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试卷所有答题都必须写在答题卷上。2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3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莫把汉学当国学慕朵生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
2、,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
3、,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自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4、。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成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
5、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6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
6、院派汉学和“中国学” 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方位和价值。2 关于“汉学与国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是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则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应当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3根据原文内容,下
7、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变动和思想的活跃,迫使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高柔字文惠,陈留圉人也。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宗从之。太祖
8、平袁氏,以柔为管长。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柔自归太祖,处法允当。魏国初建,拜丞相理曹掾。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已,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明帝即位,封
9、柔延寿亭侯。时制,吏遭大丧者,百日后皆给役,有司徒吏解弘遭父丧,后有军事,受敕当行,以疾病为辞。诏怒曰:“汝非曾、闵,何言毁邪?”促收考竟。柔见弘信甚羸劣,奏陈其事,宜加宽贷。帝乃诏曰:“孝哉弘也!其原之。”初,公孙渊兄晃,为内侍。先渊未反,数陈其变。及渊谋逆,帝不忍市斩,欲就狱杀之。柔上疏曰:“晃及妻子,叛逆之类,诚应枭县,勿使遗育。而臣窃闻晃先数自归,陈渊祸萌,虽为凶族,原心可恕。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今进不赦其命,退不彰其罪,闭著囹圄,使自引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也。”帝不听,竟遣使赍金屑饮晃及其妻子。赐以棺、衣,殡敛于宅。景元四年,年九十薨。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0、,有改动)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士卒亡军,诚在可疾 疾:痛恨 B诚应枭县 通“悬”,悬挂,示众C孝哉弘也!其原之 原:宽恕,赦免 D奸吏数人,皆自引去 引:自杀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高柔“处法允当”的一组是 (3分)柔举宗从之 还皆自励,咸为佳吏 愚谓乃宜贷其妻子 奏陈其事,宜加宽贷 虽为凶族,原心可恕 赐以棺、衣,殡敛于宅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柔被曹操任命为管县长官后,一些奸邪的官员慑于他的名声都离开了,听到高柔宽容的教令后,又全都回来复职,并全都自勉成了好官。B高柔不同意太祖对宋金家属加重刑
11、罚的做法,认为那样会让正在从军的士卒怕自己被杀掉,也跟着一起逃走。太祖听从了他的建议。C公孙晃事前多次向朝廷告发其弟公孙渊谋逆,因此事发后明帝不忍将公孙晃公开处斩,想在狱中悄悄杀掉他,高柔上疏阻止这种不合法规的做法,可惜没有奏效。D因为解弘并不是真正的像曾参和闵子骞那样的至孝之人,所以魏明帝催促廷尉要将其逮捕拷打致死,又是高柔了解实情上奏明帝,使解弘得到原谅。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译文: (2) 臣以为晃信有言,宜贷其死;苟自无言,便当市斩。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西江
12、月 秋兴程 馞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山翁”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 具体简析。(5分)9这首词下阙描绘了哪几幅图景?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小题2分)(1)归去来兮辞中体现陶渊明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和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的句子是: , 。(2)滕王阁序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相仿的两句是: , 。(3)逍遥游中列子“
13、御风而行”,但是庄子仍然认为他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庄子提出的原因是: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
14、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
15、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
16、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
17、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
