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年级下学期语文强化训练 做题时间:2021年5月18日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给别人听,而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借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
2、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学有吟诵,其他国家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组成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停顿,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出五言诗,之
3、后,又从五言诗发展出七言诗。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是就作者还是就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
4、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调子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
5、混淆视听,最终适得其反。(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吟诵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B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诗人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C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发生变化,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D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吟诵的快慢,但是吟诵音调的高低要一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
6、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两段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基础做了具体的论述。B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C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做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D文章围绕“吟诵”,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有利于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从而
7、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读诵的节奏平仄。B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吟诵也是如此。C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可以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表现出来。D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对于这一工作,我们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谭延美,大名朝城人。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自后往来潼、魏间,为盗于乡里,乡里患之。周
8、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从征淮南,以劳迁控鹤军副指挥使。又从克三关。时太祖领禁兵,留督牙队。建隆元年,补控鹤指挥使,稍迁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湖南,与解晖分领行营战棹都指挥使。时汪端寇攻朗州甚急,招讨慕容延钊遣延美率兵赴之,大败贼众,擒端以还。擢铁骑副指挥使,领睦州刺史,四迁至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为蕲州刺史,连徙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剧贼之为害者悉就捕。六年,徙知威虏军。雍熙三年,举兵北伐,命延美为幽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出飞狐北。俄遇敌,延美曰:“彼恃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即麾骑军直进,敌兵将溃,大军继至,遂败之,斩首五百,获其将大鹏翼以献,以功握本州防御
9、使。逾年,改亳州,出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徒知宁远军。一旦,契丹兵抵城下,延美开门以示之,不敢入。围城数日,开门如故,民出取粮者无异平日,契丹卒疑之,遂引去。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致仕。后卒于家,年八十三,赠建武军节度。论曰:宋初诸将,率奋自草野,出身戎行,虽盗贼无赖,亦厕其间,与屠狗贩增者何以异哉?及见于用,皆能卓卓自树,由御之得其道也。若延美之开门示敌,斯皆忠义仁勇,有足称者。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选自宋史谭延美传,有删节)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
10、盗素不相识/获免B.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C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D.躯干壮伟/少不逞遇群盗/聚谋将行剽劫/延美即趋就之/及就捕法/皆抵死/延美以与盗素不相识/获免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初为先祖称谓,后多用来指开国帝王的庙号,本文指宋太祖赵匡胤。B迁,古代称调动官职,多指官职升迁,有时也表示降职,如“左迁”。C致仕,也称“休致”,指官员到了年龄正常退休,与“乞骸骨”完全意思相同。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
