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天津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1以下说法与事实相符的是A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两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B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C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总结出了牛顿第一定律;D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发生了变化,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2在力学单位制中,选定下列哪一组物理量的单位为基本单位A速度、质量和时间 B力、长度和时间C长度、质量和时间 D位移、质量和速度3同一平面内几组共点力中,它们的合力一定不为零的是A5N、9N、12N B10N、14N、20NC9N、12N、20N D5N、 1
2、2N、20N【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由平行四边形定则知当三个力构成合力与分力关系时除同一直线上外,三力构成三角形,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选项中只有D中三力不能构成三角形,故D选项不正确,A、B、C均正确考点:三力能构成平衡力条件 平行四边形定则4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一个物体自A点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v,到C点时的速度为3v,则AB与BC两段距离大小之比是A1:9 B1:8 C1:2 D1:35用绳将重球挂在光滑的墙上,设绳子的拉力为T,墙对球的弹力为N,如图所示,如果将绳的长度加长,则 AT、N均减小 BT、N均增加CT增加,N减小DT减小,N增加6如图所示
3、,一个箱子质量为M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子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在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的圆环,圆环沿着杆加速下滑,环与杆的摩擦力大小为f,则此时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为A等于Mg B等于(M+m)g C等于Mgf D等于(M+m)gf【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对环分析有向下的mg、向上f,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木箱受到f向下,对木箱Mg+f=N,所以木箱受地面支持力N=Mg+f,由牛顿第三定律,箱子对地面的压力也等于Mg+f,C正确。考点:受力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 物体平衡条件的应用7如图(1)所示,斜拉桥的塔柱两侧有许多钢索,它们的一端都系在塔柱上对于每组对称钢索,它们的上端可以看成系在一起,即两根钢索对塔
4、柱的拉力F1、F2作用在同一点它们合起来对塔柱的作用效果应该让塔柱好像受到一个竖直向下的力F一样,如图(2)所示这样,塔柱便能稳固地伫立在桥墩上,不会因钢索的牵拉而发生倾斜,甚至倒下如果斜拉桥塔柱两侧的钢索不能呈对称分布如图(3)所示,要保持塔柱所受的合力竖直向下,那么钢索AC、AB的拉力FAC、FAB应满足 A BC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将钢索AC、AB的拉力FAC、FAB进行合成,合力竖直向下,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如图所示:结合正弦定理可知:FAC:FAB=sin:sin;故选B考点:共点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该力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运动过程中两物体
5、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0时刻和t=2t0时刻,A受到的静摩擦力相同B在t0时刻,A、B间的静摩擦力最大C在t0时刻,A、B的速度最大D在2t0时刻,A、B的速度最大9一辆小车在水平地面上行驶,悬挂的摆球相对小车静止并与竖直方向成角(如下图所示)下列关于小车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大小为g tan B加速度大小为g sin C向左匀加速运动 D向右匀减速运动10站在电梯上的人,当电梯竖直减速下降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小于人对电梯的压力B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大等于人对电梯的压力C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小于人的重力D电梯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的重力11如图所示,一根轻质弹
6、簧竖直放置在水平地面上,下端固定弹簧原长为20cm,劲度系数k200N/m.现用竖直向下的力将弹簧压缩到10cm后用细线栓住,此时在弹簧上端放置质量为0.5kg的物块在烧断细线的瞬间(g=10m/s2)A物块的速度为零 B物块的加速度为零C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40m/s2, D物块的加速度大小为30m/s2,12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mA和mB,且mAmB,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滑轮的质量和一切摩擦均不计.如果绳一端由Q点缓慢地向左移到P点,整个系统重新平衡后,物体A的高度和两滑轮间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如何变化A物体A的高度升高 B物体A的高度降低C角不变 D角变小13. 一宇宙空间探
7、测器从某一星球的表面垂直升空,宇宙探测器升空到某一高度,发动机关闭,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宇宙探测器在该星球表面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 m.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小是 m/s2.【答案】768m 4m/s2【解析】试题分析:(1)由图可知,空间探测器在 t1=8 s时具有最大瞬时速度,t2=24 s时才达到最大高度,且其最大高度为图象中24s前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hm=768m(2)由图知8s后关闭发动机,8至24s内由加速度公式得a=考点:v-t图象 运动学公式14. 如图所示,把球放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用一竖直挡板使之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斜面对球的弹力大小为N1,若撤去挡板时
