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 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 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作为分封的诸侯国其是拱卫王室的诸侯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
2、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幽王为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分封制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2(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1)孟子告子曰:“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奖赏),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贪官)在位,则有让(责罚)。”这说明() A中央集权已经确立B周王权威至高无上 C奖赏诸侯以地为据 D考察监督维护分封【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周王巡守诸侯国的内容,不是表现周王权威,故B项错误;
3、材料中有以地奖赏诸侯的内容,但还有责罚诸侯的内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体现,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周王对诸侯的监督考察,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江苏盐城三模1)“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出自论语尧曰。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鲁 B齐C燕 D宋【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西周时期鲁国在现在山东,远离当时的中原地带,不存在材料中现象,故A项错误;齐国也属于边远地区分封,故B项错误;燕国属于偏远地区分封,故C项错误;材料中意思是说“恢复被灭亡了的国家,接续已经断绝了家族,提拔被遗落的人才,天下百姓就会真心归服了”说明封过在中原地区,宋国符合
4、这一条件,故D项正确。【答案】D4(2015江苏淮安四模1)国史十六讲认为:西周时期,庶民(一般民众)只知效忠于“家”(诸侯),而不知效忠于“国”(天子)。这一现象()A促使西周强盛 B强化宗法体制C导致诸侯割据 D促成秦朝统一【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西周时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诸侯),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利于西周的强盛,故A项错误;西周宗法体制解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地方诸侯国拥有相对独立性,导致诸侯割据,故C项正确;秦国实力的增强促成秦朝统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江苏南通一模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
5、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有“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没有涉及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是而有”表明前“制”即宗法制度与后“制”即分封制的因果关系,故B项正确;西周没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概念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
6、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解析】材料的主旨意思是“做人的道义是亲近自己的亲人,亲近亲人所以能尊敬祖先,因为尊敬自己的祖宗所以把同族人聚集在一起,因为同族人聚集在一起,所以有严谨的宗庙制度,有严谨的宗庙制度所以有国家的尊崇,重视国家所以爱戴百姓”,故尊宗敬祖是人本性,但并不是材料强调的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宗法制体现家国结合,也就是“家国亲情一体”,故B项正确;君主和百姓的关
7、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亲亲”、“尊宗”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不是分封制,故D项错误。【答案】B7(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 的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宗法制度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了礼崩乐坏【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 【解析】中央集权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毋易树子”意思是不要更换太子,“毋以妾为妻”意思是不要以妾为妻,“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维护的是
8、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列强订立条约内容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内容,故C项错误;“列强” 的做法维护了宗法制度,不能体现促使了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答案】B8(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1)通典记载:西周时期,“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凡杀其亲者,焚之;杀王之亲者,辜(磔)之”;“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刑法()维护权贵利益 注重公平正义 重视宗法伦理 保护私有财产A B C D【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时期的刑法 【解析】有爵者杀人“皆不为奴”,维护了权贵利益,故正确;因此西周时期的刑法没有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故错误;“
9、凡杀其亲者,焚之”,体现重视宗法伦理,故正确;“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反映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9(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1)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A“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B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观念 D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考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的思想 【解析】礼记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这是“孝悌”的表现,而非“源于”,故A项错误;“
10、孝悌”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而其由农业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故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不符合“从孔子起”,故C项错误;孔子只说“性相近”,没有明确善或恶,儒家孟子提出“性本善”,不符合“从孔子起”,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
11、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郡县制【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1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21)(12分)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
12、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解析】(1)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西周通过分封同姓兄弟或亲信来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维护西周统治;第二小问根据材
13、料一“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来概括。【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2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2015江苏泰州二模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D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解析】丞相王绾依据“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的现实,提出了分封制的建议,“
14、纯粹出于守旧情绪”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反映出秦朝需要采取措施镇慑地方,这是一种现实困境,故B项正确;朝议能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能避免,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故D项错误。【答案】B2(2015江苏南京三模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析】
15、“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信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是实行人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亲自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国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正确;西周时代并不是君主专制,秦代也不是君民共治,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江苏淮安四模4)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
16、吏的权力收归中央D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代儒学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盐铁官营 【解析】秦朝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均由中央决定,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直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才上升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度下,中央通过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建国家实行国有专营制度,把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国有,有效控制
17、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4(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4分)【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郡县制【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
18、众,然后属疏远”,可以看出宗法制遭到破坏,此时周王室已经不能禁止诸侯之间的诛伐;第二小问破解,根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以推导出秦朝采取的措施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答案】(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5(2015江苏南通一模21)(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
19、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解析】(1)从材料一中“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得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据“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得出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据“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得出定期实行分级考核。【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6(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1)(13
20、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书百官公卿表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3分)【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官僚机构(御史大夫)【解析】(1)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中御史大夫的地位是“掌副丞相”;第二小问职能,据“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回答。【答案】(1)地位:副丞相(丞相助手)。(1分)职能:执掌奏章;监察百官(负责监察系统)。(2分)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
