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5572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22新高考历史江苏专用人教版一轮总复习学案:专题一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代(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宋代(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

2、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行省制度(1)措施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管理。(2)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汉代: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影响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4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3、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5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1汉代: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1)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吏重门第而不重才能。(2)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3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作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4、重要观点】“汉承秦制”主要说明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重要观点】郡国并行制的合理性西汉初推行的封国制导致了后来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但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合理性。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是齐王刘襄、琅邪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重要概念】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1)山川形便: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依山

5、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但极易产生割据局面。(2)犬牙交错:从元代开始,行省划分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样削弱了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重要观点】三省六部制“民主色彩”的本质所谓的“民主”是指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以防止大臣专权,且唐太宗鉴于隋亡的教训,善于纳谏,增加了这一制度的“民主色彩”。但从本质上看,这一制度仍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部分,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链接统编】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

6、制度,萌芽于东汉后期,形成、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士族门阀制度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选官用人制度的主要依据。九品中正制最大的特征是按门第高低、血缘选拔任用官吏,世袭传承。【重点归纳】科举制的特点(1)选官标准客观: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公平: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广泛: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延续时间长: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主题一日趋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变迁 时空观念史料解读四幅图片体现了从西周到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变迁。图一:西周的分

7、封制,图二:秦朝郡县制,图三: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图四:元朝的行省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历史认知历史解释秦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1)秦朝的郡县制到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再到元朝的行省制。(2)趋向: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特点: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或从血缘世袭到皇帝任免);地方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强。汉至元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 史料实证史料一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

8、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史料二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摘编自(元)脱脱等宋史史料三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解读主旨史料一: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举措及

9、特点史料二: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及影响史料三: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细读体现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表明地方诸侯国隶属于地方的郡表明汉武帝颁布法律,限制诸侯王活动体现宋代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表明元代借行省加强中央集权运用(1)依据史料一,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提示: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意义: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2)史料二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提示: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3)依据史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

10、面的特征。提示: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历史认知1历史解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1)从控制军权入手,地方军、政、财、司法权都收归中央。(2)分化事权:分化军权,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化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分化地方事权,使军政、监察、财政、司法等掌握在不同的官员手中。(3)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唯物史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1)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2)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4)

11、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主题二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汉唐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史料实证史料(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

12、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解读主旨汉至唐以来的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细读体现汉武帝重用内朝官表明曹魏时中书开始参与政事表明东晋时侍中地位上升表明南北朝时三省的雏形出现表明唐朝三省制完善表明三省长官已是正式宰相体现三省长官的权力分配运用据史料,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历史认知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13、。(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主题三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与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汉唐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实证史料一公元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此建立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光武帝时期,增加举茂才(秀才),孝廉郡举,茂才州举,并将每年一度的选举固

14、定成为制度。据后汉书整理史料二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摘编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解读主旨史料一:汉代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式 史料二:唐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细读所指的才学、道德、品行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指通过自下而上的地方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表明唐代实行科举制,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说明科举制影响广泛运用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方式的角度说明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提示:选拔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由汉代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到隋唐以后由中央采

15、用考试方式选官,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历史认知历史解释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影响 史料实证史料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其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解读主旨科举制对人才选拔及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细读指出科举制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和持久性表明科举制具有一定的公正性、激励人们奋斗运用根据史料简要概

16、括科举制的“创新之处”;说明科举制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提示:创新之处: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均等”的机制;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历史认知唯物史观辩证地认识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影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为“东亚文化圈”国

17、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为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高考题组1(2018高考江苏卷T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命题点:唐代尚书省

18、地位的变化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选D。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2(2017高考江苏卷T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命题点

19、:唐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析:选C。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唐初三省六部处于初创阶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3(2019高考全国卷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命题点:北宋的募兵制的影响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A。由“兵士待遇较为优

