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2讲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主干梳理 巧点妙拨一经济的发展1农业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3)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5)会馆与商帮4一条鞭法背景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赋役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国家税收不足,只能于额外加征派纳,从而加速了小农破产的过程,大量农民抛弃田产逃亡,政府控制的户口锐减。人口的流移反过来又加重了国家征收赋役的
2、困难,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赋役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续表意义一条鞭法上承唐宋“两税法”,下启清代“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赋、役合而为一,简化了征收项目和手续,抑制了豪强漏税和官吏贪污役银从以户、丁为征收对象变为以丁、田分担,有利于赋役的均平,也使商人减轻了负担赋役征银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对减轻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因此,一条鞭法的推行既是统治阶级解决财政危机、稳定社会经济的需要,也适应了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客观要求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3、1)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2)出现(3)特点(4)缓慢原因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积极a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b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4、,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问题探究 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有哪些?提示: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张居正改革。知识拓展 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
5、赏赐完成交易。政府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微点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史论概念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雇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进步性。特别提醒 闭关锁国并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
6、对外交往、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知识拓展 隆庆开关1567年,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明朝因此经济焕发活力,成为当时世界上贸易往来最频繁的国家。“隆庆开关”表现出明朝在对待国民的海外贸易政策上,突破了朝贡贸易的局限,促进了民间私人贸易的繁盛,大大推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促使晚明中国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它在中国古代经济史和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起到一定的影响。图解历史 “海禁”“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
7、政策的关系唯物史观 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看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原因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流通,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出现。这种农耕经济繁荣的局面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统治者的政策。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统治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采取了鼓励生产的措施,这些因素使明清时期我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呈现日落前的辉煌。互动探究 史料研读主题1落日余晖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
8、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二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三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林居漫录教你读史史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区域性特色
9、。史料二反映了“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史料三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史料运用(1)史料三体现了一种什么社会风气与观念?有何影响?(2)根据上述史料,说明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答:_答案(1)社会风气与观念:拜金风气。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2)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
10、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景德镇等。(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时间和空间界限,都市商业繁盛。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4)对外贸易发达。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
11、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主题2阻隔中外的一道堤墙“海禁”与闭关锁国一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畔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三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
12、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论南洋事宜教你读史史料一反映了“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史料二反映了明朝因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明势力和倭寇入侵而实施“海禁”政策。史料三体现了“海禁”政策的恶果。“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贫困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2)根据史料三概括“海禁”政策的后果。(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危机。答:_答案(1)背景:明朝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2)使人民贫困;阻碍工商业的
13、发展;使社会秩序不稳定。(3)“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导致沿海居民贫困化等危机;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异同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实施时期开始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目的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不同点压制商人势力,发展地主经济维护封建统治基础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统治续表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内容相同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同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影响相同点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同点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
14、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1(2019全国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材料“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说明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而江南是棉布的生产地,棉织业发达,这体现
15、了地区经济的差异,故选D项。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商业和手工业,与土地制度调整无关,排除B项;国家货币制度的变化不会带来国内地区差异,排除C项。2. (2018全国卷)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中国传统中被视为祥瑞之物
16、,这说明明朝君臣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明朝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并未出现新的类型,主要是文人画,故A项错误;明朝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并没有解除,故C项错误;明朝君臣用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外国贡品,体现的依然是“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D项错误。3(2017全国卷)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
17、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且市民兴起于宋代,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排除。1(2020海南等级考模拟)万历初年,北京市场上,除了鸡、鹅、羊、猪之外,鱼是一种稀罕之物。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B饮食的地域性差异逐渐消除C北方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量充足D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答案A
18、解析北京市场水产品由稀缺到丰富,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的发达使南北货物广泛流通,故选A项。材料强调北京市场水产品由稀缺到丰富,不涉及饮食地域性差异消除问题,并且饮食的地域性一直存在不会消除,排除B项;北京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量充足,不等于北方市场水产品供应量充足,排除C项;材料是北京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问题,不能由此说明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排除D项。2(2019江西南昌高二期末)以下是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变化表。时期每公斤白银所能购买的大米(单位:公石)15世纪75.1116世纪46.4417世纪前半期31.0717世纪后半期31.7818世纪前半期27.3718世纪
19、后半期15.9219世纪前半期12.30表格数据主要反映了()A农耕技术的提高导致粮食价格下降B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C“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D政治局势的变化影响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白银购买力不断下降,这是由于西方在新航路开辟之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的泛滥引起了粮食价格的变化,这说明中国经济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粮食价格在不断上升,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海禁”政策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如何,故C项错误;从15世纪至19世纪前半期,中国除了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改朝换代时政局不稳,其他时间政治局势是相对稳定,故D项错误。3(2019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期末)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答案D解析商业书籍在明清时期成为书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容专业详细,书种门类齐全,这反映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业书籍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政策,排除A项;B项“共同追求”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与印刷术无关,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