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吉林省吉林市江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戏曲是中国特有的表演艺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戏剧像中华戏曲这样,有唱,有念,有表演,有武打,其综合性之强在各国戏剧中独一无二;世界上也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丰富的剧种。中华戏曲之所以能够拥有数百个剧种并且发展壮大到今天的规模,是因为它有紧跟时代、贴近民众、善于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艺术形式的特质。京剧的形成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200多年前,徽班进京,多剧种的融合形成京剧,符合当时人们的欣赏需求。正因为京剧综合性很强。具有融
2、汇多个剧种优势的特质,加之清王室和诸多文人的关爱,19世纪的京剧从文学、声腔到美学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出现了“同光十三绝”。与发展并行的是时代挑战。从“五四”开始。人们就围绕继承和出新的问题不断探索。令天这个话题仍在被探讨,有人坚持传统一点都不能动,有人认为移步就要换形,就要大动。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主观臆造,应该审时度势,既不背离传统,又观照时代特点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在继承基础之上推陈出新是可行之路。首先需认清何为“根本”。戏曲是声腔艺术,不是话剧,也不是现代舞。不同旋律的唱腔是剧种的根和特色。对此,我们不仅要继承,更要抢救和研究,将独特的声腔保存下来。我们拿到舞台上的,需是在继承基础上推
3、出的创新之作。我们要像19世纪求20世纪初的艺术先贤那样,既维承传统,又结合自己的思路理念、有自己的表演风格。这是什么?这就是流派。”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坚守流派是创新流派的基础,也是走向未来的根基。社会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现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诉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同样的流派、同样的美,面对的也是不同代际的观众。最要不得的就是用“唯一”“固定”“样板”的模式把后来者困守其中。譬如当年叱咤舞台的众多武生。他们大都是从模仿学习杨小楼、尚和玉等前辈一步一步走来的,但像高盛麟、李少春、厉慧良等名家,非但没有成为前辈的“影子”,反而在舞台上演
4、绎出了自己的风格。换句话说,“死学而用活”是为根本。“死学”重在“死”字。这个“死”不是僵化呆板地墨守成规。是尊重戏曲的本体生命和本体风格,这是任何一位大家成长之路都必须经历的基础阶段。如今有不少人打着改革和创新的幌子兜售概念、卖弄手法,其实只是掩盖自身基础的赢弱。“用活”重在方法和心态,戏曲终究是在舞台上演绎的有生命质感的、有交流气息的鲜活的艺术;戏曲终究不是博物馆、甲骨文,也终究不是马王堆、兵马俑。继承传统而不僵化,推陈出新而不异化,这都是戏曲的学问。传统需尊崇但不必故步自封,更无须将自己裹挟在僵硬的思维和机制下;打开思路是好事,但一切皆需以夯实基础、尊重艺术本体和艺术发展规律为根本。这一
5、点在近些年戏曲院校的教育中尤显突出。戏校是培养戏曲人才的地方,四功五法是基础,骨子老戏是本源。但不少孩于底子还没打好,就急着“分门别类”“认相归宗”,未免僵化;刚学几出老戏,就急着“创新”,急着“塑造”人物,急着改编西方作品做实验小剧场,这种缺乏夯实基本功的“探索”容易将戏曲推向变异。长此以往,定会产生弊大于利的影响,伤害戏曲本身。(摘编自尚长荣戏曲何以返本开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戏曲在世界戏剧中独一无二。 世界其他国家的戏剧只有唱、念,没有表演、武打。B.因中华戏曲发展壮大到今天的规模,所以中华戏曲形成了紧跟时代、贴近民众等特质。C.戏曲作为声
6、腔艺术不同于话剧、现代舞。戏曲紧跟时代的同时,也要注意保存独特声腔。D.戏曲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时代的挑战,推陈出新在面临时代挑战时变得更可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段亮出观点,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层层深入。B.文章认为戏曲的传承需要把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两者兼顾,体现了辩证的思想。C.文章第段引用古文,论证坚守流派是创新流派的基础,是走向未来的根基的观点。D.文章末段联系当下戏曲院校的教育,指出一些错误的做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世纪京剧的进步,“同光十三绝”的出现
7、,与京剧融合多个剧种的优势和清王室、诸多文人关爱等密切相关。B.戏曲从业者靠学习模仿前辈或许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但要成为名家,就要摆脱“固有”模式,演绎出自己的“风格”。C.“死学”指尊重戏曲本体生命和本体风格,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观众,不变的是戏曲的流派和戏曲的美。D.要辩证看待戏曲的继承和出新,尊崇传统但不故步自封,打开思路的同时也夯实基础。切忌没有打好基础就胡乱出新。(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新华社长沙11月2日电(记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
8、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在今年疫情和灾情的多重冲击下,这样的测产结果来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说:“看到一大片稻子长得这么整齐、这么诱人,大家都在称赞,也为袁隆平团队的创新成果感到骄傲。”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晚稻品种“叁优一号”亩产为911.7公斤。在此之前,同一基地种植的早稻品种亩产为619.06公斤。这意味着双季亩产达到1530.76公斤,实现了“1500公斤高产攻关”的目标。位于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0岁的袁隆平院士与测产现场进行了5G视频连线。袁隆平说:“3000斤意味着离禾下乘凉梦更近了一步。”据了解,第三代杂交
