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A. 都江堰B. 郑国渠C. 井渠D. 灵渠【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蜀守”“冰”“百姓飨其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项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故选A项。郑国渠在关中平原,B选项排除。井渠主要在关中地区,C选项排除。灵渠在今天的广西兴安县境内,D选项排除。2.盛泽诗云:“吴越分歧处,青林远接树。水乡成一片
2、,罗绮走中原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这反映出当时农村A. 商品农业已相当发达B. 妇女成为小农经济的支柱C. 小农家庭生产呈现多样化D. 耕织结合是主要经营方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人们忙于耕地、纺织的情景,说明当地耕织结合的景象,故答案选D。材料无法体现商品农业的发展,也不能说明妇女成为生产支柱,耕织结合的特点没变,农村没有呈现生产的多样化,故其他三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的特点3.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
3、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 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4.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井田制的瓦解C. 冶铁技术的进步D.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木工技
4、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的进步,联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出现手工业炼钢和淬火柔化技术锯子等,因此选C.考点:手工业的发展冶金业。5. 下列瓷器在唐代已经出现的是A. 越窑青瓷B. 青花瓷C. 汝窑白瓷D. 粉彩瓷【答案】A【解析】【详解】唐朝瓷器最大特点是“南青北白”,图片中都是青瓷的代表,A正确;B是元朝时期出现;C是白瓷不符合材料图片信息;D是明清时期出现。6.读“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见下表)。表格能够说明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三年(997年)2408.11567.377:50天禧五年(1021年)2641.23874.034:50熙宁十年(10
5、77年)2021.35117.220:50A. 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B. 北宋时期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宋代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D. 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非农业税年收入越来越多,农业税在政府中比重越来越小,说明非农业税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宋朝重要的财政来源,故A项正确;北宋只是“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并未放弃,B错误;宋代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是放松的,C错误;宋代虽有边境战争,但从第一列数据可知,只是有起伏,不能说“严重阻碍”,D错误。7.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
6、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B.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C. 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 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阻挠,故B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只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形式,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是外部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8.有史书记载:“1502年,葡萄牙舰队封锁了红海和波斯湾,他们迫使印度和欧洲之间的所有贸易都必须
7、使用由他们控制的航路奥斯曼帝国因为了保护传统商路的利益,夺取了红海的控制权,但是未能在阿拉伯海战胜葡萄牙人。”由此可知A. 奥斯曼帝国失去了对传统商路的控制权B. 新航路的开辟有力冲击了传统商路C. 奥斯曼帝国积极参与了新航路的开辟D. 葡萄牙完全控制了东西方商路【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1502年,葡萄牙舰队封锁了红海和波斯湾,他们迫使印度和欧洲之间的所有贸易都必须使用这条由他们控制的航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控制并垄断了印度和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冲击了奥斯曼帝国传统商路的利益,引起奥斯曼帝国和葡萄牙之间的激烈争夺,故B项正确。奥斯曼帝国没有失去对传统商路的控制权,故A项错误。CD两
8、项不符合史实,排除。9.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一书中写道:“西番葵,茎如竹,高丈余,叶如蜀葵而大。花托圆二三尺,如莲房而扁。花黄色,子如草麻子而扁。”“西番葵”后来成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得益于A. 丝绸之路的畅通B. 欧洲的商业革命C. 朝贡贸易的形成D. 工业革命的扩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西番葵”即向日葵,原产北美洲,在1510年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回欧洲,明朝万历年间又由传教士传入中国。由此可以知道这与新航路开辟有关,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进了物种的交流与传播,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丝绸之路汉代就已兴起,而“西番葵”在明代才传入并广泛种植
9、;C选项错误;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王朝对外的一种政治贸易方式,与西方国家无关;D选项错误,工业革命爆发于18世纪中后期,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15001600年间欧洲小麦年产量变化不大,但以黄金计价的小麦价格上涨极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A. 新航路开辟B. 工业革命C. 资产阶级革命D. 殖民掠夺【答案】AD【解析】【详解】由“欧洲小麦年产量变化不大,但以黄金计价的小麦价格上涨极大”可知,这是指欧洲的黄金价格下跌,所以出现了通货膨胀的现象,结合题干中的时间“15001600年间”,应该是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殖民掠夺,造成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从而造成通货
10、膨胀,故AD项正确;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故B项排除;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17、18世纪,故C项排除。11.如图反映了西欧部分国家商船队运载量变化情况,图中曲线所代表的国家是A. 西班牙B. 荷兰C. 英国D. 法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示来看,所代表的国家在1670年达到顶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所代表的国家一直在增长,且在18世纪超过了荷兰,据所学可知,这是英国;的发展趋势和英国相一致,但速度相对较慢,可知这是法国。故所代表的国家是英国。C正确;西班牙在16世纪左右逐渐的衰落,A错误;荷兰是所代表的国家,B错误;法国是所代表的国家,
11、D错误。故选C。12.“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证据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孕育着世界性市场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C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而非“孕育”,排除A、B、D。13.“它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
12、商业活动之一。其经济代价在于,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令无数家庭沦为赤贫。它还导致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的情况”上述评价主要是针对A. 世界市场的扩大对欧洲的影响B. 殖民掠夺对印第安人的影响C. 奴隶贸易对非洲的影响D. 殖民扩张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答案】C【解析】“从欧洲进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破坏了当地的原始产业”“一些地区出现人口荒芜”“是18世纪盈利最多的商业活动之一”可知是奴隶贸易,奴隶贸易的出程是把欧洲廉价工业制成品输入非洲,造成非洲的传统产业被破坏,中程是满载黑人的运奴船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造成非洲失去大量劳动力,三角贸易使欧洲列强获得巨额利润,故选C;AB
13、D与三角贸易无关,排除。故选C。14.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A. 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B.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C. 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D.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故答案为B;A是市场和原料因素,排除;C是资金因素,排
14、除;D是技术因素,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关键信息是“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15.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A. 商业繁盛的地区B. 盛产煤炭的地区C. 邻近河流的地区D. 电力充足的地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为“19世纪末”,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建立的纺织厂选址就应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项符合题意。A项与第二次工
15、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考虑的因素,排除。C项是自然力限制下的选址考虑因素,与题意不符,排除。考点: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发展16.上海川沙县志记载晚清:“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幼弱女子,亦无有习之者。”由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B. 上海一带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改变C. 洋货入侵挤压了民族工业发展D. 中国人民抵制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晚清的时候,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家庭手工业逐渐破产,而洋纱则盛行,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和民众的生活方式
16、也随之发生变化。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其他与题意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的侵略影响17.开平煤矿在甲午战争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1894年每日产量已超过一千吨,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由此可见A.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然持续发展C. 中国已经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D. 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来看,说明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然持续发展,故答案为B项。材