21、泰州三模2)东汉会要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汉代选官制度的这一调整()A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 B奠定了九品中正制的基础C有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D使考试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 【解析】虽加“试文”,但不是科举制,人才来源仍是“从郡国奏举”,故A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是基础,故B项错误;“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要求,故C项正确;加“试文”,但不是科举制,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3)唐初,以三省长
22、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政府办事能力 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C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解析】唐初三省六部制已提高效率,单靠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反倒会降低效率,故A项错误;唐初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体系较完备,但另外增多“非三省长官的宰相”对决策程序不利,故B项错误;在三省外皇帝任命其他官员为相是为了进一步牵制,削弱了相权,从而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唐初设三省的宰
23、相就是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故D项错误。【答案】C3(2015江苏泰州一模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A可以消融社会阶级 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 D加强了中央集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 【解析】材料中“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
24、级出现”以及“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的信息说明二者都强调科举制度对社会等级的消融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中后者没有提到文化的融合,故B项错误;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不是前者强调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江苏淮安四模4)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这四根“支柱”对于中央集权的作用不包括()A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B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C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D国有专
25、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政收入【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代儒学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盐铁官营 【解析】秦朝郡县制下,官吏的任免均由中央决定,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直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才上升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度下,中央通过考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建国家实行国有专营制度,把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国有,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中央财
26、政收入,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B5(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2)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监督伺察)。”其目的在于()A缓和三省矛盾 B分割宰相权力C评议皇帝得失 D加强君主集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监察制 【解析】古文意思为:从今天开始,中书、门下和三品以上的官员到朝堂上议政,都要命令谏官跟随着,如果官员有过失,就要监督伺察。监督官员与缓和三省矛盾无关,故A项错误; 监督官员特别是三品以上官员,并不是为了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谏官评议的是官员的得失,故C项错误;监督官员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故
27、D项正确。【答案】D6(2015江苏泰州一模2)据金华集记载,元朝在“生齿繁夥,物产富穰,水浮陆行”、“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江浙、湖广、江西地区设置了行省。据此判断,这些地区设置行省的主要意图是()A方便军事上的控制 B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C搜刮财富 D加强对边远民族地区的管理【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军事控制信息,故A项错误;政治上的统治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物产富穰”“土赋居天下十六七”的信息说明江浙等省份富裕,显然设置兴盛目的是搜刮财富,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少数民族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7(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史书记
28、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材料反映了行省()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C与都省相互制衡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行省收取税赋除一部分留作地方备用,其余都上交中央,可见它是它是地方的最高官府,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A项正确;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行省与都省的制衡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行省有收税的职权,并不能体现它是收税的专门机构,故D项错误。【答案】A8(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4)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
29、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解析】A项与“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不符,故C项错误;从“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可知体现出要求行省高效行政,从“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可知中央
30、要控制管理地方重要事务,体现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答案】D9(2015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1)(13分)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
31、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百官志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
32、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3分)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4分)【考点】(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4)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2)根据材料二,汉朝初年和原先一样由诸侯王实际统治封国,汉武帝之后“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
33、守,中尉如郡都尉”已经采用俸禄,相当于郡守县令了。(3)第一小问性质,根据材料三“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及所学知识可以推断出其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实行行省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4)第一小问外在原因,比如说不同的时代实行不同的制度,这里面有时代的因素;第二小问内在原因,即其主观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答案】(2)演变:汉初诸侯王实际统治其封国,分官设职大致模仿朝廷;后来诸侯王完全失去军政权力(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2分)(3)性质:具有地方行政机构和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2分) 目的:便利中央对地方的
34、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4)外在:时代的变化。(2分)内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分)10(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
35、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
36、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3分)(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6分)(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5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解析】(1)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中“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得出应是魏晋以前的选官制度,据材料一中“乡举里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变化,据
37、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得出重才德,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随世兴衰,不顾才实”得出重门第;第二小问弊端,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概括回答即可。(3)据材料二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材料三中科举制的变化概括得出:据材料三中“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得出选官权,据材料三中“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得出社会阶层的对流、统治基础,据材料三中“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
38、的主要内容”得出儒学的地位、官员的文化素质。【答案】(1)制度:察举制。(1分)说明: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分)(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分)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4分)(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政权;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对流;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5分)11(2015江苏南通一模21)(13分)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
39、,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说明“汉代封
40、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3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4分)(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2分)【考点】(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4)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解析】(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可看出是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等几个角度说明即可。(3)从材料三中“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
41、制”、“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并结合所学,从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演变线索、行省制概念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4)必须综合以上材料谈,根据问题(2)“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问题(3)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制度的继承和发展;从材料中“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来概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答案】(1)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4分)(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
