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此起彼伏的思想解放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理论成果和科技教育01020403目 录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记牢主干史实 谨防“时空错乱”专题线索逐一理清 深化历史理解 避免“浮于表象”主观大题专项提能 秉持唯物史观力求活学活用 专题过关高分练 返回01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记牢主干史实谨防“时空错乱”返回返回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
2、理论成果。返回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返回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
3、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返回线索五: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返回02 专题线索逐一理清
4、深化历史理解避免“浮于表象”返回 理清发展线索线索 1 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发展历程 时期 返回1.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
5、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19世纪6090年代 发展历程 时期 返回1.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0世纪初 发展历程
6、 时期 返回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2)学习内容:经历了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3)学习过程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各进步思想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返回(4)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
7、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5)发展历程曲折:各阶级和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都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吸取经验教训,继承发展。返回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 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 维新派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洋务派 主要原因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社会阶层 返回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 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
8、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 激进派 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 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革命派 主要原因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社会阶层 返回真题例证1(2019江苏高考)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C新学消解旧学D崇尚中体西用返回解析:根据“体用贵兼通两端执乎中”可知该学校的校歌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既不丢弃中国传统文化,又要学习使用西方外来文化,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D 项正确;全面复兴旧学只反映了题意的部分内容,故 A 项错误;校
9、歌主张学习西方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 B 项错误;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用新学消解旧学,故 C 项错误。答案:D 返回2(2018江苏高考)1920 年 5 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返回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1920 年”,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根据材料中世界劳动者“要求待遇”“要求管理权”
10、,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1927 年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 C 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故 D 项错误。答案:A 返回3(2016江苏高考)1897 年 10 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
11、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返回解析: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广泛征集稿件,国内报道内容偏重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国外偏重西方国家,说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B 返回4(2015江苏高考)1876 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返回解析:18
12、76 年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积极投身洋务事业,故 A 项错误;材料提及的是郭嵩焘建议李鸿章扩大留学范围,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而没有提及他对西方体制的态度,故 B项错误;郭嵩焘主张扩大留学范围的提议遭到士大夫的谩骂,说明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故 C 项正确;清廷对郭嵩焘的态度无法说明其对外政策发生变化,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5(2019江苏高考)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3、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畬、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返回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不自由,枉人世。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三、四、五字书(20 世纪初)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
14、。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七号,辛丑条约国耻纪念。翁仕朝手稿(20 世纪 30 年代)返回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 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返回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从其著作中概括得出关注世界地理,并且注重“了解世界,求取新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近
15、代的思想解放,促进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翁仕朝的主要成就,说明其关注民族命运,追求民主,挽救危亡的爱国情怀。其内涵根据材料二、三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国家主权方面分析,成因从当时中国所处的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和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各阶级的积极探索等方面分析说明。返回答案:(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2)观点:翁仕朝希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内涵:撰写天下襄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向西方学习;赞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实业救国;不忘国耻。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探求救
16、国救民之路的民族情怀。成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受魏源、徐继畬、梁廷枏、姚莹等的影响;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返回聚焦命题热点1(2019泰州一模)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说:“民国以来之教育,多取法于欧、美,而中小学校之读经,首先废止,高等大学之经学科目,亦以次改革。急进之士,尤以反对孔子之学说、提倡后进、改造解放之声,震于一时。”这一论说()A倡导以“西”补“中”中西融合B揭示了“西体中用”的历史局限C批判了“西学东渐”的历史必然D反映了学西学挽救危亡的时代性返回解析:材料信息并没有反映以“西”补“中”、中西融合,故A项错
17、误;材料主旨是反对传统经学,而不是揭示“西体中用”的历史局限,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国以来教育的情况,而不是批判“西学东渐”的历史必然,故 C 项错误;当时中国仍然处于民族危亡时期,材料主旨是反对传统经学,学西学以挽救危亡,故 D 项正确。答案:D 返回2严复希望用以进化观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为此他提出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尤以“开民智”最为迫切。严复意在强调()A自由平等,批判尊孔逆流B适者生存,推翻君主制度C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D借鉴西学,提高国民素质返回解析:题干中“国民劣性”“开民智”是解题的重要信息,由此分析严复着重强调提高国民素质是救亡图存
