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9342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3.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0页
2017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九 遗传变异、育种与进化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2016天津卷)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注 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12蛋白结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B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C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所致D链霉素可以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解析:由表格可知,突变型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中存活率达到100%,说明S12蛋白结构的改变使突变型具有链霉素抗性,A项正确;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可以抑制其翻译功能,B项错误;野生型与突变型的氨基酸序列中只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故突变型的产生是碱基对增添的结果,C项错误;本题中链霉素只是起到鉴别作用,能判断野生型和突变型是否对链

2、霉素有抗性,并不能诱发枯草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D项错误。答案:A2(2014江苏卷)如图是高产糖化酶菌株的育种过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出发菌株 X射线处理挑取200个单细胞菌株初筛 选出50株复筛 选出5株 X射线处理多轮重复筛选A通过上图筛选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未必能作为生产菌株BX射线处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变异C上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过程D每轮诱变相关基因的突变率都会明显提高解析:题图育种过程为诱变育种。因未进行酶活性检测等,故该过程获得的高产菌株不一定符合生产要求;X射线处理等物理因素既可以引起基因突变也可能引起染色体变异;题图筛选高产菌株的过程是定向选择符

3、合人类特定要求菌株的过程,属于人工选择;诱变的突变率高于自发突变率,但不一定每轮诱变都是与高产相关的基因发生突变。答案:D 3(2015新课标全国卷)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A基因频率为_。(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

4、111210.5A基因纯合致死11解析:(1)已知该种群中只有 Aa 一种基因型,因此该种群中 A 基因频率与 a 基因频率的比例为,理论上 Aa 基因型的种群随机交配,后代有 AA、Aa、aa 三种基因型,且比例为 121,则 A 的基因频率为 0.5。(2)如果后代中只有 Aa、aa 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 21,则原因最可能是 A 基因纯合致死。该种群中第一代随机交配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1/3、2/3,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 Aa 占 4/9,aa 占4/9,AA 占 1/9,由于 AA 致死,则成活个体中 Aa、aa 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 11。(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2)基因突

5、变的特征和原因(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生物变异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一向为高考热点,题型多为非选择题,考查内容多涉及育种方法的选择、育种方案的设计、育种过程分析等,备考时应加大针对性训练,并注重育种方法的归纳整合。2高考对生物进化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考查重点包括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因频率的计算、物种形成环节及共同进化等,题目难度不大,多为基础送分题,强化记忆是备考关键。核心梳理1.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方法(1)两类变异的本质区别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遗

6、传物质改变产生的变异可以遗传,但是否遗传给后代,关键要看遗传物质的改变是否发生在生殖细胞中。由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由于遗传物质并未改变故不能遗传。(2)让变异个体置于与原来类型相同的环境下种植或养育等,观察变异性状是否消失。若不消失,则为可遗传变异;反之,则为不遗传变异。2比较三种可遗传的变异(1)都可遗传的原因: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2)变异的实质基因突变:基因结构改变,基因数量不变。基因重组:基因的结构和数量均不变。染色体变异: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但不改变其结构。(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

7、以观察到。3“二看法”判断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一看发育起点,若是配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论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若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再看有几个染色体组。4据图理清“5”种生物育种(1)“亲本A、D 新品种”为杂交育种。(2)“亲本B、C 新品种”为单倍体育种。(3)“种子或幼苗E新品种”为诱变育种。(4)“种子或幼苗F新品种”为多倍体育种。(5)“植物细胞G新细胞H愈伤组织I胚状体J人工种子新品种”为基因工程育种。5关注育种方法的“3”个注意点(1)原核生物不能运用杂交育种,如细菌的育种一般采用诱变育种。(2)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连续自交。(3)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中的一个程序,要

8、想得到可育的品种,一般还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使染色体加倍。6理清生物进化脉络7明确隔离、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关系(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2)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8把握基因频率的两类计算方法(1)常规基因频率的2大计算方法基因个数/(此基因个数其等位基因个数)。此种基因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2)特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当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X染色体

9、上显性基因频率(雌性显性纯合子个体数2雄性显性个体数雌性杂合子个体数)/(雌性个体数2雄性个体数)。考点一生物变异的类型及特点【典例1】(2016辽宁模拟)下列过程可能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精卵 abABAbaBabaabbAaBbAabbaaBbABAaBbAABBAABbAaBBAbAabbAABbAAbbAaBbaBaaBbAaBBAaBbaaBB A BC D解析:基因重组是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主要包括交叉互换和自由组合两种类型。交叉互换发生在性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往往发生交叉互换;自由组合发生在性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

