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延边市长白山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下学期验收考试试题(含解析)相对原子原子质量:C-12 H-1 O-16 Ag-108一、单选题1.对于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A. 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B. 浓硝酸在光照下颜色变黄,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C.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铝罐贮存,说明铝与浓硝酸不反应D. 氨气可以完成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答案】D【解析】【详解】A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出现发黑现象,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故A错误;B浓硝酸见光或是加热条件下易分解为二氧化氮、氧气和水,导致浓硝酸颜色变黄,体现了浓硝酸的不稳定性,故B错误;
2、C常温下,金属铝遇到浓硝酸会钝化,钝化是发生反应生成致密氧化膜的过程,故C错误;D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可利用氨气设计喷泉实验,故D正确;故答案为D。2.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 制取氨气B. 制取碳酸氢钠C. 分离碳酸氢钠D. 干燥碳酸氢钠【答案】C【解析】【详解】A、氯化铵受热分解生成的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生成氯化铵固体,不能用加热氯化铵固体的方法制备氨气,错误;B、气流方向错,应该从右侧导管通入CO2气体,错误;C、从溶液中分离出碳酸氢钠固体用过滤的方
3、法,正确;D、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不能用该装置干燥碳酸氢钠,错误。答案选C。3.2016年IUPAC命名117号元素为Ts(中文名“”,tin),Ts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Ts是第七周期第A族元素B. 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C. Ts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D. 中子数为176的Ts核素符号是【答案】D【解析】【详解】A. 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第VIIA族,故A正确;B.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而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则Ts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故B正确;C. 同一主族元素中,随着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
4、逐渐减弱,则Ts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故C正确;D. 该元素的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76+117=293,该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故D错误;故答案选:D。4.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下图所示是扇形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136号元素),对比中学常见元素周期表,思考扇形元素周期表的填充规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简单离子半径:B. 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C.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D. 与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为H、为Na、为C、为N、为O、为Mg、为Al、为S、为Cl、为Fe。A.为Na,为S、为Cl;Na+核外具有2个
5、电子层,S2-、Cl-核外有3个电子层,离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对于离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就越小,所以离子半径S2-Cl-,故离子半径:,A错误;B.为O,为S,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OS,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形成的共价键就越强,含有该化学键的物质稳定性就越强,所以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B正确;C.为Al、为S、为Cl,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ClSAl,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C正确;D.是H,是O,二者可以形成H2O,只含有极性共价键;也可以形成H2O2,含有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
6、故与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A。5.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元素代号XYZMR原子半径/nm0.1860.1020.0750.0740.143主要化合价16、25、323已知X是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且与R同周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离子半径大小:R3+X+M2-B. Y与M组成的化合物是形成酸雨的原因之一C. 将YM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说明YM2具有漂白性D. M的氢化物和Z的氢化物都有分子间氢键【答案】C【解析】【分析】由化合价可知Y化合价有+6、-2价,应为A族元素,为S元素,M化合价只有-2价,为O元素,Z
7、化合价为+5、-3,为A族元素,因原子半径小于S,应为N元素,X化合价为+1价,为A族元素,原子半径大于S,为Na元素,R为+3价,属于A族元素,原子半径小于Na,大于S,为Al元素,结合对应单质、化合物的性质解答该题。【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X为Na,Y为S,Z为N,M为O,R为Al,AX+、M2、R3+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R3+X+M2-,故A不符合题意;BY与M组成的化合物为SO2、SO3,可形成酸雨,故B不符合题意;CSO2具有还原性,高锰酸钾具有氧化性,二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SO2体现还原性,故C符合题意;DN、O元素的氢化物NH3
