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永吉四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题1. 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答案】D2. 秦朝丞相王绾和廷尉李斯就分封制的存留进行争论;唐朝设置了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北宋的谏院权限很大,对朝廷百官的任用及各种政事都可讨论,规谏朝政缺失;明朝创行密疏言事之制,赐给大学士“绳愆纠缪”图章,“凡政事有缺,悉用此印密疏以闻”。这些制度的创立重在A. 避免官员权力的膨胀B. 有效的限制了皇权专制C. 有
2、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保障中央决策的合理性【答案】D3. 汉初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朝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 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B. 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C. 加快了边患问题解决D. 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答案】D4. 唐朝前期地方行政制度为州县两级制,到唐朝后期,本为监察区划的“道”逐渐成为一级实体行政区划,地方形成道、州、县三级行政体制。这种变化说明唐朝时期A.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B. 地方行政区划继续完善C. 中央政府权威不断削弱D. 地方政府掌控军政大权【答案】B5. 元朝
3、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这一制度( )A. 标志中央集权体制确立B. 解决了封国之间的矛盾C.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关系D. 奠定了多元一体的格局【答案】C6. 明朝地方设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行政与财政、军事和司法。清朝沿用明朝因事而立的临时性机构督抚制度,并将其改变为常设性机构,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一至三省设总督一名,为区域最高长官。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B.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答案】D7. 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
4、,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恺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 )A. 说明罗马建筑风格渐趋奢华B. 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C. 体现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D. 利于推动罗马政治体制转变【答案】D8. 在中世纪欧洲的“臣服礼”仪式中,封臣首先宣誓:臣下愿竭忠尽智,不顾生死以侍奉我主然后,封主就将一把泥土和一根树枝授予封臣,象征授予封土和封土上的森林。据此可知,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A. 单向权利义务B. 地方领主相对独立C. 以血缘为纽带D. 双方没有契约关系【答案】B9. 1886
5、年2月,法国议会通过法律取消曾经统治法国的家族成员的一切选举资格,同时禁止这些家族的亲王及其继承人在法国逗留,家族成员不准担任公职与在军队中服役,已服役的不在此列。违反者,监禁25年,而后再驱逐出国。这表明当时法国()A. 民主共和制度得到维护B. 分权制衡原则得到了落实C. 普选权受到了一定限制D. 国家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答案】A10.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试观元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由材料可知,孙中山认为A. 约法未能体现
6、资产阶级意愿B. 资产阶级革命时机未成熟C. 三民主义思想不符合当时国情D. 约法被毁有其必然因素【答案】D11. 1911年12月1日,北洋军与革命军达成临时停火协议,该协议说明袁世凯意在( )一、息战时各守现据界线,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窥探等情;五、息战之约,须有驻汉英总领事官画押,为中证人,庶免彼此违背条件,以重公法。”A. 借助时局来扩张自身权势B. 安定政治局势以建立共和C. 依赖列强向革命党人施压D. 拖延时间为其称帝做准备【答案】A12.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
7、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A.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B. 发扬三民主义理论C. 扩大人民政治权利D. 营造专制的合法性【答案】D13. 如表节选自(抗日根据地经济史)部分目录。据此可知,当时根据地第一节在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政策的同时,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第二节实行没收汉奸财产筹措经费的政策第三节国防经济政策,建立不脱离生产的自卫军第四节建立银行,发行货币第五节开源节流,克服财政经济困难第六节实行鼓励私人投资、鼓励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A. 实施多种措施使经济空前繁荣B. 得到了多种政治势力援助C. 致力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 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答案】D14. 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
8、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低级官员,都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A. 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B. 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C. 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D. 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答案】D15. 1907年,清廷外务部根据刘式训上奏的变通出使事宜章程做了制度调整:一是将出使大臣变为实官;二是让具有驻外经验并精通外语的人充任出使大臣;三是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这一调整A. 揭开清朝近代外交的序幕B. 增强了国民外交自主意识C. 体现了清廷的现代化倾向D. 有效遏制了革命形势发展【答案】C16. 汉代史书中有很多官吏死后“
9、家无余财”,甚至无以为葬的记载。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发现了汉武帝时期张汤(曾官至御史大夫)墓。其出土随葬品十分简单,多为小件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和史书记载吻合。这种现象主要A. 得益于休养生息的推行B.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C. 表明墨子思想得到贯彻D. 受到察举制实施的影响【答案】D17. 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作为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格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上述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A.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 皇帝用人制度完善【答案
10、】C18. 区划、职官、文书转运是考查地方治理的三大视角。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叙述正确的是A. 秦代开始设有御史负责监察皇帝B. 汉划十三州以司隶校尉管辖C. 唐宋刑狱监察呈现专职化的特点D. 明清以密折奏事制监察地方【答案】C19. 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A. 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 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C.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D. 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答案】D20. 都察院是明代中央监察核心机构,地方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
11、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转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这说明,明代的监察体系A. 有意降低了都察院的作用B. 有力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C. 提高了地方行政运行效率D. 造成了中央监察力度不足【答案】B21.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革命的影响B. 英国政府的推动C. 传统选官制度弊端D. 中国科举制的影响【答案】A22. 西方国家的选官制先后经历了中古时期的赐官制、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恩赐制或个人赡徇制、两党制或多党制形成后的政党分肥制、工业革命完成后的文