9、水稻技术被袁隆平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专家认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基因强大”,具有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摘编自白田田、周勉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材料二: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
10、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一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
11、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摘编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材料三:采访一开始,我们的话题便自然地聚焦到了雷锋精神上,袁老兴致颇高,侃侃而谈,朴实而深刻的话语,总能给人以深深的启迪与思考。“您和雷锋都评被为最美奋斗者,你们的事迹都很好地诠释了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的价值理念,有许多共同之处呢。”袁老接过话茬说:“我和雷锋是同时代的人,都出生在旧中国,经历过国家贫穷落后、人民受苦挨饿的
12、日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那一代人都翻身了,就想怎样为国家做事,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开始搞杂交水稻研究很难,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为了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坚持下来了,这就是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吧,雷锋精神对我还是影响很大的。”袁老说,1963年,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搞杂交水稻研究亦不例外,比如,研究遇到难题,就发挥钉子的钻劲和挤劲,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记者说:“您和雷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既热爱本职工作,又爱好文艺。雷锋有一张拉手风琴的照片,您也喜欢拉小提琴,听说还写诗,用现在的话说属于文艺青年。”袁老一听笑了:“是呀,雷锋喜欢做好事,也有自己的爱好。
13、我过去喜欢拉小提琴,年轻时喜欢游泳,还拿过武汉市的第一名呢。”“听说您很受年轻人喜欢,有什么成功经验与年轻人分享?”“成功就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袁老脱口而出。他接着解释:知识是基础,汗水就是奋斗,灵感是思想要活,当你做研究或干其他事情山穷水尽时,灵感一来,就豁然开朗了。机遇就好理解了,机遇偏爱有心人。(摘编自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雷锋精神,雷锋2020年第1期)材料四:袁隆平从没将追求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却成了名副其实的“富翁”。只要他愿意,杂交水稻就是其取之不竭的“摇钱树”,但他不是一个整天想着捞钱的人。袁隆平的经历,再次验证了成功路上的一个规律:整天一门心思想着捞钱的人,往往两
14、手空空;不为钱而活着的人,反而是最富有的人。对于青年人未讲,金钱不应该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现在有些青年人,瞧不起农民,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农民主要是两个优点:一个他朴实,再一个勤劳。这是中国农民最基本的优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点,这是值得骄做的东西。”袁隆平曾经这样奉劝过青年人。金钱是一面镜子,在它面前可以照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袁隆平的“金钱观”,就折射出他大写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赞誉和大力推崇。袁隆平给所有的中国人上了一节奉献与索取、节俭与浪费、朴素与豪华、道德与缺德的课,我们应该反思了。相信这位朴实、可爱、可敬的老人,会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他身上的闪光点很多很多,譬如科技创新
15、等等,他的闪光点正是当今中国最需要的,人们希望他“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摘编自付彪把袁隆平的价值观当成一面镜子)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成熟,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天花板”的主要条件。B. 双季早稻米质差,而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则品质好,其中主要是杂交稻,因此,杂交稻品质并不差。C. 雷锋精神对袁隆平影响很大,在他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发挥钻挤精神去克服。D. 中国人普遍存在索取、浪费、豪华、缺德等问题,袁隆平的“金钱
