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7892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古代文献中不乏启禀承天命、弘扬大禹之道,从禅让走向世袭实属众望所归之类的记载,而史记中的记载却显示启和益在大禹死后对最高权力展开了争夺。这启示我们,历史文献上的记载A. 须由考古发现加以验证B. 完全符合史实C. 纯属记录者的主观想象D. 需要多方印证【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的文献关于启的记载有所区别,因此反映的是历史文献的真实性需要多方进行考证,D正确;远古传说无法通过考古验证,A排除;BC说法过于绝对,明显错误。故选D。2. 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大城市人口往往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

2、户的曲逆县城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但这在当时却已算得上是人口大县。这种状况可以用来说明汉初A. 农耕经济的倒退B. 与民休息的必要性C. 人口政策出现失误D. 行政区划的变迁【答案】B【解析】【详解】西汉初年由于刚刚遭受秦汉之际的战乱,因此人口锐减,在此背景下,政府有必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B正确;西汉初年在农业技术方面有所发展,农耕经济并未出现倒退,排除A;当时人口锐减不是政策导致,排除C;行政区划的变迁不会导致人口减少,排除D。3. 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初,朝廷由冯太后主政。这一时期,儒家经典所宣扬的明堂、辟雍、圆丘、方泽等礼仪建筑相继在都城中建造起来。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北魏A. 经济实力大为增强B

3、. 边疆地区教育发展C. 政权的封建化趋向D. 外戚干政日益严重【答案】C【解析】【详解】“儒家经典所宣扬的明堂、辟雍、圆丘、方泽等礼仪建筑相继在都城中建造起来”说明北魏政权认同儒家思想,这是北魏政权封建化加强的表现,故选C;修建礼仪建筑并不能说明北魏政权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排除A;从礼仪建筑的修建中看不出边疆教育的发展和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BD。4.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一举替代了过去由世家大族所操纵的九品官人法,中央政府得以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愿意为它服务的人才,命其留驻中央或远赴各地做官。该学者意在强调科举制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将士族清理出统治集团C. 促进了阶层流动D. 实现了人才选拔

4、的公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科举考试一举替代了过去由世家大族所操纵九品官人法,中央政府得以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愿意为它服务的人才”可得出其强调在科举制之下,把选官的权力由地方收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BCD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可排除。5. 下表所示是对贞观前期朝廷重臣住房条件的介绍(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身体力行“戒奢从简”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这种风尚中书令岑文本居“宅卑湿”户部尚书戴胄“居宅弊陋”尚书右仆射温彦博“家贫无正寝”A. 源于当时的财政危机B. 加剧了官吏的贪污腐败C. 体现了民贵君轻思想D. 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答案】D【解析】【

5、详解】贞观前期的朝廷重臣住房条件较为简陋,反映了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身体力行“戒奢从简”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而统治阶层戒奢从简有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D正确;贞观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而非发生了财政危机,排除A;戒奢从简的社会风尚不利于形成贪污腐败的官场风气,排除B;题干中官员的住房条件以及君主提倡节俭与君民关系无关,排除C。6. 北宋一名低品级官员撰文追记先祖以“义”感动来犯者、以钱财却敌,“一言拒寇”来保全家乡之举,元祐(北宋后期哲宗年号)年间,官居宰相、副宰相的十余位显贵为该文作题跋,这最有可能是因为该文A. 宣扬了程朱理学B. 具有较高文学价值C. 表达了市民诉求D. 迎合了朝廷边防政策

6、【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先祖以义感动来犯者、以钱财却敌,一言拒寇来保全家乡之举”的功绩迎合了北宋后期相对保守的边防政策,因此当时朝廷显贵为该文作题跋,D正确;程朱理学兴盛于南宋,排除A;文学价值与朝廷显贵为该文作题跋无关,而且该文的内容本身并未显示出其文学方面的价值,排除B;题干涉及的群体是官员而非市民,排除C。7. 南宋初年,政府文告中常有“以附近闲田与之”“归业者别以荒田给之”等记载。此记载反映出A. 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B. 南方经济水平仍落后于北方C. 农业遭到商品经济的冲击D. 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以附近闲田与之”“归业者别以荒田给之

