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期中考试历 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A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B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统治权威的维护成为需求2学者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在距今6000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诸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圏”,又叫做“最初的中国”。由此可见,中国早期文明()A形成部落联盟
2、 B呈现多元一体 C生产力发达 D阶级分化明显3“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4学者周谷城在谈到夏商两代部落国家的组织时说:“每一氏族可称为一国,许多氏族的联合,仍可称为一国”。而在西周,诸侯统治的国家叫国,卿大夫统治的国家叫家,“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这表明西周()A铲除了异姓贵族建立的封国 B早期国家形态走向了成熟C消除了血缘关系的政治影响 D中央实现了直接管理地方5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
3、帝而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祝融身份的变化() 山海经祝融像A是儒家思想影响提升的印证 B是楚挑战周王权威的衍生品C反映了夷夏一体观念的加强 D顺应了楚地文化扩张的需要6下面“战国时期货币分布”图中,出现了区域性货币在流通中超出以往地域,形成交叉使用的局面。这表明()A各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B货币交叉使用阻碍经济发展C楚币只在长江流域流通 D区域性货币出现统一的趋势7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A以民为本 B礼法并用 C无为而治 D教化民众8有人在评价秦朝确立
4、的某一政治制度时说:(它)保持了与远古神祇圣哲强烈联想的称呼,恰当地象征了一个人的成就。该制度是()A禅让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度 D郡县制9战国时期,各国在边界上修筑长城并建立军事要塞。秦灭六国后,除了保留燕赵两国长城并加以连贯外,将内地长城与军事要塞全部拆毁。此举有利于()A维护皇帝独尊 B巩固国家统一 C加强思想控制 D扩大地方权力10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 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 D秦末战争破坏严重11阿房宫赋写到:“戍卒叫
5、,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中提到的秦朝历史事件是()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 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 D平定南方、开凿灵渠12自汉书开始的各正史都将汉代疆域作为比附和参照的对象,后世统治者也以秦汉郡县管辖的范围为统一基准。这突出反映了()A后世对疆域治理的重视 B汉代疆域位居历代之首C秦汉大一统的深远影响 D郡县制度受到后世推崇13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六,立已故齐王六子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立已故淮南王三子为王。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 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14史记中,司马迁将经济活动分为农虞工商四种。东汉时,“虞”这一利用山泽之利
6、的行业在民间已经消失。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政府强化对经济控制 B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C工商业者力量的壮大 D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15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A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 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C震烁古今的文人理想 D中外交流的世界视野1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其用典出自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这一历史现象客观上()A确立了户口南多北少格局 B消除了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 C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繁荣 D推动了江南开发和
7、民族交往17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规定“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返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此项改革措施()A解决了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 B缓解了洛阳地区的社会矛盾C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D防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18下图是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墓中壁画采桑护桑图。壁画中一位女子提篮采桑,一位鲜卑族男子拉弓射箭保护桑林。据此可知,魏晋时期河西走廊地区()A农业生产居于主导地位 B受到中原农耕文明影响C农产品商品化得到发展 D游牧生活方式不复存在19学者杨向奎指出:“魏晋以后,政权分崩,实不一统,但任何一族之当道者,都以一统为己任而以炎黄之后自负。”该学者意在
8、说明()A大一统观念影响深远 B民族隔阂逐渐消失C封建化进程遭遇挫折 D政权更迭渐趋频繁20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淡化了社会门第等级观念21武则天爱好文学,喜用文士,曾在进士科中加试杂文,但后来多次停试杂文,以期通过“断浮虚之饰词”来更好地发现“实用之良策”。这表明当时的人才选拔()A取决于统治者的喜好 B服务于现实需要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推动了文学繁荣22唐德宗下诏任命齐总为衢州刺史,因此前齐总有盘
9、剥百姓,进奉朝廷的恶行,时任给事中的许孟容封驳任命诏书,并陈述理由,唐德宗不得不收回成命。许孟容此时隶属于()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23王梵志贫穷田舍汉:“贫穷田舍汉,今世作夫妻。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里正催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租调无处出,还需里正倍(赔)。门前见债主,入户见贫妻。舍漏儿啼哭,重重逢苦灾。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贫穷田舍汉”生活的朝代是()A西汉 B北魏 C唐朝 D宋朝24“安史之乱”是唐朝社会发展的转折点,此后朝野剧变,户口逃逸,民不聊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种情形之下,唐朝()A加强了地方藩
10、镇势力 B革新了国家征税标准C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D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25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下列人物中被称为“书圣”的是()A王羲之 B吴道子 C贾思勰 D祖冲之26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图反映的史实是()A玄奘西行 B唐玄宗出逃 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出使西域27“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28敦煌85
11、窟壁画(下图)描绘了佛教极乐世界,规划为方格状的一个个坊,令人想起唐朝长安城的布局。这表明唐朝()A三教合一的出现 B佛教的广泛传播C文化领先于世界 D佛教渐趋本土化29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30宋太祖对宰相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
12、亦未及武臣一人也。”据此可知北宋政治的特点是()A强干弱枝 B重文轻武 C积贫积弱 D分化事权31.宋代在知州以外,于诸府州设“通判某州军事”一官,知州的公文命令必须经通判的联署方能生效,通判还可直接向朝廷奏事。这表明通判的作用是()A. 制约地方长官 B. 控制财政大权C. 提高行政效率 D. 牵制中书门下32.“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权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33据考证,杭州小笼包源自古代开封灌汤包,而西湖醋鱼与历史更