16、观”能促使人们对此进行反思。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消息多以简明的文字及时报道最新事件,而人物通讯则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材料一属于消息,材料二属于通讯。B. 材料三中,记者提问能从袁隆平和雷锋的共同爱好切入,说明记者能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生活背景,讲究访谈技巧,发问得体。C. 材料四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背景,点明袁隆平“金钱观”的当代价值,呼吁年轻人审视自身,端正价值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D. 四则材料选用不同的新闻体裁,都是为了展现袁隆平的科学精神,丰富读者对科学家的认识,激发对科学劳动者的崇敬之情。6.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学成
17、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请结合材料概括袁隆平的科学精神。(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路 标王愿坚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
18、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
19、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他看着那
20、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不,我也还有
21、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
22、前进呢?”“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还有呢?”“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23、“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
24、“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B老班长身负重伤依然不忘叮嘱罗小葆要认好、读懂“北上抗日”,体现出老班长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对革命路线的坚定。C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D罗小葆与老班长、毛主席、警卫员的三个对话场景,构成了故事主体,有利于推动故事发展,巧妙塑造人物。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处景物描写的效果。(6分)9“他,沿着这条路迎来了胜利,还要沿着这条路胜利地走向前去。”这是原作的结尾,你认为保留这个结尾好,还是现在的结尾好?(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
25、,完成1013题。马燧,字洵美。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
26、,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师,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甸,含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
27、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选自新唐书马燧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B.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C
28、.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D.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B.迁:古代跟官职的调动有关。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D.建中:年号。中国封建社会里明清皇帝每人只有一个年号,其他朝代皇帝有多个
29、年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
30、,仅率领数骑入城,折服对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5分)译文:_ (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5分)译文:_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一)杨万里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万物皆春人独老,一年过社燕方回。似青似白天浓淡,欲堕还飞絮往来。无那风光餐不得,遣诗招入翠琼杯。【注】杨万里,江西吉水人,做此诗时他正离家宦游,在广州任内。无那: 无奈。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锦绣堆形
31、容海棠花团锦簇,如堆锦织绣。这一片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并非眼前的实景,为虚写。B.诗中写梦入,是诗人实写看到今日春风和煦,春暖花开,感觉恍若梦境。C.诗人从春日海棠开花、万物春回,联想到自己老了,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人的衰飒老气形成了对比。D.万物皆春明点春,一年过社说的是春社,暗点春。海棠花开、燕子飞回,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师说开篇,“ ”一句指出了古人从师的风尚,文章末尾,韩愈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的行为是“ ”,呼应开头。(2)劝学中荀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日
32、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就像木材“ ”,金属制的刀剑“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一句写出了南朝宋文帝的惨败,和前面写其父刘裕如虹气势的诗句“ ”形成鲜明对比,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出自公心对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志,领导干部要做到不抓群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营造良好的言论环境,光靠领导干部个人自觉还不行,尚须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和实践反复证明,每一次的理论创新无不是集体智慧凝聚的结晶,每