7、”体现的是政府劝课农桑的政策,说明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A正确;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南宋时期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是商业,D排除。故选A。8. 在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中,瓦舍“说话”兴起、话本叙事作品记录了市井细民的生活状况。这表明宋元话本A. 主要描写商业生活B.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 仅流传于大中城市D. 成为文学低俗化代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瓦舍“说话”兴起、话本叙事作品的出现体现的是市民文化的发展,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宋元话本描述的是市井市民生活,A排除;C说法范围过于狭窄,排除;D说法明显错误,市民文

8、化并不低俗,排除。故选B。9. 据明朝万历年间刻印的铅书.食货记载,在明朝中叶的江西铅山(位于今上饶市域内)市场上,几乎可以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种种商品。这一现象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B.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C. 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 经济发展环境的宽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叶,在江西市场上,可以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反映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明朝中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而非商品经济,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B项错误;经济发展环境的宽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0. 雍正皇帝即位后不久,就大幅度扩大向他专折奏事的官员范

9、围,一些知府、游击(清代绿营军基层军官)等中低品级的官员也可密折言事,皇帝对臣僚的监督、控制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这说明雍正时期A.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B. 奏折制度强化了皇权C. 参政官吏的范围扩大D. 官员受皇帝直接监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雍正时期通过密折制度加强对地方及大臣的控制,有利于皇权的强化,B正确;A是军机处的设置的意义,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间接监督,D排除。故选B。11.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即便是相对开明的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也会加兽字偏旁(反犬旁居多)。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这类做法很少出现,并且“夷”字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减少。这

10、一变化说明A. 西文翻译水平有所提高B. 近代汉字的书写逐渐简化C. 传统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 中西语言交流呈下降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从“加兽字偏旁”到“夷”字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减少”可以看出,随着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认识有所变化,传统华夷观念受到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与翻译水平高低、汉字简化以及语言交流无关,排除ABD。12. 1897年,英、美、德三国在上海设立了四个纱厂,加上日本设立的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和内外棉第三工厂,短短几年间新设的外资纺纱厂就差不多占据了当时中国机器棉纺织业的半壁江山。这些外资工厂的设立A. 增强了中国经济实力B. 以马关条约的条款为依据C. 阻碍了洋务运

11、动进程D. 开启了中国纺纱工业近代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将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因此B正确;甲午战后的外资工厂兴建主要以掠夺中国财富为主要目的,A排除;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C排除;此时中国纺纱工业的近代化早已开启,D排除。故选B。13. 陈独秀认为,“孔教问题为吾人实际生活及伦理思想之根本问题”,故“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受此观念影响,“打倒孔家店”(如图)成为新文化运动响亮口号。这说明新文化运动A. 旨在弥补传统儒学的弊端B. 缺乏明确的政治目的C. 高举“民主”“科学”的

12、旗帜D.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破除封建思想对民众的束缚,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上的继续,因此D正确;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学,A排除;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14. 下表所示为参加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会议的代表名单(不含外籍顾问),据此可知,这次会议是地区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旅日陈独秀派遣代表姓名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

13、恩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憎A. 八七会议B. 国民党一大C. 中共一大D. 遵义会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开天辟地”以及参加会议的代表姓名可知,这是中共一大,C正确;八七会议在汉口秘密召开,并不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意义,排除A;国民党一大召开之时,有孙中山,而非全部是共产党员,排除B;遵义会议召开之时,张国焘等人并未参加,排除D。15. 1931年,毛泽东在致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信中说:“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了的)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理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这一主张A. 充分

14、体现了共产主义原则B. 容易导致官僚资本的扩张C. 在战争条件下未得到实施D. 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热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可得出在根据地土地可以正常买卖,使农民有了更多的土地使用与经营自主权,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革命热情,D项正确;材料与共产主义无关,排除A;根据地并没有官僚资本,排除B;这一政策已经得到实施了,排除C。二、非选择题16. 图1、图2、图3所示是中国古代三位著名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的代表作品(局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据黄惇中国书法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1图2图3艺术特