17、料反映的是洋务企业的发展,不是民族企业,排除A项;此时已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C项;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材料所述为洋务企业,与这一政策无关,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要特别关注材料中的“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此情况者尚多”,即材料所述为洋务企业的发展状况,不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据此可以排除A、D项;再联系所学排除C项,则可以确定答案。1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
18、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19.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资本侵入B.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C.
19、官僚资本重压D. 资本家不支持政府【答案】C【解析】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经营不善不是民族资本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0.下图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对图中现象理解正确的有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肥料不足”是指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阳光灿烂”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冰雹无情”是指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受到四大家族的挤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道路曲折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
20、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示可知,“肥料不足”处于19世纪60、70年代,这是民族工业产生时期,是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天性的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故正确;“阳光灿烂”处于1912-1919年,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出现短暂春天,故正确;“冰雹无情”处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四大家族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挤压,受到沉重打击,故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得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道路曲折,故正确,故D项正确,ABC项排除。21.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A. 人民公社化运动
21、掀起B.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C. “一五”计划实施D. 工业化基本实现【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可知,从1952年到1957年城镇人口不断增长,主要是因为该时期中国正在实施“一五”计划,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兴起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2.阅读下面表格,从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例的比较中得到的信息不包括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国民收入92.9%7.1%工业总产值100%0商品零售额95.
22、8%4.2%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彻底改变B.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C. 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刚刚完成D. 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全面展开【答案】C【解析】【详解】据“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例”可知,到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了主体地位;据已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转变,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在我国全面展开,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而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刚刚完成是指
23、在1952年,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23. 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导致时期现象的因素是( )A.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B.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C.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可知阶段对应的时间是19531956年,结合所学这一阶段正好是三大改造时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 A项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B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是21世纪初,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24、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24.中共中央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另一方面必须尽力压缩城市购买力,争取社会购买力同商品供应保持平衡,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此举表明中央力图A. 调整国民经济B.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C. 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D. 深化经济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明年一方面必须努力增加消费品的生产使我们逐步掌握主动”反映了当时我国物资十分缺乏,中央力图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结合所学可知,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
25、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材料主要涉及20世纪60年代我国政府对经济的调整,“一五”计划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19491956年,我国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确立公有制主体地位;新时期,我国逐步深化经济改革。故A正确,排除BCD。25.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采取的重大措施是A. 开放港口城市B. 开辟经济开放区C. 浦东的开发开放D. 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答案】C【解析】港口城市指的是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不仅仅指的是沿江,排除A;经济
26、开放区涉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排除B;长江的入海口在上海,1992年,国家开放浦东,C正确;长江三角洲属于经济开放区,排除D。点睛: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浦东的开发有利于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甚至辐射全国。26. 最早促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因素是A. 西方列强的入侵B. 清政府支持发展工商业C. 西方民主革命的思想D. 康有为、孙中山等个人等作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 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最早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故A正确。27.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自行车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社会。与之形成鲜明对
27、照的是,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在近代中国却推广较少。这种情况表明,在近代中国A. 器物变革改变民众生活B. 近代化转型的过程曲折C. 政局动荡阻碍交通进步D. 排斥西方世界近代文明【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近代中国自行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中国,汽车等却推广较少,这说明经济基础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即近代化转型过程缓慢而曲折,故B正确;汽车也属于器物变革,故A项错误;C项是材料的原因,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史实。28.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 “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B. “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C. “人力车夫
28、讨厌马车”D. “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新式工具的使用上,“电车”是新式交通工具,体现了社会的进步;“马车”“人力车”等不是新式交通工具。故选B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更新29.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A. 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B. 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C.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D. 人
29、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可视电话人相看”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传播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A正确;材料强调人们感悟的增强,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而不是其发展本身,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现代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不是强调人们生活受制于科技,排除D。30.“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重建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 整顿银行金融体系B.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C. 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D. 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避免盲目竞争【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的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金融领域,导致政府失信于民众,罗斯福首先整顿
