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朐县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春秋前期,卿大夫的家内盛行家臣制,家臣出身宗族,有自己的封邑和武装。春秋后期出现了非宗族出身的家臣,不再具有封地,以粮食为俸禄。据此可知,春秋后期A. 宗族势力退出了政治舞台B. 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C. 集权制度得到普遍地认可D. 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2.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记载,东汉政府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57处,其分布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东汉时期冶铁工业区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四川山西、陕西云南、甘肃其他铁官数目12处各7处6处各5处各2处4处A. 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B. 冶铁业分布呈现出均衡性特征C. 经济重心出现
2、南移趋势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手工业布局3. 有学者指出,474年至493年,平城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43次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沙尘暴9次,霜、雹雪、冻灾害7次;与此同时,全国发生自然灾害116次,旱灾15次,沙尘暴15次,霜、雹、雪、冻灾害10次。材料可用于解释A. 北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 北魏统治者迁都的必要性C. 平城地处边陲多种灾害并发D. 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4.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由百官之长的丞相个人开府,自辟僚属,相对独立行使权力,转变为若干长官共执丞相之职,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形成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这一变化是指A 从世官制向察举制转变B. 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
3、六部制转变C. 从内阁制向军机处转变D. 从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转变5. 红楼梦第一回,有僧、道和一块顽石对话的场景。渴求“补天”的顽石全然不顾道家佛学的本来面目,张口称赞二位先师“必有补天济世之才,利物济人之德。这反映了作者A. 试图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B. 受到空疏学风流弊的影响C. 认同儒家济世安民的传统D. 迎合底层民众的审美情趣6. 1846年,梁廷枏撰成海国四说。书中介绍了耶稣教源流及传教士来华传教宗旨,记述了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情况,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这本书A.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B. 对西方的认识全面深刻C. 开阔拓展了人们的视野D
4、. 主张学习美国政治制度7. 据统计,1831年时苏州府实在人丁340余万,到1865年只剩下128万左右。19世纪60年代初,号称天堂的杭州,城市人口从80余万骤减至20万,一度仅剩下数万人。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国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B. 列强扩大对华侵略C. 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D. 经济重心发生转移8. 下表反映了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单位:%)其中与所示国家有关的是年份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1871187334.752.90.514.10.23.33.71.71881188323.833.33.712.40.27.34.9241891
5、189320.411.34.59.80.68.64.77.2A. 提出门户开放,共同宰割中国B. 发动鸦片战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C. 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D. 出兵侵占伊犁,制造西北边疆危机9. 孙中山在刚写完上李傅相(李鸿章)书时,曾对陈少白说:“吾辈革命有二途径,一为中央革命,一为地方革命。如此项条陈得李鸿章采纳,则借此近身,可以实行中央革命,较地方革命事半功倍。”这反映出孙中山( )A. 自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B. 希望清廷接受资产阶级革命C. 对清政府革新尚存一线希望D. 已为资产阶级革命做好筹备10. 下图为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该漫画表明A. 革命形势任重
6、道远B. 袁世凯的复辟违背民意C. 列强干涉中国革命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1.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改造运动变成了一个主流,人们不是从顶层设计,不是从政党政治来讨论中国的命运和改革,而是从社会基层改造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把中国当作一个新的改革的对象。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A.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 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C. 促进了民主革命性质的转变D.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2. 1928年,中共六大提出“在现在革命的阶段,共产党主要的策略,应该创设绝对大多数被残余封建势力剥削的农民群众的统一战线,从雇农起至中农止”。这一政策A.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B. 有利
7、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C. 贯彻了民族统一战线思想D. 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13.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而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的时候,也要发生分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对抗日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B. 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调整政策D. 与国民党争夺抗战领导权14. 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A. 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B. 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D 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15. 下图是丰子恺先生于1947年7月创作的漫画
8、这些玩具都不要,被丢弃的玩具包括飞机、大炮、坦克、全副武装的“军人”等。据此判断,作者表达的是A. 儿童喜欢模仿的天性B. 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决心C.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D. 结束内战恢复和平的愿望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
9、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利弊。17. 某同学学习明清专题史时,搜集了以下史料,并得出了两个分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论点1: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分论点2: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从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对分论点1进行阐释。(2)探讨分论点2时,以上史料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请说明其史料价值。(3)从材料中选取合适的史料
10、,为该专题再提炼一个分论点,并说明理由。(4)为使该同学更全面掌握本专题知识,请你帮他再搜集一个史料,并简要说明18.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卷数正面评价中性评价负面评价合计1915.91918.6856331511918.71921.4224125584071921.51926.795180703978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材料二时间报刊总数发表社会主义内容的报刊1918年以前约260近3019181922年约280约220据杨
11、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9. 文物是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物一2020年9月17日,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定远舰1885年入编北洋海军,在威海卫保卫战中遭受重创后为免资敌主动自爆。文物二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任选其中一件文物,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历史解释。
