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1通过教材和史料,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置于国际视野下,探究日本侵华的原因;通过史料展现日军暴行,反思历史。2通过教材和史料,展现救亡运动中的人物群像,分析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感悟“血肉筑长城”的民族精神。3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感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智慧。知识点01 局部抗战(一)日本侵华背景1.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日本。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2.日本政
2、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微点拨】日本的大陆政策1927年7月25日,田中义一提出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极其露骨的侵略计划“满蒙积极政策”,世称田中奏折。这个秘密文件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田中奏折提出日本新大陆政策的总战略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本获取全中国的资源以后,“就可以进而征服印度、南洋诸岛、中小亚细亚以至欧洲。”“大和民族在亚洲大陆显露身手,掌握满蒙的权利则为首要关键。”【即学即练1】“我对满蒙之权利如可真实地到我手,则以满蒙为根据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出自田中奏折
3、),日本为实现“第一大关键”发动了A甲午中日战争B九一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以满蒙为根据”“田中奏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田中奏折是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报给天皇的秘密奏折,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计划,为践行这一计划,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故选B;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与田中奏折时间不符,故排除A;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均晚于九一八事变,与“第一大关键”“满蒙”等信息不符,故排除CD。(二)日本侵华1.九一八事变(1)概况: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
4、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2)结果:日军占领沈阳,随后,占据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2.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3.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4.华北事变: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微点拨】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华北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为完
5、就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即学即练2】瓦窑堡会议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后来,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政府名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A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B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C国民政府组织的涣散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瓦窑堡会议是在1935年12月召开,而此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抗战,因此
6、中共做出这些改动,D项正确;政府名称改动的主要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顺应广大人民的呼声”不属于主要依据,排除A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团结抗战,因此中共做出政府名称改动,“土地革命时期的政治路线”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为中国共产党政府名称改动,与国民政府组织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三)国民政府及国联对日侵华态度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2、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3、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方案。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四)抗日救亡运动1、东北人
7、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2、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3、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反对华北自治。这一运动宣传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拓展补充】19311936年抗日民族运动的影响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揭露了日本吞并华北的阴谋。2、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3、使国共两党调整
8、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全民族抗战作了准备。【即学即练3】观察图,画面场景反映的史事是A护国运动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一二九运动【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学生游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可知,该画面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2月9日,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故D项正确。护国运动是指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A。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没有涉及“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排除B。北伐战争发
9、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对象是北洋军阀,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C。5西安事变1、背景(1)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蒋介石调集包括东北军和西北军在内的大军围攻陕北。(2)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3)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2、概况: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晨,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3、和平解决(1)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奔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2)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4、意义(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0、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2)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3)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微点拨】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完成战略转移蒋介石调集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围攻陕北。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1936年12月,蒋介石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12月12日,西安事变。中共中央派周恩来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同国民政府代表谈判。【即学即练4】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终于在渐渐诞生。”这里的
