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年高考热点“文科综合”提示.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464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高考热点“文科综合”提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7年高考热点“文科综合”提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7年高考热点“文科综合”提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7年高考热点“文科综合”提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7年高考热点“文科综合”提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07年高考热点“文科综合”提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07年高考热点“文科综合”提示.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7年高考热点“文科综合”提示浙江包训国 湖北 付凤萍 万全洲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理学科1.结合区域地理,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了解其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发展变化及整治对策,对人类在相关区域的生产和生活行为做出分析和评价。2.结合人文地理中农业、工业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交通、商业选址、人口发展等考察人地和谐相处的具体实践。3.通过相关数据、图表分析,揭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加深对我国基本国策的理解。历史学科1.和谐社会的内涵:经济上: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政治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外交上:以谈判取代战争,强调和平与发

2、展、和平共处;民族关系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2.和谐社会的思想渊源:中国古代史:孔孟儒家提倡“仁”、“仁政”等民本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开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以民为本,如唐太宗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中国近现代史: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的绝对共有共享的理想社会。康有为的“大同社会”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主张。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精神。世界近现代史:西方人文主义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启蒙思想中,启蒙思想家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的思想主张。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以和平方式建立

3、和谐制度的基本主张。3.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国古代西汉、唐朝、明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社会生产,出现封建盛世。新中国在民主建设、经济建设中的经验。罗斯福新政时积极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人数等措施,缓和社会矛盾。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社会改革,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缓和社会矛盾。20世纪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4.历史上的不和谐:中国古代上,秦隋等朝代统治后期,统治残暴,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新中国前30年没有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以大跃进为代表的失误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增长属于高耗低效的类型。世界近代史上,两次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20世

4、纪20-30年代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工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问题。印度社会发展中的四对矛盾: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宏观调控、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的作用、税收的作用、对外贸易。2.哲学常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的普遍性、矛盾分析法、集体主义价值观、量变与质变、社会实践。3.政治常识:国家职能、国家机构活动原则、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二、资源节

5、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地理学科1.考查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各类自然资源(气候、水、生物、矿产等)的地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采取的对策。尤其针对我国目前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如何实施开源节流,保障能源安全。2.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以某一重大的灾情为载体,分析地质灾害或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地区、影响后果、防御措施。历史学科1.历史上的环保思想:周朝人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周文王曾告诫儿子武王对大自然不要进行过度开发,要按自然规律合理使用。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20世纪90年代中期,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形成。1992年6月,联合国环发大

6、会发表里约热内卢宣言,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和概念变为行动,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国形成共识。2.人类对环境破坏:秦汉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垦和大量砍伐树木修建宫室、陵墓导致环境破坏,黄河开始泛滥。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畜牧业扩大,使两汉时环境的破坏状况缓解。唐朝时,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很大影响。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激增,与人争地的现象更为普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近代被迫开放后,福建山民追逐经济利益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最终“市疲山败”。20世纪50年代末,以“大炼钢铁”为

7、中心的“大跃进”被错误发动,浪费了大量资源,森林植被遭到大浩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导致东南沿海、京津唐、重庆等地区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工业文明时代,由于新生产工具、交通工具、新能源的使用,自然资源遭到掠夺式开发,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道,焚烧煤、油气产生大量废气,严重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20世纪以来,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国家宏观调控、企业经济效益、新型工业化道路。2.哲学常识:联系的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

8、观。3.政治常识: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国家机构活动原则。三、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地理学科考查我国不同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1.经小区域图为载体进行轮廓辨认和区域定位。2.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综合性或单一性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经济部门及区位条件的变化和分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对比分析)。3.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与成因分析4.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和重要经济地区分布5.我国不同经济部门的建设方针和不同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历史学科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对经济的调控。如:秦朝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西汉盐铁官营,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的营业税;

9、明清的海禁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古代自秦朝至清朝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经济的垄断地位。3.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实行土地改革,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等。1953年起,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三大改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世界史上,苏联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确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产生垄断。罗斯福新政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开创

10、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国家宏观调控、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中央银行职能、财政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2.哲学常识:联系的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3.政治常识: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国家机构活动原则。四、提高自主创新,建创新型国家地理学科1.对宇宙空间人的探索、航天发射基地的区位因素及我国航天发射场的分布、地球运动的特点,宇宙资源的开发。2.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3.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因素及地区分布,传统工业区的整治与振兴。4.我国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

11、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在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历史学科1.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新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成就。3.世界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近现代苏联、日本的科技创新。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2.哲学常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发展的观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相结合、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内外因的关系、量变与质变。3.政治常识:国家职能、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五、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好新农村地理学科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农业区域类型。2.我国不同地区农作物的种类分布。3.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分布