12、(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逻辑清晰,表述成文。)朐县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春秋前期,卿大夫的家内盛行家臣制,家臣出身宗族,有自己的封邑和武装。春秋后期出现了非宗族出身的家臣,不再具有封地,以粮食为俸禄。据此可知,春秋后期A. 宗族势力退出了政治舞台B. 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C. 集权制度得到普遍地认可D. 社会阶层流动性有所加强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春秋时期,家臣的出身由春秋前期的卿大夫的宗族变成了春秋后期的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吏。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加强,D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族势力尚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
13、,故A项错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能证明家臣制的转变是普遍现象,故C项错误。2.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记载,东汉政府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57处,其分布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东汉时期冶铁工业区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四川山西、陕西云南、甘肃其他铁官数目12处各7处6处各5处各2处4处A. 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B. 冶铁业分布呈现出均衡性特征C. 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手工业布局答案:D解析:通过观察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铁官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经济发展影响手工业布局,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14、,A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反映的是冶铁业分布的不均衡而非均衡性,B项错误;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与北方铁官的数量远多于南方地区不符,C项错误。故选D项。3. 有学者指出,474年至493年,平城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43次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沙尘暴9次,霜、雹雪、冻灾害7次;与此同时,全国发生自然灾害116次,旱灾15次,沙尘暴15次,霜、雹、雪、冻灾害10次。材料可用于解释A. 北魏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B. 北魏统治者迁都的必要性C. 平城地处边陲多种灾害并发D. 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北魏统治者于439年统一了北方,公元471年(皇兴五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
15、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材料强调了孝文帝改革前期都城平城其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其目的是强调迁都的必要性,B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强调自然灾害是迁都原因之一,而不是农业生产被破坏,A错误;材料只是涉及自然灾害,而不是多种灾害并发,C错误;材料体现了“平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其目的是强调迁都的必要性,D不是材料主旨。4.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由百官之长的丞相个人开府,自辟僚属,相对独立行使权力,转变为若干长官共执丞相之职,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形成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这一变化是指A. 从世官制向察举制转变B. 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
16、变C. 从内阁制向军机处转变D. 从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转变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由“丞相个人开府”转变为“若干长官共执丞相之职”“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结合所学可知,这实质上反映的是以丞相为中心、服务皇帝的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相权削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机构,与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转变相吻合,故B正确;世官制、察举制都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这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排除A;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但明朝初年就已经废除丞相制度,故排除C;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是唐宋时期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措施,与材料中“丞相个人开府,自辟僚属,相对独立行使权力”不符,故排除D。5
17、. 红楼梦第一回,有僧、道和一块顽石对话场景。渴求“补天”的顽石全然不顾道家佛学的本来面目,张口称赞二位先师“必有补天济世之才,利物济人之德。这反映了作者A. 试图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B. 受到空疏学风流弊的影响C. 认同儒家济世安民的传统D. 迎合底层民众的审美情趣答案:C解析:材料中“有补天济世之才,利物济人之德”体现了儒家传统的入世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故选C;材料的信息并没有涉及到挽救没落的封建制度,故A错误;材料不涉及空疏学风,故B错误;材料不涉及红楼梦的受众,并不是反映迎合底层民众的审美情趣,故D错误。6. 1846年,梁廷枏撰成海国四说。书中介绍了耶稣教源
18、流及传教士来华传教宗旨,记述了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情况,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这本书A. 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B. 对西方的认识全面深刻C. 开阔拓展了人们的视野D. 主张学习美国政治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记述了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情况,对于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介绍尤多”体现的是海国四说对西方的社会风俗、实地情况及民主政治介绍的较为详实,这有利于开拓当时人们的视野,C正确;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A排除;该书受到阶级和时代局限的影响,对西方的认识并不全面,B排除;材料未涉及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学习,D排除
19、。故选C。7. 据统计,1831年时苏州府实在人丁340余万,到1865年只剩下128万左右。19世纪60年代初,号称天堂杭州,城市人口从80余万骤减至20万,一度仅剩下数万人。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国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B. 列强扩大对华侵略C. 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D. 经济重心发生转移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州府、杭州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局势长期动荡不安,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A项正确;列强扩大对华侵略是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B项;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动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发生转移
20、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8. 下表反映了1871-1893年美、英、日、俄四国对华贸易比重变化(单位:%)其中与所示国家有关是年份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1871187334.752.90.514.10.23.33.71.71881188323.833.33.712.40.27.34.92.41891189320.411.34.59.80.68.64.77.2A. 提出门户开放,共同宰割中国B. 发动鸦片战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C. 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D. 出兵侵占伊犁,制造西北边疆危机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国在对华贸易中,进出口比重都是最高的,结合所学内容可知,
