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第一中学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一 教案 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影响;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简况、结果和影响。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和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义和团
2、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知识结构分析一、关于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总体情况(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必要性)。同时,随着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可能性)。于是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2、具体表现: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如:美日侵略台湾,沙俄侵略新疆,英国侵略云南和西藏,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如: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3、危机的新特点:(与19世纪中期比较)危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和西南,西北边疆扩展
3、(以东南沿海为主) 外国的侵略由军事向经济领域延伸(以军事侵略为突破口)更多的国家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以英国单个国家为主)外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加强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清朝中央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由抵抗到妥协再到相互勾结)4.危害:政治上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 严重地影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政府的统治更加腐败无能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文化因素)。历史上,日本就觊觎亚洲大陆。如:明朝时日本的丰臣秀吉就两次就于1592、1597年两次侵略中国。近代
4、,日本将“开拓万里波涛”作为大和民族的国家理想。 2、(经济因素):19世纪后半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强烈要求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能力增强。 3、(政治因素):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日本寄希望于战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 4、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日本向中国挑衅的机会。附:日本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台湾朝鲜满州全中国东南亚全世界。三、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请同学们分析:这一条约在内容上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有何不同?(允许日本在华设厂。这一条款表明西方国家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变化,即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危害:列强侵略势力由沿海深
5、入到中国内地。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在另一方面,给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即同时具有正面、负面影响)。 巨额赔款回生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财政负担。 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欲望,西方列强随即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严重地破坏了中国主权。四、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分析: 19世纪后半期,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向帝国主义的过渡,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
6、取得了巨大的侵略权益,大大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西方国家借口义和团运动威胁到他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2、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 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激起了中国人民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仇恨。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山东胡作非为,激起了山东等北方人民的痛恨。中国民间有习武的传统,朴素的爱国热情遭遇外国资本主义的罪恶,引发了这次反帝斗争。3、义和团与清政府关系的变化:利用围剿(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4、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这个口号鲜明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和要求,对于动员和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扶清”表明
7、义和团对清政府认识不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阴谋手段的警惕,给义和团带来了灾难。“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思想。思考与研究: 1、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民族危机?面对如此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或各种政治力量作出了怎样的反映?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民族危机:1883年,法国挑起中法战争,侵略中国的云南、广西、台湾等,签订中法新约,中国西南边疆危机。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以资本输出为主侵略中国。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各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西方国家
8、的半殖民地。中国社会各阶级或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应:绅商富室(民族资产阶级)积极兴办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掀起“实业救国”的高潮。 资产阶级维新派将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维新变法的政治运动。 农民阶级、城市贫民掀起义和团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资产阶级革命派组织多次起义,希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清政府被迫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政治、经济改革。如:编练新军、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社会影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条件。 变法思潮和政治运动进一步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及思想的传播;有利于
9、资产阶级参预政权。 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帝国主义对华政策演变为“以华治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革命派的活动为资产阶级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积累了力量。 新军成为清末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清末“新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预备立宪是一场政治骗局,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民主革命。 2、请同学们结合P84图,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从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一个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由沿海深入到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总理等衙门的建立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清朝中央政府的控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法战争后,中国西南门户被打开。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并且开始在中国大规模地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割占台湾等,中国领土再次被分割;日本的“胜利”刺激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赔款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外国军队驻守在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
11、清政府保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设立外务部等,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关封建社会的深渊。3、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社会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于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局势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必然性:(1)19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危机。(2)当时的中国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各种社会矛盾激化。(3)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帝国主义对朝鲜、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影响:对中国国内政局:(1)马关条约的签订促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2)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
12、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下层人民自发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对远东局势:(1)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2)日本国力增强,加快了吞并朝鲜的进程。(3)日本在远东的扩张受到法、德、俄等国的抵制;英国在远东的地位下降,德俄的势力增强;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更加激烈。 4、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运动爆发的原因:太是清政府社会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义是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 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太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制度,并且有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行动指南。义基本牌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措施,除了一个口号外也没
13、有革命纲领。斗争规模也较小。 与宗教的关系:太利用西方基督教成分反对清政府。义则反对基督教势力在中国发展,并利用中国本身的各种宗教,来到达发动群众、打击洋教的目的,同时义还存在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对外关系:太以信奉上帝划线,“同教一家”,容易模糊敌我界限,产生认敌为友的错误。资政新篇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通商、文化交流等。义盲目仇外,没有正确认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太的领导人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结局: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影响:运动虽然失败,但其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运动都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历史证明,农民阶级不可能自己
14、解放自己,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史上几个重要条约: 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1858年天津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放营口、烟台、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台南、淡水、汕头、琼口等10处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新界);赔偿英法军费各增加到800万两。 1895年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
15、、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1901年辛丑条约:中国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连利息在内,共9.8亿余两,史称庚子赔款。指定海关税、通商口岸常关税及盐税作为偿还赔款之用。拆除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守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地区。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具有反帝性质的集团,违者一律处死;地方官自总督、巡抚以下,对其辖区内发生伤害外国人或违约行为,如不及时弹压惩办,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对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中央自王
16、公大臣以下,地方自巡抚以下,监禁、流放和处死100多人;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考5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各部之首,由清朝皇族担任外务部大臣。清政府允许按照外国的意愿修订新商约,并疏浚天津、上海河道等。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之大,条件之苛刻,都是空前的。它是对中国人民的一次大勒索、大屈辱,也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重难诠释 1关于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相同点:都是近代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运动;都以宗教作为发动、宣传和组织运动的主要手段,采取暴力斗争的方式;规模和影响都很大;都暴露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都
17、说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不同点:从兴起的原因看,前者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后者主要是由于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的尖锐。从斗争的主要对象看,前者把斗争的矛头主要指向清王朝;后者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从运动的进程看,前者有统一的领导,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后者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和斗争纲领,始终处于分散状态。从清政府对运动的态度看,清政府对前者自始至终坚持“剿”;对后者则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从对西方的态度看,前者在反对列强侵略的同时,主张学习西方;后者盲目排斥一切外来事物。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扶清
18、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的。因此,这个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洋教斗争中所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出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主义的思想枷锁,而只能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灭洋”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它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清”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和“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对清政府,也不反对封建制度。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但是,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至后来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