10、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由图可知,属于交叉互换;属于易位;属于性状分离;属于自由组合;属于配子间的随机结合,C正确。答案:C思维点拨区别的关键是看发生“互换”的两条染色体是否大小、形态相同,如果相同,则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为交叉互换,如;如果不同,则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为易位,属于染色体变异,如。知识 技法 误区1三种可遗传变异中的相关问题(1)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2)关于“缺失”问题DNA分子中碱基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11、2.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判别 1判别依据: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是染色体变异,不能观察到的是基因突变。2具体操作:制作正常个体与待测变异个体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找到中期图进行染色体结构与数目的比较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3.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定方法选择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通过观察后代变异性状的比例来判断基因突变的类型。植物还可以利用突变体自交观察后代有无性状分离来进行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定。题组集训 1(2016江苏卷)下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12、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解析:个体甲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基因数目减少,可能对表型有影响,A项错误;个体乙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变异后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分体异常,B项正确;若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则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不是31,C项错误;个体乙染色体上基因没有缺失,但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可能引起性状的改变,D项错误。答案:B2(2016全国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2)在染色体数

13、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为单位的变异。(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_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少染色体一二三二解析:(1)基因突变涉及某一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染色体变异往往涉及许多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重复或排列顺序的改变,故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

14、目比染色体变异少。(2)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3)根据题干信息“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可知,AA和aa植株突变后的基因型都为Aa。若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F1(Aa)自交,子二代的基因型为AA、Aa、aa,则最早在子二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且最早在子二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的纯合体。若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则最早在子一代中可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F1(Aa)自交,子二代(F2)的基因型为AA、Aa、aa,由于基因型为AA和A

15、a的个体都表现为显性性状,欲分离出显性突变纯合体,需让F2自交,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后代(F3)不发生性状分离,则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的纯合体。3(2016哈尔滨六中模考)下列关于基因重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局部交换,可导致基因重组C减数分裂过程中,随着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自由组合可导致基因重组D一般情况下,水稻花药内可发生基因重组,而根尖则不能解析: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基因重组,A 正确;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

16、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可发生基因重组,B 错误、C 正确;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所以一般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 正确。答案:B4(2016山西高三质量检测)科学研究显示人类在远古时代即可从周围环境获得必需的基因(即基因水平转移),而且该研究首次证明基因水平转移会在多种生物的机体间发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基因水平转移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基因工程可看做是一种人为的基因水平转移C基因水平转移的实质是基因重组D转移至染色体和转移至线粒体DNA的外源基因在稳定性方面无明显差异解析:依题干信息可知,远古时代人类可从周围环境获得必需

17、的基因,基因水平转移属于可遗传变异的范畴,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的意愿,将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转移、拼接,最终实现基因重组,题干中提到的过程与基因工程过程相似,B、C正确;人类受精时男性只提供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如果基因转移到男性线粒体DNA中,则这种基因就不能传递给后代,所以基因转移到染色体上会更加稳定,D错误。答案:D5(2016河北石家庄一模)下列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染色体变异通常都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会使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发生改变D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不一定属于染色体

18、结构变异解析: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都可观察到,A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和易位可使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缺失或重复能使基因的数目发生改变,B正确;染色体片段的缺失能导致基因缺失,可能使基因种类发生改变,但重复不会使基因的种类发生改变:C错误;若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则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答案:C6下图表示四种不同的变异情况,其中字母和数字表示不同的染色体片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表示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引起的基因突变B图表示倒位,该变异一定不会影响生物体性状的改变C图表示重复,该变异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D图表示易位,该变异导

19、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解析:据图分析,字母和数字表示不同的染色体片段,所以表示缺失,表示倒位,表示重复,表示易位,A错误;倒位可能会对生物的性状造成一定影响,B错误;图所示变异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C错误;易位发生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该变异导致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发生改变,D正确。答案:D考点二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典例2】草鱼(2n48)是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草鱼因其能迅速清除水体各种草类而被称为“拓荒者”。多倍体鱼类与相同的二倍体鱼类相比,其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及耐寒性强,可以通过人工方法诱导多倍体鱼类形成。多倍体鱼类的产生机制如图所示,a、b、

