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泗阳县实验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题(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
2、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
3、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材料二:“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
4、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
5、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
6、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在处理“文学内外
7、”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者”“叙述者”与“真实作者”“理想读者”“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要义之所在。(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真理性与澄明性是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B. 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能。C. 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
8、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它们。D. 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B. 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C. 材料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D. 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系。3. 下列选项,最
9、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B. 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C.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 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4. 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5. 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答案】1. B 2. C 3. B 4. 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
10、5. 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之所以,是因为”错误,选项颠倒了因果。原文说“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
11、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错误,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A.“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字的时效性,当代的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但注解因人的
12、理解和水平差异,往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阐释”。B.“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C.“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强调“时事”“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D.“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民族的文艺虽然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
13、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人类的一种趋
14、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体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二)现代文阅读一声不吭伯尔1下班后,我在长途电话交换站的出纳处领了工资,将钱
15、装进一只信封,给妻子写了张便条:“我想明天见你,两点钟以前再给你打电话。”我把纸条塞进信封,用舌头舔舔涂了胶水的封口,犹豫了一会,又把钱抽出来,将一张十马克钞票放进大衣口袋,在纸条上添了两句话:“我拿了十马克,明天还你。吻孩子们。弗雷德。”我快步跑到一家卖炸香肠的小店的遮雨篷下,买了一份炸香肠换开了那张十马克钞票。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我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外表同那些到我家来向母亲兜售杂货的商贩一模一样了。我小的时候,曾多次给小贩开过门,母亲从来不忍心将他们拒之门外。家里只要还有一片面包、一点钱,她准
16、会把它们送给他们。我还清楚记得,小时候我晚上躺在床上,经常听见父亲一进家门还没走到餐室就大发雷霆。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我咬着热香肠,牙龈被烫得疼痛难忍。从对面的镜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五分钟后我从公共汽车里下来时,雨仍在下着。我跑到屋檐下按了按门铃,一个女佣人替我打开门,她温和的褐色眼睛向我投来怜悯的目光。我双手捧着杯子,一边喝着滚烫的咖啡,一边对着小贝萨姆那张健康的脸,慢慢讲述着分数运算法则,心里却很清楚,这样做完全是徒劳。小家伙很可爱,但是笨得出奇。“克莱门斯拉丁文考试得了二分。”小家伙忽然盯住我说。我不知
17、道他是否察觉到我的吃惊神情。他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子的回忆,一个男孩苍白的脸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想起来了,在课堂上,他就坐在小家伙旁边。“很好,”我十分勉强地说,“你呢?”“只得了四分。”他疑惑的目光从我脸上掠过,仿佛在寻找什么。我的脸有点发烫,但对此并不在意,因为我看见了我的妻子和孩子们,一架投影机将他们巨大的脸映在我的脑海里,我仿佛看见我的孩子们被抛进一条无情的人生轨道时间在流逝,虽然是慢慢地在流逝,但我又挣到了两马克五十芬尼。十分钟后,我已坐在城南一间弥漫着醋味的厨房里了。一个面色苍白、有一双发黄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向我背诵着拉丁字母。小女孩很用功,我也很卖力,但心里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徒
