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2(人民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2955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2(人民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2(人民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2(人民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2(人民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2(人民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2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92(人民版必修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m第2课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的统一 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六国、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故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从“五帝”中取一个“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2、。秦始皇时期,全国的行政、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为了显示皇帝的独尊,增强皇权的神圣感,规定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所用玉印称“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秦朝的中央官僚机构秦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在中央,皇帝之下,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他们各司其职,协助皇帝处理相关事务,在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秦中央机构的特点是以皇权为中心,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4)郡

3、县制郡县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经过朝廷上的两次辩论,秦始皇认为,分封制是造成诸侯纷争,割据混战的主要原因,他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制的确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秦朝通过郡县制,最终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它对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5)中央集权制

4、度的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基本概念。一是专制主义,它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君主凭自己的意志操纵一切,独断专行。二是中央集权,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制度的理论根源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政治根源是为了适应地主阶级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政治需要;经济根源是为了适应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和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确立皇帝制、建立中央官制、地方

5、上推行郡县制。这一制度,在当时,一方面是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使秦朝形成对全国有效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秦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权专制,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也造成了阶级矛盾激化。对后世,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1.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2.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由

6、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B.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当时社会经济停滞不前C.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D.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3.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 实现了区域性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变法中秦国强大 人民渴望统一A B C D.4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有:增加了国家收入 承认了土地私有 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A B C D 5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6.诗经记载“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是的“

7、私”是指A.奴隶主贵族的田地 B.奴隶的田地 C.国家的田地 D.农民的田地7管仲在齐的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A经济实力发展 B军事力量加强 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8. 下列关于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A B C D9.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10.墨子、商鞅、韩非子思想的相似之处是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

8、张中央集权11.下列科学技术成就,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 我国人们对星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基本确定十九年七闰的历法原则 系统说明了光影关系与球面镜成像规律A.都正确 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 D.不正确正确12. 秦朝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主要依据是A.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B.它加强了民族和地域之间的联系C.它奠定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基础 D.它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13.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9、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14.“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B统一六国,焚书坑儒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15.下列有关秦汉监察制度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B汉高祖实行了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C西汉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D东汉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16. 察举制是汉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时期察举的重要依据是:A.门第 B.品德和才能 C.声望 D.财富17.下列关于编户齐民的表述,正确的有 没有正式户籍 具有独立身份

10、 承担国家赋役 超期服役现象严重 A. B. C. D.18.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19.西汉和东汉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相同之处有:打败了对两汉有威胁的匈奴 建立发展了同西域各族的友好关系 为民族间经济交流提供了条件 建立了同西南各族的联系A. B. C. D.20.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时期,主要表现为 民族联系形式多样,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边疆管理进一步加强 边疆开发进一步加快 中原和边疆各

11、族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A. B. C. D. 21.两汉时期,中外交往频繁,与亚欧等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包括 甘英到达大秦 中国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 中西交通有陆路和海路 汉朝丝织品远销欧洲、铜镜传到日本 朝鲜人开始使用汉字 冶铸技术西传到欧洲,东传日本A. B. C. D.22.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国外交突破东亚,走向世界 促进了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扩展 促进了中国丝绸等行业的生产 加速了欧亚几种文明的融合A. B. C. D.23.秦汉时期,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大规模的吸收外来文化,主要是A.欧洲、罗马文化 B.埃及、西亚文化 C.中亚、印度文化 D.朝鲜、日本

12、文化24.秦汉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突出特点。其中,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一特点的直接原因是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与巩固 B处在封建盛世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C中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流D科技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 25.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观念 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 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依据A. B. C. D.26.我国在封建社会初期天文历法成就相对比较突出的原因是A得天独厚的地理

13、条件 B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特别智慧C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D在封建迷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7.下列关于秦兵马俑的说法正确的是 再现了秦朝时的军容 反映了秦朝繁重的徭役 显示了秦朝高超的造型艺术 反映了秦朝手工业的成就A. B. C. D. 28. 秦始皇、汉武帝在军事征服、役使百姓和思想控制等方面的活动相类似,但却造成“秦亡汉兴”的不同后果,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根本目的不同 B.用人标准不同 C.背景条件不同 D.实施手段不同29.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这种局面出现的最深刻的根源是:A.法家政治主张得到广泛传播 B.新兴地主阶级经济势力越来越大C.封建制度的确立 D.奴隶主贵族特

14、权的普遍废除 30.下列关于战国时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三家分晋反映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B.社会制度的变革达到质变阶段C.战争不断,但社会经济仍有相当发展 D.百家争鸣是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二.非选择题31.阅读下列材料(共20分)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蒙恬、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远征匈奴,匈奴远遁。汉族王朝的疆土北面到了河套、阴山,西面到了河西走廊、青海湖边,包括有原为匈奴民族畜牧区的鄂尔多斯高原。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属干旱半干旱区,可耕可牧,适宜于半耕半牧。汉族政权占有这一大片空旷地区以后,

15、大量移民,屯垦戍边,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大大超过原有的匈奴人口。大批汉民一到便将可耕地尽辟为农耕地。自此以后,河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绿洲便成为传统的农耕区。汉武帝时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西汉王朝的势力进拓至新疆地区。与此同时汉王朝势力南下,据有了闽、浙、粤原先越人居住的沿海地区,西南控制了西南夷族聚居地,开拓至云贵高原摘自邹逸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回答:(1)据材料,指出秦汉时期领土开拓的方位和范围,并归纳领土开拓的方式。(6分)(2)举例

16、说明秦汉如何加强对新拓边疆地区管理。(6分)(3)秦汉开拓边疆有何积极意义。(8分)32.有人说:“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们的政治主张中,有何矛盾之处?(4分)原因是什么?(2分)他们的政治主张又是对哪些历史现象的反映?(4分)儒法两家后来是怎样统一起来的?(4分)简要分析统一的根源和影响。(6分)先秦秦汉练习参考答案1-5 CBDBC 6-10 ACCBC 11-15 ACBCB16-20 BBACD 21-25 BDCCD 26-30 CDCBA31.(1)北方:河套、阴山;西方:河西走廊、西域;东南沿海;西南云贵高原。(3分)方式:远征;移民;屯垦;出使交流;政治控制

17、。(3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2)秦:设桂林、南海、象郡管理越族人地区。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保护商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6分)(3)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促进边地经济发展;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多民族国家。(8分)3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第(l)问“矛盾及原因”,实际上是要求答出儒法两家不同的思想主张再结合历史背景分析问题的不同立场即成因。第(2)问的“反映”,实际上是产生儒法不同思想主张的社会背景。第(3)问中的统一过程,只要理清从秦始皇应用法家理论到汉武帝尊儒尚法的变化即可。最后一问“统一的根源和影响,”应从巩固“大一统”

18、需要出发去分析根源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影响。【参考答案】(1)矛盾及成因:矛盾:儒家主张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实行仁政,放宽刑罚。而法家主张实行法治,要求臣民遵守法律,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反抗。(4分)成因:适应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潮流,在意识形态领域儒法两家分别从各自代表的不同集团利益及各自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提出的。(2分)(2)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争给人民加重灾难,故儒家提倡仁政;因战国时期封建制度兴起,中央集权软弱,导致七国并立,故法家强调要进行政治改革,提倡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4分)(3)统一过程:秦统一后,运用和发展了韩非的理论,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学,提出了“大一统”思想,用神权来维护君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根本目的上与法家思想主张中“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一致的。(4分)(4)根源和影响:秦汉时前,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要求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影响:儒法两家统一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为其确立巩固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思想保证。但后用逐渐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和限制思想科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6分)-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