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2149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达标巩固(人教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2.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二、 当仁,不让于师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何如:怎么样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如果C愿为小相焉 为:做D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解析:B项,如:或者。答案:B2与“以吾一日长乎尔”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当仁,不让于师B约我以礼C仲尼岂贤于子乎D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判断句。答案:D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仲尼岂贤于子乎 B道之斯行C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D亡之,命矣夫解析:B项中的“道”通“导”。答案:B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

2、正确的一项是()A何伤于日月乎 伤:妨害B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诱:诱导C夫子莞尔而笑 莞尔:微笑的样子D吾与点也 与解析:D项,与:读y,称赞。答案:D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3、。”“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乘:shn,四马一车为一乘B因之以饥馑 因:接着C夫子哂之 哂:微笑D舍

4、瑟而作 舍:住舍解析:D项,舍:动词,放下。答案:D6与“端章甫”中“章甫”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驴不胜怒,蹄之 B皆共目之C沛公欲王关中 D殚其地之出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D项为动词作名词,出产的东西。答案:D7本段选文主要说明了什么?_答案:孔子鼓励弟子们畅所欲言,不阻止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说明孔子尊重弟子,平等待人,也说明了孔子对仁德的重视。(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道学传序陈献章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

5、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今是编

6、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注:镂板:雕刻印出的木板。濂: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为宋代理学之祖。洛:指程颐、程颢兄弟,因其家居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芹曝:谦词,谓所献微不足道。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正不讳言之讳:忌讳B载于此编者,备矣 备:齐备C更千五百

7、年 更:经过D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徒:白白的解析:D项,徒:只是。答案:D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察于动静有无之机去耳目支离之用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A BC D解析:是作者认为的正确的读书方法。答案:A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背理和有害的学风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藉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C读经书的

8、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解析:作者并不是赞成“焚书”,只是说他能理解许文正“也须焚书一遭”的说法。答案:A11用“/”给文中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承 公 命 为 序 故 及 之 公 名 选 字 士 贤 浙 之 临 海 人 先 公 勿 斋 先 生 宰 新 城 遗 爱 在 民 公 称 其家 学 云。答案: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9、语。(1)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_答案: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多了,但说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注意“由”“鲜”“何其”的翻译)(2)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_答案: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注意“盖”“博”的翻译)参考译文: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许文正对人说:“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焚书”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

10、元代编修的宋史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孔子说:“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多了,但说像孔子一样忠信的,就很少有人能做到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孔子所说的学习,不是后世之人所说的学习。后世求学的人,只是记忆背诵罢了,只是讲究词章罢了。这样,上天所给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什么原因呢?士人们流连于众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够深入专一,耳目迷乱于各家之说,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压抑和窒息,君子担忧这些是应该的啊

11、。所以,秦王焚书是有错误的,君子却不忌讳谈它,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孔子死后,他精深的言论也就消失了。经过一千五百年,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许多学者相继兴起,在遗留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没有流传的经学著作,重新宣讲学习并传授它。载于这一编中的,已经很齐备了。即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却听说:六经是孔子的著作,学习的人如果只是诵读它的文字而忘记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六经就只是一种糟粕罢了,仍然不免于在读书中丧失自己的本心。如今道学这一编,杂采了众多学者做事的行为和他们著作中的言论,研究学习的人如果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内心,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致力于培养内

12、在自我,而不是用眼见耳听的东西扰乱内心,除去耳目这些表面的繁琐的功用,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那么,一打开书卷就会有所收获了。这不是说从书中得到了真谛,而是说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这是我所想献给陈公和各地同仁的浅薄的见解。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陈公名选,字士贤,浙江临海人。他的父亲陈勿斋先生曾在新城作县宰,对百姓的关爱深厚。陈公自称这是他的家学内容。三、语言运用13以“京剧” 开头,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字)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京剧的角色

13、,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和旦行;男女都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闺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_解析:文段分为四层,第一句为一层,核心词“徽剧”;第二、三句为一层,核心词“角色”;第四句核心词“程式”;第五句核心词“艺术表现形式、脸谱、服

14、饰”。答案:(示例)京剧是源于徽剧,分生旦净丑四类角色,唱腔和动作有一定程式,以脸谱、服饰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的剧种。14中学生王真写了一首诗寄给一家诗刊编辑,后附一封信,信中有三处不得体的地方,请加以修改。李编辑:您好!寄上拙作秋月,望拜读。敝人有吟诗雅趣,学习之余,凑成几句,错处颇多。但自己不能斧正,您是大手笔,望工作之暇给予修改,不吝赐教。此致编安王真年月日_答案:(1)“拜读”改为“费心一读”。(2)“雅趣”改为“爱好”。(3)“斧正”改为“修改”。飘香万里忍为高,和为贵“忍为高,和为贵”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忍,即容忍,忍让;和,即平和,和谐。在我看来,忍与和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存在着

15、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忍是和的前提,和是忍的结果,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翻开历史画卷,我国关于忍与和的典故可谓多矣,其中“卧薪尝胆”和“将相和”的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堪称忍与和的典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便深谙韬光养晦之道,他心怀丧国之痛,却不露半点声色;寄人篱下之时,却谋划着东山再起之举。他一面忍辱负重,一面惨淡经营,历经磨难,终于夺回江山,并且一鼓作气消灭了吴国勾践。 以忍求变,终于成就大业。“将相和”中蔺相如与廉颇,同为朝廷重臣,却一向不和,即便是上下朝碰到一起,也从来不说话,后来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维护团结,处处忍让,其所作所为令廉颇大为感动,登门负荆请罪,于是两人前嫌尽释