18、劳。一个钟头后,那个干瘦的妇人带着浓烈的醋味从隔壁房间走出来,看我一眼问道:“您认为她的功课跟得上吗?上次考试她得了三分,明天他们还得考一次。”我摸着女孩枯黄的头发小声说:“她会学好的。”妇人说:“她一定得学好,我只有这一个孩子。我的丈夫在温尼察阵亡了。”我瞧了瞧她,眼前浮现出温尼察火车站的景象,肮脏的火车站上堆满了生锈的拖拉机。妇人突然鼓起勇气,说出她早已想说的话:“您是否能等几天,等我有了钱”没等她说完,我便答应了。2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的头发还很密,两鬓却已经斑白这是我为两个死去的孩子哀伤的最细微的标志。他们夭折时
19、才像弗朗茨现在这么大,刚刚能在床上站立,正牙牙学语。我的痛苦又同某种庆幸交织在一起,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当流水声由沉浊变得清脆,我知道铅皮桶已经装满。我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颧骨微微突出,我渐渐消瘦了,苍白的脸显得发黄,我考虑着,今晚也许我该用鲜红色的口红。我现在该开始与尘土搏斗了。刚一挪动柜子,剥落的石灰块便从墙上扑面掉下来。那逐渐扩散开来的石灰烟尘意味着我又得忙碌一整天。透过小房间的板壁,我听见小儿子在咳嗽,这讨厌的灰尘呛到他嗓子里去了。我感到一阵痛苦的绝望,恐惧像一团乱麻堵在喉咙里,我竭力想把它吞下去。我打开窗户,把石灰块扫在一起,用抹布把所有的东西
20、仔细擦一遍,再把抹布浸到水里。擦完三平方米,水已经混浊不堪。透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他们是孪生兄妹,是弗雷德亲手将他们的脐带剪断的。当我在阵痛中喊叫时,他就抚摸我的额头。他是开小差溜回来的。在寒气森森、散发着霉味的地下室里,当我第一次抱起双生子喂奶时,他也在我身边。那时,克莱门斯坐在一张小椅子上看图画书,炮弹从我们家的屋顶上呼啸而过。水流声又把我从沉思中惊醒,使我回到对尘土的斗争中来。我一次又一次将空桶放到水龙头细细的水流下,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被臭虫咬得周身红肿,被虱子叮得体无完肤。是虱子给我的孩子们带来了死亡,他们发着高烧,小小的
21、身体由于注射无效的针药而红肿起来。这些药全都是卫生部长表兄弟开的工厂生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桶里的水早已满了。即使是星期天,我也得做扫除,得与尘土作斗争,多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我们仅有的一间房里的尘土搏斗着。每放满一桶水,我便向镜子投去一瞥。我的目光从镜子深处的远方回到我的脸上,这张僵死的脸冷漠地看着那无形的生活闹剧。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一声也不吭”这歌声穿透嘈杂的喧嚣,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节选自长篇小说一声不吭)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描写了男主人公寄钱回家的场景,作为收入微薄的小职
22、员,他不得不兼职做家庭教师以增加收入。B. 小说女主人公“多年的搏斗”局限于打扫一间狭小房间的灰尘,因为这是她对艰难生活的唯一抗争方式。C. 小说采用双主角的第一人称叙写,赋予男女主人公平等的话语权,逼真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D. 小说情节围绕弗雷德夫妇的周末之约在平行、交替中立体交叉式展开,回忆、现实和联想交织,结构新颖。7. 关于文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男主人公因小贝萨姆一句话勾起对儿子克莱门斯的回忆,却只用“很好”来评价,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漠视。B. 男主人公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却在心里认为都是“徒劳”,折射出他对当下生活状态的无力和无助。C. 女
23、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D. 女主人公生活困苦不堪,却为了孩子而选择隐忍坚强,体现了一位社会底层的母亲对子女伟大而深沉的爱。8. “照镜子看脸”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9. 小说标题“一声不吭”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 B 7. A 8. 都从“照镜子看脸”出发延伸开去,使不同章节间情节内容形成呼应,实现小说结构的严谨完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镜前是当下的现实,镜中是往事的追溯,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拓展了情节内容和情节展开的时空;“照镜子看脸”这一
24、细节多角度展现了男女主人公艰难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 9. 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战争造成的苦难生活和心理创伤的默默承受;指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面对苦难生活只能选择隐忍的无望、无助和无力;是作者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生活的无声控诉,希望通过作品对社会底层小人物面对生活苦难时不同寻常的静默引起共鸣,引发关注和思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局限于”“唯一抗争方式”错,在文中没有依据;“与尘土搏斗”只是女主人公生活的一种状态,并不是她对艰难生活的一种抗争。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A.“体现了他对儿子的
25、漠视”错,男主人公内心深处是爱自己的孩子们的,也能为养活妻儿努力工作。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结构上,“我一面嚼着香肠,一面往小店后墙上那面大镜子里望去,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每次到水龙头前来打水,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透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眼睛怔怔地望着镜子。透过那层银白色的雾,我看见我那两个孩子”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照镜子看脸”使不同章节间情节内容形成呼应,实现小说结构的严谨完整。内容上,“第一眼差点没认出自己来。看到那顶破旧的巴斯克小帽和我那张灰白的瘦脸”“从对面的镜