12、官制度。英国是最早确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推动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根本因素是A.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 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弊端D. 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答案】B23. 在美国文官制度中,除了选任的政府官员外,其他具有秘密性、专门性或临时性的官员,均不由考试任命,不受有关考试制度的法规限制。此类人员在公务员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任免进退主要受政党政治的支配。这表明美国的文官制度A. 重视通才的任用B. 具有政治化倾向C. 受政党完全控制D. 重视专才的任用【答案】B24. 西方的文官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对此说法合理的是A. “恩赐官爵制”是
13、其产生的根源B. “政党分肥制”直接导致了该制度的产生C. 教育程度的提高是其产生的重要诱因D. 该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政治纷争【答案】C25. 孙中山在五权宪法中指出:“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说明( )A. 英国考试制度为西方所借鉴B. 西方照搬了中国的考试制度C. 英国有世界最先进的选官制D. 西方文官制与科举制有渊源【答案】D26. 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甄别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
14、一方式的主要意图在于A. 建立近现代文官制度B. 保持施政的连续稳定C. 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员D. 保证人事制度公正性【答案】B27. 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9品18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A. 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B. 有利于传播近代平等观念C. 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D. 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28. 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务员制度,它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这一进步主要指A. 年满21岁方得参加考试B. 允
15、许女子参加考试C. 颁布公务员任用条例D. 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答案】B29. 1933年,国民党中央在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中明确规定:“曾于民国有特殊勋劳、勋劳或成绩者并致力于国民革命若干年,经证明属实,便可留任或升任简任官、荐任官和委任官,与考试及格人员同等录用。”这一规定( )A. 继承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B. 试图实现政治与行政的分离C.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D. 意在强化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答案】D30. 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将考核对象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技术类干部侧重能,主要考核干部的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干部的政
16、治立场和思想品质,主要看是否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A. 深入贯彻党管干部原则B. 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C. 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D. 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答案】B二、非选择题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由于郡县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使其调动一切资源,秦国曾普遍在边境上设置郡县来防范犬戎。秦统一后,匈奴盘踞“河南地”,直接威胁秦都关中地区。秦朝领土虽然空前广阔,但大部分是被征服的六国故地。而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导致各国在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此,秦朝采用郡县制来保障对六国的文化影响。对于五岭等新征服的
17、边远地区,秦始皇采纳李斯等人的主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摘编自黄栋法综论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统一县的建制,根据县的区域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赋多寡等方面,将县划分为一、二、三等。“县设县政府,于省政府指挥监督之下,处理全县行政、监督地方自治事务”“于不抵触中央及省之法令范围内得发布县令,并得制定县单行规则”。县政府设县长一人,负责综理全县行政事务,有权任免县政府职员及县属区长、乡长等。摘编自张皓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美国制宪者认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权利托付于情绪化的民众,缺少一种精英的理性慎思明辩和权力的必要集中,其后果必然是无政府主义的民粹政治他
18、们关心的更多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力的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代表们既想建立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央政府,又要竭力保护各州已经拥有的重要权力;他们既希望联邦政府的权威得到有效的施展,但又要防止不同利益集团对政府权力的垄断;他们既反对贵族或寡头政治,又害怕简单无序的“暴民政治”,正因为有这些忧虑,1787年的宪法格外注重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摘编自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等(1)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2)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制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因。178
19、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答案】(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够调动一切资源;防范犬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侵扰;保障秦文化对全国的影响力;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2)特点:根据县的实际情况划分等级;实行省县二级制(或接受中央与省领导);具有一定的自主权;掌握本区域的人事任免权。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3)原因:民众容易情绪化,缺少理性;防止利益集团权力的垄断;防止专制、独裁;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美国宪法制定者的政治智慧。原则:民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三权分立)、联邦制原则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20、料一 宋朝一方面废除“公荐”的合法性,防止学子、考官之间的朋党关系,另一方面开创了“糊名”“誊录”的方法。糊名,就是将考生的姓名盖上,阅卷官员无从得到考生信息,进而使得阅卷更加地公平;誊录,就是将考生的卷子进行统一的抄录,使主考官和学生之间无法利用笔迹建立不公平的阅卷关系。并创立“特奏名”,安抚贫寒学子以及老而无成和多试而不第者,为参与到科举中却没有收获的学子开设了新的入仕途径。另外,宋代还将殿试制度化,避免了因学子与当朝官员之间有特殊关系而影响科举的公平,并规定“殿试免黜落”,同时,对于科举录取的名额也进行了大幅度地增长。摘编自徐振宁中国古代科举的发展阶段及其文化特征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
21、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完善科举考试制度的具体举措。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文官制度对我国目前干部
22、队伍建设的借鉴意义。【答案】(1)具体举措:废除公荐制度,防止官员结成朋党;实行“糊名”“眷录”等方法,确保阅卷公平;创立“特奏名”,笼络寒门士子;殿试制度化;废除殿试黜落制度;增加录取名额。评价:利: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了士族门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文学的繁荣。弊: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世界的影响:科举制东传日、朝,并为其效仿。16世纪以后传入西方,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近代法、英、德、美受科举制启发,先后建立了文官制。 (2)不同之处: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内容单一,西方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明清科举选官考试忽视对录取的考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西方文官制度对录取的考生进行职前培训,并根据考生的专业所长分配岗位。 (3)借鉴意义:不断拓展干部队伍的选拔渠道,实行选拔方式多样化和选拔范围社会化;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坚持选拔标准的刚性化;建立健全选拔机制,实行选拔程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