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正确粘贴条形码。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字迹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在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自己保留,以备讲评使用。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
2、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 “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 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士不仅在数量增多,而且流动性增强,士不再像过去那样经常与王室或诸侯保持密切的联系,体现了知识与权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离,故选A项。“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知识分子自由流动,并没有与现实社会脱离关系,而是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排除C项;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点睛】百家争鸣形成原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
3、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 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告知)于君,发仓以赈之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凸显)己之德美矣。”孔子此番言论意在强调A. 救助饥民与否值得商権B. 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C. 等级秩序应该受到推崇D. 国家统治中“仁”的核心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而私(自)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的意思是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答案为C。材料内容体现了救助饥民应该是政府组织救助,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应得到统治者的重视,B错误。材料中体现了
4、“仁”的思想,但不能体现位于国家统治的核心地位,D错误。3. 风水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下列主张与这一核心思想吻合的是A. 道法自然,逍遥自得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民贵君轻,仁政治民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这和老子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相通的,A选项符合题意。B选项属于孔子对仁的解释之一,排除。C选项是孟子的主张,排除。D选项属于法家思想,强调的是变革,排
5、除。4. 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记述出处(吴章)治尚书经,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汉书云敞传(疏广)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汉书疏广传(夏恭)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常千余人后汉书文苑列传(刘茂)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后汉书独行列传由此可见,当时A. 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B. 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C. 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D. 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叙述的是私人讲学内容,但并不能说明官学制度遭到破坏,排除A;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在汉代时期学习人数增多,说明士人阶层的扩大,故B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排除C;四书五经的说
6、法出现在宋代,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5.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崩溃,“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孝经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周易也提到“天地之大德曰生”,礼记更明确提出“人”是“天地之心”。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A. 天人合一意识尚未形成B. 儒家反对神权主义C. 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D. 已具有了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天的权威也随之难以维持,人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突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天人合一”在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了,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儒家反对神权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王权与神权实现了分离的信息,
7、故C项错误。6. 美国者认为,美国大学百年来的方法体现着典美国精神:机会平等(不因出身、财富等不同而被歧视)贤能主义(众人皆因自身的才能和成就而获得地位和声望,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种“美国精神”最接近先秦的A. 墨家B. 道家C. 儒家D. 法家【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家主张兼爱、尚贤等主张,符合美国精神,A选项符合题意。道家强调的是无为而治,B选项排除。儒家强调的是仁和礼,C选项排除。法家强调的是法治,D选项排除。7. 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认为“人之性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A. 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
8、判B. 儒家民本思想得以发展C. 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 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答案】B【解析】【详解】从题目材料可知,孟子与荀子对于儒家君民关系思想是不同的,是各自对儒家民本思想不同的主张,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丰富,故B项正确。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题目没有涉及皇帝权力的来源,故A项错误。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主张“尊君爱民”,没有主张君民平等,故C项错误。题目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故D项错误。8. 某一历史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
9、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是指A. 儒家思想的产生B. 百家争鸣C. 罢黜百家始得独尊D. 三教合一【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时期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其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选B。儒家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文化分支,不能代表整个思想文化体系,排除A;CD两项发生于汉代及汉代之后,不属于传统文化奠基时期,排除。9. 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自上而下的大力推行和民众自下而上的主动学习,汉族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究其原因是,汉代儒学A. 强调天人合一B. 倡导大
10、一统观C. 劝君主行仁政D. 宣扬君权神授【答案】B【解析】【详解】“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他各族人民在意识、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也渐趋一致”体现了统一思想,其原因主要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学说,并且蕴含大一统思想,故选B项;天人合一、劝君主行仁政和宣扬君权神授明显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CD项。10. 董仲舒断狱案例被汇编成春秋决事比,在两汉的司法实践中被经常引用。有一则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是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这一案例说明,两汉时期A. 儒家道
11、德与法律地位等同B. 法律体系儒家化最终完成C. 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D. 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表明儒家道德已经渗入法律,故C正确;儒家与法律的地位等同不符合史实,故A错误。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深入发展,到唐代完成,排除B;儒家思想在汉取得正统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D。11. 山西恒山悬空寺建于北魏后期,建筑包括禅房、太乙殿、送子观音殿、三教殿等。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这种建筑风格反映了北魏时期
12、A. 建筑水平达到了古代顶峰B. 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播C. 儒学已失去社会主流地位D. “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说明出现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流现象,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从体现佛教在中国境内迅速传播,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C。12.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C.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
13、的实用价值【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儒学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弥补了这一缺陷,故A项正确。B项,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并没有把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排除。C项,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和“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无关,排除。D项,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但未形成“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排除。13.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 孟