18、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洗碑:刻碑。11根据小说第至第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5分)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14
19、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分)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A梵文(fn)潜在(qin)坳堂(o) 命途多舛(chun)B雪霁(j) 桅杆(wi) 迤逦(y) 数见不鲜(xin)C祈祷(q) 付梓(z) 熟稔(rn)盛筵难再(yn)D央浼(mi)俨然(yn) 骨髓(su)叨陪鲤对(to)1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最强音节目一推出,就受到各方诟病。有人认为,简单地模仿电视台同类
20、节目并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 鹅行鸭步只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B“神医”走红,进入大众视野,离不开部分媒体的推波助澜。有的媒体对“养生明星”进行包装,获得不菲的费用,而其应担负的责任却被忽视了。 C我惬意地在这田野漫步。广阔稻田,传来阵阵蛙鸣;瓜田李下,飘来缕缕清香。处处呈现一派“绿色、和谐、生态”的丰收景象。 D目前国内整形机构的水平良莠不齐,做整形手术风险很高,据统计,美容整形业连续三年成为消费者投诉的热点。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对于建筑风水究竟是科学还是迷信,大学究竟该不该开设风水学课程,目前学 术界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B这个单元学习自然科学论文。在学习中,要归纳作
21、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观点,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要注意品味这类文章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 特点。 C边城这部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 文化的倾向。 D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文化,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 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觑。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这时,我已经沿着巴尔扎克身边那一条笔直的沙径,走到了花园的尽头。沙径的两边种着两排高大的梧桐树。 。花园的尽头有一个大水池,水池旁立着一些裸体雕像,而中央则是有名的乌谷利诺。我听不到它们动人的和声 只有落在路旁的一些红色的花瓣
22、虽然有阵阵微风 可惜树叶已经落光也看不到花园里葱郁的景象 向我透露着这个园子里的风光 A B C D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横线上续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阐述写好汉字的意义,并写一句建议性结语。要求:角度恰当,观点明确,语言得体,不超过60字。(4分)书法是源于中国文字的一门艺术,它与京剧、武术、针灸并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书法艺术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在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作为一个中国人,写好汉字应当成为一种自觉。 20依照示例,从契诃夫、沈从文、陶渊明、王勃、苏轼、孟子中任选一位,另写一 段话。(要求:句式大致相同,字数
23、可以有所增减)(4分)冰心的寄小读者养育了我,从此,仇恨不能把我拉入深渊,童心能把我引入爱的天国;困难不能使我消沉,乐观能载我驶向成功的彼岸。五、作文(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4年9月19日,中国电子商务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登陆纽交所,上市挂牌交易,马云正式成为中国首富。现在的一切与他对梦想的执着密不可分。 对于梦想,马云曾说:“人可以十天不喝水,七八天不吃饭,两分钟不呼吸,但不能失去梦想一分钟。没有梦想比贫穷更可怕,因为这代表着对未来没有希望。一个人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有梦想就不在乎别人骂,知道自己要什么,才最后会坚持下去。”
24、有老朋友对马云说:“我佩服你能熬过那么多年难熬的日子,然后才有今天的辉煌。你真不容易!”马云说:“熬那些很苦的日子一点都不难,因为我知道它会变好。我更佩服的是你,明知日子一成不变,还坚持几十年照常过,换成我,早疯了。” 马云的“梦想论”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013-2014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善国中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A(“中外学者”错,应为“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2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原文无此信息;“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应为“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
25、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3D(A“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错,应为“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错,应为“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C“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错,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4D(引退)5A(说高柔跟随袁绍,与“处法允当”无关说是高柔“处法允当”有些勉强,更主要的不是“直接表现”,是县吏的做法,是明帝的做法)6D(明帝不是“因为解弘并不是真正的像曾参和闵子骞那样的至孝之人”才要杀他)7(1)按照旧法,军队出征时,士卒逃亡,要把他的妻子儿女