11、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谭延美出身低微,凭借军功升职。他曾经与盗贼为伍,一度成为乡里祸患,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让他跟随征讨,他立下功劳,受到重用。B谭延美英勇善战,屡次受到封赏。汪端率军前来侵犯,攻势凶猛,他奉命前往作战,大获全胜,并活捉敌军首领,后受到提拔,官职多次升迁。C谭延美颇有魄力,做事厉风行。他在担任军巡检使期间,把危害当地的大盗全部捕;随军北伐时,面对大队敌军,果断决策,最终打败敌人。D谭延美胆略过人,御敌自有妙计。面对兵临城下的紧张局势,他不是惊惶失措,而是毫无畏惧,甚至大开城门来迷惑敌军,使得敌军无功而返
1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俄遇敌,延美曰:“彼众易我,宜出其不意先攻之。”(2)而彼矜劳肆念之人,视于劳谦之君子,能无愧乎。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黄庭坚故人昔有凌云赋,何意陆沉黄绶间?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寄语诸公肯湔祓,割鸡令得近乡关。注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飘飘有凌云之气”。黄绶: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湔祓:语出战国策楚策,原指拂除旧恶,后多用作荐拔之意。割鸡:语出论语阳货,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孔子到了子游作县宰的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8
1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典故,写了老友虽才华横溢,却不被当权者赏识的现实。B“何意陆沉黄绶间”一句既是慨叹,也是责问,表现出对执政者的无可奈何。C颔联以“头白眼花”对“儿婚女嫁”,在上下相对中,每句又自成对偶,有着往复回环的效果。D本诗步步曲折,首联将高才与怀才不遇相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有转折跌宕之势;颈联抒发了豪兴犹在、盛年不再的感慨,又是一个转跌,在豪放旷达中含无限感慨。9.诗人通过王文通这一形象,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影响我们知觉的,不仅仅是体验
14、到的原始感觉,还有动机、态度、生理状态、个性特点 _ 文化背景,也就是说,几乎每一种心理过程都可能或多或少地“掺和”到我们的知觉之中,在我们听和看的时候,_ 我们的耳和眼,连同我们的全身心,以及我们的经历,等等,都参加了使“意思”涌现的过程。阅读也如此。作品的“意思”常常受阅读目的的影响。有时候我们会说“看着玩儿的”,_,消遣也是一种目的,而且不见得是一种卑下的目的。鲁迅先生说他读书是“随便翻”,这正如“散步”或“漫步”,虽不似“赶路”之有一定目的地,只是“随便走走”,却也有一定范围。( )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多怀着这样的目的,打开书是_的。当然不排除别样的目的存在。然而,以“看着玩儿”作为目的的
15、读者毕竟占大多数,而且他们一点儿也不用为此感觉脸红。正是这种无拘束的欣赏目的,才能使作品中的“意思”真正“文学地”涌现。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乃至 不但 孰不知 不足为奇B乃至 不单 殊不知 不足为奇C甚至 不单 孰不知 不足为训D甚至 不但 殊不知 不足为训11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若干走熟的路线,途中碰到什么有趣之事,也会驻足而立,细加斟酌,而散步本身,便也是散步的目的!B而散步本身,便也是散步的目的。若干走熟的路线,途中碰到什么有趣之事,也会细加斟酌,驻足而立!C若干走熟的路线,途中碰到什么有趣之事,也会细加斟酌,驻足而立,而散步
16、本身,便也是散步的目的!D而散步本身,便也是散步的目的。若干走熟的路线,途中碰到什么有趣之事,也会驻足而立,细加斟酌!12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加点“意思”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们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了总攻,啃下了最难啃的“硬骨头”。B从古稀老人到“00后”,无数人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C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中,许多国家希望分享中国减贫经验。D新闻业者要明确媒体的核心资产不是“一篇文章的流量”,而是公信力。1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佛等各种
17、思想的影响,_。但他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在他的词作中,_。坎坷经历使苏轼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创作出许多潇洒超脱的词。苏轼不论是贬谪天涯,还是任职朝中,都能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逆境中寻得闲适之趣,随缘自适、超然物外,_,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 ”两句,再现了当年刘裕为收复中原、大举北伐的恢弘气势。(2)琵琶行中多次写到月亮而作用各不相同:描写月色,从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是“ ”;“ ”则浓缩了琵琶女的卖唱人生,感慨时光白白消磨。(3)桃花源记中突出桃
18、花源社会生活平静的语句是“ , ”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A项,表述与第一段内容有关,“不出声音地读”是默读,结合文本中“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一句看,选项丢掉了“真正”一词,说“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表述绝对。C项,表述与第三段内容有关,原文是“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容易丢失”不是“就会丢失”,选项说“拼音文字就会丢失其蕴含的东西”是曲解原文,表意错误。D项,表述与第三段内容有关,“吟诵音调的高低要大体一致”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故选B。2.D【解析】
