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表历史史实与历史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距今 170 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发掘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B周易中记载黄帝教民种植五谷西周出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C良渚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D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云南境内发掘出距今 170 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可以得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A项正确;周易中记载“神农”而非“黄帝”教民种植五谷
2、,并且其中没有提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B项错误;良渚遗址分布在浙江一带,属于太湖流域,其发现的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不能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C项错误;世界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字是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不是中国的甲骨文,D项错误。2. 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甲骨首次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属于文献史料,其研究价值极高 大批甲骨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体现中国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
3、朝都城是今河南安阳,因此大批甲骨 文发现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同时甲骨文体现了中国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C正确;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错误,后人了解商朝历史的资料除了甲骨文还有其它考古文物,错误,排除A、B、D。3. 如图是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是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 遗址分布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大部分属于旧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知,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北,黄河流域以南呈零星分布,遗址分布广泛但不均衡,正确;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
4、知,遗址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但其他地区都有分布,错误;据图、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不能推断这些遗址属于哪个石器时代,错误;据“中国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到,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大多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的地带,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正确;故选D;A、B、C错误。4.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A.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B.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C. 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D. 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答案
5、】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在长江流域,A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时期时代,B错误;秦朝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错误。5. 三字经载:“夏传子,家天下,四百年,迁夏社。”材料中的“子”指的是A. 尧B. 舜C. 禹D. 启【答案】D【解析】【详解】夏朝时期夏大禹把王位传给启,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D正确;尧、舜和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A、B和C项错误。【点睛】本题注意区别禅让制和世袭制的出现
6、时间。6.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为了巩固统治,商朝实行了A. 禅让制B. 内外服制C. 分封制D. 礼乐制【答案】B【解析】【详解】商朝为巩固统治,实行内外服制度管理地方,B正确;禅让制在夏朝建立之后就被世袭制取代,排除A;C、D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7. 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A. 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B. 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C. 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D. 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答
7、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史记殷本纪与殷虚甲骨文者记载相符的有百分之七十,史记楚世家记载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这说明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A正确;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B说法错误;据材料“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可知,考古资料印证了司马迁的记述,C说法错误;D说法偏颇。8. 史料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说明,西周的分封对象主要是A. 姬姓王族B. 周天子姻亲C. 战
8、争功臣D. 先帝后裔【答案】A【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分封制主要对象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材料中“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分封制的主体是姬姓王族,A正确;周天子姻亲不是材料反映出分封制的主体,B错误;功臣和先帝后裔材料中没有体现,C和D错误。9. 史料记载汉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与周朝措施的共同点是A. 以加强中央集权制为目标B. 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局面C. 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D. 推动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大封同姓”可得出是实行分封制,而周代实行的也是分封制,因此二者都试图通过分封来巩固统治,C项正确;周代没有中央集权和
9、君主专制,排除AD;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排除B。10. 南宋朱熹陈氏家谱旧序载:“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与该现象密切相关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家谱和宗族可知与注重血缘关系的宗法制有关,B正确;分封制是宗法制度的外在表现,A错误;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不符合材料中家谱等信息,C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的首领承让制度,D错误。11. 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A. 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B. 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C.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D. 使“四书”成为儒学
10、基础读物【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A正确;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此时是百家争鸣,没有实现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B错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的是董仲舒的新儒学,C错误;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是南宋的朱熹,D错误。12. 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D. “田氏代齐,六卿分晋”【答案】D【解析】【详解】据地图信息“齐、楚、燕、韩、赵、魏、秦”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田氏代齐,六卿分晋”就发生于此时期,D与题意相符;“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
11、映的是分封制,A与题意不符;“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反映的是分封制实质,B错误;“并吞战国,海内为一”是秦统一六国,C错误。13.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主张中最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A. “兼爱、非攻”B. “民贵君轻”C. “制天命而用之”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渐确立。法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主张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最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趋势,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4. 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A. 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B
12、. 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C.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D. 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张“性恶论”、“礼法并重”是于荀子的观点,其从人性出发主张通过礼法实现国家大治,D选项符合题意;老子的“无为”、孔子的“德政”和法家的“法治”均不符合题意,ABC三项错误。15. 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历史现象是A. 周公作礼乐B. 孔子办私学C. 百家争鸣D. 始皇焚诗书【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为了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学术上出现
13、了百家争鸣,故C正确;周公作礼乐是在西周,故A错误;孔子办私学是在春秋,故B错误;始皇焚诗书是在秦朝,故D错误。16. 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A. 周王室为了巩固王位世袭制的需要B. 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努力C.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D. 违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行动【答案】C【解析】【详解】战国时期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变法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趋势,是这一趋势发展的必然结果,C正确;当时的变法是各诸侯国采取的举措,而非周天子采取的举措,排除A;当时的变法主持者多数是新兴地主阶级,变法打击了旧的奴隶制贵族,排除B;战国时期的变法顺应了历史
14、发展潮流,排除D。17.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据此分析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实行了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天下苦难、战乱不止、社会动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存在。所以本题选C。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制度,而不是禅让制,故排除A;宗法制度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不是导致天下战乱的原因,故排除B;郡县制度是秦朝建立后全面推行的,而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D。18. 我国历史学家陈旭麓说:“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由此可见,秦始皇的
