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639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三历史一、选择题1. 西周时期,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是 ( )A. 宗法制B. 分封制C. 井田制D. 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时期,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宗法制,严格区分嫡庶长幼,大宗、小宗关系,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故选A;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井田制是土地制度,世卿世禄制是选官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CD。2. 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度的材料,材料所反映的朝代对应正确的是“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

2、谁知道作了欺人技。”美国史学家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得到选拔的成功官员中,有三分之一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是惊人的。”“诸洲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并始建进士科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首创武举和殿试A. 宋朝明清隋朝唐朝B. 明朝宋朝隋朝唐朝C. 隋朝宋朝唐朝明清D. 明朝隋朝唐朝宋朝【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明朝八股取士,导致考生脱离实际、思想禁锢,国家不能选出真正人才;反映了宋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扩大招录范围,改革考试内容和制度,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反映了隋炀帝设立进士科;反映了武则天设立武举和殿试。由此可见明朝宋朝隋朝唐

3、朝,故选B;而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3. 下列农具或生产方式中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唐朝时期出现了灌溉工具筒车,D项正确;AB项是春秋时期出现的,C项是三国时期出现的,排除ABC。4. 某中学高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B. 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C. 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反映D.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BD不对,明清统治者统治者仍然坚持,不利于工商业发展;C不对,这属于个人主

4、观因素,不属于根本原因;A正确,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根源在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5. 下列与北魏均田制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 将全国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B. 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归农民所有C. 将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D. 获得土地的农民承担租、调和徭役【答案】D【解析】【详解】北魏均田制是国家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无所有权,需要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死亡者或年满70岁者,露天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故选D;ABC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6. 秦始皇的下列措施中,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影响最大的是A. 统一度量衡B. 统一货币C. 统一

5、文字D. 以吏为师【答案】C【解析】【详解】该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统一措施的历史影响。设问中的关键词是“文化认同”,显然指的是文化措施,选项中只有C项是文化方面的,符合题意;统一度量衡目的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统一货币也属于经济方面的举措,故B项错误;以吏为师属于政治方面措施,要求以官吏作为榜样,故D项不符合题意。7. 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明中期以后日渐衰落,其原因主要是A. 新航路开辟,旧航线日渐萧条B. 明清时期中国的商品经济衰落C. 国人思想保守,不愿出海贸易D. 明中期以后对外政策日趋封闭【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初就实行了海禁政策,其中虽有

6、一度曾有所放松,但明中期后则又日趋封闭,这导致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受影响,故选D;新航路的开辟对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影响较大,对中国来说它反而是较为有利的,白银由此大量流入中国,排除A;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并未衰落,否则又怎么会兴起商帮群体和一批工商业市镇,排除B;明清时期的国人并非不愿出海贸易,而是政策不允许,排除C。8.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 造纸术B. 活字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与火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

7、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人大食,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火药和火药武器在13世纪中期传人阿拉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造纸术9. 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您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查阅A. 史记B. 汉书C. 唐书D. 清史稿【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期,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所以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查阅唐书,故选C;史记和汉书所记载的时期,火药尚未发明,故排除AB;清史稿不是最早记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10.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

8、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相爱,交相利”“克己复礼”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要求“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题干中所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兼相爱,交相利”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符合题干要求,正确,选项C正确;“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老子无为思想,属于消极避世,“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制,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排除,排除选项A、B、D。11.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

9、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A. 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 兴办近代军事工业C.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D.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华民所需外洋之物”“悉行仿造”,说明主张之洞主张创办近代民用企业而非军事企业,故排除B,D符合题意;结合所学,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态度,故C不符合题意。12. 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由理藩院代管外交;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事宜;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