26、子里,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同那些小贩是多么相似啊”“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我把迷失在镜子深处的目光收回来,又看了看我的脸”“透过镜中那张脸,我仿佛看见了那两个死去的孩子”“照镜子看脸”看到的是现实中的自己的形象,又引发对往事的回忆,把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在一起,回忆、现实和联想交织,拓展了情节内容和情节展开的时空。人物上,“我看到了我的帽子、我那张灰白的瘦脸和一双阴郁的眼睛”“我总要下意识地看看镜子里自己这张脸:一张瘦削、历尽生活艰辛的女人的脸”,女主人公生活的困苦不堪,通过“照镜子看脸”这一细节表现出来,男女主人
27、公艰难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丰富了人物形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小说通过一对中年夫妇的婚姻悲剧,对小市民们穷愁潦倒的生活和苦闷彷徨的心理描绘得有声有色,从而展示了二次大战后西德人民在废墟中重建家园里一幅阴暗凄凉的景象。“一声不吭”表层意思是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在这场可怕的吵闹中,母亲几乎总是一声不吭”,母亲在父亲的吵闹中一声不吭,而男主人公作为收入微薄的小职员,他不得不兼职做家庭教师以增加收入,卖力辅导两个孩子学习,折射出他当下生活状态的无力和无助,而“一声不吭”表现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面对苦难生活的无望、无助和无力。女主人公深受丧子之痛折磨
28、,却又“庆幸他们早早地脱离了这苦难的生活”,反映出她对悲惨生活的绝望;女主人公生活困苦不堪,却为了孩子而选择隐忍坚强;“今天是星期天,我将同弗雷德会面。从院子的方向传来一个黑人沙哑的歌声:他一声也不吭”,歌声中的“一声不吭”传达出女主人公的心声,即小人物面对苦难生活的无望、无助和无力。由此可知,“一声不吭”的深层含义指的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对战争造成的苦难生活和心理创伤的默默承受。“一声不吭”表面上沉默不语,实则通过作品表现社会底层小人物面对生活苦难时的隐忍与坚强,无声地控诉战争,增强了小说表现主题的深刻性。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
29、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
30、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
31、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B.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C.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D. 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
32、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B. 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C.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D. 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所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B. 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
33、改革的决心。C. 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D. 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2)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14. 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
34、施吧。(2)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帝王本姓的亲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 14. 胡服骑射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非常有必要性;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袭”是动词,“远方之服”是其宾语,之间不宜断开,排除CD;“畔学者”“离中国”是对称结构
35、,中间宜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指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含义不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为生病”错误,原文“吾固闻叔之病也”意思是,我本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病”,忧虑、不满。再根据公子成对武灵王的一番话可知,公子成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的原因并非生病,而是他本身就反对这件事儿。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暗”,不明;“见”,察觉;“其”,还是;“遂行”,施行。(2)“行无邪”,行为举事没有杂念;“因”,依靠;“名不累”,不会
36、遭人非议。【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可知,从圣人的做法谈起,强调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结合“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可知,武灵王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结合“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可知,说明施行胡服骑射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非常有必要性。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
37、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
38、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一定会得到手。”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緤去告诉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緤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
