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6454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步步高》2015届高三语文总复习(湖南专用)《配套导学案》:古诗文阅读33.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案33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局部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学案目标1.掌握古诗抒情的方式。2.掌握做局部思想感情把握题的基本方法。3.掌握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抒情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本质的特性。要把握诗的思想感情,就必须了解、掌握古诗抒情的方式。一、直接抒情1知识梳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不需要任何“附着物”,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有时当作者感情奔放,不直接抒发不足以表达强烈感受的时候,常用这种方法。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强烈的愤激之情,宛如

2、洪钟巨响,突现了诗人刚直、倔强、无丝毫奴颜媚骨的品格。中国古典诗歌抒情温柔敦厚,内敛含蓄,少有热情奔放,袒露胸襟。但不代表每首诗都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诗的尾联,词的下片,往往就是作者直抒胸臆的地方。抓住了直抒胸臆的句子,就抓住了诗歌之核心。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这首诗以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2)“念”字统摄全诗,“独”字承上启下。“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_二、间接抒情(一)借景抒情1知识梳理借景抒情,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

3、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把握思想感情,就要分析景物特点。2演练体悟临江仙徐昌图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二)托物言情1知识梳理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鱼虫,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

4、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比喻、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解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常有松、竹、梅等意象),即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辨物明志,把握主旨及情感。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榴花朱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答:_(三)即事感怀1知识梳理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

5、仕途失意,或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所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无严格的界定。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皆可笼统称之为“即事感怀诗”。即事抒怀,感情蕴含在叙事之中,故要分析所叙何事,事合何情。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作简要赏析。答:_(四)用典抒情1知识梳理用典,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诗歌中的典故,可分为事典、语典两类。事典所引的古代故事,包括历史故事、传说故事、诗文掌故等。语典是指

6、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会有意无意地袭用和化用前代或他人诗歌中的成语名句。用事典的方式有:正用与反用。所谓正用,即正面应用原典的意义,大部分用典属正用。反用,是就原典反其意而用之。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王孙自可留”就是反用之例。明用与暗用。明用即是在诗中一看就知道。暗用指在诗中,即使读者不知诗人在用典,也能读懂。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粗看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清浅平易,流畅自然,其实诗中就用了几个诗文故事。用典抒情,就要明白典故的意义,把握用典方式,体会其中的情感。2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宿云梦馆欧阳修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该诗最后一句用了什么典故?请

7、指出来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答:_一、做局部思想感情把握题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对策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梦寻梅方岳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注。注金貂是汉代的宫饰,玉华是唐代的宫殿名。诗的尾联是诗人跳出梦境后的感慨,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现场答案:答案一:甘愿一生清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答案二:感慨怀才不遇,难以实现远大理想。探究问题:_问题对策:_正确答案: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别韦郎中张谓星轺计日赴岷峨,云树连天阻笑歌。南入洞庭随雁去,西过巫峡听猿多。峥嵘洲上飞黄蝶,滟滪堆

8、边起白波。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何。注星轺(yo):使者所乘的车。桑落酒:古代美酒名。(1)颔联、颈联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本诗尾联意蕴十足,请予以解析。现场答案:(1)表达了旅途的艰辛与惆怅。(2)作者说如果不喝桑落酒,就无法面对无可奈何的离别,大有借酒浇愁之情。把对友人的依依惜别、旅途的艰辛都藏在酒中,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探究问题:_问题对策:_正确答案:_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

9、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下片蕴含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现场答案:表达了词人恬淡、豪迈之情。“愿谢公雅志莫相违”是对友人的叮嘱,体现诗人有着谢灵运寄情山水的恬淡。“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嘱咐友人不必为自己担忧,体现了词人的放荡不羁、乐观豪迈。探究问题:_问题对策:_正确答案:_二、解答评价观点态度类题目的方法4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清明高菊卿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

10、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注语出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齐人每天到坟间讨吃祭余的酒肉,回家后还恬不知耻地向妻妾炫耀:“与达官贵人饮酒。”晋国介之推甘愿被烧死在绵山之中,而不愿意出山做官。此句意指此。这两首律诗都是借写清明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否一致?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答:_听课记录:一、局部思想感情类1审题(1)注意提问方式:这一句(一联,上片或下片)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什么样的感慨?流露了怎样的心境?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志趣)?(2)注意“解析”与“赏析”的区别,弄清是句子思想感情理解题还是句子赏析题。2答题答思想感情题,尤