12、。4.我国农业结构特点及其调整。5.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发展及治理措施、生态农业。历史学科1中国古代史上各个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重农抑商、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进、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与引进推广、农书的编篡。2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不同阶段的土地政策,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农业种植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3世界历史上的农业问题,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法国的小农经济、美国的宅地法、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等。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2.哲学常识:联系地发展地看问

13、题、矛盾分析法、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趋势、发挥主观能动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3.政治常识: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国家机构活动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六、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地理学科1.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我国的民族政策。2.台湾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自然资源类型及分布特点、主要城市、交通和港口的区位条件、台湾经济特点及其转型、与大陆经济的互补性。3.世界地区相关地区:印度和巴基斯坦、韩国和朝鲜、阿以争端,考查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特点。历史学科1中国古代史:民族融合的途径(民族迁徙、友好交往、联

14、合斗争、“和亲”“册封”、兼并战争等)。民族四次高潮(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民族政策(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辽实行“番汉分治”、明朝的土司制度、明清的改土归流)。主要少数民族与边疆的开发发展。历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秦朝征服越族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 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两汉在西北设西域都护;在云贵川设郡县;唐朝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在东北设黑水、渤海都督府;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在边疆设云南、辽阳、岭北等行省;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清设将军、办事大臣管辖边疆,在台湾设台湾府)。2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5、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关系,从而实现了民族大团结。1958年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内地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社会主义本质、国家宏观调控、财政作用。2哲学常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内因和外因、现象与本质。3政治常识: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一国两制”、民族的基本特征的、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权国家及其权利。七、加强国际交流,推动和谐世界地理学科1.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

16、、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2.加强区域政治经济合作:东盟自由贸易区、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中非论坛等。3.世界经济强国与地缘政治敏感地区(中东、中亚、印度半岛、中美与加勒比海地区等)。4.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特点。历史学科1战争是和谐世界的绊脚石。如中国近代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世界近代史上普法战争、美西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进入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愈加巨大。2和平是和谐世界的基础。和平交往、互相学习是国际关系的主流。如中

17、国古代明朝中期以前实行的都是对外友好交往的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3国际会议、国际组织是缓和国际矛盾、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平衡器。国际会议,如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二战期间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第三世界国家的如万隆会议。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4发展是和谐世界的目标。世界不和谐的根源于发展不平衡、不迅速。只有国际社会通力合作解决发展的问题,预防经济危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展经济,才能应对恐怖主义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从而构建和谐世界。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市场经济的一般

18、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原则。2哲学常识:联系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内因和外因。3政治常识:国家的性质和职能、我国的国家职能、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我国的对外政策。八、实施共赢战略,提高开放水平地理学科1.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发区、沿边沿江及内陆省会开放城市。2.实行地区和市场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历史学科1中国古代,明朝中期以前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往来频繁,互通有无;

19、中外文化交流不断,取长补短;人员往来较多,如东汉时日本倭奴国王和大秦王派使臣来我国,唐朝时日本、大食、天竺派使者来华,我国派使臣去天竺,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亚非许多国家,亚非一些国家国王和使臣访问我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2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积极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同时,我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

20、外交政策,积极与第三世界、周边国家发展良好的外交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原则。2哲学常识:联系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内因和外因。3政治常识: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对外政策。九、长征70周年地理学科1. 长征所经地区和自然环境特征:少区、地形区、气候特征、河湖分布、资源分布等。2.主要红色旅游景点分布、主要交通线路分布。3.沿途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因素、国土整治的主要内容。历史学科1长征的根本原因:

21、“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2长征的经过: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初期困难重重:1935年遵义会议发生转折;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跋涉草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3长征胜利的原因: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正确领导;党和红军充分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党和红军代表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4长征胜利的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成为日后领导抗日战

22、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长征在其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火种。5长征精神的内涵: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政治学科1哲学常识:物质的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事物发展的趋势、发展的实质、实践与认识、科学理论的作用、矛盾的特殊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政治常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

23、导。十、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地理学科1.青藏铁路地区的位置、范围,以高原为主的特征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高寒地区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3.铁路沿线的主要地形区、河流、资源、自然保护区分布、铁路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历史学科1西藏的历史:古代西藏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唐时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先后进藏,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元时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明建立僧官制度,各教派势力拥护中央政府。清时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的解放和发展: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西藏自

24、治区成立。2历史上的铁路建设:清政府修建卢汉铁路(又叫京汉铁路)的铁轨是汉阳铁厂生产的。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抢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修建了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十年建设时期修建了兰新、包兰等铁路共八千多公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建设成就突出,修建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等。政治学科1经济常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2哲学常识: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创造性思维、人生价值、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科学实验与生产实践的关系。3政治常识:国家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