8、、H2O中均存在分子间氢键,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睛】“三看”法快速判断简单微粒半径的大小:一看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二看核电荷数:当电子层结构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三看核外电子数:当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均相同时,核外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6.下列事实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A. 酸性:HClO4 H2SO3B. 碱性:NaOH Mg(OH)2C.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 H2SD. Cl2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答案】A【解析】A.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所以酸性HClO4 H2SO4 ,H2SO3不是硫元素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
9、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 B. 钠的金属性强于镁,所以碱性NaOH Mg(OH)2,B可以;C. 氧的非金属性强于硫,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 H2S,C可以;D. 氯的非金属性强于溴,所以Cl2从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D可以。本题选A。7.下列有关叙述中,能说明非金属元素M比N的非金属性强的是()非金属单质N能从M的化合物中置换出非金属单质M;M原子比N原子容易得到电子;N离子的还原性比M离子强;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HmMHnN;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HmMOxHnNOy;单质熔点MN。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非金属单质N能从M的化合物中置换出非金属单质M,说
10、明非金属性N强于M,故错误;M原子比N原子容易得到电子,说明非金属性M强于N,故正确;N离子的还原性比M离子强,能说明M的非金属性比N强,故正确;非金属性强弱与氢化物的酸性没有关系,故错误;HmMOx和HnNOy不一定是最高价含氧酸,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故错误;非金属性强弱与非金属单质的熔点无关系,故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主要是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明确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是解答的关键,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判断;1、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越稳定或还原性越弱,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越强。2、根据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非金属性越强。3、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
11、应。非金属性强的单质能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单质。4、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F除外)。酸性越强,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5、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中,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非金属性减弱。6、非金属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的强弱。阴离子还原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7、与同一可变价金属反应,生成物中金属元素价态的高低。金属元素在该产物中价态越高,则说明该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答题时注意灵活应用。8.已知钡的金属活动性处于钾和钠之间。则下列变化中可能实现的是( )A. 钡可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B. 钡可从冷水中置换出氢气C. 钡可从硫
12、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D. 在溶液中Ba2可氧化金属锌,生成Zn2【答案】B【解析】【详解】A.Ba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所以钡不能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钠,故A错误;B.Ba的性质活泼,能与冷水反应置换出氢而得到氢气,故B正确;C.Ba先与溶液中的水反应,所以钡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故C错误;D. 金属性BaZn,则在溶液中钡离子不能氧化金属锌,故D错误;故选B。9.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A.氮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要达到稳定结构得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A错误;B.HCl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有1个H-Cl键,HCl的电子式为
13、,B错误;C.NaCl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其电子式为,C错误;D.CO2为共价化合物,C原子与O原子间形成双键,其电子式为,D正确;答案选D。10.下列变化中有化学键的断裂的是A. HCl溶于水B. 酒精的挥发C. 干冰的升华D. 裁剪布料【答案】A【解析】【详解】AHCl溶于水发生电离,HCl键断裂,故A符合题意;B酒精的挥发没有化学键断裂,故B不符合题意;C干冰的升华没有化学键断裂,故C不符合题意;D裁剪布料没有化学键断裂,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11.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 铝片和稀盐酸反应B.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C.