20、c为成熟个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育种方法称为_,原理是_。(2)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成熟个体a为_倍体;通过“方法三”获得的草鱼个体体细胞中含_条染色体。(3)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_。(4)草鱼虽可控制杂草生长,但其天然繁殖能力强,易对水生植物造成严重损坏,因此可以通过方法_(填写图中方法的序号)培育不育的草鱼解决该问题。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三96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一、二解析:(1)上述育种方法称为多倍体育种,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2)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成熟个体a、b为三倍体,成熟个体c为四倍体;通过“方法三”获得的草鱼个体为四倍体,其体细胞中

21、含24496条染色体。(3)秋水仙素可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4)草鱼虽可控制杂草生长,但其天然繁殖能力强,易对水生植物造成严重损坏,因此可以通过方法一、二培育不育的草鱼(三倍体)解决该问题。思维点拨变异类型的确认,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1)看遗传物质的变化情况:本题中出现了两次“冷休克处理”,其结果是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出现了形态、大小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说明冷休克诱导了染色体数目加倍。(2)看生物类型: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可进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种类型的变异;进行无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仅能进行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两种类型的变

22、异;而细菌仅能进行基因突变特殊状态下实现转化,属于基因重组。知识 技法 误区1诱变育种原理2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关系3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分析4多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可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单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只能处理“单倍体幼苗”,切不可写成处理“种子”。题组集训 1(2016广东五校联考)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诱变育种产生变异的幅度大,故可以产生新的物种B三倍体无子西瓜属于不可遗传变异C单倍体育种中秋水仙素作用的对象可以是萌发的种子或幼苗D杂交育种中,如果优良性状为双隐性,理论上则只需要繁殖两代即可获得需要的个体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能够大幅度改变生物的性状,产生新基因

23、,但与原品种不产生生殖隔离,因此不可以产生新物种,A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的培育依据的是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属于可遗传变异,B错误;单倍体育种中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秋水仙素作用的对象是幼苗,不是萌发的种子,C错误;杂交育种中,如果优良性状为双隐性,理论上在F2直接选择即可获得需要的个体,D正确。答案:D2(2016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如图是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过程,过程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B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植株A为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4

24、个染色体组;植株C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D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25%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都可以发生基因重组,图中过程为花粉的形成过程,该过程中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过程为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染色体复制形成染色单体,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故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A正确。多倍体育种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所依据的原理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5、,B正确。玉米为二倍体,体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含有4个染色体组,植株C发育起点为配子,属于单倍体,C正确。利用幼苗2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B纯合的概率为100%,D错误。答案:D3据河南日报报道,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推出每公斤30元的高价“太空营养米”,目前已开始在北京市场销售。据介绍,“太空营养米”是搭载卫星上过太空的优质变异大米,下列哪项与“太空营养米”品种培育所依据的原理相似()A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B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番茄雌蕊柱头获得无子番茄C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八倍体小黑麦D通过杂交选育出矮秆抗锈病的小

26、麦品种解析:培育“太空营养米”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用X射线照射青霉菌使青霉菌的繁殖能力增强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A项与“太空营养米”品种培育所依据的原理相似。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番茄雌蕊柱头获得无子番茄的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B项与“太空营养米”品种培育所依据的原理明显不同。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获得八倍体小黑麦的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C项与“太空营养米”品种培育所依据的原理明显不同。通过杂交选育出矮秆抗锈病的小麦品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D项与“太空营养米”品种培育所依据的原理明显不同。答案:A4如图展示了普通小麦(六倍体)的培育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普通小麦的

27、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14条染色体B杂种F1和杂种F2同属一个新的物种C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通过自交能产生种子,因此都是可育的D图中染色体加倍只能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来实现解析:选项A不正确,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内含有42条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组中有7条不同的染色体;选项B不正确,杂种F1和杂种F2的遗传物质来自不同的物种,不同属于一个新的物种;选项D不正确,图中染色体加倍除可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外,也可以通过处理幼苗来实现。答案:C5利用二倍体植株培育作物新品种,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B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故不能利用单倍体进

28、行育种C诱变育种的缺点是突变的不定向性和低频性D某新品种染色体加倍,则在培育该品种过程中可能用到秋水仙素解析:杂交育种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故可以利用单倍体进行育种,B错误。诱变育种的缺点是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C正确。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答案:B6(2014新课标全国卷)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1

