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经济史【高考解读】知高考了解高考动态,把握高考趋势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近几年高考频点,主要侧重于小农经济的特点。对古代手工业经济的考查主要是三种经营形态以及明代中叶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古代商业则是“市”的发展考查较多,常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相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考查。应考策好对策,高效、实用、有效了解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小农经济的特征;掌握古代中国“市”的发展,特别是宋代市坊界线的突破等,与手工业的发展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相结合整体把握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脉络及其相互的关系。此外,还需要注意与世界经济史相关内容联系、比较分析,如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的比较。【核心解读】一、古代中国农
2、业经济1、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原始群耕集体劳作个体劳作2、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公有制井田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3、小农经济(1)形成的条件生产力: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及封建国家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2)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封闭性:自给自足,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与合作。脆弱性:自给自足并不是富足,只是基本可以满足生产和生活所需,农民生活还是清贫的,易因天灾人祸导致困苦,甚至破产。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
3、态。(3) 评价(注:封建社会前期,小农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在封建社会晚期,其阻碍作用尤为突出。)积极:奠定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小农经济发展也为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待续性。消极: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的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阻碍。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以小农经济为主,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主要耕作技术,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发展(3)农牧结
4、合,以种植业为主,南北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 手工业经济的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开始出现了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的局面。明代中叶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是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了我国古代最高的技艺水平。然而,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的规模在江南地区的部分行业业已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管理方式政府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经自主经营农户的事业产品用途军用和统治者奢侈享受民间消费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流通方式不流通流通剩余部分出售2、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时间冶金业纺织业陶瓷业先秦商周:青铜时代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打破
5、;进入铁器时代麻、葛为纺织原料丝织技术原始社会已能烧制陶器商代出现原始瓷器秦汉用煤作燃料;熟铁;水排提花机、丝绸之路东汉青瓷技术成熟三国魏晋南北朝灌钢法品种多北朝已能烧制白瓷隋唐南青北白、唐三彩宋元北宋棉纺织业出现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五大名窑、景德镇明清苏杭为纺织中心青花瓷、珐琅彩瓷3、 资本主义萌芽(1) 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2) 产生标志:明代中叶,“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产生(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3) 特征:只是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发展缓慢,水平低。(4) 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即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萌芽。(5
6、) 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具体原因:小农经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4、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1) 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的局面(2) 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和分工的发展,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3) 手工业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三、古代中国商业经济1、发展历程时间阶段特征表现原因先秦商业的兴起职业商人出现,最早货币的出现、工商食官生产力的发展秦汉初步发展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丝绸之路,洛阳等商业中心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魏晋南北朝发展相对缓慢草市出现社会动荡不安隋唐进一步发展柜坊、飞钱的出现,夜市出现,“草市”的进一步发展,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国家统一
7、,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交通的改善宋元繁荣突破时空限制,交子的出现,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明清继续繁荣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区域分工、社会生产专业化的发展,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地域性商人群体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2、发展趋势(1)活动场所:一是由城市向农村扩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乡村地区出现草市);二是由市坊界线明确到市坊界线打破(宋代突破了时空限制)(2)交易媒介:由实物到一般等价物,特别是宋代“交子”的出现。(3)交易内容:由土地产品到奢侈品再到农副产品及手工业产品的发展历程(4)商人组织: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业缘组织(5)政府管理:政府管理商业的力度逐渐放
8、松。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的局面打破,到宋代时空限制的突破,古代中国政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3、古代城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周至唐的城主要是政治与军事功能,经济功能不强。宋代以后,城的经济功能增强,并且逐渐超过政治功能,特别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的兴起。4、 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1)商业起源早,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宋元明清时期商业日益繁荣。(2)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3)从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4)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5)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而衰。四、古代
9、中国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含义:强调、重视农业生产,抵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经济思想与政策(2)原因:由小农经济所决定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需要(3)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专制统治(4)表现:专营制度、政治上歧视上商人、苛捐杂税繁多(5)评价(古代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后期则以消极为主)积极: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的发展;保障了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为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消极:阻碍了古代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海禁”政策是
10、指古代中国政府严禁国人私自出海贸易,主要是对内防范;闭关锁国政策是指古代中国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对外国人在华贸易的严格管理与限制,其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2)原因:其根源是小农经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3)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4)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定的自卫的作用,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稳定,但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不利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特别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知识升华】一、影响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影响。 1、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1)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2)生产工具的革新与
11、耕作技术的进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3)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4)水利事业的发展(5)人民的辛勤劳动2、不利于农业经济发民的因素(1)土地兼并,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2)国家的分裂,社会的动荡不安(4)自然灾害的影响二、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1)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2)大量中原人民南迁,带来了先进了生产工具与技术,以及充足劳动力(3)统治者的重视(4)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历程开始于隋唐,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实现南移(完成)3、影响(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
12、在都受益匪浅。(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三、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给我们的发展启示1、国家在政策上必须面向世界,博众所长,实行对外开放2、在政治上必须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潮流,不能固步自封。3、在思想上必须
13、具有开放意识和包容性,积极吸收外国的长处。四、“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闭关政策的比较时代目的原因内容影响相同点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维护封建统治出于统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重农抑商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重视发展地主经济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的规定和控制、对商人地位和势力进行压制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的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闭关锁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防止外来殖民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体制,以巩固封建经济首先是由自然
14、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所决定的,其次清政府害怕与外国人交往依“滋扰生事”;再次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限制了与西方先进的经济文化交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体悟高考】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2(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
15、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3(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 B C D4(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
16、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5(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6(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7(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17、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8(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9(2015福建文综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
18、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10(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11(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
19、主义萌芽已出现12(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13(2015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14(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
20、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15(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参考答案 1、B【解析】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
21、,A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A项错误;B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故B项正确;C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灌溉工具,故C项错误;D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 2、B【解析】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22、,故C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3、B【解析】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4、A【解析】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
23、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5、A【解析】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灌溉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一定非得男耕女织,故A项正确;判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须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
24、条件,材料未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C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6、C【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25、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7、B【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8、D【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
26、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9、D【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
27、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10、A【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11、B【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
28、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12、A【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
29、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13、C【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
30、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14、B【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15、C【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