15、做法有利于( )A. 扩大政治统治基础B. 确保天下共主地位C. 防止官僚贪污腐败D. 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不再世袭,没有封地,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权力集中于中央,不是官吏来源的扩大;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秦之后的皇帝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不是天下的共主;C选项错误,这一做法不能防止官僚贪污腐败。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9. 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
16、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秦汉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 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B.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C. 社会动荡与社会变革D. 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开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汉承秦制,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20. 如图是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系列纪念银币之一,纪念币正面有“陈胜吴广-公元前3世纪”字样。该纪念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 夏末的农民起义B. 商末的农民起义C. 西周末农民起义D. 秦末的农民起义【答案】D【解析】【详解】纪念币有“陈胜吴广公元前3世
17、纪”的字样,由此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元前209年的秦末农民起义(即陈胜吴广起义),故D正确;而ABC与题干中的人物、时间不符,故排除。21. 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 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废井田,开阡陌”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采取了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插手并经营商贸的经济措施,说法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废井田,开阡陌”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无关,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不符合题意。22. 公元前112年,汉武
18、帝刘彻以列侯所献酎金(助祭宗庙所用的黄金)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削弱了王国势力。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还有A. 尊奉黄老之道B. 实行郡国并行制C 颁布“推恩令”D. 设置西域都护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武帝以黄金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候106人,削弱了王国势力,除此之外他还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从而达到继续削弱王国势力,故答案为C;遵奉黄老之道,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的政策,到汉武帝时不再实行,也不是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A错误;汉初对地方统治的政策是郡国并行制,B错误;设置西域都护府是标志西域正式成为中央政
19、权,不是削弱王国势力的措施,D错误。23.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材料反映的董仲舒的主张是( )A. 阴阳相生B. 三纲五常C. 君权神授D. 以德治国【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汉代儒学。依据所学,阴阳相生是材料表面信息,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阳为德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的信息说明强调“德治”,故D项正确。所以应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24.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年向朝廷荐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以
20、被擢用(提升任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制度。出身贫寒、40多岁开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公孙弘的经历说明汉武帝时期A. “推恩令”的颁布B. 边疆地区得到巩固C. “丝绸之路”开通D. 儒家学说受到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因为钻研春秋,出身贫寒、40多岁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内升至宰相。这说明了汉武帝极为重视儒学,故D正确;“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故A错误;提升公孙弘和边疆地区得到巩固、“丝绸之路”开通无关,故BC错误。25.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
21、,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A. 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B. 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C. 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D. 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可知,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表明了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C正确;无为而治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统治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B与题意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
22、,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没有涉及“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D错误。二.非选择题26. 历代疆域的变迁,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结合所学,概括图中所示封国的特点。材料二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赢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
23、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材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 嵌始皇廿六年铜诏版铁权(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里耶秦简(部分)(湖南里耶秦简博物馆藏)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文字:“迁陵洞庭郡”(3)分别指出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史料类型。(4)结合材料三、四,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材料五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
24、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5)依据材料五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结合所学,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答案】(1)特点: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王族;同姓封国主要被封在重要地区。(2)原因: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稳定;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3)类型:材料三是文献史料;材料四是实物史料。(4)历史意义: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
25、度,地方推行郡县制,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秦统一后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5)形成: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拱卫边防;南征百越,设郡置官;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带西南夷控制。管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由中央委派官吏进行有效的管辖。【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同姓王族的封国数量较多,说明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同姓王族;从封国分布区域来看,同姓王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王都附近,说明同姓封国主要被封在重要地区。(2)原因:根据材料“
26、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可知,秦国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稳定;根据材料“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可知,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3)类型:根据材料“史记秦始皇本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是文献史料;根据材料“铁权”“秦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是实物史料。(4)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迁陵洞庭郡”可知,秦统一后,在政治上创立了皇帝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
27、其所确立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经济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建立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5)形成:根据材料“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可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根据材料“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可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拱卫边防;根据材料“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可知,南征百越,设郡置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西南地区修五尺道加强对
28、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27. 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相应时代的政治局势和政治制度是密切相关的。(2)从资料中画线部分选出属于商鞅变法经济政策的内容(写出相应序号)。这些经济政策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要求?【答案】(1)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铁农具、牛耕的出现;水利工程的修建;各国的变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内容
29、:。要求: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土地私有制。【解析】【详解】(1)说明: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修建,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促进了农业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通过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助于农业发展。(2)内容:根据材料可知,指的是统一度量衡,指的是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指的是重农政策。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各项举措体现了当时希望实现实现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举措反映了当时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土地私有制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