18、的关键,故 D 项正确;批判尊孔逆流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故 A 项错误;严复作为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并非推翻君主制度,故 B项错误;确立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故 C 项错误。答案:D 返回3(2019无锡一模)“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A主张维新变法 B坚持三民主义C提倡民主科学D宣传马克思主义返回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这些人不再关心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问题,更关注
19、的是民主制度为何在中国失败,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国民要有民主的觉悟和对民主的心理认同,才能真正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这是从思想层面来探讨国人该如何学习西方,属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故 C 项正确;A 项是维新派,侧重于学习制度,B 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侧重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D 项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流思潮,主张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故排除 A、B、D 三项。答案:C 返回理清发展线索线索 2 三民主义在斗争中趋时更新的民主革命旗帜旧三民主义(1)内容: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平均地权”(2)评
20、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未明确提出反帝,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0世纪初 发展历程 时期 返回新三民主义(1)提出: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2)变化:增加了反帝和节制资本等内容,民权的范围扩大(3)意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 发展历程 时期 返回深化历史理解1多角度认识三民主义(1)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2)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1、推翻清朝统治。(3)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4)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三权分立式的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5)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返回2新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1)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使革命的力量空前地团结壮大起来。(2)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
22、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动势力。返回真题例证1(2018全国卷)1923 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返回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可知,孙中山认为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不力,“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是因为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
23、什维克党的领导,因此孙中山意在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故 C 项正确;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他只是从俄国革命中获取经验,不可能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及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故 A、B 两项错误;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没有改变,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2(2014全国卷)1926 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24、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返回解析:材料中所宣扬的各个主义明显不同,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三民主义”“标榜三爱”“主张三权”可知 C 项正确;材料中各军阀标榜的主义多与三民主义无关,谈不上是对三民主义理解的差异,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聚焦命题热点1(2019南京三模)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指出:“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很深,家乡观念也很深,用这两种观念和家族宗族团体来联合成国族团体,比较外国用个人为单位,更为实在和容易联络。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借传统观念实现民族主义B民族主义观
25、念呈倒退现象C主张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强化家族和宗族传统观念返回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救中国危亡的根本方法,在自己先有团体,用三四百个宗族的团体来顾国家,便有办法”可知,此时孙中山认为要挽救民族危机,就要利用中国传统的家族和宗族观念,故 A 项正确;B 项“倒退”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此时民族革命的对象主要是帝国主义,故 C 项错误;D 项曲解题干主旨,故 D 项错误。答案:A 返回21924 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这里的“办法”是指()A“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B发达资本,振兴实业C构建福利国家,实现共同富裕D平均地权,节
26、制资本返回解析: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故 A 项错误;振兴实业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想,要“发达资本”而非“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故 B 项错误;福利国家是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当今中国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不是 1924 年孙中山指出,故 C 项错误;1924 年孙中山重新阐发三民主义,材料符合“民生主义”基本内容,故 D项正确。答案:D 返回3如图是孙中山为黄埔军校题写的训词。孙中山当时主张()A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B加快北伐战争的进程C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返回解析:从图中信息“中华民国十三年”推算出为公元 1924 年,1924 年国民党一
27、大召开,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故 C 项正确;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这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故 A 项错误;北伐战争从 1926年开始,时间不符合,故 B 项错误;孙中山没有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理清发展线索线索 3 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1)党的成立到国民革命时期萌芽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始形成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3)抗日战争时期成熟提出民主革命分两步走
28、战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理念,在中共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5)新中国成立后进一步发展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毛泽东思想 发展历程 理论 返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1)酝酿:粉碎“四人帮”后,中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在邓小平支持下,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提出:1978年,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
29、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完善: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南方谈话”;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 发展历程 理论 返回深化历史理解1毛泽东思想的特点(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3)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