39、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中原地区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的地方,是四方少数民族效仿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
40、家。从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这些道理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明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鄗城,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鄗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
41、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陪丞相听蜀僧琴黄庶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都为主人尤好事,风光留住不教回。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句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小园的幽深和春晚。B. 小园繁花飘落,不禁让人产生伤春之感,惋惜之情。C. 有琴有酒有花有宾有主,可以说是“四美具,二难并”了。D. “四月花飞入酒杯”一句写景,略加点染,便使全
42、诗光彩照人。16. “问答”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技巧,使诗歌隽永有味,富有理趣。请分析“问答”的构成及蕴含的理趣。【答案】15. B 16. 是的,小园四月才落花。这是因为主人好客,将春光留住不让回去。理趣:(1)表现了小园主人的志趣高雅;(2)也表现了小园主人热情好客,笃于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让人产生伤春之感,惋惜之情”错误。首先四月飞花,小园四月才落花,写出了小园的幽深和春晚,同时飞花落入客人的酒杯之中,写出了主人的好客,所以表达的应是对春的喜爱之情以及主人的好客之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把握能力。本题中“问答”
43、,“问”指的是小园岂是春来晚,而“四月花飞入酒杯”是对问的回答,意思是是的,小园四月才落花。飞花落入酒杯,从而表现出主人好客,用酒杯将春光留住了不让回去。理趣:“四月花飞入酒杯”飞花落入酒杯,用酒杯将春光留住了不让回去,从而体现出小园主人的志趣高雅,也表现了小园主人热情好客,笃于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_,_。(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其宏达,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3)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语句是“_,_”。【答案】 . 吾尝终日而
44、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举类迩而见义远 . 挟飞仙以遨游 . 抱明月而长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尝”“须臾”“指”“迩”“见”“挟”“遨”“抱”。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昌江是木棉之乡,_。山坡上,田野间,溪河畔,屋舍旁,处处是高大挺拔的树影。从零星疏散的单株,到满目繁茂的林带,从不经意的一枝独秀,到三五相连簇拥成林。登上观景台放眼望去,仿佛欣赏一幅_的风景画,你会发现画师以碧绿、青绿、黛绿为底色,层次分明地进行描绘。近景为田野湿地,以泼墨的形式,突出乡间梯田的碧绿色调;中景
45、是山坡林地,随地势的伸展渲染,铺垫相互交织衬托的片片青绿;( )。万绿丛中,木棉花的红点缀其间,艳而不俗,赫然醒目。泛舟昌化江看木棉花,两岸美景_。江畔山峦层叠,森林苍茫,绿肥红瘦。艳若云霞的木棉花,尽染丛林,或表现出豪放不羁,或流露出矜持不苟,簇簇花影倒映江中,被江水摇曳出几分飘逸,几分灵动。一条流动的江河,一幅飘动的绝美画卷,让游人_,为的是一睹昌化江畔这场轰轰烈烈的花事。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实至名归 浓墨重彩 引人入胜 纷至沓来B. 名不虚传 浓墨重彩 别有洞天 纷至沓来C. 实至名归 素净淡雅 别有洞天 络绎不绝D. 名不虚传 素净淡雅 引人入
46、胜 络绎不绝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崇山峻岭构成远景,用黛绿的墨色勾皴,呈现山的绵延与逶迤B. 远景是崇山峻岭,用黛绿的墨色勾皴,呈现山的绵延与逶迤C. 崇山峻岭构成远景,用黛绿墨色勾皴,山的绵延与逶迤得以呈现D. 远景是崇山峻岭,用黛绿的墨色勾皴,山的绵延与逶迤得以呈现20.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 B 19. B 20. “豪放不羁”“矜持不苟”等词语赋予木棉花人格特征,“摇曳”把江水人格化;这样写能使读者更真切地领略木棉花独特的情态和气质,感受花影随江流飘动的美丽姿态,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叹之情。【解
47、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至名随。“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空有虚名。此处形容“昌江是木棉之乡”这一说法的与实际相符,故用“名不虚传”。第二空,“浓墨重彩”,指绘画或描述着墨多。“素净淡雅”,清素雅致。此处形容“以碧绿、青绿、黛绿为底色,层次分明地进行描绘的风景画”,突出其色彩之多,故用“浓墨重彩”。第三空,“引人入胜”,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后多指山水风景或文学艺术等特别吸引人。“别有洞天”,指洞中另有一个天地,形容风景奇特或艺术创作引人入胜。此处形容“昌江两岸
48、”风景奇异,故用“别有洞天”。第四空,“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二者词意相近。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前文有“近景为田野湿地中景是山坡林地”,可见,此处应为“远景是崇山峻岭”,排除AC;结合前文“突出铺垫”可知,此处应为“呈现山的绵延与逶迤”,排除D。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从结构上看,划线句子“艳若云霞的木棉花,尽染丛林,或表现出豪放不羁,或流露出矜持不苟,簇簇花影倒映江中,被江水摇曳出几分飘逸,几分灵动”中的“豪放不羁”“矜持不苟”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手