33、一次的事业突破无不是_结出的硕果,勇于、勤于、善于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为我所用,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大法宝。牢记初心使命,就是要一切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遇到善意提醒也好、刺耳批评也罢,哪怕是气话怨盲。都视之为找差距、查不足的难得_,闻过则喜_,持续提升我们的决策水平、执行效率、工作实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做一个不同意见的合格“听众”,彰显出的正是对觉和国家事业的忠诚与担当。“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继承发扬好广纳贤言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干部_应树立起标杆;“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共产党人就要有这样一股子底气和自信。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34、A.同心同德 机会 反躬自省 当仁不让B.群策群力 契机 知错即改 责无旁贷C.同心同德 契机 反躬自省 责无旁贷D.群策群力 机会 知错即改 当仁不让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自公心对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志,领导干部要做到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B.对于出自公心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志,领导干部要做到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扣帽子。C.对于出自公心发表不同意见的同志,领导干部要做到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D.对于出自公心发表不同想法的同志,领导千部要做到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听众”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35、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B.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C.在外国的地摊上卖的书,到了国内摇身一变被捧成了“传世经典”。D.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近年来,消费者愈加追求精米白面带来的好口感。但是加工精度较高的面粉与全麦粉相比,蛋白质、维生素B1、铁、钙、锌等分别损失了15%、83%、80、50%、80%。可见,_。不仅如此,主食精细化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吃得太精制,很多食材被端上餐
36、桌之前,就已经被当成残次品扔掉了。同时过分精制的饮食,_,导致牙齿和面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从而对美容也没有好处。相对于细粮来讲,粗粮膳食纤维含量高,更容易给人带来饱腹感,但膳食纤维摄入过多,不利于肠道对营养素的吸收。所以,_。粗茶淡饭总相宜,人间有味是清欢。我们应逐渐从营养健康的理念出发,形成一种新的认识。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丹霞地貌”形成原因的四个关键词语,不超过10个字。(5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塌积堆。沟崖面的坍塌
37、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柱、緩坡丘陵等地貌。在红色沙砾岩层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60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建党以来,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精神代表:1921年:“开天辟地、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红船精神;1950年:“敢于斗争、不畏艰苦、忠诚祖国”的抗美援朝的英雄精神;2020年:“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深圳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永不止步”的登山精神;“追逐梦想、
38、敢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2021年又诞生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囯精神”。坚守信念,传承精神,击鼓催征,追逐梦想,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以复兴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在共青团某市委召开“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青春”座谈会中,作为高中学生代表,写一篇发言稿。吉林江城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答案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一)1.C; 2.A; 3.C解析:1.A项,“世界其他国家的戏剧只有唱、念,没有表演武打”错,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戏曲有唱、有念,有表演,有武打,其综合性之强
