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物辨证的认识论重、难点突破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及与认识之间关系的误区警示(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只有人的活动,才谈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这要具体分析。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如幼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其次,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不是单纯的认识(思维)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
2、的。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单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3)不能说实践既是客观活动,又是主观活动。第一,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第二,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因此,实践活动并不是单纯的客观活动,也是单纯的主观活动。实践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4)认识的来源并不等于获取认识的途径。获取认识虽然有两个途径,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但从根本上讲,无
3、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5)实践决定认识并不等于说科学理论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但要想使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人们必须在实践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等。(6) “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 。“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2、重难点分析1)正确理解实践的第一个特征和第二个特征的
4、关系(1)区别:实践的第一个特征是指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它是相对于人的主观意识或认识而言的。我们之所以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因为构成实践的三个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物质性的东西,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实践的第二个特征是指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纯粹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而言的。我们之所以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其原因在于实践的;主体是人,是有思维有理性的社会性动物。(2)联系:第一,这个关系实质上是实践中主客观的关系,主观的东西是人脑对客观的反映,依赖于客观。第二,实践的第一个特征主要体现唯物主义的观点;第二个特征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
5、点。当然,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的。因为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都以客观性为基础;而主体的客观性又渗透着能动性。第三,把两个特征对立起来必定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2)正确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为什么:所谓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这就要求作为检验的标准,具有能够把主观客观联系起来的属性。而实践活动既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因而实践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2)如何检验:一般来
6、说,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3)唯一标准: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理论、定理、公式等,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生活中存在的“达标”、“标准认证”、“依法裁判”等都表现为正确认识的判定作用,这实际是认识指导作用的表现,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4)防止三种错误倾向不要因为坚持实践标准而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认识时,还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不要因为坚持实践标准而否认逻辑推理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不能以“眼见为实”代替实
7、践标准。“眼见”的“实”,未必是真实的“实”。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
8、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3、重难点分析1)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 二者概念不同。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有正确的,有错误的,而真理是正确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2)联系:认识和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9、。三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3)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又统一于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完成了认识的任务,则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认识的目的,则实现了第二次飞跃。4)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含义不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认识和理论都有正确的东西,但又含有非科学的因素。真理、科学理论更深刻更符合事物的客观本质 ,真理、科学
10、理论也需要发展(有条件性)(2)联系:它们都来源于实践 ,主观性的东西 ,统一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它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的形式都是主观的。科学理论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识。三、主要原理及方法论原因方法论实际应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无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认识对实践认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而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人们的实践引向歧途。科
11、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反对思想僵化的观点。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的,否认认识对实践反作用的形而上学,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科学发展观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对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
12、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伟大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