14、 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可知,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常见吸热反应,运用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和常见吸热反应分析。【详解】A. 铝片和稀盐酸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A项错误;B. Ba(OH)28H2O与NH4Cl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B项错误;C. 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吸热反应,C项正确;D. 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属于放热反应,D项错误;答案选C。【点睛】常见吸热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以C 、CO、H2为还原剂的反应;
15、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反应。12.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对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B. 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C. 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D. X和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和N的总能量【答案】D【解析】【详解】A、反应吸热,但X的能量不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不一定低于N的,A错误;B、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B错误;C、反应吸热,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大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C错误;D、反应吸热,因此反应物总能量高于产物总能量,即X和
16、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和N的总能量,故D正确;答案选D。13.下列图像分别表示有关反应的反应过程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石墨转变为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B. 白磷比红磷稳定C. S(g)S(s)H0D. H2(g)I2(g)2HI(g)H0【答案】A【解析】【详解】A由图象可知金刚石能量高于石墨,石墨转变为金刚石是吸热反应,A正确;B由图象可知白磷能量高于红磷,能量越高越活泼,白磷比红磷活泼,红磷较稳定,B错误;C由图象可知气态S的能量比固态S的能量高,则S(g)S(s)H0,C错误;D由图象可知反应物H2(g)与I2(g)的能量总和高于生成物HI(g)的能量总和,所以H
17、2(g)I2(g)2HI(g)是放热反应,H0,D错误;答案选A。14.如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铁圈和铜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硫酸铜溶液。片刻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指悬吊的金属圈)( )A. 铁圈和铜圈左右摇摆不定B. 保持平衡状态不变C. 铁圈向下倾斜D. 铜圈向下倾斜【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金属活动顺序可知铁的活泼性强于铜,铁圈和铜圈的连接处吊着一根绝缘的细丝,使之平衡。小心地从烧杯中央滴入CuSO4溶液后,该装置构成了原电池,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亚铁离子,质量减小;铜较不活泼的金属作正极,铜离子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18、生成铜,在铜圈上析出,所以铁圈向上倾斜,铜圈向下倾斜,答案选D;15.汽车的启动电源常用铅蓄电池。其结构如图所示,放电时的电池反应为PbO2+Pb+2H2SO4=2PbSO4+2H2O。根据此反应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PbO2是电池的负极B. Pb是电池负极C. PbO2得电子,被氧化D. 电池放电时,溶液的酸性增强【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放电时的电池反应:PbO2+Pb+2H2SO4=2PbSO4+2H2O可知,Pb在放电时失去电子被氧化,为电池的负极,PbO2在放电时得到电子被还原,为电池的正极,放电过程中消耗了硫酸,酸性减弱,据此解答。【详解】A由放电反应PbO2+Pb+
19、2H2SO4=2PbSO4+2H2O可知,PbO2在放电时得到电子被还原,为电池的正极,A错误;B根据放电反应可知,Pb失去电子被氧化,为电池的负极, B正确;CPbO2在放电时得到电子被还原,C错误;D由于电池放电过程中消耗了硫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溶液的酸性减弱,D错误。答案选B。【点睛】注意掌握常见化学电源的类型及工作原理,能够根据原电池总反应判断两极,并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16. 如图所示,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同时A极质量减少,B极上有气泡产生,C为电解质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B极为原电池的正极B. A、B、C可能分别为Zn、Cu、稀盐酸C. C中阳离子向A极移动D.
20、A极发生氧化反应【答案】C【解析】【详解】A.电流计指针偏转,证明形成了原电池,由于A极质量减少,B极上有气泡产生,则A是原电池的负极,B是原电池的正极,正确;BA是负极,B是正极,负极金属活动性大于正极,而且在正极有气泡产生,则溶液可能是酸,是H+得到电子,变为H2逸出,因此A、B、C可能分别为Zn、Cu、稀盐酸,正确;C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则,溶液C中阳离子向正极B极移动,错误;D电极A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确。故选C。17.某同学根据化学反应,并利用实验室材料制备原电池下列关于该原电池的组成及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选项ABCD正极碳棒碳棒铁棒碳棒负极铁棒
