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 3 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程标准素养解读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汉代、唐代、元代中央机构的设置历程,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阐述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体制的演变历程。运用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说明汉至元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从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和评价科举制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1)问题:汉初_、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_”。(3)结果
2、: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郡县推恩令2唐朝(1)背景:唐朝中期在地方设_,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节度使藩镇割据3宋代(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多由中央掌控。文官通判(2)评价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形成了_、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埋下了_的祸根。冗官积贫积弱4元朝:行省制度(1)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_直接管理。地方设_,简称行省或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_进行管理。
3、(2)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的开端。中央行中书省宣慰司中央集权省制 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令3隋唐时期(1)措施: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_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_,保证了皇权的独尊。(3)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尚书省相权4北宋
4、(1)措施设立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_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中书门下枢密使5元朝(1)措施:设_,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中书省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察举制(1)时间:汉代。(2)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3)影响: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九品中正制(1)时间:_时期。(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5、。孝廉魏晋南北朝3科举制(1)时间:隋唐时期。(2)过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_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分科进士科【易错提醒】分封制在封建社会并没有完全被废除,在汉初就出现郡国并行状况;“汉承秦制”并不是完全照搬秦朝制度,而是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概念阐释】藩镇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称作藩镇。【名师点睛】北宋
6、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权力分割,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轻巧识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轻巧识记】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1宰相不等于丞相:宰相通常是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不是一个正式官名,而丞相是个正式的官名。在商周及春秋时,宰、相是分别出现的,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并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以后在不同的朝代其官名也不一样。2三省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而不是出现于隋唐。3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而元代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是说
7、每一个朝代相权都绝对受到削弱,如元朝。【图解历史】君主专制的演进【名师点睛】从汉至元的选官制度历经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演变趋势从重视门第到重视才能,标准趋向公平、公正、客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轻巧识记】“一、二、三”巧记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三个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唐地方政治制度史料一史料二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
8、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新唐书兵志注意史料一图中的“郡”“国”,史料二中的“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等关键信息。史料一图片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史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存在什么问题?提示 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存在问题:汉唐时期都造成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弊端。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史料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熹朱子语类注意史料中以“收了”为标志的并列句,
9、从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归纳出具体措施。史料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提示 措施:在军事上,收回将领的兵权,充实中央禁军;在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在财政上,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看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实力。3元代行省制度史料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画线内容表明
10、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1)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提示 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2)综合上述史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提示 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最终集权于中央。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
11、的过程(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2)影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代中外朝制度史料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书刘辅传史料以句号为界分为两层意思,句号前说的是制度,句号后是对句号前制度的解释。史料体现了汉代中央官制的哪些变化?实质是什么?提示 变化:汉武帝重用
12、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实质:加强皇权。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中枢机构史料一(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
13、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指(另设机构)转移相权。指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指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表明分割相权(相互牵制)。表明三省制讲求程序;集体负责。说明档案制度规范,三省的决议最后交由尚书省施行。(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提示 演变: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依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提示 特点:以皇权为中心
14、,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3宋朝中枢机构史料“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与枢密院对掌大权。”中书省之职是“掌进拟庶务任命知州军、通判等官员”。宋史职官志史料中说明了宋代中书省职权、地位。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中央官职设置的特点。提示 宋朝虽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但中书省之权特重。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枢密院掌管军事。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
15、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1察举制史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史料二 有民谣唱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史料一中注意画线的排比
16、句,依次归纳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指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是察举制的弊端,结合该制度的方式、标准分析。(1)史料一的选官制度有何进步性?提示 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垄断。(2)史料二中察举制出现这些弊端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察举制的主要环节是主管官员推荐,他们往往借机培植亲信,发展个人势力;一些人为了谋取推荐,弄虚作假,从而造成被推荐的人道德素质及能力低下。2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史料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
17、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士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来说,较以前是进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说明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门第。表明唐朝的科举选官制度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相比,具有开放性、进步性。(1)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用人标准的弊端,并分析唐代“自由竞选”的进步之处。提示 弊端:只重视门第家世,忽视了真才实学。进步之处:具有开放性,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影响。提示 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古代
18、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品德才学。(2)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科举制度是我国影响最为深远的选官制度,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积极影响占主导地位,明朝之后消极影响更为突出。(5)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大都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一、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
19、、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
20、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对点演练】1(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高一期中)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这两种制度”的后者指的是()A三公九卿制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议政王大臣会议解析:选 C。材料“唐代制度”和“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表明是唐朝的中央官制,结合所学可知是三省六部制,故 C 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秦朝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唐朝,故 A 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汉代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唐朝,故
21、B 项错误;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初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唐朝,故 D 项错误。二、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重视门第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影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
22、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点演练】2(2019汕头高一期末)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解析:选 D。钱穆强调的是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科举制对君主集权的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故 B
23、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 C 项错误;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 D 项正确。三、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设置中朝,加强皇权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宋代地方设通判等。【对点演练】3(2019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如下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门阀政治基本解体文官地位超过武将宰相职事权被分割 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清朝解析:选 C。随着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衰落,到宋代,门阀政治基本解体,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官地位超过武将,宋代宰相的权力被分为三部分,因此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代,故C 项符合题意。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