11、其是具体到某些句子,答题模式为:抒发了基于何种情境(原因、条件)产生的感情基调。示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江苏)答:的。的。的。“感情基调”多用表示感情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原因(情境)”是出于什么原因(或情境)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二、观点态度类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诗人自己的人生感悟(如苏轼题西林壁寓含的哲理)或生活理念(如刘禹锡秋词表达的志向),不仅仅指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这是它与诗歌的内

12、容和思想感情的分野。评价是在分析概括之上的审视,允许考生有自己的看法。高考试题中,对此考点的设题相对少一些。但同样是难点,有必要给予适当的重视。评价古代诗歌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考生备考时的一大难点。考生在具体答题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解题切入点(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2)把握情感取向,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3)揣摩诗句的含蓄义和理趣义,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2答题技法第一步,归纳整合诗歌的主旨;第二步,亮明自己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要注意应历史地辩证地进行评析);第三,找出诗歌中关键的几点,分条具体作答。1(2010湖南卷,

13、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答:_2(2010北京卷,1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古风(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晖: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

14、:_3(2010辽宁卷,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穗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_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宋方回蕨拳注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注蕨拳:指蕨芽,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15、。(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答:_(2)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想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1)请简要分析本诗颔联(三、四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答:_(2)颈联(五、六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答:_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晚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注李商隐自838年身陷党争后,遭到牛党的不断排挤。后来被迫离开京城,

16、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获得信任,在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和精神的解放后,暂时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晚晴指桂林初夏久雨后转晴的一个傍晚。诗中的“晚晴”有何特殊的人生含义?一个“重”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答:_学案33把握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知识整合一、2.(1)直抒胸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2)孤独寂寞凄凉。解析(1)注意联系燕昭王筑台招纳贤士的典故来体会。二、(一)2.雁之“孤”“远”,月之“寒”反映出作者告别友人、浪迹天涯的孤独、飘零之感情;云“淡”,暮天红霞灿烂,又衬托出离别后的凄凉之情。解析理解景中情,关键在于对景物作具体分析,从中开拓出丰富的感情。(二)2

17、.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解析由物及己、由浅入深,先答对榴花的感情,再答对自身的感情。咏物诗的感情要把握注意“物”与“志”两方面。(三)2.诗人怀乡思归的急切之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解析“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中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扑面而来。这是挺温馨的生活场景。作答时宜兼顾双方之情。(四)2.化用了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句,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渴盼归家的思想感情,既亲切自然,又增加了诗的内涵。解析诗中的典故藏着诗人的情感。重点突破1探究问

18、题:答案一:缺少相应的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古代诗人隐居乡间与生活的清贫没有必然的关系,像唐代的王维,隐居在辋川,但并不贫困。“蓬茅”不代表清贫,只是隐逸生活的象征。缺少依据,任意拔高。“黑暗势力”的说法从何而来?答案二:张冠李戴,乱贴标签。本诗的寻梅、隐居,表现出作者高洁的情操,诗中并无“怀才不遇”的感慨。问题对策:不能认真阅读语句,仅凭个别词语,就任意曲解诗意。要么任意拔高,要么任意增减诗的情感内涵。这是答题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因此,认真、仔细地阅读诗句,并结合全诗主旨体会,方是解决问题之道。如本题,尾联表达了梦醒后的愿望。出句是谈“只愿”,对句是谈“不愿”。“蓬茅”借代隐逸生活,

19、“金貂”“玉华”借代功名富贵。经过这样的分析与揣摩,答案的两个方面自然就出来了。另外,要综合运用读诗知识,全面准确地把握主旨。正确答案:诗人宁愿终身隐居乡间,与梅花为伴,而不愿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2探究问题:(1)感情内涵判断不准确。(2)未审准题而导致答案不合要求。该题是对尾联的十足的意蕴解析,而不是赏析。答案后半部分属赏读内容。问题对策:(1)借景抒情是古诗抒情最普遍的方式,而通过分析景物描写来把握思想感情应该是考生的一项基本功。分析应品读意象抓住景物特征,如该诗这两联在想象别后途中写了归雁、啼猿、黄蝶、白波等这些令人哀伤的景物(意象),这是借虚写来写别时的凄伤之情。(2)审准题,才能