21、随着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和商品输出,所以应该是英国,它在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B项正确;提出门户开放,共同宰割中国的是美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提出二十一条,妄图独占中国的是日本,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出兵侵占伊犁,制造西北边疆危机的是俄国,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9. 孙中山在刚写完上李傅相(李鸿章)书时,曾对陈少白说:“吾辈革命有二途径,一为中央革命,一为地方革命。如此项条陈得李鸿章采纳,则借此近身,可以实行中央革命,较地方革命事半功倍。”这反映出孙中山( )A. 自此走上了民主
22、革命的道路B. 希望清廷接受资产阶级革命C. 对清政府革新尚存一线希望D. 已为资产阶级革命做好筹备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时提出了改良主张;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中央革命”实际是指清政府自上而下改革,“地方革命”则是民主革命,这说明孙中山对清政府革新尚存一线希望,但也做好了反满革命的思想准备,故C项正确;孙中山是在上书失败后才真正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故排除A项;此时孙中山希望清廷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故排除B项;此时孙中山尚未建立革命团体,尚未进行革命筹备活动,故排除D项。10. 下图为20世纪初的一幅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该漫画表明A. 革命形势任重道远B. 袁世凯
23、的复辟违背民意C. 列强干涉中国革命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由材料20世纪初和漫画内容可知,描绘的是当时政治动荡和各方势力争夺的情况,表明中国革命形势任重道远,故选A;袁世凯复辟只能部分反映漫画内容,故排除B;材料无法反映列强干涉,故排除C;政治形势的复杂表明民主共和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故排除D。11.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改造运动变成了一个主流,人们不是从顶层设计,不是从政党政治来讨论中国的命运和改革,而是从社会基层改造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把中国当作一个新的改革的对象。该学者意在强调五四运动A.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 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C. 促进了民主
24、革命性质的转变D. 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后,“社会改造”运动成了历史的主流,结合所学可知,由此生发出的各种变革理念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因此说五四运动推动民族意识觉醒,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B项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没有改变,C项表述不正确,排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排除D项。12. 1928年,中共六大提出“在现在革命的阶段,共产党主要的策略,应该创设绝对大多数被残余封建势力剥削的农民群众的统一战线,从雇农起至中农止”。这一政策A. 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B
25、. 有利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C. 贯彻了民族统一战线思想D. 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答案:B解析:1928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六大提出创建和农民群众的统一战线,有利于团结农民阶级,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B;1927年国民大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1937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遵义会议标志着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排除D。【点睛】13.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而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的时候,也要发生分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 对抗日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B. 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C. 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调整政策
26、D. 与国民党争夺抗战领导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反对“关门主义”倾向,指出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团结国民党中进步分子的可能性,表明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主要矛盾调整政策,C项正确;1935年底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对抗日形势的估计并未偏离实际,A项错误;纠正右倾机会主义与反对(以革命名义拒绝和国民党合作的)“关门主义”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要与国民党争夺抗战领导权,D项错误。14. 图1、图2是中国抗战时期两次战役形势图。这两幅图反映A. 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B. 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建立D. 抗
27、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答案:B解析:根据图1中的日军从杭州湾登陆入侵上海、中国守军坚守四行仓库及中国军队转移路线等信息,可得出,图1反映的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结合所学可知,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正面战场进行了积极抵抗,其中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根据图2中的中国军队进攻方向、投入战斗的军队番号120师和129师及作战区域为晋察冀地区等信息,可得出,图2反映的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可知,自1938年相持阶段到来后,日军改变了侵华策略,积极进攻国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此后,国民党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由此可知,从图1
28、到图2,反映了抗战的主战场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国民党正面战场为主转变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为主,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使中国的局部抗战向全民族抗战的转变,这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故C项错误;抗战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发生在1945年,这与材料世间不符,故D项错误。15. 下图是丰子恺先生于1947年7月创作漫画这些玩具都不要,被丢弃的玩具包括飞机、大炮、坦克、全副武装的“军人”等。据此判断,作者表达的是A. 儿童喜欢模仿的天性B. 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决心C.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心情D. 结束内战恢复和平的愿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可得出这是
29、在抗战之后,根据“被丢弃的玩具包括飞机、大炮、坦克、全副武装的“军人”可得出其隐喻着不要战争,而要和平的愿望,D项正确;AC项都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抗日战争在1945年就已经结束,B项排除。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 (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
30、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日:“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答案:利:(1)从北宋都城的历史基础角度作答,历史上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2)从北宋都城的现实意义角度作答:从开封与洛阳长安的经济对比角度,洛阳、长安相对经济衰落,北宋开封经济相对得到发展;从开封的交通及意义角度,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
31、北运、巩固统治。弊:(1)从北宋都城的气候条件及其影响角度:北宋时期气候寒冷,会使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北宋政权造成威胁。(2)从北宋都城的地形条件及其影响看:开封地形平坦,无山川之胜,不利于防守,为加强防御,守内虚外,容易造成冗兵。(重点在地形平坦)(3)从北宋都城的位置条件及其影响看:开封位于黄河泛滥区,易造成周边水患泛滥,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解析:利:根据材料一中“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结合所学知识,从开封的历史分析可知,历史上五代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或北宋以开封为都城时间已经很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根据“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
