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核心素养1.通过视频和示意图等材料,了解地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组成,明确其位置。(区域认知)2.结合图表、文字等相关材料,分析地震波的特点及在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中的应用。(综合思维)3.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观测,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明确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地理实践力)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2)地震构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D位于等震线上,等震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3)震级与烈度: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2、,地震释放的能量越,震级越。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特别提醒(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2)一次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2地震波(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2)类型:纵波和横波。(3)特征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传播速度快,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4)意义: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2)波速变化在地下33 km的C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地下2 900 km的D处: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3)界面:图中C莫
3、霍面,D古登堡面。(4)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2各圈层特征(1)地壳:平均厚度为 km,大陆地壳较,大洋地壳较;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2)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3)地核: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
4、水组成,按它们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3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一、判断题1横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2全球地壳的厚度是均匀的。()3水圈的水是不停流动的,是最活跃的圈层。()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5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二、选择题6地震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都能通过固体传播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传播的速度相同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ABC D答案:D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78题。7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
5、来源于()A圈层B圈层C圈层 D圈层8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圈层海洋部分的厚度较陆地大B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圈层的温度较低,压力和密度较小解析:7.B8.C第7题,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图中圈层为地幔。故选B项。第8题,圈层为地壳,大陆部分厚度比海洋大;圈层为地幔,其物质以固态为主,横波可以通过;圈层为外核,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液态;圈层为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故选C项。三、填空题9写出数字符号的含义。图1:_,_,_。图2:_,_,_。答案:莫霍面地幔地核大气圈生物圈水圈探究点(一)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地球的中心点位
6、于我们脚下6 000多千米深处。2019年2月19日,中国石化下属西北油田的顺北鹰1井完钻井深8 588 m,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人类迄今钻探的最深记录是12.3 km(俄罗斯的科拉钻井)。而相比之下,人类的钻探深度显得微不足道。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下图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二、核心素养培优1分析地震波的类型及其传播速度的特点。(综合思维)提示: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分析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的深度及在
7、界面附近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区域认知)提示:如下表。界面地下深度/km波速变化莫霍面17(平均)该界面以下,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2 900在这里,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3分析地球内部划分出的圈层及物质形态。(综合思维)提示: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地壳、地幔和内核为固体,外核是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 在探究中悟 1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圈层名称图示地震波的速度变化主要物质主要特征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比较稳定岩石(硅铝层、硅镁层)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 km;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 km,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地幔
8、上地幔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增加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具有固态特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地核外核纵波速度下降,横波消失以铁、镍为主外核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一般认为内核呈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密度很大内核特别提醒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2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分层名称主要成
9、分密度分布上层硅铝层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小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下层硅镁层由镁、铁、钙、玄武岩类组成,成分增多大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到实践中用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 km,温度在150 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新华社济南2019年 7 月 10 日电,山东发现干热岩富存区,资源量折合 187.79 亿吨标准煤。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岩石圈()A就是指地壳B全球厚度均一C包括软流层 D由岩石组成2干热岩位于()A地壳 B地幔C
10、地核 D软流层解析:1.D2.A第1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由岩石构成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全球地壳厚度不一,大洋部分较薄,陆地部分较厚,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 km,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 km,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故可判断干热岩位于地壳,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3从地壳到地心()A压力越来越大 B温度越来越低 C密度越来越小 D波速越来越快解析:选A从地壳到地心,压力越来越大;波速先变大后变小,其中横波传递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内核的密度较大。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面四幅地
11、震波示意图中表示地下有石油储存的是()A BC D解析:选A由于石油为液态物质,所以横波不能通过,纵波传播速度变慢,由图可知,符合题意。探究点(二) 从生活中学 一、地理情境激趣2020年11月10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这意味着我国深海载人潜水更进一步,10 909米,这一数字刷新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成功挑战“世界第四极”。回顾一下我国载人深潜的发展历程。中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于1971年开始研制,1986年“7103救生艇”研制成功,潜水深度达到300米。2010年7月,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了3 759米,2年后这艘
12、7 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完成了它的终极挑战,最终将记录定格在了7 062米。二、核心素养培优1分析“蛟龙号”下潜的位置所处的地球圈层,并判断该圈层是否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综合思维)提示:水圈。该圈层是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因此,该圈层不是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2分析“蛟龙号”下潜位置所处的板块及该板块所处的地球圈层。(区域认知)提示:印度洋板块。岩石圈。 在探究中悟 地球外部圈层特点比较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圈使得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和缓,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
13、息息相关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到实践中用 读图,回答12题。1圈层的主体是()A河流B湖泊C冰川 D海洋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圈层由地壳组成B圈层的主体是陆地水,包括河流水、地下水、冰川水等C圈层是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D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解析:1.D2.C第1题,图中圈层为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14、。第2题,圈层为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组成;圈层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其主体是海洋;圈层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圈层为大气圈,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的是大气圈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读图,完成34题。3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D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循环之中解析:3.C4.B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形成该景观的主要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第4
15、题,该景观的形成说明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各圈层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1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烈度是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2地震波主要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3地壳平均厚度是17 km,位于莫霍面以上,莫霍面以下为地幔;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大约在地下2 900 km处是古登堡面,该面以上是地幔,以下是地核。4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5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液态水、气态水和固态水组成。6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