔,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下联写居室,笔意微阖。颔联承首联的上联写湖,是远处宽处的景色;颈联承首联的下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C反衬(衬托)。颔联中上联白鹭悠然,安详不惊,衬出环境的清幽,使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联蛙鸣处处,一片喧闹沸腾,以有声衬无声,渲染幽静。(表现手法2分,简析2分。三种写出其中一种,并作分析即可)16、默写(略)17、(4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因不断拆迁新建所带来的陌生感。民风淳朴,无罪案和八卦新闻。环境清静,工作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交通便捷,无车流立
23、交;气候冬暖夏凉无麻疯灾疫的恐惧。18.(6分)理由一,湖光山色让人心境空阔和清凉。理由二,画框是回忆以往岁月的存根。理由三,画框是感受或体验古人幽深的诗境的胜地。理由四,融入山水,流汗劳动的生活是自由本真的生活。理由五,也是最主要的理由,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缺乏诗意,枯燥乏味,对作家来说,很难让人产生创作的灵感。(答出理由五得2分,其余答出一个理由给1分。)19. (4分)AC20、 、赤壁之战 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21、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