26、拷打致死。太祖担心这样士卒还是逃亡不止,(想要)再加重刑罚。(“考竟”“妻子”“患”各1分,句意2分)(2)我认为公孙晃确实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宽恕死罪,如果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信”“贷”“苟”各1分,句意2分)8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1分)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2分)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高洁的品性。(2分)9(1)描绘了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2分)(2)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
27、”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出静谧,引人遐思。(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每点2分) 10(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11技艺高超,讲究信誉,为人朴实,心地善良,从容淡定(每点1分)12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3分)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
28、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3分)13示例:(1)碑 理由:“碑”是贯穿情节始终的线索;“碑”“洗碑”暗示了罗永才的心理及其转化(“悲”到“洗悲”)过程。 (2)王石匠 理由:小说主要人物之一;王石匠形象的塑造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3)转变 理由: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以罗永才转变来表现小说的主旨。(标题2分,理由4分)14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示例
29、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收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15A(B选项“迤”应是y,“鲜”应是xin;C选项“筵”应是yn;D选项“髓”应是su
30、。)16B(推波助澜: 是贬义成语。比喻助长别人的声势或推动事物的发展。不能用在有积极意义的事上,或用来称赞他人。A鹅行鸭步:步,走。象鹅和鸭子那样的走路。比喻步行缓慢。这里应该用“邯郸学步”。C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D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17C(A表意不清;B搭配不当;D句式杂糅)18C(句“也看不到”应紧承句“我听不到”;而句“只有”表转折,应紧承。另外,与句“虽然”可组成转折关系的只有句“可惜”。)19(示例)往大里说,这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往小里说,这是对自己形象的塑造。应把写好汉字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技能来训练。20作家与作品对应,得2分;仿写内容与作品相
31、符合的2分;句式2分。没有作品名称不能得分;如果仿写内容与作品名称无关,不管句式如何均不得分。参考译文高柔字文惠,是陈留郡圉县人。高柔的堂兄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在黄河以北召唤高柔。高柔率领全族的人跟随他。曹操平定袁绍后,任命高柔为管县县长。县里人平素听说过他的名声,一些奸邪的县吏,全都自动地引退离去。高柔发布教令说:“过去邴吉当政时,县吏曾经有过错,还能够宽容他们,何况这些县吏,对于我没有过失呢!还是召回他们复职吧!”(那些离去的县吏)全都回来,勉励自己,全都成了好县吏。高柔自从归附太祖,处理法律事情平允适当,魏国刚建立时,授予官职丞相理曹掾。宋金等人在合肥逃跑。按照旧法,军队出征时,士卒逃亡
32、,要把他的妻子儿女拷打致死。太祖担心(这样)士卒还是逃亡不止,(想要)再加重刑罚。宋金有母亲、妻子和两个弟弟都在官府中服役,主管这件事的人上奏将他们全部杀掉。高柔启奏说:“士卒逃离军队,实在是可恨,然而我私下里听说逃跑的士卒中也时常有后悔的,我认为应该宽恕他们的妻子儿女,这样做第一可使与敌人比起来我们更讲信义,第二可以使逃亡的士卒产生归还之心。按照原来的旧法,本来已经断绝了他们归还的愿望,却再加重旧法,我恐怕从现在起正在从军的士卒,见一人逃亡,(怕)自己将被杀掉,也将要跟着逃走,(我们)就不能再杀掉他们了。这说明重刑不是制止士卒逃亡的办法,却反而是增加士卒逃跑数量的办法了。”曹操说:“好。”当
33、即停止,没杀宋金的母亲和弟弟,蒙受(此恩)活下来的人很多。明帝即位。封高柔为延寿亭侯。按当时的丧制,官吏遭父母之丧事的,一百天后全都充役当差。有个司徒吏名叫解弘,遭父亲之丧,百日后遇到军事行动,受敕命应当随军行动,他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明帝下诏发怒说:“你不是像曾参、闵子骞(二人是孔子的学生,都以孝著称)那样极为孝顺的人,怎么能说(因为居丧过于哀伤)身体损害了呢?”催促将他逮捕拷打致死。高柔见到解弘的确很瘦弱,就上奏陈述这件事,(说)应该加以宽恕,明帝便下诏说:“解弘多么孝顺啊,还是宽恕了他!”起初,公孙渊的哥哥公孙晃,担任内侍。在公孙渊还没反叛之前,多次(向朝廷)陈说公孙渊要叛变的事。等到公
34、孙渊反叛,明帝不忍心将公孙晃在街市处斩,想把他在狱中杀掉。高柔上书曰:“公孙晃及其妻子儿女,是叛逆的宗族,的确应该斩首悬挂示众,不使他留下后代。然而我私下听说公孙晃在公孙渊叛逆之前就已多次自首,陈述公孙渊正萌发的祸患,他虽然是凶逆的亲族,但根据其原本之心可以宽恕。臣以为公孙晃如果真有揭发公孙渊的言论,就应该恕其死罪,如果没有这样的言论,就应当公开处斩,现在进不能赦免他的死罪,退不能彰显他的罪行,把他关在监狱之中,让他自杀,这会使四方瞻望国家政治措施的人,有的会对我们这种行为产生怀疑。”明帝不听从高柔劝告,最后派使者送金屑给公孙晃和他的妻子儿女,让他们饮下(身亡),把棺木、衣服赐给他们,在其家中殡殓。景元四年,高柔年龄90岁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