49、法,赋予木棉花以人的精神品质,使自然事物具有了人格特征。“摇曳”一词把江水人格化,用人的特有动作来描摹自然事物,别具一格。从表达效果上看,拟人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具体,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使读者更真切地领略木棉花独特的情态和气质,感受花影随江流飘动的美丽姿态,如文中所说“一条流动的江河,一幅飘动的绝美画卷”,由此表达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喜爱和赞叹之情。拟人手法使景物描写鲜活生动,更易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学语言,就是文学作品带给读者的鲜活美感。作家的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而形成既妍媚婉转又连绵
50、遒润的好的文学语言,细细品读,愈觉其妙。在具体创作中,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_。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橘子皮那样随意剥离。_,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_,最终读者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迟子建烟火漫卷里有这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笑,看不见,但她却用了通感语式让河水的笑声看得见。这种鲜活、灵动,就是文学语言的高度。21.
5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 好的文学语言,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这需要作家有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 22. 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 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 读者就容易被感染【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存在即可。从“作家的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的
52、好的文学语言”部分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语即整个句子的陈述对象:好的文学语言。从句子“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的”可以概括出好的文学语言的特点: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 。剩下的句子中“作家的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而形成”是形成好的文学语言的条件,把它分成两个分句。“作家有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和前两个句子连接,语意要连贯,加入合适的关联词即可。可整合成“好的文学语言,既妍媚婉转又连绵遒润,这需要作家有一颗至臻至美的初心,在心智养护下进行整体构思、局部打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根据前文“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
53、可知句式是“语言是”,根据后文“既然是生命体”可知所填内容为“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根据后文“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可知可填“技巧和形式”;根据“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可知填“骨子里”相对应的词语,可填“表面”。整合可填“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根据“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可知本空可填文学语言的作用,根据“最终读者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可知对象是读者,文学语言对读者的作用是:读者就容易被感染。四、写作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子夏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意思是说在大的道德节操上不能逾越界限,在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尚书中则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
54、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是关系类材料作文,材料的中心是讨论“大德”和“小礼”关系。子夏的“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强调了维护“大德”的前提下,可以不用过分注重“小节”,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必执着于细节;尚书中“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强调了修养“小节”对养成大德的重要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小的方面注意不够,修养不好,必将
55、影响大的美好品德的养成。二者的观点形成对比,却都有道理。正因为张良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道理劝服了刘邦在鸿门宴上不辞而别,才让刘邦保全了性命,刘邦最终东山再起。从一个人的立身道德上说,平时不检点,不注意品德操行、生活作风方面的细末小事,久而久之,积细行而成恶习,必将影响到立身大节。也因我们能秉承“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准则,才让我们能够养成纯洁美好的品德。写作时应从其中一个角度入手,围绕“大德”与“小礼”的关系来谈即可。行文中可在文章开头结合材料明确中心论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观点,如论证“大德”不顾“小节”,可列举刘邦从鸿门宴不辞而别脱身的事例,有力的论证观点。如列举“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玩物丧志的事例来论证“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观点。最后可根据分析给出具体的建议。立意:1.大行不顾细谨。2.不修“小节”难成“大德”。3.注重小节,加强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