42、县制;侯国直属中央。(2分)(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分)(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2分)12(2015江苏泰州一模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摘自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
43、是如何评价宋代的?(2分)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3分)【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政治制度【解析】(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从“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材料一明显是从积极角度评价,材料二从消极思考,材料一主要注重文化和经济视角,材料三从政治角度分析,显然是评价历史的角度不同。【答案】(3)评价: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原因:两位作者看待宋代的角度不同。(1分)材料一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材料三的作者主要着眼于宋代政治的缺陷和财政的困窘。(2分)13(2015江苏
44、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21)(12分)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
45、史作用请回答:(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4分)(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2分)【考点】(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官员任用制度(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来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3)根据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
46、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2分)属吏为本地人。(1分)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1分)(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2分)14(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1)(13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相,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汉书百官公卿表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
47、为国家最高官吏,对传统的以法治官,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作为皇帝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不少决策错误,避免祸国殃民之政。虽受到皇帝和谏官自身政风的局限制约,但其监察功能是无容置疑的。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请回答:(2)据材料一、二,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2分)【考点】(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监察制【解析】(2)唐朝监察制度的突破体现,据材料二“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以皇帝为监察对象”“为对君主言行等违失进行直言直谏,劝使其改正错误”概括回答。【答案】(2)突破:设置谏官;劝谏皇帝。(2分)15(2015江
48、苏盐城三模21)(13分)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49、。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摘自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
50、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5分)(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分)(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3分)(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2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科举制)(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科举制)(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解析】(1)第一小问“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一中“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可以归纳出“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材料中“
51、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信息可以归纳出“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答案,依据材料中“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可以归纳出“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的答案;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察举制存在弊端”的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二中“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可以归纳出“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答案;“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可以归结出“考试选拔人才”,“放宽录取标准”可以归纳出“逐步放宽录取标准”答案。(3)依据材料三表格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可以看出比例逐渐增大,说明扩发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公平;第二小问趋势,结
52、合所学从中央集权加强的角度回答。(4)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四中“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的信息来概括;第二小问“原则”,结合所学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分析作答。【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3分)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分)(3)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2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分)(4)原
53、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2015江苏南京三模4)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B升降由皇帝决定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 D巩固了中央集权【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内阁的出现【解析】由“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可以看
54、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故A项正确;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可以看出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2(2015江苏盐城三模5)“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内阁的出现 【解析】六部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中“部权尽归内阁”说明内阁权力逐渐加大,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皇权是逐
55、渐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内阁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江苏泰州二模4)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A极具机密性 B参与军政决策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依据材料“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信息可知,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极具机密性,故A项正确;军机处参与处理
56、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只跪奏笔录,没有决策权,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办事效率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着重强调军机处办理军政要务的职责,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4)王昶军机处题名记云:“本朝谕旨诰命,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上谕亦有二: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材料说明军机处()A成为内阁的协理机构 B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C掌握军政要务决策权 D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考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解析】
57、古文意思为:本朝皇帝命令,只有军机处拟定的上谕是最重要的。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再交给各个部门和科室;第二种是寄信,交给兵部,用马传递。内外臣子们所请奏的事情,经过军机处讨论、处理的也采用以上处理方法。内阁和翰林院如果有不对的地方,要交到军机处审定。军机处高于内阁,故A项错误;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故B项正确;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答案】B5(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1)(13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 明清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同样,对官员的监察
58、制度也达到了顶峰。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同时设督抚,各省的提刑按察司也有监察权,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谓严密。清朝,科道合一,地方依明制。同时,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至此,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了顶峰。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请回答:(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4分)【考点】(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监察制【解析】(3)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据材料三“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独立于六部”“形成地方三重监察”“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合规”回答即可。【答案】(3)表现:废谏
59、院;中央监察独立(监察与行政分离);地方形成三重监察;形成完整的法规。(4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此资料来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21)(12分)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
60、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2分)【考点】(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解析】(
6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变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答案】(4)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2分)2(2015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21)(13分)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相当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四 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请回答:(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4分)【考点】(4)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监察制【解析】(4)第一小问特点,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严密,但始终是为皇权服务。第二小问原因,中国古代是人治社会,这决定了监察制度作用有限。【答案】(4)特点:监察权力与皇权相连(维护专制);逐步严密。(2分) 原因:为君主专制服务,属于人治。(2分)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