15、点,并据此判断其作者。【答案】图1字体工整、排列整齐、笔画雄健,是楷书中的精品,符合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楷书作品的风格,据此判断图1作者为颜真卿。图2字体飘逸流畅又清新俊雅,排列整齐又不拘一格,代表了行书的极高水平,符合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行书作品的风格,据此判断图2作者为王羲之。图3字体灵动、大小不一笔画一气呵成,是草书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符合唐代书法家怀素狂草的风格,据此判断图3作者为怀素。【解析】【详解】图1的字体工整、排列整齐、笔画雄健,是楷书的特征,符合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楷书作品的风格,据此判断图1作者为颜真卿;图2的书法具有楷书的规整,又有草书的放纵,属于行书的特征,据此判断图2作者为王羲之

16、;图3字体灵动、大小不一、笔画一气呵成,写意性强烈,属于草书的作品,据此判断图3作者为怀素。17. 北宋时期,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奢华生活),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领城简介农业引进优良稻种占城稻;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推动了耕作制度的进步;棉花等经济作物开始得到种植。手工业制瓷业:形成五大名窑。矿治业:煤炭开采量加大,煤炭既是生活取暖的能源,也是金属冶炼业的燃料,从而使金属器具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提高。造纸业和印刷业:雕版印刷术继续发展,活字印刷术得以发明,书籍大量普及,造纸业随之兴

17、盛。商业和城市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兴盛,为获得北方教猎产品提供了方便:商品交易量扩大,出现了纸币。海外贸易:瓷器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被大量出口;国家财政中,外贸税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都城东京的人口一度超过百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广州、泉州等港口获得很大发展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沈括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在沈括看来,唐朝诗人眼中的奢华生活,不过是穷人没见过世面而已,这反映出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准超过唐朝。沈括这一认识源于北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方面,良种的引进和耕作制度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粮食产

18、量,为国家经济实力及人民物质财富的增长奠定了基础。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选择的多样化。手工业方面,制瓷业和矿冶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起居更加方便;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商业和城市方面,无论是从商业的范围还是规模上看,北宋时期已逐渐进人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峰,货物的流通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大都会的兴起使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更加丰富。综上所述,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北宋学者眼中唐朝人的奢华生活普通得不值一提。由此可知,我们在认识历史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不宜用后代的标准来评价古人。(“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解

19、析】【详解】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可知在沈括看来,唐朝诗人眼中的奢华生活,不过是穷人没见过世面而已,这反映出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准超过唐朝。关于分析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宋朝的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等方面的表现来支撑宋朝经济高度发展的史实,最后进行归纳总结。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梁启超年谱长编一八九一年南海先生始讲学于广东省城长兴里之万木草堂先生为讲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历史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推断之,余与诸同学日札记其讲义。先生著新学伪经考,从事校勘;著孔子改制考,从事分纂。一八九五年乙未

20、,和议成。代表广东公车百九十人上书陈时局。既而南海先生联公车三千人,上书请变法,余亦从其后奔走焉。七月,京师强学会开,发起之者,为南海先生余被委为会中书记员。不三月,为言官所劾,会封禁。而余居会所数月,会中于译出西书购置颇备,得以余日尽浏览之,而后益斐然有述作之志。一八九六年黄公度倡议续其(强学会)余绪,开一报馆,以书见招。三月去京师,至上海,始交公度。七月时务报开,余专任撰述之役,报馆生涯自兹始,著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书。一八九八年被召见,命办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时朝廷锐意变法,百度更新,南海先生深受主知,言听谏行。复生、瞰谷、叔峤、斐村以京卿参预新政,余亦从诸君子之后,黾勉尽瘁。八月政变,六

21、君子为国流血,南海以英人仗义出险,余遂乘日本大岛兵舰而东。摘编自梁启超三十自述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19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选自梁启超的自述。梁启超是晚清时期重大思想、政治事件参与者、亲历者,其自述是研究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手史料。材料内容求学于万木草堂等,反映了近代学堂的教学内容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形成情况。可用于研究19世纪90年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发展。新闻工作纪录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历史发展状况;新闻记者的报道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代表广东公车上书、南海先生联合公车三千人上书等,反映了公

