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烟台莱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0月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0题,共80分)1. 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A. 元谋人遗址B. 北京人遗址C. 蓝田人遗址D. 龙山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囯内较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存:有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等,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属于旧石器时代。2. 下图是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某一文化遗存的描述。该文化遗存是A. 河姆渡文化B. 红山文化C. 良渚文化D. 陶寺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良渚文
2、化代表遗址为杭州良渚遗址,距今5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故C正确;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与题干“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不符,故排除A;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不符合“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排除B;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不符合“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故排除D。3.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
3、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舜的儿子商均也不好,于是把王位传给了禹,禹管理了天下,由此可以看出民主推荐首领的办法就是禅让制,故选A;BD强调血缘关系,排除;C主要出现在西周时期,排除。4. 商周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A. 丝织业B. 青铜铸造业C. 冶铁业D. 煮盐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因此商周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青铜铸造业,B项正确;丝织业汉代较发达,排除A;当时冶铁业还没有出现,排除C项;D项也不是其主要生产部门,排除D项。5.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
4、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这说明了( )A.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 分封制的崩溃C. 血缘政治得到加强D. 中央集权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分布更广泛”可以看出,华夏文明对周边部族的吸引力增强,周边部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也在增强,故A正确;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加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错误;血缘政治得到加强的表述与战国时期的史实不符,故C错误。故选A。6. 商鞅在变法中奖励军功,按军功重新规定给予名位的标准。该措施A. 承认了土地私有B. 限制了贵族特权C. 消除了等级制度D. 强化了基层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
5、知,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按军功爵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限制了贵族特权,故选B;AD与材料无关,排除;C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7. 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墨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考查这几种思想流派的区别。儒家提供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提供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法家提供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种观念符合儒家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其他流派基本不提供这些伦理观念。8.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A. B. C. D.
6、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直”与“屈”“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故D正确;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政”,韩非的核心思想是“法治”,ABC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9. 山东省常被世人称为“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 )A. 商朝甲骨文记载B. 西周分封制C. 春秋战国诸侯国D. 秦朝郡县制【答案】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
7、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齐”是指齐国,“鲁”是指鲁国,齐国和鲁国都是由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的推行而诞生的诸侯国,所以“齐鲁大地”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西周分封制而非商朝甲骨文记载等其他的三个选项。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0. 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土地制度。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实质是
8、一种土地私有制,土地归全体国人所有B. 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 主要采用奴隶个体耕作的方式D. 井田劳动中主要使用青铜农具【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受封奴隶主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故B正确;井田制是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全国土地归周王所有,A项中“全体国人”表述错误,排除;井田制下采用集体耕作方式,“个体耕作”表述错误,排除C;在西周井田制下,只有少量的青铜农具,“主要使用青铜农具”表述不准确,排除D。11. 春秋后期,周景王的正妃生有两子:姬猛、姬匄。景王死后,姬猛继位。其庶长子姬朝杀害姬猛,自立为王,实
9、力强大的晋国攻打姬朝而拥立姬匄为王。这说明当时A. 中央集权走向衰落B. 兄终弟及成为继承原则C. 诸侯霸权交替频繁D. 宗法制仍具较大影响力【答案】D【解析】【详解】晋国之所以攻打姬朝是因为他杀害周王并以庶子的身份继位,在打败姬朝后晋国仍然拥立嫡子姬匄,说明当时仍然具有较强的嫡庶观念,说明宗法制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故选D;春秋时期并没有形成中央集权,“走向衰落”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当时的继承原则主要是父死子继,排除B;晋国攻打姬朝并不属于诸侯争霸,排除C。故选D。12. 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主要目的是A. 巩固国家统一B. 促进经济交流C. 加强思想控制D. 增加
10、政府收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都是秦进一步巩固统一,维护统治的措施,A项正确;BCD项都只涉及到一个方面,不全面,也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13. 秦朝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最基本的措施是A. 建立皇帝制度B. 实行三公九卿制C. 修筑万里长城D. 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全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故D项正确;建立皇帝制度与巩固中央集权无关,故排除A项;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重要措施,故排除B项;修筑万里长城
11、是巩固统一的措施,但不是最基本的措施,故排除C项。故选D。14.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 世代相袭B. 考试选拔C. 皇帝任命D. 地方推举【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属于官僚政治,其官员的产生方式是皇帝任命,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15. 秦代以前,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都可以称“玺”。秦代时,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这说明当时A. 诸侯权力上升B. 文字得到统一C. 疆域范围扩大D. 皇帝地位独尊【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可知,皇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故选D。材料并未提及诸侯状况
