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荷花的美丽,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教学难点:欣赏荷花的美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3荷叶与荷花的高清图片。授课类型 : 讲读课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猜猜谜语。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个谜语,大家来猜猜是什么?1课件展示谜语: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 打一植物( )2荷花是我们生
2、活中常见的一种植物,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就是荷花。板书课题:荷花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本课的字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是如何描写荷花之美的。二,精读美文,品味美景:(一)指导朗读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中“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2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为跑去呢?“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要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的心情读出来。)(二)、品析第二自然段,欣赏荷叶与荷花的美。 1老师也找了一些美丽的荷叶与荷花
3、的图片,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PPT展示荷叶与荷花的图片。2这么美的荷叶与荷花,要怎么用文字才能写出来呢?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内容。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分别画出描写荷叶与荷花的句子。 荷叶: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荷花: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3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1). 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碧绿的大圆盘”指的是什么?(比喻。荷叶)(2).“挨挨挤挤”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荷叶又多又密)4品析描写荷花的排比句,说一说作者
4、写了哪几种形态的荷花?(1)出示图片,看看分别是作者笔下的哪种荷花?(半开,全开,花骨朵)(2)“有的有的有的”说明什么?(荷花多、形态各异。)(3)这三种形态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自由发言)(4)你能用“有的有的有的”造一个句子吗?三、精读第三自然段,感受画面美。1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比喻它呢?请在书上找出来读一读。(活的画)2作者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为什么?3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这一池荷花哪儿美,像一幅画?(抓住荷花的“颜色美:绿叶、黄心、白花瓣;姿态美:全开的、半开的、花骨朵儿;整体美”认识荷花池的美得像一幅活的画
5、。)四,品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想象的美妙。1站在荷花池边的作者,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不禁浮想联翩,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你们想变成一朵荷花吗?2、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学生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3当你变成一朵荷花后,你都看到了什么?到了什么? (1)这朵雪白的荷花,你穿着美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干什么?(翩翩起舞)(2)当微风吹来时,你怎样跳舞的?(
6、随风摆动)(3),当蜻蜓在你头上飞来飞去时,它在和你说什么?(蜻蜓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4)当小鱼从你脚下游过时,它告诉你什么?(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五,品读诗句,回味总结:同学们,叶圣陶爷爷用生动的语言将看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这些荷花可真是太美了!同学们刚才纷纷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了、赞美了荷花,你们能用你知道的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来赞美荷花吗?预设答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
7、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白赠江夏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六,作业 :1,背诵课文。2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蜻蜓和小鱼会来告诉你什麽?还有哪些你喜欢的小动物会你交谈些什么?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8、。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
9、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板书设计: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
10、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2荷花(叶圣陶)闻到花香:一就赶紧跑荷叶: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观赏花姿荷花:冒出来-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变成荷花:翩翩起舞与蜻蜓、小鱼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