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热点复习系列(五)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变迁【三年考情】近年涉及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变迁的专题一直是高考的常考热点。考查角度一是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如2014年海南单科16题、重庆文综13题等;二是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表现及影响,如2014年天津文综6题、四川文综14题等;三是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表现,如2014年浙江文综17题、四川文综14题等。【体系构建】【视角突破】视角1 20世纪前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知识通关】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和影响。2.洋务运动的内容、结果及评价。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形成的背景、发展特点。(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其原因。(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考题专练】1.(2014海南单科T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解析】选B。材料只是论及企业专利,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故A错误;依据材料中“北
3、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官营商业信息,故C错误;“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故D错误。2.(2014重庆文综T13)(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年份英国德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 910 94410028 302 4031005 299 5171001914105 20
4、7 580108.516 696 94558.94 951 47193.4191751 989 18553.62 309 16043.6191849 890 29351.51 568 85329.6(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解析】第(1)题,分析表格内容,注意数字的变化体现出的总体趋势。然后联系史实分析原因,要注意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全面分析。答案:(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
5、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视角2 20世纪前后西学东渐的历程【知识通关】1.“中体西用”思想: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2.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90年代形成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与救亡图存相结合的维新变法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集中概括,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4.民主与科学思想: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发起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是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也为马克思主
6、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5.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考题专练】1.(2014天津文综T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解析】选D。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是在鸦片战争后,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由此可知A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
7、但材料中并未提到是为维护“中体”而学西学,并且这一思想也并非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的共识,故B不正确。当时的中国人不可能普遍接受西式教育,C可以排除。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中国人比较关注西方科技,李鸿章所问的问题即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映。2.(2014四川文综T14)(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
8、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3 事件观 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3)概括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解析】第(3)题包含了三问,第一问是据材料概括,比较简单。第二问稍难些,必须要以第一问正确归纳出陈旭麓的观点为前
9、提,不然第二问无法作答。第三问又必须以第二问的答案为前提,然后从表格中选一个自己熟悉的事件,再仿照陈旭麓对“中体西用”评价的原则进行评价。答案:(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视角3 多角度认识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通关】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20世纪前后几十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剧烈的时期。2.从近代化的角度: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
10、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3.从中国近代史的角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受到西方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的影响,深深地打上了西化的烙印,并开始走向文明开化。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生
11、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考题专练】1.(2014浙江文综T17)右图是20世纪初某报 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解析】选D。直接史料又称第一手史料,主要是指当时的人直接记录的资料。报纸的发行本身就是出版业发展的表现,故排除A;从报纸截图来看,上面刊登的是“求婚广告”,因此可以用来说明广告业的进步和近代婚俗变迁,故排除B、C;世界文明之演进是无法在一张报纸的截图中直接体现的,因此选D。2.(2014四川文综T14)(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
12、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解析】第(2)题关键是要弄清楚材料三中提供了历史解释有两个步骤:整理信息、探讨因果,按这两个步骤围绕材料二中“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这个主题进行解释即可。答案:(2)整理:图二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