19、D项,“采用横向展开的方式”分析错误,从全文看是,大致讲的是吟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是逐层深入。故选D。3.A【解析】A项,结合文本内容“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分析可知,“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分析不当,因为这是吟诵的基础而不是结果。故选A。4C。“少不逞”中,“少”是状语,“不逞”是谓语,表
20、意完整,与下文断开,排除AD;“法”为名词作状语,意为“按照法令,依照法律”,做“皆抵死”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5C。“与乞骸骨完全意思相同”错,“乞骸骨”一般指官员因某种原因主动请求辞去官职。故选C。6A。“周世宗登基后将他召至身边”错,周世宗登基之前就已把谭延美召募到身边,原文表述是“周世宗镇灌渊,募置帐下。即位,补殿前散都头”,可见是在即位之前招致帐下,即位之后,补官担任殿前散都头。故选A。7(1)不久遇到敌人,谭延美说:“他们倚仗人多轻视我们,应当出其不意率先进攻他们。”(俄,不久;易,轻视;宜,应当。大意2分。)(2)而那些夺耀功劳肆意泄忿的人,与勤恳谦恭的君子相比,难道没有惭愧
21、之心吗?(彼,那些;矜,夸耀;肆念,肆意泄忿;视,表示比较;劳谦,勤恳谦恭。)【参考译文】谭延美,大名朝城人。体格壮健魁伟。年轻时不得志,遇到一群强盗聚集谋划将要抢幼,谭延美就眼随他们。等到被逮捕后,按法律都犯了死罪,谭延美因为与强盗素不相识,获得免死。他从此往来潼、魏之间,在家乡做盗贼,家乡人把他看作祸害。周世宗镇守灌渊,招募他安排在部下。周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殿前散都头。跟随征伐淮南,谭延美凭借军功升为控鹤军副指挥使。又跟随攻克三关。当时太祖统率禁军,留下他统领牙队。建隆元年,谭延美补为控鹤军指挥使,逐渐升迁为都虞侯,马步副都军头。征伐湖南,他与解晖分别担任行营战棹都指挥使。当时汪端侵犯攻
22、朗州非常凶猛,招讨使慕客延钊派遣谭延美帅兵赶赴那里,大败贼众,活捉汪端回来。提升为铁骑制指挥使,领睦州刺史,经过四次升迁成为内殿直都知。太平兴国初年,谭延美任蕲州刺史,接连调任庐、寿、濠、光州军巡检使,把祸害当地的大盗全部逮捕。六年,调任威虏军知军。雍熙三年,朝廷举兵北伐,任命谭延美为曲州西面行营都监,与田重进一起出兵飞狐北。不久遇到敌人,谭延美说:“他们倚仗人多轻视我们,应当出其不意率先进攻他们。”当即指挥骑兵一直前进,敌兵将要溃散时,宋朝的大军紧接而来,于是打败了他们,斩首五百级,俘获他们的将领大鹏翼进献朝廷,谭廷美凭借军功提升为本州防御使。一年后,改任亳州,外任为镇州铃辖。端拱元年,谭延
23、美调任宁远军知军。一天早晨,契丹军队到了城下,谭延美打开城门给他们看,契丹军队不敢进城。围城几天,城门还是像往常一样开着,百姓出城来取粮草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契丹军最终怀疑担心中计,于是撤兵离开了。咸平四年,以左领军卫上将军的身份退休。后来在家中去世,事年八十三岁,赠官建武军节度。论曰:宋初的诸多将领,大都从民间奋发起家,投身行伍,即使是盗贼无赖,也与他们为伍,与杀狗贩卖丝绸的人有什么不同呢?等到他们被朝廷任用,都能有卓越的建树,这是因为任用他们使之各得其所。像谭延美开门示敌之类的事情,都算得上是忠义仁爱而勇敢,值得称道。而那些夸耀功劳肆意泄愤的人,与勤恳谦恭的君子相比,难道没有惭愧之心吗?8
24、、 B【解析】B项,“表现出对执政者的无可奈何”错误,从诗中来看,“何意陆沉黄绶间”意思是“哪里想到他会沉埋在卑官中间”,联系前一句来看,首联前一句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而这样的友人却“陆沉黄绶间”,这一句以疑问形式出之,更能表现愤懑之情,它是慨叹,但更是责问,是对执政者的谴责,表达的是对执政者的愤懑不满,并非“无可奈何”。9、 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对埋没人才的现实的不平与愤懑;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每点2分。)10B。第一空:“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甚至”: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有强烈的递进意味。根据语境,“文化背景”与前面的“动机、态度
25、、生理状态、个性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的名词,都影响人的知觉,都属于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内容范围,没有表示强烈的递进意味。另外,“乃至”比“甚至”更偏文言风格,与语段表达风格一致。故选“乃至”。第二空:“不单”与“不但”都有连词的用法,意为“不光、不仅”,但“不单”还有副词的用法,表示“不止是”的意思,而“不但”则无此用法。文段语境强调的是“不止是”的意思,表示除了“我们的耳和眼”,还有“我们的全身心”,故应用“不单”。多用于口语。语境是说,不只是我们的“耳和眼”,包括我们的“全身心”“经历”都参与了“听和看”,故而应填“不单”。第三空:“殊不知”形容竟没有想到,“孰不知”意为谁不知道,往往用于
26、反问,表示谁都知道。语境是表达没有想到之意,故用“殊不知”。第四空:“不足为训”, 指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很平常。根据语境,是说“打开书”这件事是不足为奇的,所以应填“不足为奇”。11A。“驻足而立”和“细加斟酌”,动作前后承接,一先一后,排除B、C;括号后“文学作品的读者大多怀着这样的目的”,“这样的目的”指代A项的“而散步本身,便也是散步的目的”,二者衔接自然。故选A。12A。“硬骨头”与文中“意思”的引号作用都是特殊含义。B.“00后”是特定称谓。C.“一带一路”是特定称谓。D.“一篇文章的流量”表强调作用。故选A。13.(1)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2)成为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3)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4.(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唯见江心秋月白 秋月春风等闲度 (3)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