8、,斜面对球的弹力大小为N2,则N1:N2= 。【答案】1:cos2【解析】试题分析:撤去挡板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可得撤去挡板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可得所以考点:力的合成与分解15如图所示,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M=50kg的电动机提升重物,重物质量为m=20kg,提升时,重物以a=1.2m/s2的加速度加速上升,则绳子的拉力为 N。电动机对地面的压力为 N。(g取10m/s2)16某人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60kg的物体,则他在以2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降的电梯里最多能举起 kg的物体。(g取10m/s2)【答案】 75kg【解析】试题分析:因人在地面上最多能举起60kg的物体,所以
9、人的最大上举力为Fm=600N,在加速下降的电梯里,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Fm=ma,所以人能最多能举起物体的质量为m=考点:牛顿第二定律17在一探究实验中,一个小球在一个斜面上由静止滚下,小球滚动的距离S和小球运动过程中经历的时间T之间的关系如表所示。由表中数据可以初步归纳出小球滚动的距离S和小球滚动的时间T的关系是 T(s)0.250.51.02.0S(cm)5.0208032018. (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 某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研究小车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受到力的关系。下列措施中不需要或不正确的是A. 首先要平衡摩擦力,使小车
10、受到合力就是细绳对小车的拉力。B. 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就是,在塑料小桶中添加砝码,使小车能匀速滑动。C. 每次改变拉小车拉力后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D. 实验中通过在塑料桶中增加砝码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E. 每次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开始运动F.实验中应先放小车,然后再开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某组同学实验得出数据,画出的a -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从图象中可以看出,作用在物体上的恒力F= N。当物体的质量为5 kg时,它的加速度为_m/s2。(2)在验证共点力合成实验中,其中的二个步骤是:a、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
11、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的位置和两个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 。b、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秤拉时伸长量一样,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3和细线的方向。以上两步骤均有错误或疏漏,指出错在哪里?在a中是_在b中是_【答案】 缺少:记下拉力方向使其伸长到O点【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实验原理a步骤中需在记下两个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 的同时记下其方向,便于作出两力的图示;b步骤中要保证F3为F1、F2的合力,则必须作用效果相同,故需沿同一方向将橡皮条结点拉至同一位置O点。考点:“验证共点力合成实验”原理步骤19.质量为m=3kg的木块放在倾角为
12、=30的足够长斜面上,木块可以沿斜面匀速下滑。若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于木块上,使其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加速运动,经过t=2s时间物体沿斜面上升4m的距离,求力F的大小? (g取10m/s2)【答案】【解析】20.物体质量为m=6kg,在水平地面上受到与水平地面成=37角的斜向下F=20N的推力作用,以10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求(1)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因数。(2)撤去拉力后物体还能运动多大距离?(g取10m/s2)【答案】(1)(2)22.5m【解析】试题分析:(1)当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由平衡条件知Fcos=(mg+Fsin)所以=(2)撤去拉力后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大小为a=g
13、=,由运动学公式知还能运动的距离x=考点:牛顿第二定律 运动学公式21.某同学做拍打篮球的游戏,要控制篮球,使其重心在距地面高度为h=0.9m的范围内做竖直方向上的往复运动,如图所示。每次要在最高点时用手开始击打篮球,手与球作用一段距离后分开,球落地反弹。已知球反弹的速度v2的大小是落地速度v1大小的4/5,反弹后恰好达到最高点,球与地面的作用时间为t=0.1s,篮球的质量m=0.5kg,半径为R=0.1m,若地面对球的作用力可视为恒力,篮球与地面碰撞时认为重心不变,忽略空气阻力和篮球的转动。求(1)球反弹的速度v2.(2)地面对球的作用力F(g取10m/s2)22. 如图所示,一个长为L=1m、质量M=2kg,厚度可以忽略不计的木板B静止在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3kg的物块A(可视为质点)从B的左端以速度v0=3m/s的初速度向右滑上木板B。若A、B与水平地面的摩擦因数均为1=0.2, 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0.4,求:(1)A在B上滑动时,A、B的加速度。(g取10m/s2)(2)试分析A能否从B上滑下,若不能求最终A相对大地的运动位移;若能,求A、B停下来时A、B间的距离(不计A从B上滑下因与地面磕碰导致A的速率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