11、“统一”指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C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D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答案】D【解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D项正确;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是在1928年东北易帜后,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中“停止”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是指西安事变最后的和平解决的结果,与材料中“统一”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知识点02 全面抗战的开始(一)“七七事变”1、概况: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2、影响: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12、(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实行全民族抗战。2、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在庐山召开谈话会,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3、1937年7月,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4、周恩来向蒋介石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5、国共两党经过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党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任军长。6、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7、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
13、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拓展补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1、形成(1)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3)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4)1937年,七七事变后, 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5)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
14、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2、特点(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2)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即学即练5】1936年12月1日,毛泽东等19名中共领导人致信蒋介石“当前大计只须先生一人而决,今日停止内战,明日红军与先生之西北剿共大军,皆可立即从自相残杀之内战战场,开赴抗日阵线,绥远之国防力量,骤增数十倍。”这说明A中共积
15、极斡旋,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B洛川会议后,中共领导全民族的抗战C中国共产党秉持民族大义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在中共的帮助下,蒋介石成为民族主义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当前大计只须先生一人而决,今日停止内战”、“开赴抗日阵线,绥远之国防力量,骤增数十倍”可知,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劝告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项正确;1题干的时间是1936年12月1日,此时西安事变尚未发生,排除A项;洛川会议召开于1937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材料并未出现蒋介石的答复,排除D项。故选C项。知识点03 日军的侵华暴行(一)南京大屠杀1937年11月,国民政府撤
16、离南京。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二)日本在占领区的殖民统治1、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2、经济上,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实行“粮食统制”,掠夺劳动力。(三)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三光”政策日军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四)日军轰炸重庆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
17、轰炸和无差别轰炸,造成严重伤亡和破坏。(五)其他暴行1、侵华期间,日军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2、日本军队还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拓展补充】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侵略军强行劫夺中国的工厂、矿山,许多没有来得及撤出沦陷区的民族企业被日军霸占。日本把沦陷区变成服务于侵略战争的军事和工业基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民族工业。日本提出适地适产主义,将沦陷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战时经济体系之中。日本控制和垄断了沦陷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对各类物资实行严格管制。日本在沦陷区掠夺大量劳动,严重破坏了
18、当地经济的发展【即学即练6】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连港以进口砂糖、面粉、纤维制品等物资为主,出口豆制品、煤炭、生铁等物资。从30年代中后期开始,五金机械类(包括石油)等生产器材的进口急剧上升,针对英美等国的物资出口出现明显萎缩。其主要原因是A英美等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C东北成为日本战争物资供给基地D洋货受到东北传统农业经济抵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大连港在30年代中后期以进口生产器材为主,减少对英美的原料出口,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东北处于日本的殖民统治之下,大连港的进出口变化源于日本企图将东北建设成其战争物资供给基地,故答案为C项;A项不是主要原因,
19、排除;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已失去了对东北的实际控制,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进出口货物结构的变化,没有反映洋货受到传统农业经济抵制的现象,排除D项。考法01 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抗日救亡运动与整个抗日战争相始终,并因政局和战局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1)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被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2)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示威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活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具有很大规模的整体运动。(3)从运动的作用来看,“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政
20、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典例1】1931年之后许多中国历史学者的研究重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傅斯年组织编写东北史纲,被称为“纯学人”的顾颉刚将研究重点转向中国历史地理、民族史以及边疆史地,史学大师陈寅恪的研究内容转向“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马克思主义日渐成为思想主流B考古领域的新发现C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深刻影响D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1年之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学者研究的重点偏向中国历史地理、
21、民族史以及边疆史地、民族文化史等,体现抗战救亡是当时的主题,民族矛盾激化导致民族主义高涨,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民族矛盾激化背景下的史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不符,排除A项;材料不是考古领域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影响,而是强调民族矛盾激化背景下的史学研究,排除C项。故选D项。考法02 中国局部抗战的特点、地位和意义1.特点: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地域广泛,波及全国;有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多种形式;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广泛参与;抗日与反蒋相结合;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2.地位:局部抗战为全面抗战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
22、事上的准备。(1)政治上,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2)思想上,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3)经济上,国共双方对自身的经济做了有利抗战的调整,为全面抗战作了物质准备。(4)军事上,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国共双方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战军事准备。3.意义:局部抗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全国抗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典例2】1934年新华影业公司上演新剧红羊豪侠传,颂扬太平天国“使远在西区之帝国主义大为震动”,其插曲天下太平歌反复咏叹“青天白日光明”“复兴汉族把国保”。这反映了A影视公司偏爱历史题材B人民向往绝对平均主义C民族危机激发抵抗情绪D土地革命激发人民热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4年正值中国人民进行局部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时期,新华影业公司借助太平天国对帝国主义的反抗,表达当时由民族危机激发的抵抗情绪,希望国民政府保家卫国,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一部影片,无法说明“影视公司偏爱历史题材”,故A项错误;材料与绝对平均主义无关,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