29、)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是获得具有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_。抗病矮秆高秆与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的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_将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产生F1,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解析:(1)杂交育种的

30、目的是获得同时具备两种优良性状的个体,即抗病矮秆的新品种。(2)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若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这两对相对性状应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必须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3)先由纯合的抗病高秆和感病矮秆杂交得到抗病高秆的杂合子,再与感病矮秆(隐性纯合子)杂交,如果后代出现抗病高秆感病高秆抗病矮秆感病矮秆11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考点三 生物的进化【典例3】一次自然事件把一个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小鼠大种群隔离为三个小种群,三个小种群个体数量分别占原种群数量的1/2(甲)、1/3(乙)和1/6(丙),如

31、图所示。甲、乙、丙三个种群中,最容易形成新物种的是()A甲 B乙C丙D无法预测解析: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种群大小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地理隔离后的小种群,由于基因频率更容易受偶发因素改变,被新环境不同因素选择并向与原种群不同方向进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隔离后的小种群比大种群较容易形成新物种。答案:C思维点拨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搭桥”,填补题干所给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的空隙。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基因频率存在足够大差异的结果,基因频率改变是种群大小和物种形成之间的桥梁。知识 技法 误区1物种形成中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环节的关系图,

32、如下:2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由图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的成因是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3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题组集训 1(2016河南郑州一检)达尔文发现,某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矩,某种蛾类生有同样细长的口器,可从花矩中吸到花蜜,并为兰花传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兰花可在没有这种蛾类的区域正常繁衍B该兰花与这种蛾类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C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这种兰花的进化方向D蛾类的细长口器是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的变异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33、某种兰花的花矩和某种蛾的口器相互匹配,此种蛾能为该兰花传粉,由此推测没有此种蛾类的区域该兰花可能会因传粉障碍而无法繁衍,A错误;此种兰花和这种蛾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互相选择而共同进化,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对变异起选择作用,D错误。答案:B2(2015山东卷)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 H 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 F1。各 F1 中基因型频率与 H 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0p1 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B只有 pb 时,亲代群体才可

34、能只含有杂合体Cpa 时,显性纯合体在 F1 中所占的比例为19Dpc 时,F1 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59解析:根据题意,各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即各种群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可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进行计算。H 基因频率为 p,设 h基因频率为 q,则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分别为:HHp2,Hh2pq,hhq2,且 pq1(),2pq2p(1p)2p22p。当 0p1 时,F1 中有三种基因型,则亲代中可能只含有纯合体 HH、hh,A 项正确;当亲代只含有杂合体时,pq1/2,F1 中 Hh 的基因型频率为 1/2,B项正确;当 pa 时,2pqq2(),由式可知,p1/3,q2/3,则 F1

35、 中 HH 基因型频率 p21/9,C 项正确;当 pc 时,2pqp2(),由式可知,p2/3,q1/3,则 F1 中 HH、Hh 和 hh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9、4/9、1/9,F1 自交一代,后代中纯合子比例为 4/94/91/2 1/97/9,D 项错误。答案:D3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解析: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生物进化的标志

36、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B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答案:C4某森林中有一种雉鸡,其雄性雉鸡大多数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对这一特征能逐代遗传的最好解释是()A色彩艳丽的羽毛是雉鸡躲避天敌良好的伪装,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B雌性雉鸡优先选择色彩艳丽的雄鸡,导致该性状的基因在后代的出现频率增加C色彩艳丽的羽毛使雉鸡更容易相互识别,避免与其他种类遭遇时存在潜在危险D控制雄性雉鸡色彩艳丽的相关基因都是显性,导致后代出现该表现型的概率增加解析:具有色彩艳丽羽毛的个体容易被天敌发现,这种个体容易被天敌捕食,不利于色彩艳丽羽毛特征的遗传;雌性个体优先选择色彩艳

37、丽的雄性个体交配,则雄性个体的控制羽毛色彩艳丽的基因能遗传给后代,这种基因逐代遗传,基因的频率会逐渐增加,从而使种群中雄性个体大多具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答案:B5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则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25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C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D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

38、解析: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0.31/20.40.5,a的基因频率也是0.5。如果该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0.50.25,A正确;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由于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0.3 0.41/40.4,C正确;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1/20.2,aa的基因型频率为0.30.41/40.4,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则子二代AA的基因型频率为0.40.21/40.45,所以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D正确。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