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6505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7参考》金版教程2016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时政热点限时专练 (分值: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12015江苏高考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声”“水阔人间熟稻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沟洫之制,水陆失宜”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破坏和人们对土地的过

2、度开发,这折射出政府的不作为,由此判断B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22015天津高考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的性质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故B项正确。A、C、D三项属于土地革命的意

3、义,不属于实质。32015天津高考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答案C解析由图中的“1942”以及“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可判断其纪念的是二战期间中美在缅甸合作抗日,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94分)4(26分)梦想成就未来,梦想的实现取决于适宜的条件和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哥伦布曾说“谁占有了黄金,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哥伦布

4、在其“航海日记”中表示,“臣向二位陛下保证,普天之下,无任何地方比这里景色更美丽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材料二“新年的梦想”。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3人,未详3人。

5、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材料三19世纪称得上是欧洲的世纪,欧洲不仅是支配和改变世界的核心,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许多欧洲中心论者乐观地认为,20世纪,还会是欧洲的世纪。(据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等)近现代国际货币体系演变情况表(部分)(据国际货币体系百年变迁)(1)据材料一指出哥伦布的梦想,为此他进行了怎样的努力?(4分)(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

6、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概括分析其必然性。(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分析)(10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霍布斯鲍姆“欧洲世纪”论断和欧洲中心论者“欧洲世纪”预言的看法。(12分)答案(1)梦想:寻找黄金;(1分)传播基督教(或开辟殖民地)。(1分)努力: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2分)(2)原因: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性别比例有一定的代表性;(2分)调查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2分)“必然性”分析:“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7、;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现代化国家”梦: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贫穷落后,人们渴望国家富强;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曲折(若答出具体史实亦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的发展;西方工业文明的传播。(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3)霍布斯鲍姆的论断符合实际。(2分)理由:19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亚非拉大多数国家成为它们的经济附庸(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资本输出场所);英镑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主导地位。(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欧洲中心论者的预

8、言落空。(2分)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崛起;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经济进一步衰落;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美国成为世界货币、金融和贸易体系的中心;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解析第(1)问,考查新航路的开辟,从材料中“谁占有了黄金,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可以看出他们的梦想是占有黄金。从“臣以为此地除天主教徒外,陛下不应准许任何异国人染指其间”可以看出他们扩张的动力是传播宗教。从黄金热和宗教两个因素归纳列举哥伦布航海探险的成果。第(2)问,之所以说这样的调查有

9、一定的历史价值,是因为被调查人的地域分布、职业分类、性别比例有一定的代表性;调查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思想动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必然性和现代化国家梦的分析应从历史和现实和人民的意愿三个方面分析归纳。第(3)问,本问是开放型试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任选一个观点,言之有理即可,但须注意问题的限定: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如果选择霍布斯鲍姆的第一个观点,首先要表明正确的观点,即符合实际,再从19世纪欧洲经济的影响力角度来分析;如果选择第二个观点,首先予以欧洲中心论者评价,再从20世纪欧洲经济发展状况和在世界经济地位等方面分析归纳。52015福建高考(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10、题。材料一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

11、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材料四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

12、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4分)(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

13、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6分)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四点即可)(4分)(2)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三点即可)(4分)(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重大改变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分)(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

14、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4分)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分)解析第(1)问,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首先划分段落层次,然后归纳出其大意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简要叙述中美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可知日本于1972年先于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要从多个角度分析日本谋求与中国建交的原因。第(4)问,从日本方面来说,要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对中国人民和日

15、本人民的影响角度阐述;从中国方面来说,应从反抗侵略、铭记历史等角度阐述。6(18分)公平、公正既是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唐朝诗人赵嘏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你认为太宗皇帝的“长策”是指什么?并做简要评价。(6分)(2)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为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4分)(3)19世纪以来,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欧洲进步的政治家做出了怎样的反应?(4分)(4)为改善农民的政治、经济状况,在过渡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答案(1)长策:科举考试。(2分)评价:

16、科举考试打破了长期以来按照门第选拔人才的弊端,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它给社会底层的有才之士一种希望,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求知欲,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但这一制度到明清时期已经僵化,严重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4分)(2)措施:编制十二铜表法。(2分)意义:限制了贵族随便解释习惯法的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2分)(3)反应: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制度,保障社会下层的权益;建立福利国家。(4分)(4)措施: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或建立合作社)。(4分)

