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622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单元训练卷历 史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1某报纸报道:“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报纸中报道的政权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B改变了亚洲地区的政治版图C拉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序幕D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诞生【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可判断出该报道强调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亚洲的政治版图,所以本题选择B项。A项主要针对的是国内的影响,材料强调的是对亚洲的影响;C项说法错误,此时是国共之间内战刚刚结束,国民党退居到台湾;D项错误,第一个社会主义

3、政权是苏俄。【答案】B2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A1954年宪法的制定B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C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成立,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题干所阐述的是针对新中国成立的一句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新中国成立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即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而是经过了一个新民主主义时期,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标志着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D;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1949年春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心由乡

4、村转移到城市,排除B;材料说的是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A错误,排除。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C正确。【答案】C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下列批驳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依据是A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B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多党合作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D“依法治国”健全了民主政治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建国后,中央政府实施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的实施,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可以证明这个新社会不是专制的王朝,C错误,D中“

5、依法治国”健全了的是法治建设,B在中国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均不符合题意。三大改造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属于经济方面变革,故A正确。【答案】A4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参加的党派单位共14个,代表142人:中共16人,民革16人,民盟16人,民建12人,无党派民主人士10人,民进8人,农工党10人,救国会10人,民联10人,民促8人,致公党6人,九三学社5人,台盟5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0人。这可以说明A新政协会议是当时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B新政协会议仅仅是无实权的统一战线组织C新政协会议履行中央人民政府的职权D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初步形成【解析】材料表明,参加新政协会议的

6、有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新政协会议是当时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建国初期,新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无实权”表述错误,排除B;新政协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新政协会议不能履行中央人民政府的职权,排除C。【答案】D5“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在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守的政治准则但建国之初,还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但国家又不可一日无法。因此,当时就采取了一种变通办法。”这种“变通办法”就是A制定了19

7、54年宪法B颁布共同纲领C确立依法治国的方针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解析】依据材料中“立国之初就不能不研究和制定一个根本大法”并结合所学可知,“变通办法”指新中国成立之初以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与“不具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不符,排除;C项,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新中国成立之初”不符,排除;D项,“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与“根本大法”不相符,排除。【答案】B6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

8、作作风,惩治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该纲领的颁布A推动了执政党党风建设B确保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与工作重心转移相适应D加速了国家经济计划的开展【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9月共同纲领中工作作风的相关规定适应了新民主主义政权成立及共产党即将执政新政权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与党风建设无关,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排除。D项,此时国家经济计划尚未开始,排除。【答案】C7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B人民

9、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析】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表明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C正确;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是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A错误;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不符合材料主旨,B错误;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是材料体现主要思想,D错误。【答案】C8共同纲领提出:“凡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经济事业,人民政府应鼓励其经济的积极性,并扶助其发展。”1954年宪法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

10、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两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反映了社会性质正发生改变C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D后者内容是对前者全盘否定【解析】共同纲领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原则,排除A;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允许私营经济发展,1954年宪法规定了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故要求社会主义改造,这体现中国社会性质正在发生改变,故选B;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排除C;1954年宪法并不是对共同纲领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与发展,排除D。【答案】B9从政治实践来看,新中国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如果有先后,那么是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从选

11、举实践来看,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这说明在中国A协商民主是民主的主要形式B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C政协制度是根本的政治制度D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解析】材料“协商在前,选举或票决在后”“候选人都要经过协商提名、讨论之后再行选举”说明两种民主是相辅相成的,故选D;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都是民主的重要形式,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协商民主的地位高于选举民主,排除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排除C。【答案】D10自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次不很完整的人口调查起,“四万万”就成为中国人口的代名词。直至1953年6月30日24时,601938035这是新中国经过第一次

12、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结果。这次人口普查有利于了解基本国情,开展经济建设配合首次普选,提供选民数据节制人口数量,提升经济水平控制人口迁徙,扩大公社规模。ABCD【解析】1953年我国着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迫切需要详实的人口资料,所以这次人口普查有利于了解基本国情,开展经济建设,符合题意;1954年要召开一届全国人大,因此这次人口调查也是为配合首次普选,提供选民数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存在“节制人口数量”的考虑;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1953年不存在“扩大公社规模”的问题。排除含有或的B、C、D三项。【答案】A11阅读下表:2