30、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返回2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上看 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道路选择上看 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思想路线上看 返回3当代中国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 1978 年 5 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
31、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 1992 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 1997 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返回真题例证1(2019全国卷)1940 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
32、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返回解析:材料“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说明毛泽东意在强调中国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可见其意不在借鉴俄国经验,故 A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不是资产阶级,故 B 项错误;材料“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说明主张联合资产阶级,批判“左”倾不是“右”倾,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2(201
33、9浙江高考)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返回解析:根据材料“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结合所学,该会议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夕,这段讲话意在解放思想、推动社会改革,故 C 项正确;新中国建立初期,
34、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探索,故 A项错误;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故 B 项错误;1997 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故 D 项错误。答案:C 返回3(2015江苏高考)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返回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可知邓小平的这一讲话是让人
35、们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据此判断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 A 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这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 B 项错误;“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化了改革开放,故 C 项错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21 世纪初初步建立的,故 D 项错误。答案:A 返回聚焦命题热点1(2019南京盐城一模)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者在现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毛泽东该主张()A回归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B利于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C消除了国共两
36、党的思想分歧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返回解析:全面抗战爆发后,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因此,毛泽东提出共产主义不是中国共产党目前的主要奋斗目标,而是要实现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即反帝反封建,这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对目标的修改,有助于凝聚中华民族更多的共识,从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 B 项正确;A 项“回归了”表述失当,C 项表述绝对化,D项指的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故 A、C、D 三项错误。答案:B 返回2(2019苏州期初调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作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
37、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主张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C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D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返回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说的“社会主义的任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民主主义任务”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题干中“那就是空想”,说明毛泽东主张二者不可以同时完成,也就是主张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革命要分两步走,故 C 项正确,A、D 两项错误;毛泽东思想诞生于井冈山时期,题干言论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 B 项错误。答案:C 返回3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
38、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返回解析:本题时间定位于 19211945 年,考查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坚持革命实践,并总结成败得失及经验教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关键,故 A 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仅存在于国民革命时期,与材料给定的两个时间点不符,故 B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 1935 年的时候就选
39、择和确立了中国式的革命发展道路,故 C 项错误;共产国际虽然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绝不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关键,尤其是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参与和指导下完成的,故 D 项错误。答案:A 返回线索 4 科教兴国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理清发展线索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2)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3)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杂交水稻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20世纪80年代以前(侧重发展军事科技)科技成就 时期 返回1.
40、计算机(1)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银河号”(2)1997年,“银河号”巨型计算机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侧重为经济建设服务)科技成就 时期 返回二、现代中国教育的探索历程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了教育的“大跃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学校将德育放在首位;全日制教育、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接管和改造旧
41、学校,掌握学校领导权,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成就 政策 时期 返回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优先发展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四人帮”迫害教育工作者,高考制度被废止“文化大革命”时期 成就 政策 时期 返回深化历史理解1助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
42、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5)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返回2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2)教育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返回真题例证1(2018江苏高考)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