14、子的“仁政”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 王阳明“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详解】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故C项符合题意。14. 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上升为官学;元代编修的宋史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不列陆九渊一派;元末张九韶所撰理学类编仍将陆九渊心学排斥在外;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据此可知A. 程朱和陆九渊的思想不可调和B. 陆九渊的“心学”缺乏理论基础C. 王阳明混淆了“理学”和“心学”概念D. “理学”成为宋明儒学的主流【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的“程朱理学上
15、升为官学”、“以程朱一系为道学”、“使用理学的概念”等可以看出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是理学,故选D;由“明代王阳明折衷二家之说,使用理学的概念”可以得出AC不符合题干材料原意,故排除AC;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的“心学”是有其理论基础的,故B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B。15.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主要说明当时A. 李贽思想引起保守势力不满B. 李贽挑战正统威胁专制统治C. 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
16、政治环境D. 缺乏推动社会转型的社会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专制统治愈加强化,思想束缚明显,社会新因素的发展受到压制,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强调保守势力对李贽思想的不满,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李贽思想对专制统治的不利作用,排除。C项,李贽的悲剧不仅仅是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映,更是受到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16.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又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A. 认为儒家学者掌握“道”B. 宣传民
17、主革命思想主张C. 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D. 彻底抨击宗教思想体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和宋明理学家都认为儒学应该“明道救世”, 因此A项两者的共同点,故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没有到宣传民主革命的程度,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没有抨击宗教思想,儒学不是宗教,故D项错误;宋明理学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则猛烈地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17. 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
18、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A. 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C. 与社会生产关系紧密D. 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答案】C【解析】【详解】以我国古代三部农学著作记载的内容为例,书中农作物的优选优种等生产技术,说明了我国古代的科技主要服务生产实践,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排除A项;指导古代生产实践技术的农书与数百年后的理论,即19世纪中期西方学者提出的进化论无关,排除B项;优选优种的原则和农业技术,与经济布局变化无关,排除D项。【点睛】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
19、,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A. 印刷术的普及B. 市民文化的兴起C. 道教的正统化D. 书法艺术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道盛行,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选项D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市民文化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C排除。19. (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
20、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这说明A. 文学作品曲高和寡B. 文学形式没有章法C. 文化发展的通俗化D. 文学内容趣味低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可知宋代文学更多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通俗化特征明显,故C项正确。A项,题干强调宋代通俗文学兴盛,而非文学作品曲高和寡,排除。B项,题干中文学注重自由表达,并非没有章法,排除。D项为对材料的误读,不符合题意,排除。20.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A. 缺少
21、精练的艺术特色B. 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 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 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特征,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精练的艺术特色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是否由民间艺术家所创作,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元代杂剧的生活化,不是诗书的平民化,故C选项错误。故选D。21. 李白杜甫虽写下不少优秀诗歌,但在唐代却未形成广泛影响,直到宋朝才出现广泛的受众群体。而宋朝人苏轼,其诗文每出一篇,人争传刻,他的碑、铭、墓志等文章一经写出,也立刻被汴京书商开板刻印流
22、布。以上现象说明A. 活字印刷术取代雕版印刷术B. 宋代诗歌成就高于唐朝C. 苏轼的文学成就超过了李杜D. 印刷术推动了文化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苏轼作品在宋代之所以得到广泛传播,得益于宋代印刷术的发展,推动文化传播,选项D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对唐宋诗歌成就进行对比,排除B;材料并未对苏轼和李杜之间的文学成就进行比较,排除C。22. 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了天宝十一年(752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画面。这一画作可以反映当时()A. 社会风尚的变化B. 文人画流派的出现C. 社会风气的开放D. 风俗画
23、技法的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信息可以得出,此次春游女性同胞是主体,并且盛装出席,唐代的社会风气开放,C项正确;仅仅一次春游无法体现社会风尚的变化,A项错误;此画风是宫廷画,B、D项错误。23.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
24、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24. 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
25、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由此推断,布雷顿森林体系A. 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B. 奠定了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C. 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D. 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使国际储备资产潜伏着被美国控制的危机,这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说明国际金融市场潜伏着不稳定性,这与巩固美国世界
26、经济霸主地位无关,故A选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处于两级格局时期,无法奠定美国“一超独霸”的基础,故B选项错误;二战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当时有利于稳定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而不是阻碍,故D选项错误。25. 1933年6月,为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世界货币会议召开。而罗斯福申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他的新政也没能完全治愈危机。二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了战后经济繁荣。这表明A. 二战后全球经济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B. 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C. 罗斯福新政的对外贸易政策宣告失败D. 美国的经济
27、决策主导了世界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二战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推动了全球贸易自由化,促进了战后经济繁荣。”可知,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二战后全球经济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罗斯福新政的对外贸易政策失败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美国的经济决策主导了世界经济发展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说法错误。26. 2017年6月1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阿富汗提供52亿美元的贷款,其中2054亿用于帮助回国难民,1亿用于支持阿富汗政府改革和经济发展,2 000万用于提升阿富汗5个省会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2940万用于建设小麦和
28、粮食仓库,6000万用于加强赫拉特省电力供应。下列宗旨或使命,与此举吻合的是A. 缓解国际收支平衡,稳定国际汇兑B. 与贫困做斗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 取消关税壁垒,促进自由贸易D. 平衡不同权益和要求,促进地区经济合作【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世界银行批准向阿富汗提供贷款用于帮助回国难民用于改革和经济发展用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用于加强赫拉特省电力供应”中可以分析出,世界银行提供的贷款主要用于民生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B项正确;A项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排除;C项是世贸组织的宗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平衡不同权益和要求,故D项排除。【点睛】“世界银行批准向阿富汗提供贷款用于帮助