39、在各国戏剧中独一无二。B项,因果关系颠倒。D项,错在“推陈出新在面临时代挑战时变得更可行”,原文是“在继承基础之上推排陈出新是可行之路”。2.“第段亮出观点,提出中心论点”错,文章第段才提出中心论点。3.“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观众,不变的是戏曲的流派和戏曲的美”错。参见原文“社会环境不同。文化氛围不同。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欣赏诉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同样的流派,同样的美,面对的也是不同代际的现众”。(二)4. A5. D6.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克服困难、勇于钻挤的钉子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三)7
40、. B;8.画面由夜色笼罩的沉寂,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烘托出罗小葆由掉队迷路后的沉重迷茫,到听完毛主席革命路线讲解后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9.示例一:保留这个结尾好。“这条路”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味,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从情节上来看,使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有力突出“路标”的作用,深化主题。 示例二:删改后的结尾好。“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照应标题;“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指明了路标的导引作用,给人力量、勇气和希望,深化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解析:7.B.“不怕牺牲的精神”错误,
41、当时老班长是身负重伤,体现老班长革命路线的坚定,对通信员罗小葆的关怀。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的能力。“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运用比喻修辞,把“夜色”比作“灰布”,烘托出罗小葆掉队迷路后的沉重迷茫;“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写旭日东升的画面,太阳初生之后草原的颜色,画面由前文的夜色笼罩草地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自然环境变得明快、富有活力,同时写出罗小葆听完毛主席革命路线讲解后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观
42、点,再阐述理由。比如保留这个结尾好。理由是“这条路”一语双关,既指脚下的道路,又指革命进军的方向,“这条路”具有象征意味,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从情节上来看,罗小葆从迷路到脚下有路,心中有路,使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从罗小葆身上让人看到了希望和力量;毛主席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有力突出标题“路标”的作用,深化革命必将胜利的主题。比如删改后的结尾好。“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把“大字”比作“路标”,形象生动,照应标题“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他、给了所有人力量和信心,鼓舞着每一个革命同志,现在的结尾指明了路标的导引作用,给人力量、勇气和希望,深化
43、主题;读者效果上,罗小葆的未来是一片光明,革命也会必然取得胜利,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二、(一)10. B;11.D;12.A13、答案:(1)李灵耀不接受任命,拉魏博、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命令马燧和淮西李忠臣讨伐李灵耀,军队驻扎在郑地。(得分点:“不拜”,不接受任命;“引”,召引、拉;“次”:驻扎。)(2)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得分点:“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田窘;“固”,本来;“逮”,达到、及,“不逮”,比不上、不及。“吾不逮远矣”翻译的时候语序要调整,可翻译为“我远远比不上他啊”。)10、【解析】选B
44、。“田悦帅众两万助灵耀”,“灵耀”做“助”的宾语,故不能分开,排除A、D两项;“一舍”作“汴”的补语,不能分开,排除C项。11、【解析】选D。年号自汉武帝建元年间始有,汉武帝之前的皇帝没用年号。一般说来,明清时期的皇帝一人只有一个年号,但明英宗有两个年号。12、【解析】选A。“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不正确。原文中说田悦打败杜如江,并乘胜进逼汴州。所以“缺乏战斗力”的说法不成立。附【译文】马燧,字洵美。大历年间,汴州将领李灵耀反叛,皇帝追求息事宁人,就授任李灵耀为汴宋节度留后。李灵耀不接受任命,拉魏博、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命令马燧和淮西李忠臣讨伐李灵耀,军队驻扎在郑地。李灵耀多张挂旗帜来
45、进攻官军,李忠臣的军队溃败西逃。马燧军队屯驻在荥泽,郑人看到后很震惊。李忠臣将要撤回,马燧制止了他,李忠臣才回来收拾逃散的士兵,重振军威。李忠臣从汴南行进,马燧从汴北行进,在西梁固打败叛贼。李灵耀率领精兵八千人,号称“饿狼军”,马燧孤军作战打败他们,进军到浚仪。这时,河阳兵是诸军中最强的,田悦率两万兵援助李灵耀,打败了永平军将领杜如江等,乘胜进军到离汴州三十里处屯驻。李忠臣会合各路军队作战失利,马燧出奇兵攻击敌军,田悦单人匹马逃走,汴州平定。马燧调任河东节度留后,晋升节度使。太原自鲍防失败后,兵力弱小,马燧招募仆役,得到几千人,都补充为骑兵,教授他们战斗,他们几个月后成了精兵。制造铠甲一定按长