10、的是A. 列强侵略导致清政府外交政策变化B. 中国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C. 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 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总理衙门到外务部,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越来越便利,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程,C说法符合题意,故选C;列强的侵略是导致清政府外交政策发生变化的重要的外部因素,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通过设立外交机构,清政府外交走向近代化,与世界接轨,也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13. 下列关于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11、 其目的是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B 清政府确定了立宪时间并信守承诺付诸实践C. 钦定宪法大纲反映了君主立宪的改革方向D. “皇族内阁”的设立使清政府陷于空前的孤立【答案】B【解析】【详解】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挽救内外交困的清朝统治而实行的,清政府并没有确定立宪时间,而是将“预备立宪”定为9年,最后改为5年,并且1911年成立的内阁中,13名阁员有5名是皇族,清政府借立宪欺骗国人不言自明,B符合题意,故选B;ACD有关对“预备立宪”的叙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14.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12、( )A. 实业救国B. 工商皆本C. 重利轻义D. 重商轻农【答案】A【解析】张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其兴办工业主是要爱国心的驱使,是要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15.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期刊存在的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A. 平等进步B. 民主科学C. 追求真理D. 爱国主义【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有两个提示,一是这些期刊的名字,如新中国、曙光、进步青年、救国、自由等,这体现了五四运动时期刊物的爱国精神;第二个提示是“精神的主旋律”,其实平

13、等进步、民主科学、 追求真理等在本质上均属于爱国主义的范畴,由此判断为爱国主义,故本题选D。16. “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保路运动B. 五四运动C. 五卅运动D. 一二九运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青岛国贼学生商店”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所以答案选B。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 日,清廷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

14、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五卅(s)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从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一二九运动又称为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5、。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1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于1931年,后迁都延安,1937年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质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下列理解准确的有成立于领导“工农武装割据斗争”的需要经历从被动迁都到北上抗日的转变过程见证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到再度合作力图通过政治协商以实现和平建国目的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国由国内战争向民族战争转化的过程,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据此依据材料“1931年”与“1937年

16、”的时间信息可知均理解正确。“力图通过政治协商以实现和平建国目的”出现在抗日战争结束后,故排除。因此,正确,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依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称的变更考查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1931年”、“1937年”与“它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性质政权的一次重要尝试”。18. 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表述全面的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期间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抗日战争中领导人民坚持抗战取得了最终胜利挫败了二战后美国的扶蒋反共的远东战略企图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中

17、国二大提出了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成为最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国名大革命阶段,实现了与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并取得北伐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抗日战争中坚持全民族的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二战后,在美国的支持下,国民党发动了内战,坚持民主和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D项正确;A、B、C项错误。19. 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1935年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 )A. 八七会议B. 遵义会议C. 中共七大D. 中共八大【答案】B【解

18、析】【详解】根据“1935年”这个时间,以及“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可得知这是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共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点。故B项正确;A项是1927年召开。C项是1945年召开。D项是1956年召开。都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20. “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句话出自(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D. 新民主主义论【答案】D【解析】【详解】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科学总结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共产

19、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故选D;AC主要问答了中国革命依靠的力量以及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1.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经济极其落后基础上,开始大规模工业建设,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1955年3月,天津制表业的工人们在缺少资金设备、没有图纸资料的情况下,奋战数月,研制出第一块国产手表,用智慧的双手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到当时四名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研

20、制手表A. 国民经济恢复的重要成果B. 工业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C.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D. 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正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期,材料中“各行各业掀起劳动建设高潮”,以及图片中工人在简陋的条件下工作,都是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的体现,故D正确;1953年已经开始一五计划,而不是国民经济恢复,排除A项;“全面提升”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奋斗,而不是节约,排除C项。22. 造成19581962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的主要原因是1953195719581962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

21、.4A. 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计划体制B. 发动“大跃进”运动不断提升工农业指标C. 贯彻“八大”决议实现综合平衡稳步前进D. 实施“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农业,所以19581962年重工业、农业资金投入增长很快,故选B;三大改造在1956年就已完成,而材料中资金的增长是在1958年后,故排除A;如果是综合平衡稳步前进,那么重工业资金增加的幅度就不会那么大,排除C;表格数据表明国民经济投资比例仍然不平衡,说明国民经济还未转入调整轨道,排除D。23.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包干到户。此后,四川、贵州、甘肃等

22、地的包产到户也在摸索中发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区的群众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这反映了党和国家A. 决定实行农村多元化经济所有制B. 尝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与探索D. 引导全国各地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答案】C【解析】【详解】从小岗村的率先包干到户,到中央支持包干到户,这体现出党和国家在改革进程中顺应并肯定了群众的要求和探索,故C项正确;当时农村并不是发展多元经济所有制,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B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24. 1

23、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 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 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 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答案】B【解析】【详解】1978年12月,党中央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和党中央印发的关于战后西欧国家、日本及亚洲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讨论来看,这主要是为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引入外资和先进技术服务的,B正确;国企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A排除;

