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529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2页
2012历史总复习课件 9.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 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 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城市 衣:“”、“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装、旗袍、裙子在大城市流行 食:出现、面包房、咖啡店 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社会风俗:断发易服,废止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也改为 农村 落后、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洋布 中山装 西餐馆 缠足 简约文明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

2、立到改革开放前(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2)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社会风尚:、无私奉献是社会主流。勤俭节约2改革开放以来(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 ,款式 。(2)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丰富了 餐桌。(3)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4)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及 的形成。五彩缤纷 多样化 菜篮子工程 安居工程 新风尚 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1)铁路 时间 成就 19世纪70年代 外国人建铁路 80年代初 清政府建唐胥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 宝成、兰新等铁路“九五”期末 营运总里程亚洲第一、世

3、界第四 1997年以来 实现几次大提速 淞沪(2)公路 20世纪初,开始在上海出现。随后,近代 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汽车筑路技术时间 成就 鸦片战争后 列强设立 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派创办 新中国成立后 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 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3)水运 轮船公司 轮船招商局(4)航空 时间 成就 1909年 制成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业开始 1920年 中国首条航线至天津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 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 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冯如 北京 2通讯工具的变迁(1)电报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 架设电报线,并建立第一

4、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装置无线电台,设无线电报局。上海 台湾 上海崇明(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 设立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在 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 一部市内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个省市 的全国电讯网络。到2003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 一位。(3)互联网: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 。上海 南京 电子邮件 四、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 文报刊。(2)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3)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

5、报,有 和万国公报。(4)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报纸宣传 。(5)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申报 中国丛报 维新思想 革命派(6)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 思想。(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 、新华 日报、等政论性报刊。(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旗等党报 党刊成为宣传党的主要舆论工具。(9)改革开放后,除了 继续发挥主导宣传作用外,各种专业性、报刊纷纷创立起来。民主 科学 红色中华 解放日报 人民日报 党报党刊 娱乐性 2电影(1)1905年,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2)20世纪 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3)在20世纪3040

6、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和 题材纷纷被 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 。定军山 20年代 工农生活 革命战争 辉煌 3电视(1)1958年,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 诞生。(2)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 。(3)越来越丰富多彩。北京电视台 普及 电视节目 4.互联网(1)历程 诞生:互联网诞生于 。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被称为“”。接入: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世纪60年代末 第四媒介 1994(2)特点 网络媒介可以集 、图像、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

7、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互联网可以 ,双向传授。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字 声音 高度互动 问题探究我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总趋势和原因分别是什么?(1)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文明化和走向世界。(2)原因 内因:中国历史的巨变(政治环境、社会形势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外因:西方文化的传入、冲击思考感悟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1)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2)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

8、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3)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村相对封闭性的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4)交通上,农村往往比较闭塞,人口流动性差,新信息、新事物传入比较慢。思维升华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2)技术:引进自制自研。(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6)种类:海陆空。思考感悟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

9、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问题探究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

10、 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思考感悟电视普及的因素有哪些?(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2)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易与观众形成互动。(3)电视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有利于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4)电视技术的进步以及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探究分析准确理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项目 互联网的影响 采取的应对措施 积极 互联网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11、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由于互联网具有极大的优势,我国必须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各个产业中的作用,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项目 互联网的影响 采取的应对措施 消极 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使青少年迷恋网吧、荒废学业、误入歧途;并且有不少网民,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往 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互联网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社会、教师等要正确引导青少年科学、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问题探究互联网与其他传统媒介有何关系?报纸、广播和电视被称为

12、三大媒介,而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被称为神奇的“第四媒介”,互联网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更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促进了它们的发展,实际上传统媒介纷纷通过互联网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各大传统媒介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演变原因(1)西方国家近代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不断扩大 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也在 不同程度上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主动发生变化。(3)西方

13、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 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开风气之先,一些先进的中国人 通过近代以来的抗争和对外交往发现自己的落后,便走在时代前列,积极主动吸收国外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潮流。(5)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作用。解放后党 和政府切实解决人民的困难,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更是把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2特点(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 切相关。(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

14、断 加深。(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 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 特色。3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 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总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史料研习材料 1: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

15、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 2: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

16、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学会分析 材料1康有为认为传统的服饰、发辫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于生产、生活、战争皆有不利,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材料2作者把发辫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把百日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清末要求剪发辫、易服装的要求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演变为“断发易服”的时代潮流。在近代中国,“断发易

17、服”不仅是对旧的传统习俗的冲击和对新的文明风尚的提倡,更明显地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对清朝统治的抨击甚至反清革命联系在一起。1.原因(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 了中国的社会发展。(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 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 物质条件。(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 的不平衡。2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 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

18、展不平衡。3影响(1)积极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 的经济掠夺。史料研习材料 1:1880 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

