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考 向 分 析 考 题 引 路 强 化 训 练 231易 错 防 范 4考 向 分 析 从考查内容看,重点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历史活动,要求考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从考查形式看,会结合时政热点、社会热点,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经济建设,仍会以选择题为主。考 题 引 路【例1】(2015新课标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我们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立意与点拨】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
2、代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获取和解读表格信息。【答案】A【解析】由表中数据可知,“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发展速度较快;由于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发展速度不如中国。故排除B项,选A项。C项是在“二五”计划期间,D项结论从表格数据中不能得出。【例2】(2015海南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
3、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立意与点拨】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答案】C【解析】题目中“1956年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现象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故本题应选C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农村分别通过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形式加强管理,故A项的表述错误;市场经济建立于改革开放以
4、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B项;D项的表述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不符,故排除。强 化 训 练(点此链接)易 错 防 范 防范一 因基础知识不扎实而导致对选项的分析出现失误 打牢基础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各省的命题都注重对学科基础特别是主干知识的考查,高三备考阶段不能因提能力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例1】(2015天津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
5、案】A【解析】题中所述“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应该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允许把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应该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所以符合题意的应该是A项,当时的苏俄、中国都实行了开放政策。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D项不是主要原因。防范二 忽视选项的层次关系 各选项之间,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分总关系,因果型选择题应注意选择表达最全面的一项。【例2】(2015新课标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搞建设,这促进了苏联热的学习,故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