12、,且A项权力上升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秦始皇在文化上的措施,仅提及了“玺”的使用状况,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秦朝的疆域状况,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点睛】本题考查秦朝创建的皇帝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16. 如图位古代中国某朝代的中央权力架构示意图。该朝代是A. 秦朝B. 西汉C. 西晋D. 隋朝【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中朝”是汉代设立的,目的是加强皇权,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17.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军政机构管理西域。该机构是A. 西域都护府B. 安西都护府C. 北庭都护府D. 北庭都
13、元帅府【答案】A【解析】【详解】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治理西域全境,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故选A;BC是唐朝管理西域的机构,排除;D是元朝地方军事建置,排除。18. 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其主要目的是( )A. 传播神学思想B. 加强中央集权C. 禁绝百家思想D. 发展文化教育【答案】B【解析】【详解】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用思想文化的“一统”来巩固政治的“一统”,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涉及神学,故A错误;禁绝百家思想是所采取的措施而非目的,故C错误;发展文化教
14、育与“主要目的”不符,故D错误。故选B。19.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出现在A. 秦朝末年B. 西汉末年C. 东汉末年D. 三国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主幼国危,导致朝中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最终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秦末和西汉亡于农民起义,AB选项排除;三国时期最大的特征就是三足鼎立,国家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D选项排除。20.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中魏国位于北方,蜀国位于西
15、南,吴国位于东南,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21. 4世纪下半期到5世纪上半期,中国境内先后出现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统一北方。这两个少数民族分别是A. 氐与鲜卑B. 羌与匈奴C. 羯与犬戎D. 賨与契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370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22.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如图所示对应的朝代是A. 蜀、西晋B. 东汉、南宋C. 东汉、西晋D. 蜀、西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魏、吴同时鼎立存在的是蜀国,空应该填蜀;
16、三国之后西晋完成了暂时的统一 ,故应填写西晋;综上,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本题选A。23. 如图所示现象A. 开始于西晋时期B. 引发了北方战乱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导致了南北并立【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中的图片可以看出,北方少数民族向中原挺进,中原人口迁移到南方,这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民族融合过程,故C正确;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开始于东晋时期,排除A;引发北方战乱不能完整体现材料信息,排除B;导致南北并立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排除D。故选C。24. 下列历史现象中,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的是A. 北方统一的实现B. 民族矛盾的缓解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北方经济的繁荣【答案】A
17、【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之前北方就已经实现了统一,因此A选项属于前提背景,不属于影响,符合题意;民族矛盾的缓解、北方民族大融合及经济发展都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影响,BCD选项排除。25. 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以出身高门为荣,以出身低贱为耻。与这一风气形成密切相关的选官制度是A. 军功爵制度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推行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其选拔人才的标准主要是门第,这与材料的描述相符,故选C。A项为秦朝的选官制度,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军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为汉朝的选官制度,其选拔人才的
18、标准是品德和才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在隋唐之后才形成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整个社会形成崇尚门第的风气”,对于选官制度的演变建议学生运用列表法进行归纳总结。26. 如图为某时期少数民族南迁示意图。该时期是A. 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西晋末年D. 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中匈奴、鲜卑、羌、氐、羯可知,这是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图,C正确;战国时期鲜卑族尚未兴起,排除A;秦汉时期少数民族活动范围主要在长城以北,排除B;隋唐时期的匈奴已经西迁,排除D。27. 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作
19、出决策。这一制度A. 降低了行政效率B. 削弱了皇帝权力C 减少了决策失误D. 破坏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做出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政事堂宰相集体议事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政事堂议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加强了皇权,B错误;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D。28. 下图是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 (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这一壁画则用来研究古代哪课题价值更大( )A. 民族文化B. 经济状况C. 妇女地位D. 儒家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
20、所给材料中“唐初绘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西域游牧民族的一种舞蹈)”表明,该壁画可以用来研究唐朝时期的民族文化,故A正确;“经济状况”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妇女地位”与所给材料主旨不符,故C错误;“儒家思想”在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故D错误。故选A。29.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促使这一场景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 黄巾起义B. 玄武门之变C. 陈桥兵变D. 安史之乱【答案】D【解析】【详解】755年,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九重城