19、2:19 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材料 3: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材料 4: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鹰厦、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以上材料均

20、摘自历史风云网学会分析 材料1、2表明了近代铁路发展艰难的原因;材料3说明了铁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材料4表现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发展迅速。四则材料说明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考题范例 例1(2010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解析 本题从清稗类钞的记述切入,考查学生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以及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提供了以下关健信息:“男子陈志愿”

21、“男女同意”,由此可以判断婚姻重视当事人即材料中的“男女”的意愿,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B项正确。A项和C项与材料提供的信息明显不符,D项所述尽管符合近代婚俗的变化,但与题干提供信息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D项也不正确。答案 B 命题角度 本部分内容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所以往往利用新情境、新材料的形式来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并依据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如2010年山东文综第12题、2010年江苏单科第9题、2009年广东卷第11题、2009年安徽卷第15题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变迁、婚姻、礼仪变化的考查等。命题预测 1(2011南京模拟)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

22、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明显反映的是对西方舞会的认同态度。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上海各家报纸评论,不能反映B项;中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交融的,C项说法错误。答案:D 2绘画、图片、票证等既是不同时期一幕幕人们生活场景 的展现,又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写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23、问题。材料1:右图是南都繁会图的一 部分。这幅历史长卷生动地描绘了明 永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的盛况。画卷 中街市纵横,店铺林立,车马行人摩 肩接踵,标牌广告林林总总。两岸建 筑有:佛寺、官衙、戏台、民居、牌坊、水榭、城门,层层叠叠;茶庄、金银店、药店、浴室,乃至鸡鸭行、猪行、羊行、粮油谷行,应有尽有。河中运粮船、龙舟、渔船往来穿梭,还有从内秦淮河拐出的唱戏的小船 材料2:右图是光绪年间黄浦江畔的街 景: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 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 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 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

24、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1)南都繁会图又被称为“明代的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反映的如此繁华的经济状况为什么没有完成社会转型?(2)与材料1相比,材料2中上海的社会生活状况有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原因。解析:本题以明代的江南及开埠后的上海商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繁荣为主线,考查了学生材料信息提炼能力及多角度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要从明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及思想等方面分析未完成社会转型的原因;第(2)问

25、可从开埠通商、民族资本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方面思考原因。答案:(1)可以了解明朝时期的城市面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原因: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导致自然经济的固守和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思想,传统的伦理道德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武器的作用。(2)变化:近代商业、邮电事业发展;出现西式建筑;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式服装成为时尚。原因:上海处于沿海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如近代生产方式的产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等。考题范例 例2(2010山东高考

26、)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习俗的了解状况。从材料中“大足板子毕业生”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我国的近代教育有所发展,并非“文化教育日渐衰落”,排除,其他选项均符合题干材料。答案 D 史观解读 用社会史观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

27、和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改用公历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力图与资本主义国家接轨的表现。社会史是近几年高考关注的焦点。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1)准确掌握社会转型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利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这一原理分析某些现象出现的“原因”。(3)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现象反映的“趋势”。命题预测 3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 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

28、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解析:“无数关山夺天工”说的是电报,“两地情怀妙邮筒”说的是电话,“火树千株月中行”说的是街灯,“洋楼海市诗”说的是洋楼。这些竹枝词说的是西方的物质文明。A不正确,当时的西方物质文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没有达到“深深融入”的程度;B在材料中没反映;C中的“相互渗透”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材料中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持肯定态度,表明D项是符合题意的。答案:D 4(2011临沂模拟)新华网公布“西方镜头下的1850年中 国”29幅图,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列场景不 可能出现的是 ()A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 B传统纺织缝

29、纫场景 C贵族乘火车出行 D官员按等级就座 解析:根据1850年这一时间信息,中国大门已被打开,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以容易排除掉C项“贵族乘火车出行”,根据所学,19世纪80年代中国才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A、B、D三项说法符合当时的史实。答案:C 考题范例 例3(2010天津高考)“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意

30、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可知,近代天津城市化与每个时代(时期)的交通运输密切相关,B正确。答案 B 热点链接 堵车,是世界很多城市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会得的“富贵病”。2010年12月23日,北京交通改善措施正式公布,参照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将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措施,对外地进京车采取一定限制,同时也对停车费进行了调整。未来,北京还将建设新干道,大力发展公交系统,力求缓解市区日益拥堵的问题。城市化、交通问题将会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命题预测 5据新华社报道,

31、被誉为世界最长最快高速铁路的京沪高 铁于2010年12月15日上午宣告全线铺通,为明年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A B C D 解析:陆路交通的迅速发展,使一些因水运兴盛的城镇衰落,新的城镇兴起,而近代铁路被西方列强控制,因此铁路的修建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不正确,故选A项。答案:A 6(2011淄博模拟)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 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叶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