24、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排除;材料侧重的是对外资和技术的引进利用,与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无关,D排除。故选B。25. 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 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 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 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答案】D【解析】【详解】政府允许小型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说明政府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企业的控制,反映出企业经营自

25、主权的扩大,故D项正确;发展市场经济是从1992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小型企业,因此其它大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B项说法过夸张,排除B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仍然是国家的,因此所有制结构并没有变化,故排除C项。26. 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A. 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B. 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D.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1983 年,四家百货商场与主管部门签订经营承包合

26、同,承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反映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和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A项正确;此时国企改革尚未“全面展开”,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C项错误;我国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D项错误。27. 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A. 经济建设不断推进B.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C.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D. 城乡差别显著缩小【答案】A【解析】【详解】中国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随后又

27、进行了十年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78年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故选择A项;对外开放在1978年开始,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1992年才明确提出,排除C项;城乡差别缩小是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成就的表现,排除D项。28.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84年,在对外开放推进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视察特区,在回到北京后谈到:“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并欣然挥笔:“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同志肯定的特区经验是( )。A. 深圳发展经验B. 北海发展经验C. 海南

28、国际旅游岛发展经验D. 上海浦东发展经验【答案】A【解析】【详解】我国在1979年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首批出口特区,对外开放,此后在1988年将海南作为经济特区,题干时间是1984年,因此邓小平肯定的特区经验是指深圳的发展经验,A正确;北海不是经济特区,排除B;海南1988年才成为经济特区,排除C;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排除D。29.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且日益融入世界潮流之中。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历程的表述,准确的是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中国的“乒乓外交”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新时期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29、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事业不断发展,1953年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乒乓外交”打开对外关系新局面,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改革开放后,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和平外交政策,正确,故选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而不是“求同存异”方针提出,说法错误,故排除ABC。30. 20世纪70年代,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不得不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是( )A.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C. 中日邦交正常化D. 苏联的实力超过了美国【答案】B【解析】【详解】1971

30、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它表明,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政策的失败,美国利用其经济优势通过操纵部分联合国成员国操控联合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受到沉重打出,故B正确;ACD均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二、非选择题31. 经济政策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其时,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山海资源的垄断权已全部收归朝廷。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而且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国家一旦控

31、制了盐铁,大量为豪族地主所隐占的人口,在盐铁官营之下,不得不出高价食官盐、用官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天下之利”尽由国家掌握,将商人排斥于流通领域之外,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摘编自程念琪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1)结合材料,分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专营的背景和作用。材料二 至两宋时,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而商税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国家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正常运行和两宋王朝赡军养兵的巨额费用。“以朝廷雄富,犹言采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阙均需”。“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

32、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宋代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官府积极促进镇市的设置。“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摘编自冯芸吴臣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并分析其原因。材料三 中国的出赋和商税(1776年1911年)田赋工商税总额数额(单位:元)%数额(单位:元)%177642,771,3007315,930,20027184242,293,2827613,030,58924188549,829,4234853,405,20152189051,999,6754466,323,

33、10056190357,269,1943892,143,42262191174,076,07327202,723,65873摘编白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社会经济与政策变迁为视角,解读赋税结构的变化。(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1)背景:财政危机;王国问题解决。作用:打击商人的势力;增加的国家的财政收入;起到与豪强争利的作用;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2)调整: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营商业的合法性;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工商业繁荣,在经济和财政中发挥重大作用。(3)

34、答案示例:清朝前期至鸦片战争前后,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田赋在税收中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西方势力侵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商业兴起。工商税收入超过田赋。甲午战争后至清末,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税收结构的变化说明近代以来,中国近代经济兴起、发展,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抑商向重商的转变。【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由于财政危机,国家取消行之已久的盐铁特许制度,由政府自行经营盐铁”可以得出,背景之一是西汉政府

35、财政危机;“王国的问题已经解决”其二是汉武帝时期王国问题已经解决。作用:根据材料“盐铁官营,国家不仅占有原有盐铁商人的利润”得出,盐铁官营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商人的利益;“农民对盐铁的消费纳入到国家的财政时常”“本质上是国家通过商业独占以榨取农业赋税的一种方式”推断出盐铁官营同时也剥削了农民,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国家一旦控制了盐铁.等于是向国家交税”盐铁官营也起到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作用,同时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势力,起到了与豪强地主争利的作用。(2)政策:根据材料“国家建立了渐趋完善的商税制度,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民营商业的存在及其合法性”到两宋时期,放松抑商政策,并且不断完善商税制度,承认民

