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页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页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第3页 1关于智者的选择。主要讲述的是孝文帝改革出现的背景。要掌握的是孝文帝改革之前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2关于均田制。要掌握的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内容和影响。3关于整顿吏治。要掌握的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必要性、措施和作用。第4页4关于迁都洛阳。要掌握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和意义。5关于革除旧俗。要掌握的是孝文帝能够推动该措施的有利条件、具体措施和作用。第5页教 材 知 识 梳 理 第6页一、改革背景 1北魏建立 386 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_,历史上称北魏。2统一黄河流域 439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历时一百余年十六国
2、_的局面。3孝文帝执政 _5 岁即位,其祖母冯氏文明太后执政,490 年,孝文帝亲政。二者对汉文化十分仰慕。(改革可能性)第7页4社会问题(改革必然性)(1)阶级矛盾激化:a原因:在拓跋政权的统治下,政治黑暗,_极为繁重;北魏官吏的贪污和搜刮进一步加重了各族人民的负担。b表现:深受兵役之苦的各族人民不断掀起反对北魏暴虐统治的起义,以_为主的各族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之多。第8页(2)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a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_颇为悬殊。b表现:汉族地主时常与_发生矛盾。(3)影响:_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第9页二、改革内容 1均田制(1)背景:a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_附近定居,实
3、行_,“劝课农桑”,这是_的雏形。b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土地。(2)时间:485 年。(3)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_。(4)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第10页(5)内容:a农民:领露田(即_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_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_。b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_,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6)作用:a抑制了_,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b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_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11页【解读】北魏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促进民族融合,历史影响深远
4、。它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的出发点,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国有制相结合的土地制度。第12页【学习思考】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答案提示】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统治者将土地授予百姓耕种,其中无主荒地称露田,百姓没有所有权,也不能买卖,死后要归还政府。已耕种过的称桑田,百姓可传之子孙,可买卖。均田制下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均田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强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保证统治者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13页2整顿吏治(1)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_为谋生手段
5、;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_。(2)措施:a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21 _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b实行22 _,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第14页(3)影响:a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当时的23 _矛盾和24 _矛盾。b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第15页【学习思考】北魏官员的收入在孝文帝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答案提示】改革前,把战争中掠夺的人畜等财富,按照功劳的大小和品爵的高低划分,作为获得官俸的主要手段。改革后,俸禄统一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第16页3迁都洛阳推进改革重要
6、环节(1)原因:a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25 _是中原政治和文化中心,改革阻力小。b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26 _发达。c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2)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27 _,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3)影 响:定 都 洛 阳 为 孝 文 帝 推 行 革 除 旧 俗 提 供 了 28_和文化氛围。第17页【学习思考】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案提示】为了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旧都经济、军事环境都不尽如人意,也是孝文帝迁都的一个重要原因。第1
7、8页4革除旧俗(1)措施:a仿汉制:仿效汉族的29 _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b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30 _。c说汉话:30 岁以下官吏,一律说31 _。d用汉姓:把拓跋氏改姓元,抹去皇室32 _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第19页e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与33_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的联系。f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 1/4 上升到 1/3,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2)影响:巩固了34 _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35 _。第20页【解读】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8、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第21页自 我 较 对 平城 分裂割据 拓跋宏 租调徭役 汉族 生活方式 鲜卑贵族 社会矛盾 京师 计口授田 均田制 阶级矛盾 无主的 已耕种的 徭役杂税 公田 土地兼并 政府财政收入 租调 统治者和人民的矛盾 21 政绩 22 俸禄制 23 阶级 24 民族 25 洛阳 26 农业 27 汉族文化 28 地理环境 29 典章制度 3
9、0 汉服 31 汉话 32 鲜卑族 33 汉族联姻 34 鲜卑族 35 民族融合 第22页 第23页 1全面认识均田制(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2)实施:485 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第24页(5)影响: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制的转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第25页2孝文帝改
10、革的特点、成功的原因和意义(1)特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2)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特别是受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第26页(3)意义:孝文帝通过推行均田制、整顿吏治大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第27页课 后 问 题 解 答 第28页【自我测
11、评】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答案提示】政治制度上的吏治、俸禄制改革,整肃了秩序,遏制了贪污,加速了拓跋鲜卑的封建化进程,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济上的均田制改革,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习俗上包括语言、服饰、姓氏、婚俗等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加速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的大融合。第29页【材料阅读与思考】根据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结合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历史等因素,分析北魏孝文帝为何选择洛阳为新都?【答案提示】平城近塞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燥,土地贫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北部风沙侵袭,自然灾害不断,无法满足在京官民物资需求,若从中原调拨则交通不便,耗损极大。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且为数朝故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迁都于此能营造热烈的汉化氛围,促进鲜卑的汉化进程。请做:课时作业(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