30、金融,以此建立诚信机制,恢复人们对政府和市场的信心,故A项正确;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是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的措施,没有体现诚信机制,故B项错误;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的是“以工代赈”,是对民众的救济措施,故C项错误;制定公平竞争法规是新政中干预工业的措施,故D项错误。31.在罗斯福新政中,既直接缓解了失业问题,又扩大了内需并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措施是A. 恢复银行信用B. 调整农业经济C. 规范企业行为D. 兴办公共工程【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给失业者以工作,同时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受到人民普遍欢迎。故D项正确;ABC项与“
31、缓解失业问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32. 有的学者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意义远远超出经济领域,也超过一定意义上的改革,不论提出者自己是否意识到,它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或者是一种再生。”这里“造成了资本主义的一次深刻变革”是指它完全消除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彻底缓和了社会矛盾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故错误,排除ACD;所以答案选B。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影响33.某博
32、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该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 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B. 德国法西斯正大举入侵苏联C.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D.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其背景是苏俄建立后面临着国内叛乱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的困境,故D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于20年代后期,故A项错误;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是在40年代,故B项错误;粮荒不是苏维埃政府的
33、战争政策造成的,故C项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信息“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判断出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34.“革命前的一些富农重新获得发展,革命后出现的小富农较快地发展为富农,一些中农也渐渐成为富农,因而富农的人数和影响逐步扩大。”这段话描述的是哪一政策的影响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新经济政策C. 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在这种政策下,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
34、和饲料粮外,全部余粮按国家规定价格交售给国家,不可能出现“富农重新获得发展”、“中农和贫农发展为富农”的现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下,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而且苏维埃政府恢复了商品交换,为材料所述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前提,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实际上是消灭个体农业,不可能出现“富农的人数及其影响逐渐扩大”,所以C错误;D是中国所特有的,排除。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35.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户不再逐户加入农庄,而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入社,有些地区纯粹是连片划入集体农庄。这突出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
35、运动A. 调动了农民入社积极性B. 推动了苏联工业化进程C. 以行政命令干预强制推行D. 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根据材料信息“以整乡整区农民集体人社”、“连片划入集体农庄”等,材料信息能够体现出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的“行政干预、行政强制性比较强”,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明显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相符合,直接排除。故选C。考点:十月革命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运动36.1956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
36、法A. 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 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 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D. 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答案】D【解析】【详解】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题干中这些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D项正确。37.有学者指出:“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这里所说的“相似”应是A. 经济发展的指令性计划B. 解决危机
37、的最佳方案C. 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 挽救国家危机的尝试【答案】D【解析】【详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罗斯福总统的新政都是在国家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故选D项。罗斯福新政中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不是“指令性计划”,故排除A项;戈尔巴乔夫改革采用了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阻止不了苏联经济的衰退,不是解决危机的最佳方案,故排除B、C两项。38.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A. 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B. 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C. 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D. 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答案】B【解析
38、】试题分析:材料内容考查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内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是二战开后启了的新时代,所以A项错误。C项是无关,这个体系是资本主义国家体系间的。D项也是错误项,这一时代是美国主导的时代,美国是不会希望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所以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39.1947年后的40多年里,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36%减到4.7%,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关税在同期也下降到13%,达成关税减让的商品达10万种。同期内,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得益于A.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B. 联合国的成立C.
39、 “关贸总协定”的生效D.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和关税有关,而关贸总协定也和关税有关并且关贸总协定还促进世界贸易总额增长,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涉及关税,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联合国也不涉及关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得益于,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40.下列表述最能反映下面漫画主题的是不平等的“赌局”A. 金融风险日益加深B.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C. 两极对峙格局加剧D. 全球经济差距扩大【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漫画主题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赌局
40、”,没有涉及金融风险的内容,故A项错误;漫画无法体现贸易保护主义,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指以美苏为中心的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全面对抗格局,与漫画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不符,故C项错误;在这不平等的“赌局”中,发展中国家的财富集中到发达国家,两者的经济实力差距拉大,故D项正确。二、材料分析题41.材料一 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摘自中学历史材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罗斯福
41、材料三 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专题讨论会纪要(1)材料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从“改革”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2)我们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旧民主秩序”和“新运用”?由此指出新政的实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4)结合中外经济改革的得与失,你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应遵循什么规律
42、?【答案】(1)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旧民主秩序”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新运用”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4)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解析】【详解】(1)改革:根据所学可知,南方谈话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而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故“旧民主秩序”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新运用”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特征:根据“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特点是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等角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