36、营商业的合法性,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唐宋以来,商业镇市的崛起和繁荣所带来的商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商业市镇的崛起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依据“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者,则为镇”依据商业的发展状况设立市镇。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商税在两宋时期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说明了此时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在经济和财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古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其基础还是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发展,因此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进而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以及政府商业政策的调整。(3)根据表格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是时期:清朝前期到鸦片战

37、争,田赋所占的比例高达76%,工商税在1842年仅占24%,说明田赋在税收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政策上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田赋所占的比例下降为44%,同时期工商税上升到62%,如此变化是由于,西方势力侵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商业兴起,进而导致工商税收入超过田赋。甲午战争后至清末,田赋所占的比例继续下降,仅占27%,而同时期工商税上升到73%,这是由于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新政,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因此可以得出,税收结构

38、变化说明了近代以来,近代经济的兴起,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从抑商逐步向重商的转变,推动中国近代化趋势的加强。32.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22年,梁启超说:“我们这十岁大的中华民国,虽然目前像是多灾多难,但他的禀赋原来是很雄厚的,他的环境又不是和他不适,他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难道还怕他会养不活不成,养活了还怕没有出息吗?只求国民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别把志气衰颓下去,将来在全人类文化上,大事业正多着哩。”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推荐序(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对梁启超

39、先生的观点加以说明。材料二 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时段一时段二时段三1894年1914年1920年1936年(包括东北)1948年资本总额(亿元)1.2217.8825.7999.9165.50中国资本所占比重55.53%42.84%48.44%42.77%88.79%其中官僚资本为39.14%26.76%25.96%22.27%64.13%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2)分别从“资本总额”“中国资本所占比重”“官僚资本”等角度,说出近代中国产业资本发展变化的特点。在表中所列的三个时段中,任选其一,作出相关分析【答案】(1)政治:护国运动等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运动促进国民觉醒

40、。经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弘扬民民主与科学的思想。(2)示例一:考生可从不同角度谈发展变化趋势:从资本总额的变化看:甲午战争到抗战爆发前,产业资本的总额快速上涨;解放战争期间与抗战前相比呈现急剧下降,资金总体数额较大;从本国资本在资本总额所占比重看:从甲午战争至抗战爆发前多未达到一半比例;抗战结束后(3948年数据)本国资本占总额的八成以上;从官僚资本所占比重变化看:甲午战前、抗战结束后官办、官僚资本在本国资本占据绝对优势。(考生从数据分析中作出对“外国资本所占比重”民间资本”等相关分析,言之有理亦可得分。)示例二

41、:考生可从不同角度谈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特点:从资本总额的变化看:起点低、增长快速、资金总体数额较大1936年达到最高峰:从本国资本在资本总额所占比重看:本国资本持续增长但与外资相比不占优势;抗战结束后产业资本中以本国资本为主;从官僚资本所占比重变化看:官办、官僚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抗战结束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考生从数据分析中作出对“外国资本所占比重”“民间资本”等相关分析,言之有理亦可得分)示例三:考生可通过多角度的相关数据分析,总体概括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特点: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类型多样复杂;列强侵略、动荡时局及原有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致使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社会环境和条件、没有形成独

42、立完整的经济体系,近代化发展艰难曲折。某一时段:示例:时段一:鸦片战争以来外商在华企业逐步增加;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工业,以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的形式为主,官僚资本占比较大;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时段二:马关条约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从清政府到民国政府的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机遇;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产业资本持续平稳增长。时段三:为实现侵略目的,日本加重对东北地区投资;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资本总额增加;战争

43、损毁及动荡时局等因素及二战后外国输华资本下降造成战后产业资本总额下降;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抗战后国民政府收缴敌伪资产、战争期间及战后排挤和打击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膨胀。【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我们这十岁大的中华民国,虽然目前像是多灾多难,但他的禀赋原来是很雄厚的,他的环境又不是和他不适,他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十几年的发展虽然多灾多难,但是也有很多进步。因此,围绕着民国初期的进步进行阐述即可,政治上:护国运动等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运动促进国民觉醒;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上:新文化运动动摇了