22、车上书的情况;在北京创立强学会,翻译西方书籍,很快被查封反映了维新派尝试创立政党组织和顽固派阻挠的情况。可用于研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的深重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担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反映了维新派利用报刊宣传思想的情况。可用于研究19 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奉命办译书局、康有为深受倚重、京卿参预新政等,反映了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的情况。可用于研究1898年“百日维新”的过程以及维新运动的局限性。【解析】【详解】从材料的来源可知,材料选自梁启超的自述,其史料价值主要体现为梁启超是晚清时期重大思想、政治事件的参与者、亲历者,其自述是研究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一

23、手史料;材料求学于万木草堂等,反映了近代学堂的教学内容和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形成情况,其史料价值主要体现为可用于研究19世纪90年代,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维新思想的发展;材料代表广东公车上书、南海先生联合公车三千人上书等,反映了公车上书的情况;在北京创立强学会,翻译西方书籍,很快被查封反映了维新派尝试创立政党组织和顽固派阻挠的情况。其史料价值主要体现为可用于研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的深重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材料担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反映了维新派利用报刊宣传思想的情况,其史料价值主要体现为可用于研究19 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材料奉命办译书局、康有为深受倚重

24、、京卿参预新政等,反映了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的情况,其史料价值主要体现为可用于研究1898年“百日维新”的过程以及维新运动的局限性。19. 清末民初的上海茶馆,是一幅绝妙的风俗画,真实细致地描绘出了近代前期上海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上海人饮茶风习由来已久。由于时代与社会的需要,茶馆应运而生。咸丰末同治初,繁华的南京路上出现了上海第一家大茶馆。从此,各个热闹市区大茶馆纷纷出现。按地域来分,有广式、苏式、本地式等。其中广式即广东茶馆,它的出现是因为清末民初时在上海的广东人较多。近代上海茶馆发展迅速,据宣统元年(1909年)的不完全统计,当时上海共有茶楼64家,到了民国八年(1919年

25、),短短的十年间便增至164家。此外,尚有许多极其简陋的小茶馆,叫“老虎灶”,为一般劳苦群众暂坐歇脚、解渴消乏之处,遍布在市区各个地方。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把茶馆当作好去处。许多商人把茶馆当作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每天清早,布、粮、糖、钱等各业商人都约定俗成地到某一特定茶楼,边喝茶,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价还价,一笔笔生意便在茶馆中谈成。茶馆中各类人杂处,各呈其态。茶客们无所不谈,因此,这里是各种消息的“台风眼”。摘编自倪群近代上海的茶馆(1)编写一幕发生在宣统元年至民国八年某一阶段上海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绕主题

26、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民初上海茶馆发展的原因。【答案】(1)示例:主题: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反响。对话内容:茶客甲:乙先生早啊。茶客乙:老甲,这是怎么了?你的辫.欲言又止)。茶客甲:你还不知道吗?就要成立民国了,武昌革命党造反了。茶客乙:噓一,小点儿声。快说说,怎么回事?茶客甲:这些天也没有见到你,没出门吧?怎么什么都不知道?茶客乙:在乡下待了好长一阵子。怎么,要换天了吗?茶客甲:是啊,这次怕是真要换天了。新军都反了,各省正跟着湖北学呢。真是揭竿而起,从者云集啊!茶客乙:哎,也该换换天了,大清在洋人面前把脸面都丟尽了,怕是要苦了皇

27、帝了。茶客甲:是啊,但愿新政府能管得好些吧。茶客乙:等等看吧。辫子恐怕是保不住了。剪了也好,累赘。(“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2)原因:上海人自古就有饮茶习惯;上海是近代通商口岸,工商业发展迅速;上海人口的迅速增加;各阶层需求的多样性。【解析】【详解】(1)对话场景:本题相对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对话的内容可结合当时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政治变革、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原因:根据材料“上海人饮茶风习由来已久”可归纳出上海人自古就有饮茶习惯;根据材料“咸丰末同治初,繁华的南京路上出现了上海第一家大茶馆”和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是近代通商口岸,工商业发展迅速;根据材料“它的出现是因为清末民初时在上海的广东人较多”可归纳出上海人口的迅速增加;根据材料“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都把茶馆当作好去处”可归纳出各阶层需求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