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综合思维: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地某种地理事象的成因。2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景观的特点。3人地协调观: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要相互协调。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特点: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
2、的能力。(2)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3)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分析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的关系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如下: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d
3、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2)图示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点拨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生物进化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环境的变迁促使生物
4、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既说明了某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又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点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地位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要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点拨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点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两个词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关联性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
5、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命题情景】材料一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材料二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5 m,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问题探究】探究1你能说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描述的是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的哪个循环过程吗?并说出参与该循环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综合思维探究2材料
6、二中所说的哪一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综合思维探究3两材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区域认知提示1.物质迁移。生物、土壤、水文、大气等。2水文。3整体性。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物质循环简图能量太阳能(蒸发、水汽
7、输送)、重力能(降水、径流)太阳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意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2020高考全国卷)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
8、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 D各树龄组混生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解题流程】【尝试解答】1.A2.C3.D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该州海拔2 000 m 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 026
9、.5 mm,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817.2 mm。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坡底河流”对哈尼人的这种“四度同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高海拔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且冬暖夏凉,适宜居住C山坡梯田具有保水保土,净化地表径流,防止地震、滑坡等作用D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 2.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咖啡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水田播种面积大大缩小(咖啡种植比水稻需水量小,排水条件好),你认为大规模的咖啡种植
10、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A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B当地气候变得更加湿润C水土流失减弱,河流的含沙量降低D生物多样性增多解析:第1题,山坡开辟梯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被污染,不具有防止地震的作用,可能会加剧滑坡等灾害,故选C。第2题,大规模咖啡种植会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野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作用减弱,气候会变得干旱,河流汇水速度加快,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故选A。答案:1.C2.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命题情景】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山脉南部,上游冰川广布,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的居延海。居延海后期因湖面缩小被分裂成两个
11、湖泊,即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下图为黑河流域示意图。【问题探究】探究1说明灌区的分布特点。区域认知探究2分析居延海被分裂成两个湖泊的原因。综合思维探究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综合思维提示1.分布在祁连山北坡山麓地带(河流上游地带)。2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过度引入湖河流的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湖泊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3气候更加干旱,温差加大,风沙天气增多,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物理风化加剧,风力侵蚀加强;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植被大面积死亡;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
12、环境急剧恶化。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
13、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
14、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3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1)成土母质与土壤岩石风化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2)气候与土壤寒冷的气候微生物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多;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积累少。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逐渐加厚。(3)生物、人类活动与土壤(4)地形与土壤在山区,导致土壤的
15、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垂直变化。在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在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量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迎风坡:水分状况比背风坡好。(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地区(地表1 m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
16、条件。(2)分析在年降水量400 mm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后果。(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解题流程】【尝试解答】(1)降水量少(低于400 mm),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 m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
17、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2021河北省选择考模考)青藏高原分布有两种类型的冰川,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陆。下图示意冰缘水文站监测的两类冰川夏季连续5日无降水情况下的径流水位过程线。据此完成12题。1雪线是山地常年积雪带的下界,雪线的高低受气温、降水量和地貌条件等影响。青藏高原两类冰川雪线高低及其成因是()A海洋性冰川雪线高,气温高B大陆性冰川雪线高,气温低C海洋性冰川雪线低,降水多D大陆性冰川雪线低,降水少2海洋性冰川日融水径流峰值滞后的原因是()A分布海拔较高B冰面、冰内均有消融C日均消融量大 D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强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海洋性冰
18、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可知,青藏高原东南处为海洋性冰川,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导致其雪线低,A错误,C正确。由材料信息“大陆性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内陆”可知,大陆性冰川深居内陆,年降水量小,冰川积累量小,气温高,导致其雪线高,B、D错误。故选C。第2题,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海洋性冰川日融水径流变化比大陆性冰川小,洪峰值低,因为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相比高原内陆高,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更强,所以洪峰滞后,D正确。答案:1.C2.D (2021合肥高三模拟)下图示意秦岭地区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甲)和生长季末期(乙)与海拔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35题。3秦岭地区
19、森林植被()A生长季山上比山麓长B生长季末期南坡比北坡早C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D生长季始期南坡比北坡迟4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图中甲、乙()A相互靠近B上下远离C同时下降 D同时上升5推测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海拔()A500 m以下 B1 0001 500 mC2 0002 500 m D3 0003 500 m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该地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随海拔升高而推迟,生长季末期随海拔升高而提前,森林植被生长季是生长季始期到生长季末期的时间,因此图示海拔越高生长季越短,故生长季山上比山麓短,A错误、C正确;秦岭山区的南坡为阳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生长季始期较北坡早,生长季末期较北坡迟,因此B、D错误。故选C。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热量条件变好,森林植被生长季始期提前,生长季末期延迟,故图中甲位置下降,乙位置上升,即上下远离,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5题,随着海拔升高,山坡面积缩小,南、北坡相隔距离缩短,水热交换增多,森林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差异减小,因此南、北坡水热差异最小处位于秦岭山顶附近。故选D。答案:3.C4.B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