44、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弘扬民民主与科学的思想。(2)特点:根据表格中“资本总额”“中国资本所占比重”“官僚资本”的具体数据情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三个角度分析近代中国产业资本发展变化的特点即可。例如从上述三个角度谈资本发展变化趋势、从上述三个角度谈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特点、或者通过多角度的相关数据分析,总体概括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特点。示例一:考生可从不同角度谈发展变化趋势:从资本总额的变化看:甲午战争到抗战爆发前,产业资本的总额快速上涨;解放战争期间与抗战前相比呈现急剧下降,资金总体数额较大;从本国资本在资本总额所占比重看:从甲午战争至抗战爆发前多未达到一半比例;抗战结束后(3948年数据)本国资

45、本占总额的八成以上;从官僚资本所占比重变化看:甲午战前、抗战结束后官办、官僚资本在本国资本占据绝对优势。(考生从数据分析中作出对“外国资本所占比重”民间资本”等相关分析,言之有理亦可得分。)示例二:考生可从不同角度谈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特点:从资本总额的变化看:起点低、增长快速、资金总体数额较大1936年达到最高峰:从本国资本在资本总额所占比重看:本国资本持续增长但与外资相比不占优势;抗战结束后产业资本中以本国资本为主;从官僚资本所占比重变化看:官办、官僚资本在本国资本中占据优势;抗战结束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考生从数据分析中作出对“外国资本所占比重”“民间资本”等相关分析,言之有理亦可得分)示

46、例三:考生可通过多角度的相关数据分析,总体概括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的特点:近代中国产业资本类型多样复杂;列强侵略、动荡时局及原有经济结构等诸多因素致使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社会环境和条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近代化发展艰难曲折。某一时段:从纵向的角度分析认识每一个时段的“资本总额”“中国资本所占比重”“官僚资本”的状况或者发展变化,从原因、表现等角度对每个时段近代产业资本的发展变化加以分析阐述即可。例如,时段一:鸦片战争以来外商在华企业逐步增加;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工业,以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的形式为主,官僚资本占比较大;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时段二:马关条约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合法化;从清

47、政府到民国政府的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的发展提供机遇;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产业资本持续平稳增长。时段三:为实现侵略目的,日本加重对东北地区投资;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资本总额增加;战争损毁及动荡时局等因素及二战后外国输华资本下降造成战后产业资本总额下降;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抗战后国民政府收缴敌伪资产、战争期间及战后排挤和打击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膨胀。33. 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

48、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材料二1979年7月,宝安(深圳)开始建设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蛇口工业区。蛇口当时是一个落后的渔村,没有现代通讯设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讯站,可是微

49、波通讯站的建设却遭到诸多阻拦。中央领导得知后就此指示邮电部特事特办,给蛇口安装进口的专用交换机,电话可直拨香港。次年,有个港商想在蛇口投资建购物中心。然而外汇商店历来由国家经营,对这种无章可循的事,谁也不敢批准。在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袁庚的反映下,中央又一次帮蛇口解困,专门发文给广东经济特区委员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1982年6月购物中心开业,很快这家店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对外开放的背景。(2)据材料二指出蛇口工业区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问题得到解决的主

50、要原因,并简析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的意义。【答案】(1)举措: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2)问题:修建通讯站遇到困难(通讯设施落后);港商投资购物中心受阻;对外开放无先例可循。主要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中央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意义: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推动中国走向世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解析】【详解】(1)举措:根据“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得出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根据“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

51、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可得出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背景: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可从帝国主义国家封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两极格局的形成等角度概括。(2)问题:根据“没有现代通讯设施,需要建造微波通讯站,可是微波通讯站的建设却遭到诸多阻拦”可得出修建通讯站遇到困难(通讯设施落后);根据“有个港商想在蛇口投资建购物中心。然而外汇商店历来由国家经营,对这种无章可循的事,谁也不敢批准”得出港商投资购物中心受阻、对外开放无先例可循。主要原因:根据“中央又一次帮蛇口解困,专门发文给广东经济特区委员会,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并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影响,可从思想解放、中央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落实等角度概括。意义:根据所学可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中国走向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