43、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返回解析:2003 年,我国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符合题干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要求,故 B 项正确;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是在 1970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1964 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 1973 年,三者均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要求不符,故 A、C、D 三项错误。答案:B 返回2.(2014江苏高考)如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
44、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A1975 年进行“全面整顿”B1979 年试点创办“特区”C1983 年提出“三个面向”D1992 年发表“南方谈话”返回解析:根据“文革”后这一限定条件与方印中“科教”等信息可知,与题干信息密切相关的是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故 C 项正确;A 项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故 A 项错误;B、D 两项属于经济改革的探索,不符合图中的信息,故 B、D 两项错误。答案:C 返回聚焦命题热点1(2019盐城三模)1985 年 3 月 13 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
45、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A成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根本指针B调整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C全面落实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返回解析:从这一文件的内容看,该决定是为了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这一文件是政府主导出台的,体现了国家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有利于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故 D 项正确;A 项“根本指针”,不合史实,故 A 项错误;B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出的,故 C 项错误。答案:D 返回21977 年 5 月 24 日,邓
46、小平与中央同志谈话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同时还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邓小平的看法旨在()A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返回解析:由“必须有知识,有人才”“经过考试”等信息,可知此时邓小平计划对我国教育领域进行变革,以此纠正“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错误,故 B 项正确;A 项是“文化大革命”前就已经建立,C 项是 1995 年提出,不合题干时间,D 项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确立,不合题意,故排除 A、C、D 三项
47、。答案:B 返回3(2019苏州一模)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 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A提出了“双百”方针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C恢复了高考制度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返回解析:结合题干中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可知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越来越大,且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说明了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表述均与题干主旨不够吻合,故
48、排除。答案:D 返回03 主观大题专项提能 秉持唯物史观力求活学活用 返回典例(2016江苏高考)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
49、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返回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返回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 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50、(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9 分)返回命题之“源”本题的考点是新文化运动,是教材的主干知识。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返回试题选用两则材料来反映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所选材料具有代表性,富于思考张力,尽可能地扩大考生的观察视野和思维空间。材料一中提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当时有读者致书陈独秀,主张根本否认旧道德,陈独秀明确表示反对
51、,传统儒学所总结提炼的许多人伦规范,肯定包含东方民族社会生活的特定环境和方式所赋予的独特意义。陈独秀对古代文学艺术也有肯定的一面,如材料中所说他反对“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的偏返回激观点。他认为:“若谓元曲为亡国之音,则周秦诸子,汉唐诗文,无一有研究之价值矣。”陈独秀大力提倡白话文,然而又不同意新青年禁用文言文。对于推广白话文,他认为不可操之过急,所以出现了材料中“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这些都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然而正如材料二中所说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
52、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由此可见,相对于材料一中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材料二中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也认识到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返回本题的显著特点,一是立意高。本题立意有鲜明的时代性,有助于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民族的希望,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二是创新性。试题提供了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新角度,更新了教材观点,是对新文化运动重新研究和评价的时代企望和理论需求。返回失误之“因”第(1)问包含两小问,分别为“认识”和“原因”。“
53、认识”失分的主要原因是考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能力欠缺,多数考生答到不能全盘否定或相似的表述,如不能全部摒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少数考生答到“传统文化中存在有益成分”,但几乎没有考生答出不能全盘肯定。“原因”失分的主要原因依旧是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归纳能力达不到命题者的要求,材料没有直接提供答案,需要考生进行分析提炼。部分考生答到受民主思想影响,极少数考生答到尊孔复古。第(2)问是小论文题。小论文丢分的主要原因仍是考生的历史论文论述能力较差,并且不能按照论点、论据的层次来论述,表达比较混乱。返回高分之“计”(1)对“认识”的概括要全本题第(1)问中的两小问是环环相扣的。若“认识”概括不对,则原
54、因分析更易“跑偏”。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派是以钱玄同为代表的,从此二人的思想主张中分别概括方能体现认识的全面性。返回(2)对“原因”的分析要依托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北洋军阀却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因此,新文化运动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所以在分析原因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要在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分析。(3)对观点评述要体现“辩证”性本题的小论文题,观点不能单一的肯定或单一的否定,应辩证地评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本身对待传统
55、文化存在两种认识,所以评述也要一分为二。返回满分之“答”(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2)观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在局限性。论据:他们批判否定传统文化中轻视科学、漠视人性、空谈义理、崇尚等级等愚昧落后思想,有利于开启民智、培育国民精神,为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创造条件。如鲁迅的呐喊彷徨等。返回他们又肯定传统文化中重视人身道德修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等有益的文化精神,有利于继承发扬民族传统,保持民族文化的延续性,对西方文化也是一种补益。如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但激进的新文化运动代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是不科学的,如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等。结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中有益内容的肯定是合理的,而完全摒弃传统文化则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辩证认识。返回 “专题过关高分练”见“专题过关高分练(八)”(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