21、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艺术再现唐玄宗西逃的情景,直接原因是安史之乱,故D符合题意;黄巾起义是东汉农民起义,故A不符合题意;玄武门之变是唐初李世民杀掉太子李建成的政变,故B不符合题意;陈桥兵变是是赵匡胤发动的代周建宋的兵变事件,故C不符合题意。30. 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一方面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当官,另一方面也将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上述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A. 促进了中外交流B. 加强了南北文化交流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巩固了国家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官吏选拔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可见,科举制度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22、,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关中外交流,材料无关南北文化交流,材料无关民族关系的融合,故A、B、C不符合题意。31. 据如图“汉至唐三省制的形成”,可得出的结论是A. 中央官员品位较低B. 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C.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D. 中书省地位逐步下降【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中的图片信息可以看出,隋唐时期三省制是从西汉以来的政治制度逐步演变而形成的,这说明制度建设具有延续性,故B正确;中央官员品位较低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而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C;材料不能看出中书省地位下降,排除D。故选B。32. 如表为唐开元天宝时期两浙地区
23、的水利建设。据此可推断唐中期州工程名称修建时间工程作用苏州捍海塘开元元年百二十四里,防海潮衢州神塘开元五年溉田二百顷湖州荻塘开元中溉田明州普济湖开元中溉田明州水明湖开元中溉田越州防海塘开元十年防海潮润州伊娄湖壕开元二十六年长二十五里,置斗门,漕运明州西湖(东钱湖)天宝二年周回八十里,溉田五百顷越州诸暨湖塘天宝中溉田二十余顷A. 江南农业得到快速发展B. 大量粮食运往北方C. 南方成为国家财赋重心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唐开元天宝时期两浙地区的水利建设”可知,题干所给表格数据反映的是唐代两浙地区的水利建设情况及发挥的作用,联系所学知识,这从侧面佐证了江
24、南农业的迅速发展,故选A项;“大量粮食运往北方”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国家赋税收入的来源”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南方,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33. 唐太宗认识到边疆之患不在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政策和民心。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是A. 唐蕃和亲B. 迁都洛阳C. 册封大祚荣D. 成立西域都护府【答案】A【解析】【详解】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和亲,缓和唐蕃关系,促进西藏地区发展A正确;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举措,排除B;唐玄宗册封大祚荣,排除C;D是汉代措施,排除。34. 这
25、一制度“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规定“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该制度是A. 均田制B. 租调制C. 两税法D. 摊丁入亩【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中期杨炎推行的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纳税季节分为夏秋两季,C正确;均田制是土地制度,不属于赋税制度,排除A;租调制度纳税时间不固定,排除B;摊丁入亩之后不再征收丁税,与“,不以丁身为本”不符,排除D。35. 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A.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 佛教盛行C. 道教有了新发展D. 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
26、材料的能力。A、C选项错误,理学是在宋代才发展起来的,本体与道教无关;B项正确,佛教在为魏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展,寺院林立;D项说法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宋明理学佛家的发展36. 运用“时间尺度”是历史学作为时间的科学的具体体现之一。所谓时间尺度,指的是研究者在观察、分析其研究对象时所采用的一种时间上的度量工具或方法。读下图,从更长的时间尺度审视,造成这一历史局面的主导因素是A. 朋党之争B. 藩镇太重C. 安史之乱D. 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据图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破坏很大,安
27、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五代十国实质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故B正确;朋党之争是同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与材料无关,A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安史之乱是藩镇割据导致的;黄巢起义是唐末农民起义,使唐朝的统治分崩离析,名存实亡,但与材料藩镇割据的局面无关,D错误。37. 宋代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是“路”,同时设转运使、安抚使、提点刑狱等分掌其权力。在路的下级单位州设立通判,使其与知州具有同等地位,彼此制约。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A. 加强地方权力B. 加强中央集权C. 分割丞相权力D. 完善监察机构【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在地方行
28、政上北宋时期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措施,地方权力的分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A错误;材料说的是地方行政机构设置,没有涉及到丞相权力的分散,故C错误;材料信息并没有说明监察制度,故D错误。故选B。38. 宋朝“取士不问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这是由于A. 科举制的发展B. 门阀政治消失C. 地方割据的结束D. 中央集权加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以科考的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不问学子的出身与家世,使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得以进入政坛,故A项正确;BCD项与“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这一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排除。39.
29、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A. 颜真卿B. 柳公权C. 王羲之D. 祖冲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因此C正确,AB排除;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D排除。故选C。40.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A. 黄帝内经B. 神农本草经C. 千金方D. 唐本草【答案】D【解析】【详解】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故选D;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排除;B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排除;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
30、学百科全书,排除。二、非选择题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2)据材料一,说明三省的职能及历史意义.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31、。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
32、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答案】(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确立三省六部制。(2)职能: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影响:三省分工合作彼此制约,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君权得到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备,标志着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详解】(1)演变:根据材料
33、“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结合从汉到唐的君主专制强化表现进行分析即可,如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确立三省六部制。(2)职能及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意义主要体现为三省分工合作彼此制约,提高行政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君权得到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3)影响:根据材料“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可归纳出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