29、回国难民用于改革和经济发展用于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用于加强赫拉特省电力供应”是解题的关键。27. 有学者认为,区域性合作组织形式有三种模式,其特点见下表。模式特点模式1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模式2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模式3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下列组织归属于模式1的是:A. 亚太经合组织B. 北美自由贸易区C. 欧洲联盟D. 东南亚国家联盟【答案】C【解析】【详解】模式1的特点是政治、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组织最高的是欧盟;故选C。模式3强调自愿的原则,没有法律义务,符合亚太经合组织,故A项错误。模式2中只是进行贸易方面的合作,符合北美自由贸易区,
30、故B项错误。东南亚国家联盟合作程度远远不如前三个组织合作程度高,故D项错误。【点睛】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对比: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之间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欧盟的成员国由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差异很大。28. 有学者评价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这主要体现这一自由贸易区A. 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B. 由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C. 实行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模式D. 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通【答案】A【解析】【详解】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第一
31、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在区域一体化组织模式上具有创新价值,A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墨西哥、加拿大、美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B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贸易领域,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C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贸易领域,没有实现商品、劳务、资本自由流通,排除D。29. 201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26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就推动亚太地区包容性增长、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减少贸易壁垒及提高本地区民众生活水平等方面达成共识。这反映出该组织A. 倡导消除成员国间的分歧B. 推动了成员国均衡发展C. 致力于推进国际经贸合作D. 实现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亚
32、太经合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各地人民生活水平,以推进国际经贸合作为目的,故选择C选项;各国的发展目的不同,存在分歧在所难免,“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故排除A选项;亚太经合组织属于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力量,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故排除B选项;亚太经合组织属于经济领域的组织,与政治合作无关,故排除D选项。30. 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并表示会对一些美国现在的主要贸易伙伴如中国和墨西哥征收高关税以促进美国国内工业和就业增长。这样会A. 增加反经济全球化讨论B. 使环太平洋国家普遍受益C. 大幅增加美国贸易总量D. 大大
33、加快经济全球化速度【答案】A【解析】材料“明确反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自由贸易协定”特朗普的做法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会导致反经济全球化形式的高涨,A符合题意;材料的做法不利于环太平洋国家经济的发展,B不正确;增加关税,设置关税壁垒不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CD不正确。第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题,共40分。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的学术思想,起源是很早的。然其大为发展,则在春秋战国之世。诸家的学术,当分两方面观之:其(一)古代本有一种和宗教混合的哲学。其宇宙观和人生观,为各家所同本。其(二)则在社会及政治方面,自大同时代,降至小康,再降而入于乱世,都
34、有很大的变迁。所以仁人君子,各思出其所学以救世。其中最有关系的,要推儒、墨、道、法四家。大抵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道家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墨家含周而法夏。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材料三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
35、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材料四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为“救世”提出的治国主张。(2)根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36、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影响。(4)材料四中,顾炎武提倡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5)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答案】(1)主张: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治。(2)特点: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成败: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指导思想:大一统思想。影响: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
37、正统思想。(4)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之先河。(5)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解析】【详解】(1)主张:儒家:根据材料“儒家是想先恢复小康之治的,所以以尧、舜、禹三代为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的治国主张是,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礼法并施;墨家:根据材料“含周而法夏”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兼爱、非攻治国主张;道家:根据材料“主张径复大同之治”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法家:根据材料“法家可分法、术两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的治国主张。(2)特点:韩非子的“兼天下”思想即法治思想,其强调“万
38、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即法、术、势的作用;根据材料“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得出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法随时变;根据材料“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得出其宣扬君权至上。成败:法家思想的成败即对法家思想的评价,秦国及秦朝的治国思想主要运用的就是法家思想,实现了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被后来的封建王朝所沿用,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但法家思想的运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即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指导思想:根据材料“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39、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可以得出董仲舒有关社会制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大一统思想。影响: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为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巩固;同时也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目:根据材料“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得出,顾炎武的治学主张是所学为所用,即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经世致用治学思想的提出,有力的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之先河。(5)特质: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特点有:继承发展,
40、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32. 材料一 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 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
41、模式。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慣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
42、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解析】【详解】(1)原因:由材料“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題”可归纳为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由材料“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可归纳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和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由材料“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可归纳为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由材料“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可归纳为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影响:由材料“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可归纳为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由材料“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慣和藏书方式”可归纳为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由材料“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可归纳为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由材料“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可归纳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