20、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可见养活这么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士兵的待遇,与军队战斗力无关,排除B项;“北宋实行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宋代贫富分化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项。4(2019高考江苏卷T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命题点:汉初地方管理制度的弊端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

21、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的离心倾向增强,故选C项。实行察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独尊儒家学说有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两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5(2017高考江苏卷T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命题点:汉武帝限制与打击地方的权力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选A。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目的

22、是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6(2019高考江苏卷T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命题点:唐代科举制的发展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解析:选D。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

23、正的原则,故选D项。唐代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选官制度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说明中央政府并没有剥夺宗室特权,故排除C项。7(2018高考江苏卷T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命题点:东汉时期的社会风气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选B。依

24、据对东汉画像石寓意的理解,仰射树上的雀、猴,并非要抑制王侯势力,而是要获得这些,故A项错误;由雀、猴与“爵”“侯”谐音,由此可以看出时人热衷于追求显贵地位,所以B项符合题意;射杀动物,无法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C项错误;图文未体现出尚武健身的信息,排除D项。8(2016高考江苏卷T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命题点:宋代科举制的特点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解析:选A。由题干信息可知,宋代科举与唐代相比,无论在考试内容、选拔标准,还是考试程序方面都

25、更加客观公正,所以A项正确。材料未显示取士科目减少、录取人数大大增加,排除B、D两项。“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说明宋代和唐代都重视进士科,排除C项。9(2020高考全国卷T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命题点:宋代科举制的发展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

26、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模拟题组1(2021江苏选择考模考T2)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命题角度:郡国庙制的兴衰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D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汉元帝主张废除郡国庙制,这都反映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意图,故B

27、项正确。儒家独尊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已确立,故A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C项错误;废除郡国的宗庙与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不吻合,故D项错误。2(命题角度:汉代的选官制度)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记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解析:选B。“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说明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故选B项。“初行孝廉之举”表明选官制度仍在探索之中,还未形成成熟的选官体制,排除A项;“完全形成”说法欠妥,排除C项;秦朝完成了

28、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排除D项。3(命题角度:唐代对门阀的削弱)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措()A阻断了士族晋升的渠道B消除了唐代的等级观念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解析:选C。姓氏录依据当朝官品的高低,不论门第,否定了传统的门阀制度,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故选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写进姓氏录的标准,士族晋升的渠道没有被阻断,排除A项;姓氏录依然体现等级观念,排除B项;姓氏录以官品为标准,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不涉及官吏选拔标准,排除D项。4(命题

29、角度:唐代的中枢机构调整)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原主管官员及机构的职权逐渐被临时派遣官剥夺,这反映的是中央内部政务运行机制的调整,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在中央内部临时派遣官的迅速发展,没有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古代官僚制度的成熟,排除B项;节度使、盐铁使等临时派遣官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代表,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

30、效率,排除C项。5(命题角度:宋代发运使设置的作用)发运使是宋代重要的官职之一,管理一支庞大的漕运系统,总领几路上供,职责除漕运外还有和籴及监管茶盐、赈灾、按察地方等,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发运使的设置()A与三司使、转运使三权分立B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C加强了中央集权D是宋贫弱的根源解析:选C。发运使总领几路上供,但与转运使无隶属关系,也没有遍设各路的地方机构,这既保证了上供漕运,加强了中央集权,又防止了转运使权力膨胀,故选C项。三权分立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提出来的,且发运使、三司使、转运使都属于行政权的范畴,排除A项;发运使是宋代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结果,并未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

31、B项;发运使只是一个文官职务,不会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6(命题角度: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解析:选A。通过题干内容可知,元代的行省所掌握的权力比较大,如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但是其军事权、财权、等受中央节制,这说明元代行省的权力大而不专,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行省制的权力特点,不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排除B项;元代行省所掌握的权力比较多,如“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但是其军事权、财政权却由中央官员所掌管,据此不能得出行省“权柄颇重”的结论,排除C项;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