13、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A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B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解析】从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来看,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临时约法没有能够成为现实,是因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逐步建立起

1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民主政治取得成果的前提,故答案为B项。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建设与阶级斗争关系不大、不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排除AC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没有借鉴吸收欧美民主的精华,排除D项。【答案】B122008年3月在西藏拉萨市区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意图是挑拨藏族同胞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分裂祖国。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对待西藏一直给予特殊照顾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是指A人大制度中共领导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政策D一国两制政策【解析】材料中涉及到的民族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针对民族的政治问题主要实行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以本题选

15、择C项。A项没有专门针对民族问题;B项主要针对的是党派问题;D项是针对港台问题。【答案】C13新中国初期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最初得到的一个基本评价是“得人心。”之所以得人心,主要是因为三大制度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B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C体现“人民性”和“民主性”原则D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解析】新中国初期所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同我国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故C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排除A。人民代表

16、大会制度奠定新中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不符合“三大制度”,排除B;D不能说明“得人心”的原因,故排除D。【答案】C14美国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等;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文中的历史事件A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不被动摇B促进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发展C严重践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可知,文中的历史事件应当是“文化大革命”,“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党内左倾错误的不断发展,“文革”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故C正确;材料反映文

17、化大革命破坏民主法治,无法体现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协商制度受到破坏,B错误;材料反映文化大革命破坏民主法治,使人们的基本人权得不到保障,故D错误。【答案】C15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A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B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解析】“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是20世纪50年代反右斗争体现,文革时期成为积极斗争主要形式,后来的被废除,说

18、明当党和政府对于民主法治认识逐渐理性化,故B项正确。“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属于国内阶级斗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对于阶级斗争理性认识,并没有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故C项错误。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D项错误。【答案】B16“真正政治意义在于改革,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重新构建社会与政治、经济秩序,并且首次宣示宪法作为根本大法,任何个人、组织均不得凌驾于宪法之上。”高全喜教授评论的这部法律文献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解析】根据“确立宪法权

19、威”“文化大革命”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宪法,排除AC;从材料“即去除革命激进主义(文化大革命),确立宪法权威”可知该宪法是1976年后的宪法,所以排除B,选择D。【答案】D17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A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B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D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是治国理念的巨大进步,这表明依法治国的理念得到了贯彻实施,故A项正确;实现国家管理有

20、法可依,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表现,故B项排除;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C项排除;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是在20世纪末,故D项排除。【答案】A18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BCD【解析】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适应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

21、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在19491956年,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或的A、C、D项。【答案】B19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解析】从材料反映的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到2004年宪法规定“国

22、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正在日益完善。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的侧重点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是法律制度建设,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在不断提高,排除C项;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社会,并非仅仅针对弱势群体,排除D项。【答案】B20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部法律的颁布表明,我国A开始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制度C继续发展民族区

23、域自治制度D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制度【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8年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要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故D正确;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完善和恢复,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无关,排除AB;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答案】D21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A确立了“和平统一,

24、一国两制”的方针B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D大陆成立了“海协会”【解析】从题干时间“1986年”以及材料中“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的信息可知中央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B选项说法错误,一个中国的共识目前还没有完全达成;C选项说法错误,大陆不放弃武力统一的可能;D选项“海协会”只是民间组织,没有如此大的效力。【答案】A222001年9月10日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论坛会议开幕式讲话中指出:“我们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台湾情况不同,我们仍将按照同一方针,争取早日解决台湾问题。”

25、这个“不同”是指A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外交、主权问题B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后,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香港和澳门不行C解决台湾问题有战争的可能D台湾的文化传统和港澳不一样【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台湾情况与港澳情形不同主要指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外交、主权问题,A项符合题意,这主要是从台湾问题历史缘由上得出的结论,B、C、D三项表述正确,但不是台湾与港澳地区的最大区别所在。【答案】A23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台湾“邦交国”仅剩21个。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