20、答好。本题属句子思想感情理解,不是句子赏析。理解题应先答出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答出深层含义。赏析题是要答出所用的技巧和效果。正确答案:(1)表现分别时的凄凉与感伤。(2)在别离时只有醉饮才能承受这离别之苦。作者通过醉饮来躲避别离之痛,以貌似旷达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出离情别绪和友情的深厚。3探究问题:有点套用俗语定论,只要是苏东坡,都是旷达乐观,未从具体文本出发。答题点不全。问题对策: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事论诗,而不能随便套用该作者现成的定论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作出特定的分析。全面分析,不要遗漏词句。如该题下片共有四句,而答案只分析了其中

21、两句,把另外两句忽略了,这肯定会遗漏要点的。为此,必须要逐字逐句地分析,还要深入挖掘,才能不遗漏要点。还有,虽说考查的是局部思想感情,但命题往往带有“切口小,开掘深,采点全”的特点,所以不可简单写几句就了事。正确答案:表达了对与参寥在杭州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以及离别之际对参寥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归隐超脱心志(依依惜别之情,对来年再聚期待之情)。4不一致。高菊卿诗通过对扫墓凄凉情景的描绘由此表明人一旦长眠地下,就万事皆空,不如及时行乐的观点。黄庭坚诗表面看起来也是说明贤愚死后同样都是“蓬蒿共一丘”,但诗的五、六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体现了诗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对人

22、生丑恶的鞭挞。所以看似消沉,实则激愤,看似迷惘,实则明确。巩固提升1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3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解析开头两句点出雨,说十日潇潇之

23、雨将炎热的夏天送走了。三、四句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情绪,离开雨,而又是从雨中想出,其意境凄迷深邃决非常人意中所有。五、六句写诗人自己在雨中的感受。最后两句宕开一笔,写在繁华的京城之中,自己只是“西风吹客衣”,言外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感。分析第二联诗时,要抓住“燕子”“梧桐”的意象内涵,以及“梦”“非”两字的表达效果。4(1)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蕨芽欲展未展的形状和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态。(2)这两句言浅意深,写作者荡舟缓行,细细观赏三百里青溪的优美风光,表现了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夹岸桃花不仅是青溪的实景,也是暗用桃花源记的典故,把家乡比作世外桃源的仙

24、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解析第(1)题重点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5(1)将久别的思念和重逢后的彻夜长叙自然连接在一起,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表现了诗人和友人在客馆中叙谈时那种悲凉黯淡的惜别之情。诗人选用诸如“孤灯”“寒雨”“深竹”“浮烟”这些带有悲凉、孤寂、伤感色彩的意象,渲染了这种惜别之情。解析(1)注意“颔联”在中间位置。(2)这一联是写景,须联系诗题和上联、下联方能看出。6“晚晴”象征着人生中一段虽短暂却美好的时

25、光。从诗人“重晚晴”的“重”字上我们体味到的不是惆怅,而是一种分外的珍重,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鉴赏时应注意诗下注释所透出的信息。诗人有幸离开长安牛李党争的漩涡,暂寄桂林,度过一段虽短暂却美好的时光。恰逢初夏久雨后傍晚转晴,万物被铺上了夕阳的金辉,空气清新,诗人不觉心胸为之舒朗,登高远望,在描写所见的景物中不露声色地融入了诗人特有的感受与心境,抒发了人应当积极有为的感想。诗人既没有刻意写景,也没有作细节的刻画,而是触景生情,发出“天意怜幽草”的感叹。“幽草”暗喻着诗人的不幸经历,一个“怜”字既表达了对过去不幸经历的伤怀,也含有对目前幸遇的快慰。末联中那喜归的“越鸟”似乎也是当时托身有所、精神振作的诗人的化身。晚晴之最美处在于诗人内心的珍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