46、短分三种规格,使士兵穿着合体,以便快速前进。制造战车,蒙上狻猊图案,在车后安有戟,行军时用来装运兵器,宿营时就作为营阵,遇到险阻时就用来阻挡敌军冲击。兵器锐利军需完备。过了一年,开辟广场,排列三万军队进行检阅,威震北方。建中二年,入朝京师,封为豳国公,返回军中。李怀光在河中反叛,皇帝下诏任命马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会合兵力讨伐他。当时国内发生蝗灾,军队粮食短缺,物价飞涨,朝中很多大臣请求赦免李怀光,皇帝犹豫不决。马燧认为“李怀光图谋叛逆为时已久,反复无常不能信任。河中在京城附近郊外,放过他有损国威,无法向天下交代”,于是离开军队入朝,主动向天子进言说:“如果能得到三十日
47、粮食,足以平定河中。”皇帝同意。贼将徐廷光驻守长春宫城。马燧考虑长春攻不下,那么李怀光就会固守,长期攻城伤亡必多,于是挺身来到城下会见徐廷光。徐廷光畏惧马燧的威名,在城上拜见。马燧看见他的内心已经屈服,慢慢说道:“我从朝廷来,你可以面向西边接收诏命。”徐廷光拜了两拜。马燧说:“公等北方将士,从安禄山以来,功高天下,为什么抛弃这些做灭族的行径呢?如果听我的话,不仅能免除灾祸,还可实现富贵。”徐廷光没有回答,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徐廷光感动哭泣,全军都流泪,当即率领军队投降。马燧率领几个人马进入长春宫城,众人大喊道:“我们又成为朝廷
48、的人了!”浑瑊也自认为比不上他,感叹说:“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二)14. B; 15.故园之思(怀乡之情)。写故园海棠花开、眼前燕回絮飞的美好春色,寓情于景,抒发思乡之情;爱春、惜春之情。春光明媚,诗人爱之欲餐,抒写爱惜春天之意;年华老去,愁对春光的孤寂之情。诗人在春光中孤独地老去,抒发枉抛光阴之叹。解析:B项,“是诗人实写看到今日感觉恍若梦境”说法错误,“故园今日海棠开,梦入江西锦绣堆”,诗句中是诗人真的梦见了家乡的海棠,抑或诗人假托梦境表达思念之情,并非见眼前之景感觉恍若梦境,“海棠开”并非眼前所见之景。 (三)16、古
49、之学者必有师; 能行古道; 受绳则直; 就砺则利;赢得仓皇北顾; 气吞万里如虎三、17.B; 18.C; 19.B解析:17.“同心同德”,指思想、信念一致;“群策群力”,指大家一起出谋出力,发挥集体的力量。“机会”,恰好的时候,时机;“契机”,事物转化(多指向积极的方向)的关键。“反躬自省”,反过来自我反省、检查知错即改”, 指知道错误后能立即改正。“当仁不让”,指遇到该做的事,勇于承当,不推诿,不辞让;“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给别人18.A项,状语语序不当,“出自公心”应修饰“发表”。B项,语序不当,应依序递进。D项,发表一想法,动宾搭配不当。19.都是表具有特定含义的词语。
50、A项,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C项,表示讽刺否定。D项,表示间接引用。 20、答案:(1). 吃得太精细可能带来营养和健康风险 (2). 还使人们失去了许多咀嚼的机会 (3). 粗粮虽好但也要控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由下文“不仅如此,主食精细化还会”可知,横线处的话题应为“主食精细化”;结合上文语境可知,加工精度较高的面粉与全麦粉相比,蛋白质、维生素B1、铁、钙、锌等营养元素损失很多,多吃更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此处应为“吃得太精细可能带来营养和健康风险”;第二处:结合下文“导致牙齿和面部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可知,上文是说食用精制的饮食人们咀嚼的次数会减少,“同时”一
51、词表明前后是并列关系,所以此处应为“还使人们失去了许多咀嚼的机会”;第三处:结合语境“相对于细粮来讲,更容易给人带来饱腹感”“摄入过多,不利于肠道对营养素的吸收”可知,食用粗粮有益也有弊,摄入不能过多,所以此处应为“粗粮虽好但也要控制”。 21、答案:抬升、侵蚀、崩塌、溶解;解析:文段共五句话,介绍了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题干要求找出表现“丹霞地貌形成原因的词语,也就是提取出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动词。第一句话的关键词是“抬升”,第二句话的关键词是“侵蚀”,第三、四句话的关键词是崩塌”,第五句话的关键词是溶解。22、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提供的写作情景是1921年至今的每个时期
52、的时代代表精神,从红船精神到抗美援朝精神,从深圳精神、抗疫精神、登山精神、探月精神,到今年的三牛精神,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写作关键词,传承“中国精神”是写作的核心任务,考生要紧扣这一核心进行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2.典型任务的限制。试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基础上,在写作任务中进行写作。写作任务是写发言稿,写作场景是某市共青团委“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精神”座谈会,写作身份是高中学生代表,写作对象是全市与会代表,考生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3.价值判断的限制。“坚守信念,传承精神,击鼓催征,追逐梦想,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这是材料中体现的价值取向,旨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承“中国精神”,考生不可否定中国精神。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2. 传承中国精神,助力祖国发展3. 砥砺中国精神,续写时代华章 4. 发扬中国精神,创造美好生活5. 执青春之笔,绘中国精神6. 守望中国精神,书写美丽精神偏题立意:1.精神决定成功(唯心主义倾向)2.以青春之名担当奉献(材料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精神)3.国有所需,我必前行(与材料中“中国精神”无关)4.坚守信念,传承精神(立意不明,坚守什么信念,传承什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