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地方制度中央官制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二、君主专制制度一、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地方三、选官用官制度君权相权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郡(守)县(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 小结: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秦 朝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到元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从明到清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2、君主专制的演
2、进中央行政制度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4、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汉书诸侯王表(一)汉代:背景:(1)实行郡国并行制(2)王国威胁中央集权,出现“七国之乱”措施:(1)暴力方式: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2)非暴力方式:颁布“推恩令”内容:a、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 b、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中央集权的发展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拥兵自重集权削弱唐玄宗设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往往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唐由盛而衰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是五
3、代十国的祸根 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唐中期:“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后梁:朱温,原任梁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李存勖,原任晋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石敬瑭,原任河东节度使 后汉:刘知远,原任北平王.河东度使 后周:郭威,原任邺都留守将军 五代建立者简历 共性何在?对北宋统治者的治国方略影响何在?材料1: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材料2:“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朱
4、子语类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有何特点?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探究三:()措施: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危机皇权()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5、,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发挥.3、北宋:元朝的行省制度 元与北宋疆域比较图疆域问题?民族问题?元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相权的反弹。(1)中央:一省两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管辖西藏)皇帝 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直辖地腹里 六部(2)特点:行省拥有经济、军正大权,但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意义: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加强地方统治的措施演变特点西汉唐朝北宋元朝汉初郡国并存景帝削弱王国势力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6、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禁军;派文臣做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1、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2、过程 汉武帝尚书令侍中中朝决策三公九卿外朝执行光武帝 尚书台中枢3、结 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两汉:中外朝与尚书台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六 部三 省 皇 帝 吏 户 礼 兵
7、 刑 工(相权一分为三)皇权独尊(决策)(执行)(审议)隋唐 隋唐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 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决策、审议、执行分解)三省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历史影响:1)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相互监督和牵制,避免权臣大权独揽,利于加强皇权;3)有利于保证政治清明,减少腐败。4)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历史重现中书省、门
8、下省、尚书省A.礼部 B.户部 C.工部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探究四:隋唐的三省分权与近代西方的分权与制衡原则相比,二者有何相同之处?都实行分权;权力相互牵制和监督;都有积极作用。那它们的这种分权本质相同吗?为什么?不同。中国是加强君主专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防止专制,保障民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中书门下皇 帝(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权)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3、北宋:度支、盐铁、户部元朝的中书省 中书省皇帝 吏户礼兵刑工阶段调整、演变情况特点两汉魏晋隋唐北宋元朝相权 不断 削弱 皇
9、权 不断 加强 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和外朝 三省六部制形成、完善 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前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官员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员上朝必须站着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连站都不行了,必须跪着。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规定,“大朝仪”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时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朝代 制度 标准 方式 汉朝
10、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品行 门第 才学 举荐 品评 考试 1)标准:由品行、门第到才学,趋向公开公平。2)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反映了中央集权 3)方式:由举荐到考试,趋向严密、科学。古代选官制度有什么演变规律?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
11、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积极:消极:1.(福建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真题检测BC2.总理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政府工作,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以史为鉴,下列制度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影响深远的是 A.皇帝制度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
12、部制 D.内阁制度 3.唐朝和元朝在中央机构中负责全国行政事务的官僚机构分别是 A尚书省和门下省 B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C门下省和枢密院 D尚书省和中书省 真题检测D4.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 C宋朝二府三司制 D明朝殿阁大学士 B5.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真题检测A6.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