26、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A台湾当局认可“一国两制”B国际社会创造两岸关系和解机会C两岸关系缓和有利于中国D“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解析】“其(台湾)邦交国仅剩20个”可知当今世界上承认台湾的国家已经不多了,大多数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的合法政府,故选D;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D242017年9月,香港理工大学校内的“理事亭”出现“港独”标语。理工大学当晚发表声明表示不赞同“港独”,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校方声明的立场基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B“港独”言论危害香港社会的繁荣C“港独”言论危害香港

27、市民的利益D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解析】从材料“移除校内有关鼓吹港独的横幅,是希望保护学生,以免他们有可能触犯法律”中可以看出,校方是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立场上,来保护学生的利益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港独”的具体危害,故B、C两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学生思想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控制,故D项排除。【答案】A第II卷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 尽管宪政产生的历史条件、生长的社会环境有很大不同,宪政的具体模式和实现机制可以千差万别,但宪政的核心理念与价值却是一以贯之的。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

28、老帝国的根基,也唤醒了天朝上国的迷梦。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宪政,这一西方的近代文明之物,被视为一剂救世良方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也由此拉开了宪政中国化的序幕。虽然党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终究未能在这块异地安身立命,“宪政”也由此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未竞的话题苗连营世界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时起,就非常关注、重视宪法制定和立宪实践。土地革命期间,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制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29、1949年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1954年,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既表达了实现中华民族富强和独立的历史使命。又突出了推进民主和文明建设的时代性特征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等(1)根据材

30、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制约近代中国宪政发展的因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共产党制宪历程。(9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制宪历程。从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其制约因素、中国的制宪历程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随着满清王朝政治危机的逐渐加深、军事外交的接连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与解体,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当时中华民族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虽然宪政运动在近代中国潮声涛起、风起云涌,但却始终如雨打浮萍,命运多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根据材料“鸦片战争的狂风骤雨,深深动摇了古老帝国的

31、根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封建势力、民族危机的加深、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经济和传统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在苏联宪法的影响下”“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1982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完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答案】(1)特点: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是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受西方宪政思想影响;制宪过程艰难曲折。因素:封建势力

32、的阻碍;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2)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制宪及实践中,注意借鉴和学习别国经验,以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民主法制的现代化,并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宪政形式;有利于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但教训也是深刻的,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人权意识的淡薄等,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的反思和探索的复杂性在于:尽管中共反思探索中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错误,但从

33、总体上看,中国革命的形势却是逐步高涨的,革命力量是逐步扩大的。革命力量的发展从主观上说显然是中共,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些共产党人积极反思、探索的正确方面在起作用。由于中共总结,反思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放手在农村搞土地革命,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同时,采取了坚决的武装斗争方式,组织、扩大了革命的军队,与国民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适合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和中国国情,从而很快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摘编自台寿彝中国道史材料二 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

34、实干好工作。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摘编自习近平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将改革进行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中出现的严重错误。并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出的道路及含义。(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中国政治史相关知识,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历程。(9分)【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卷入低潮,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中共仍然坚持

35、“城市中心论”;第二小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积极探索出的道路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由材料“在农村搞土地革命,抓住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采取了坚决的武装斗争方式与国民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适合了当时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和中国国情,从而很快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可见其含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相结合,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2)十一届三中

36、全会以来,中国在政治民主化建设的历程可以结合1978年改革开放、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讲话、1982中共十二大、1997年中共十五大和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等史实归纳作答。【答案】(1)错误:仍然坚持“城市中心论”成果: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坚持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相结合,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2)历程:A、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B、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讲话,体现了

37、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C、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D、1982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提出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E、1997年,中共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F、1999年,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建立起来。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

38、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材料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望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原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于右任望大陆(1)材料一、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2)为了顺利推进台湾问题的解决,我国政府确立了怎样的对台基本方针?(4分)(3)当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是什么?你认为当前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有哪些?(8分)【解析】本题考查台湾问题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材料一、二表达的思想感情,应当读懂材料信息,然后总结出观点。(2)新中国成立后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发展演变的过程,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和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来回答。(3)当前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有利条件,要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从不利和有利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答案】(1)思念祖国、家乡,渴望两岸统一。(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阻碍因素:“台独”势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两岸人民的拥护。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