21、铁棒锌片铁棒电解质溶液溶液溶液溶液溶液现象铁棒变细,碳棒周围溶液黄色变浅铁棒变细,碳棒变粗锌棒变细,铁棒变粗铁棒变细,碳棒不变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反应,可知该原电池中Fe为负极,正极选用比铁不活泼金属或者碳棒;反应过程中在正极得电子生成,故正极区的浓度降低,正极如碳棒周围溶液黄色变浅;由电池反应可知电解液为含的溶液。综上所述,A项正确。故选A.【点睛】将一过程设计成原电池,方法和步骤如下:(1)将此过程分解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部分,总反应与该过程相同。(2)将氧化反应部分作为负极,还原反应部分作为正极,从左到右写出电池表示式。对于气体电极,电极材料应
22、是惰性,如Pt等。18.分析如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其中结论正确的是( )A. 中Mg作负极,中Fe作负极B. 中Mg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C. 中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3e-=Fe3+D. 中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答案】B【解析】【分析】装置中,电解质液为稀硫酸,镁的活泼性强于铝,故Mg作负极;装置中,电解质液为氢氧化钠溶液,镁不能与其反应,故Al作负极;装置中,铁与浓硝酸钝化,故Cu作负极;装置中,发生吸氧腐蚀,Fe作负极。详解】A.装置中Al作负极,装置中,铁与浓硝酸钝化,故Cu作负极,A错误;B.装置中Al作负极,Mg作正
23、极,电极反应式为6H2O+6e-=6OH-+3H2,B正确;C.装置中Cu作负极,C错误;D.装置中Fe作负极,Cu作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D错误;答案选B。二、填空题19.元素周期表是指导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1)N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 ;N和F处于同一行,是由于它们的 _ 相同。(2)以上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_ (写元素符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_ (写化学式)。(3)Mg和Al中,金属性较强的是 _ (写元素符号),写出一条能说明该结论的事实_。(4) S和Cl中,非金属性较强的是 _ (
24、写元素符号),不能说明该结论的事实是_。a.氯气与铁反应生成 FeCl3,硫与铁反应生成FeSb.把 Cl2通入 H2S溶液中能发生置换反应c.受热时 H2S易分解,HCl不易分解d.单质硫是固体,氯的单质是气体【答案】 (1). 第二周期第A族 (2). 电子层数 (3). F (4). HClO4 (5). Mg (6). Mg(OH)2碱性强于Al(OH)3 (7). Cl (8). d【解析】【分析】(1)对于主族元素,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同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2)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
25、中酸性最强的高氯酸;(3)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金属性减弱,可以利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证明;(4)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非金属性增强,可以根据氢化物稳定、单质之间的相互置换、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与变价金属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高低等判断,物理性质不能比较非金属性强弱。【详解】(1)N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5,处于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A族,F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7,N和F处于同一行,是由于二者是同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2)同一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上述元素中F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小;上述元
26、素中,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高氯酸,化学式为HClO4;(3)同一周期的元素,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因此元素的金属性MgAl,可通过碱性Mg(OH)2Al(OH)3来证明Mg的金属性比Al强;(4)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ClS。a.氯气与铁反应生成FeCl3,硫与铁反应生成FeS,在FeCl3中Fe元素为+3价,在FeS中Fe元素为+2价,前者Fe元素的化合价高,说明Cl2的氧化性比S强,因此可说明Cl元素的非金属性强,a正确;b.把Cl2通入H2S溶液中能发生置换反应生成S,说明Cl2的氧化性比S强,能说明Cl元素的非
27、金属性强,b正确;c.受热时H2S易分解,HCl不易分解,说明HCl更稳定,能说明Cl的非金属性更强,c正确,d.单质硫是固体,氯的单质Cl2是气体,二者的熔沸点不同,属于物理性质,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因此不能说明非金属性强弱,d错误;故合理选项是d。【点睛】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及应用的知识。掌握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弱。20.(1)用电子式表示H2O和MgBr2的形成过程:H2O_;MgBr2_;(2)写出CO2、Na2O2、H2O2的电子式:CO2_;Na2O2_;H2O
28、2_。【答案】 (1). (2). (3). (4). (5). 【解析】【分析】H2O、CO2、H2O2为共价化合物;溴化镁为离子化合物,构成微粒为镁离子和溴离子;Na2O2为离子化合物。【详解】(1)H2O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为;溴化镁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与镁离子构成,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为。(2)二氧化碳中存在两对碳氧共用电子对,二氧化碳的电子式为:; Na2O2是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钠离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氧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过氧根阴离子,电子式为;双氧水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两个氧氢键和一个O-O键,双氧水