32、,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开封的地理、经济、交通和政治作用等方面分析可知,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根据“居此(洛阳),(漕粮)将安取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洛阳、长安相对经济衰落,北宋开封经济相对得到发展。弊:通过观察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西迁(长安)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从当时气候变冷和开封位于黄泛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北宋都城定于开封,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弊端可知,11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南侵,对北宋政权造成威胁,开封地形平坦,无山川之胜,不利
33、于防守,为了加强防御,守内虚外,就容易造成冗兵,并且开封位于黄河泛滥区,易造成周边水患泛滥,自然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17. 某同学学习明清专题史时,搜集了以下史料,并得出了两个分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分论点1: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分论点2:儒家思想的新发展(1)从材料中选择合适的史料,对分论点1进行阐释。(2)探讨分论点2时,以上史料哪些可作为直接证据。请说明其史料价值。(3)从材料中选取合适的史料,为该专题再提炼一个分论点,并说明理由。(4)为使该同学更全面掌握本专题知识,请你帮他再搜集一个史料,并简要说明答案:(1)图1和图2。阐释: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
34、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2)图3和图5。图3和图5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3)图4和图6。论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图4是徽商会馆,是安徽商帮活动的见证,反映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图6是银锭,则反映了白银的广泛使用和商品经济发展。(4)示例1史料:军机处的设立。说明: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这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添加军机处设立这个史实,可以印证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示例2史料:十三行的设立。说明:清朝起初指定
35、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添加十三行这个史实,能够印证清朝时期的对外关系。解析:(1)根据题意可知,论点1是16世纪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因此可选择图1和图2。阐释时,可概括得出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农政全书的作者徐光启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2)论点2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因此可选择图3和图5。根据所学可知,图3和图5都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著作,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36、。(3)根据所学可选择图4和图6。可提出论点为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可得出图4是徽商会馆,是安徽商帮活动的见证,反映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图6是银锭,则反映了白银的广泛使用和商品经济发展。(4)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明清时期的经济、科技、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可补充政治方面的内容,如军机处的设立。说明时可从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原因、职能、影响等方面概括。18.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卷数正面评价中性评价负面评价合计1915.91918.6856331
37、511918.71921.4224125584071921.51926.795180703978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材料二时间报刊总数发表社会主义内容的报刊1918年以前约260近3019181922年约280约220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数据反映了社会思潮由关注西方民主转变为研究社会主义。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统治中国,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危机严重,先进中国人继续探索民族救亡道路。材料一数据表明新文化运
38、动时期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认知由最初的推崇到后期的质疑与批判,反映了由于受民国初年共和乱象、第一次世界、巴黎和会失败等因素影响,中国人对西方社会制度价值观念日益失望。材料二数据表明俄国十月革命后越来越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俄国道路,开始关注和研究社会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上述数据表明,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经历由推崇资本主义道路到日益失望,转向广泛关注社会主义,探索新的救亡道路。(或者,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等。)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由关注西方民主转变为研究社
39、会主义。材料一数据表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认知由最初的推崇到后期的质疑与批判。材料二数据表明俄国十月革命后越来越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俄国道路,开始关注和研究社会主义。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加以评述。综合上述内容可得出。材料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等。19.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文物一2020年9月17日,定远舰铁甲起吊出水。定远舰1885年入编北洋海军,在威海卫保卫战中遭受重创后为免资敌主动自爆。文物二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战士坚守5979高地1号坑道,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
40、战至最后全连仅存6人,阵地屹立不失,这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始终飘扬在高地主峰。任选其中一件文物,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历史解释。(要求:围绕与文物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逻辑清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文物一见证了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破产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日本明治维新后蓄谋侵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战败;在威海卫战役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定远舰遭重创后为免资敌主动自爆,展现了北洋官兵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甲午海战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也证明了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只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在近代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富强。文物二见证
41、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安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进行武装干涉,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应朝鲜政府请求,新中国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建议分别从朝鲜、美国、中国三个角度赋分)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关键战役,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展现了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中朝军民的共同奋战下,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或挫败美国的霸权政策),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选择文物一,可从洋务运动的兴起、甲午战争的结果及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如选择文物二,可从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关系、抗美援朝的结果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