13、悠久的开封糖醋鱼的做法几近相同。这一现象的发生很可能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A赤壁之战 B靖康之变 C宋夏和议 D 澶渊之盟34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城内“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为了供应需要,民间送入城中所宰的猪,“每日至晚每群万数”。这反映了当时东京()A商业繁荣发展 B农业技术先进 C坊市制度完善 D城市管理混乱35萍洲可谈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人士,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这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变化主要是()A经济重心南移 B社会矛盾缓和 C科举制度完善 D门第观念淡化36宋朝社会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其中“贫富无
14、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了()A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B受歧视的贱民数量减少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国家对经济控制相对松弛37“辽朝并非匈奴、突厥一类纯粹游牧帝国,亦不像北魏那样完全移入中原农业区,而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社会,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且两种形态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当”。基于此,辽朝在政治制度上实行了()A羁縻府州制 B猛安谋克制 C南北面官制 D行中书省制38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微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赓续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A彰显承接中原王朝之
15、名 B推动蒙古的崛起C巩固江南地区统治秩序 D张扬先辈的精神39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这反映了元朝边疆管理呈现的趋向是()A与内地一体化 B尊重各民族习俗C有重大的创新 D注重继承前朝经验40从地理形势上看,元代湖广行省的归州西扼长江三峡,遏制四川行省。同时,又犹如打入江北河南行省的楔子,使其不能独据长江北岸之险。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划界旨在()A便利边疆治理 B平衡南北经济 C发展交通运输 D巩固国家统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2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41.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16、要求:材料一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具体又有夷、蛮、戎、狄等名称。西周时期,华夷之争比较激烈,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楚国也不再被视为蛮夷。最终到秦汉以后形成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少数民族活跃在祖国的边疆,在西域、西南、东北等地建立了政权。他们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唐朝,特别是其前期的统治者对少数民族较少歧视,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加强,民族关系得以进一步发展。摘编自关文发中国古代史
17、普及读本材料三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署,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重要变化。(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前期活跃在边疆的两个少数民族名称和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机构。用一句话概括唐朝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意义。(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西夏政治制度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3分)42(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
18、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人口数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代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摘编自杨远西汉自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材料二 北宋初年,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入福建地区,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南宋时,山地丘陵修梯田,沿江滨湖筑围田。江淮、两浙、福建等地区粮食一年亩产可达二至三石。棉花种植盛行于闽、广地区,茶叶种植遍及苏、浙、皖、闽、赣等地。两浙和川蜀地区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从事“收丝放贷”“机户赊账”等业务的包买商也遍布江西、两浙、四川等地。广东雷州半岛和广南西路发展成棉纺织业的中心
19、。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宋人口的变动情况。(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5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南方经济社会的变动对古代区域经济格局及南方文化的影响。(3分)高一期中考试历 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2分,共计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ABCAAC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CBAADCBA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BCBAACDAB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ADBADDCAAD
20、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2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41.(1)变化:戎狄蛮夷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分)(2)少数民族:突厥、回纥、吐蕃、靺鞨;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意义: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或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或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或扩大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疆域)(5分)(3)共同点:模仿汉族政治制度;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42.(1)趋势: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迅速上升,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迅速下降;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及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超过北方。(2分)(2)表现: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提高;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农产品商业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商业繁荣。(5分)(3)影响: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带动南方文化教育的进步;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江浙一带成为人才集中地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