29、的电子式为:。21.现有我们熟悉的物质:O2;金刚石;NaBr;H2SO4;Na2CO3;NH4Cl;NaHSO4;Ne;Na2O2;NaOH。(1)这些物质中,只含共价键的是_(填序号,下同);只含离子键的是_;既含共价键又含离子键的是_;不存在化学键的是_。(2)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_(填序号,下同);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_。(3)将NaHSO4溶于水,破坏了NaHSO4中的_,写出电离方程式_;NaHSO4熔融状态下电离,破坏了_,写出电离方程式_。【答案】 (1). (2). (3). (4). (5). (6). (7). 离子键和共价键 (8). NaHSO4Na+H+SO42 (9)
30、. 离子键 (10). NaHSO4(熔融)Na+HSO4【解析】本题考查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氧气:氧原子间以非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金刚石:C原子间以非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NaBr:属于离子化合物,只含离子键;H2SO4:属于共价化合物,以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Na2CO3:属于离子化合物,Na和CO32间以离子键形式结合,CO32中C和O以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NH4Cl:属于离子化合物,NH4和Cl以离子键形式结合,NH4中N和H以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NaHSO4:属于离子化合物,Na和HSO4以离子键的形式结合,HSO4中H、O、S以极性共价键的形式结合;Ne:属于稀有气体,单
31、原子组成分子,不含化学键;Na2O2: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NaOH:属于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1)根据上述分子,只含共价键的是;只含离子键的是;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的是;不存在化学键的是;(2)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3)NaHSO4是强酸强碱盐,在水中电离出Na、H、SO42,因此溶于水是破坏的是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O42;熔融状态下,电离方程式为NaHSO4(熔融)=NaHSO4,破坏的是离子键。点睛:本题易错点是NaHSO4的电离方程式,不同条件电离方程式不相同,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为NaHSO
32、4=NaHSO42,熔融状态下NaHSO4(熔融)=NaHSO4,注意NaHCO3在水溶液中电离,NaHCO3=NaHCO3。22.理论上讲,任何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设计成原电池。请利用反应“Cu2Ag+2Ag +Cu2+”设制一个化学电池(正极材料用碳棒),回答下列问题:(1)该电池的负极材料是_,发生_反应(填“氧化”或“还原”),电解质溶液是_;(2)正极上出现的现象是_;(3)若导线上转移电子1 mol,则生成银_克。【答案】 (1). 铜棒 (2). 氧化 (3). AgNO3 (4). 有Ag析出 (5). 108【解析】【分析】按照构成原电池工作原理,以及总电极反应,铜棒为负
33、极,正极材料为石墨,电解质为AgNO3,然后逐步分析;【详解】(1)根据总电极反应式,以及原电池工作原理,负极材料为铜棒,石墨为正极,电解质溶液为AgNO3溶液,负极上电极反应式Cu2e=Cu2,发生氧化反应;(2)正极上的反应式为Age=Ag,现象是有Ag析出;(3)正极反应式为Age=Ag,转移1mol电子,生成Ag的质量为1mol108gmol1=108g。23.如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25饱和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片,再滴入5mL稀盐酸。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2)产生上述现象原因是_。(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4)由实验推知,MgCl2
34、溶液和H2的总能量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答案】 (1). 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溶液变浑浊 (2). 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且该反应放热,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有固体析出 (3). Mg2H=Mg2H2、Ca22OH=Ca(OH)2 (4). 小于【解析】【详解】(1)镁与稀盐酸会发生反应:Mg+2HCl=MgCl2+H2,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因Ca(OH)2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故实验现象为: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溶液变浑浊,故答案为: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镁片逐渐溶解,烧杯中溶液变浑浊;(2)由(1)分析可知,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且该反应放热,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有固体析出,故答案为: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且该反应放热,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有固体析出;(3)镁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烧杯中发生反应:Ca22OH=Ca(OH)2,故答案为:Mg2H=Mg2H2、Ca22OH=Ca(OH)2;(4)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即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故MgCl2溶液和H2的总能量小于镁片和盐酸的总能量,故答案为:小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