17、解析第(1)问,诗句意在感慨科举制的实行使皇帝得以笼络天下士子,第一小问,答出科举制即可。第二小问,结合书本知识一分为二进行评价,在明清以前科举制主要起积极作用,明清以后消极作用明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时间限定“公元前5世纪”、目的“为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总结作答;第二小问,结合书本知识回答其意义。第(3)问,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全方位改变,协调矛盾与问题成为进步政治家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政治上,进行政治民主化改革成为主要趋向。在经济上,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成为主要趋向,根据这些趋势来列举相关反应。第(4)问,注意时间限定“过渡时期”,目的为“改善农民政治、经济状况”,政治结

18、合必修一内容,与农民相关的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经济结合必修二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内容,与农民相关的则是土地改革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14分)工业革命不仅极大改变了英国和世界的经济面貌,也对人类社会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棉纺织业中机器织布机数量(单位:万台)年份181318201829183318501861台数0.241.45.5102540英国伦敦人口数量(单位:万人)年份18011831184118511861人口111.7190.7223.9268.5322.7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例(%)年份18411861农业22.318.8工商运

19、输业48.555.7其他29.225.5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材料二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与运河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遥远的市场。港口扩大了,以应付贸易的发展。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远航船中,有一半属于英国。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材料三英国历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曾对工业革命作过这样的总结: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也带来了物质力量相伴随着的无穷机遇。然而这次变革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工业革命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而

20、迅速发展出一种一切都为利润牺牲的城市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李宏图等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1)参考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英国社会经济面貌的?(5分)(2)19世纪初,在“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分别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交通运输业革命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4分)(3)阅读材料三,简述哈孟德夫妇对工业革命的评价。结合所学,概括指出19世纪上半期,针对工业革命的“弊”,先进人士在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有哪些探索?(5分)答案(1)说明:工业生产中机器使用数量迅速增

21、加,生产力大大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职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人口下降,越来越低于第二、三产业人口;英国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5分)(2)事件:蒸汽轮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1分)影响: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连接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3分)(3)评价: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但未能建立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2分)探索:社会政治思想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人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拜伦、雨果等人创作了一批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抨击当

22、时的社会现实,积极追寻理想世界。(3分)解析第(1)问,从机器数量、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和文明类型等方面分析归纳。第(2)问,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工具的更新,从加强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等角度分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第(3)问,注意问题中的“弊”、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的限定词,从政治思想和文学领域两个角度分析人们针对工业革命弊端所进行的探索;结合马克思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回答。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资料来源: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材料二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

23、形势与对策持“计划取向”观点的人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和1989年的政治风波,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初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次“南巡”)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材料三1921年,一个年青的美国人Hamer Armand走进了克里姆林宫。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Hamer Armand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在列宁的支持下,他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他在莫斯科度过了将近十年,苏联成了这位亿万富翁的发迹地。树大招风Hamer Armand隐隐地意

24、识到,苏联可能要发生变化,自己也离开了。1931年,他返回美国。材料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变化,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据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商品出口比重的变化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2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当时很多人

25、“不理解”的根源。并分析邓小平的这一行动为什么是“客观形势使然”?(4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Hamer Armand在苏联期间,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他回到美国这一年,美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并采取什么政策?(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表现?(6分)答案(1)关系:中国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的进一步冲击;中国近代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影响和海外市场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2分)(2)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影响。(1分)原因:国内: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20世

26、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如1988年的通货膨胀、1989年政治风波);“市场改革取向”遭到激烈反对。(2分)国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分)(3)变化: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并开始实施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被废止。(2分)形势: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2分)政策:当时的胡佛政府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分)(4)修补:奉行国家干预的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4分)体现:建立欧洲共同体。 (2分)解析第(1)问,分析数据判断传统手工制品的变化,从列强的经济侵略角度理解与传统工业的关系。第(2)问,“根源”是思想上受到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影响;“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和国际政治形势分析。第(3)问,依据时间1921193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变化”是由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开始有计划生产;“美国经济形势”是“经济危机”,“美国政策”是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自身修补”是指政策的调整;“修正民族国家”是指建立欧洲共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