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考点综合提升练(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文和英文,是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两种语言。中文不用说,这是我们的母语。英文呢,现在也越来越实用了。大英帝国早已解体,可是很奇怪的是,英文却如此流行,简直要变成一种世界通用语言。可见,政治是经常变迁的,可是文化却能持久。英国人说:“我们宁愿丧失印度,也不愿丧失莎士比亚。”意思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很重要。说这句话的时候,印度还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英文如此流行是靠英国吗?还是靠美国?我们研究一下,世界上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有多少。英国只有五六千万人。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恐怕还是美国比较多。美国有两亿五千万人,加上英国人口大概三亿
2、人,再加上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英文为母语的人口不出四亿。以中文为母语的人,则多好几倍。现在的世界,国际交流是越来越频繁,所以一个中国人,学会英文,虽然不至于无往而不利,也可以说是非常方便的。可是我们学了英文之后,如何对待中文呢?这是我们应该反省的。中文和英文最早接触的时候,很多英文字在中文中还没有现成的词来表达。民国初年,梁启超写社论,写到了“民主”(democracy),他不晓得该用什么词来表达,干脆用音译“德谟克拉西”。这是中文跟英文最早接触时的一种过渡的现象,这种现象至今还保留了若干痕迹。这样说来,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很难保持它原来的风貌,因为跟其他的语言接触、摩擦、交流,都会发
3、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的中文有没有受外来影响呢?当然是有的。蒙古人、满族人都曾入关,虽然影响不大,可是我们看电视,这个是“贝勒”,那个是“格格”,好像又有点满洲化的样子。对中文影响比较大的,是梵文。比如“菩萨”“和尚”等,都是梵文的音译。但是即使是梵文,也没有进入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像英文,已成为考试科目,因此中文受英文的影响越来越大。英文好像是世界语了,可是它比起中文来只能说是一种很年轻的语言,而且它很不纯。在公元开始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英文这个东西。我们学英文固然是要努力地学,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中文,中文是一种非常优美、非常伟大的语言。看看我们的成语就知道了,随意举个例子,比如“千山万水”等,都
4、是调好的音调,平平仄仄。“千山万水”就是形容山和水很多。谁要说“千水万山”,也没什么不对,可是“千水万山”不符合美学,平仄仄平,不好听,这就是中国语言的美学。再比如说“山明水秀”,水当然很秀美,山凭什么“明”起来?山又不是太阳。如果说“山秀水明”,“水明”是很通的,水是亮亮的,“山秀”也可以说。可是我们偏偏要说“山明水秀”,那是因为这符合中国的对仗、平仄之道。不过偶尔有一点例外。成语里有一个词,我觉得完全不符合中文美学,这个四字成语就是“乱七八糟”。你想,按照平仄对仗,本应该说“七乱八糟”,可是我们偏偏要说“乱七八糟”,这真是乱七八糟啊!(选自余光中中文与英文,有删改)1. 联系上下文,下列对
5、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印度在遥远的东方,距离大英帝国本土太远,因此对于大英帝国来说,这块殖民地可有可无,无足轻重。B.莎士比亚是世界级的大文豪,他的作品对世界各国人民影响巨大,尤其对印度这样的国家更是如此,所以失去了作为殖民地的印度也没有关系。C.此处引用这句话意在说明拥有民族文学比实际拥有大片的领土更重要。D.英语之所以在国际上日益流行,主要是因为莎士比亚这样的大文豪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答案C解析理解画线句,要重点抓住画线句后面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是”三字说明后面的内容是对画线句的理解和阐释。通过分析可知,画线句强调的是文学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重要性。“印度”一
6、词代表着领地这种物质方面的东西,“莎士比亚”代表着文学等精神方面的东西。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首先概括说明了中文和英文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是要使用的两种语言,而英文变得比中文更实用了。B.第段紧承上一段,主要说明了之所以英文比中文流行,是因为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和人比以中文为母语的多。C.、三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说明了英文虽然现在在世界范围内很流行,但与中文相比,还是一种很年轻的语言,且所受外来影响也比中文大得多。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是对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不同层面的比较分析,后半部分则重在呼吁大家要认识到中文具有语言美。答案D解析A项“英文变得比中文
7、更实用了”错误。B项“以英文为母语的国家和人比以中文为母语的多”不合文意。C项将、三段划分为一个层次不合适,且对其主要内容的分析也不恰当。从文章内容来看,、两段应为一个层次,主要讲中英文都会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两段为一个层次,讲的是与中文相比,英文是一种很年轻的语言,不要忘记中文,中文具有语言美。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文和英文最早接触的时候,很多英文字在中文中还没有现成的词来表达,有的干脆用音译来表达,如“民主”一词。B.历史上,蒙古语、满语,还有来自印度佛教中的梵文及西方的英文等外来语言都不同程度地对中文产生过影响。C.我们固然要学好英文,但也不要忘记中文
8、,中文是一种非常优美、非常伟大的语言,中 国的成语是中国语言美学的结晶。D.中文中有一些成语完全不符合中文美学,如“乱七八糟”。按照平仄对仗,本应该说“七乱八糟”才好,可是我们偏偏要说“乱七八糟”,所以对这类成语还要及时改进。答案D解析“对这类成语还要及时改进”无中生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以及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狩猎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的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
9、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了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周秦以后,山川草木作为人的生活背景开始具有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作代表。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也标志着人们
10、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而转变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这表现了历史的进步。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并将其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这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这些直到今天还影响着人们对相关自然物的欣赏。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其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
11、在兰亭集序中写了自己面对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炳平生“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他说:“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中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对自然美的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在这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
12、都具有开山意义。由此而形成的专门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后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有删改)4.下列关于“比德”和“畅神”及其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比德”是指人们习惯性地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B.“畅神”是晋宋以后才出现的,它强调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和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C.“比德”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就曾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D.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表现了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这两者又都离不
13、开自然美和人类审美这两个要素。答案B解析原文第三段中的表述是“畅神”“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而不是“晋宋以后才出现的”。5.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写起,从原始洞穴画到仰韶彩陶,再到周秦以后的山川草木的意义变化,就能体现出这种审美视野的变化。B.第二段首先对“比德”这个概念进行具体阐释,然后从古代先贤的观点和人们的艺术创作实践两个角度来说明“比德”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C.第三段重点围绕“畅神”审美观展开论述,指出“畅神”强调的是从自然界中可以直接得到审美满足,既有兰亭集序的例子,也有古人的理论阐释。D.全文着眼于人类审美视野的扩大,重点论述了
14、“畅神”审美观的发展变化及表现特征,强调了其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答案D解析文章并没有以“畅神”为论述重点,而是重在阐释从“比德”到“畅神”的演变过程。同时,根据原文可知,对人类艺术宝库有着卓越贡献的是山水诗画。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仰韶彩陶文化中,鱼、鸟等自然物的形象脱离了它们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后,人们就不再关注其自身拥有的审美价值。B.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这使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C.中国古代的“比德”理论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但已经表明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这表现了审美的历史进步性。D.肯定从自然界中可以直接得到审美满足的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审美意 识的觉醒,并直接形成了专门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答案C解析A项“人们就不再关注其自身拥有的审美价值”错误,那个时期的鱼、鸟等自然物还只是象征符号,人们还没有关注其自身的美。B项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D项山水诗画并不是在“肯定从自然界中可以直接得到审美满足”的观点影响下“直接形成”的。-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