16、,同舟共济,为国出力。他们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谈。其实,隐忍之道便是屈伸之道。姜太公被周文王起用之前,曾钓鱼渭水之滨。据说,有人向他请教处世之道。姜太公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换句话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运用屈伸之道,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就能够安身立命,进而达到崇尚道德的目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刘邦的主要谋士张良和大将韩信,均深谙此道。前者被一白发老翁折腾得够呛,被莫名其妙地要求去捡鞋、替人穿鞋,还得一连几天起个大早,但正是他的这种隐忍打动了老人,意外地获得了一本兵书。韩信出山之前,麻衣布衫,穷困潦倒,曾受漂母一饭之恩,也曾受乡里恶棍

17、嘲弄,并且受过胯下之辱。想想看,堂堂七尺男子汉,从一个无赖胯下爬过,那是何等难堪!而韩信做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忍让与怯懦并不是同义词。今天,也应该提倡忍与和,特别是在处理家庭邻里关系和同事关系中更应如此。列宁说过,受到刺激忍耐些,遇到问题冷静些。古人认为“忍为高,和为贵”是有道理的,不信你去调查,有多少家庭,因日常琐事,打得不可开交;又有多少青少年,因一时口角,动了刀子,把自己送进监狱,有的人为此丢了性命,也有的要在铁窗中度过一生。朋友,请谨记“忍为高,和为贵”。源头活水去圣乃得真孔子李零这几年,我把太多精力投入了论语研究,值得吗?我问我自己。说实话,我真想早日抽身,离开这个太多争论的话题。因

18、为,我还有很多事要做。争论是件很讨厌的事。古人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王嘉引里谚),“与其溺于人也,宁溺于渊。溺于渊犹可游也,溺于人不可活也”(大戴礼武王践阼)。有些爱我的朋友替我担心,怕我掉在舆论的深渊里无法抽身。但我想过,这个工作很有必要,对别人,对自己,都很必要。我的研究,是针对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上的复古狂潮,一种近似疯狂的离奇现象。我觉得,早该有人出来讲几句话了,哪怕只是一个“不”字。不是跟哪位过不去,只是本着学者的良心。我先写了丧家狗。这书是2004年和2005年我在北京大学给学生授课的讲义。有人恶意揣测,说我想借谁谁谁来出名,实在无聊。中华书局很清楚,“百家讲坛”很清楚,我的书

19、早就写好,并没去赶哪个潮。大家要注意,我的序言,以孔子符号学发微为题,发在读书杂志上,那是作于一年前,写出来就是准备挨骂,而不是邀宠。如果我的批评正好打到了谁的痛处,那只是巧合。我只是读我的书,带着学生读原典,如此而已,跟后来的名人毫无关系,捧与骂,都不想参加。我的初衷是阅读原典,我想通过读书,化解很多无谓的争论,为大家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平台,哪怕是供人批判的平台。孔子讲过什么,我讲过什么,全都有案可查。中国的尊孔,按儒林中人自己的说法,大约酝酿于19世纪80年代的末期,而大盛于今,论年头,论人头,都是一股很大的势力。这20年来,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这确实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争论的背后,折射

20、着许多敏感问题,也许现在还看不清。我并不急于对这场争论下什么结论。从表面上看,争论是因书名而起。其实并不是。丧家狗的书名,只是一个典故。我用它是什么意思,原书做了明确交代。司马迁,一位生在汉武帝时代(中国第一次由政府提倡尊孔的时代),对孔子极为景仰的大学者,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非常深刻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孔子拒绝当圣人,反而认同丧家狗。还有四本古书,也都讲了这个故事。他们的作者,也是标准的儒家。事情就这么简单,如果还嫌不够,我请你到曲阜参观。现在这本书,是丧家狗的续篇,它和前书不一样,不是通读,而是精读。它和前书有共同主题:一是讲圣人概念的变化,孔子为什么拒绝当圣人,子贡为什么要把他树为圣人

21、;二是讲道统之谬,它是怎样从孔颜之道到孔孟之道,再从孔孟之道到孔朱之道,四配十二哲都是怎么捏造出来的。我叫“去圣乃得真孔子”。本书的题目,就是这么起的。我把论语读薄了。读薄了,才能品出味道。今年夏天,沿着孔子走过的路,我跑过24个县市,行程6000公里。这也为本书提供了很多新线索、新思路,特别是空间感和时间感。我认为,读书、跑路远比争论更重要。我需要学习。我只是读书,对争论毫无兴趣。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面对舆论,知识分子该怎么样,我们可以听听他老人家的教导。论语中有这样一些语段: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子曰:“乡原(愿),德之贼也。”(阳货)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所有人都说好,未必是好人,所有人都说坏,也未必是坏人。只有好人说好,坏人说坏,才是真正的好人。我赞成他对舆论的态度。我无意说所有赞成我的人都是好人,所有反对我的人都是坏人。因为我不能以个人好恶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我对当裁判毫无兴趣。更何况,道德是个很有弹性的东西,随时都会改变。说不定,碰到好环境,坏人也会变好。关键在于环境。我非常感谢在这场争论中所有保持清醒、理智,在道义上给我以支持的人。(本文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