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4024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2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1概括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情况,理解儒学受到冲击及三教合一局面的形成,运用史料分析儒学复兴的原因。2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运用史料分析文学艺术特点与时代的关系,理解科技成就的世界领先地位。3结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明确交往的主要国家。利用多种史料厘清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概括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知识点0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一)三教并立1、三教并立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独

2、尊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2、三教开始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也吸收儒学的精髓,渐趋中国本土化。【微点拨】三教合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以及天谴论赤裸裸的恐吓已经无法控制人心。魏晋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三教合流不仅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道教、佛教和儒学之间是相互吸收的,佛教和道教也吸收了儒家思想。【即学即练1】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

3、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A改变了基本教义B出现了人文关怀C促进了民族交融D迎合了本土文化【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历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变化,说明佛教在文化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故D项正确;佛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并未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唐朝佛教教义注重人文关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故选D。【即学

4、即练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艺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二)“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政策(1)“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

5、、道教的理论。(2)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3反佛教斗争(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概况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4复兴儒学(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概况: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

6、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3.实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知识拓展】三武灭佛史实补充: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先后三次掀起大规模的禁佛、灭佛运动。佛教初入中土,寺院由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集体所有,主要用于维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后来随着寺院财产的不断私有化和富有僧人的出现,寺院地主经济才最终形成。佛教寺院大兴

7、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寺院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税役。寺院经济的突出特点即寺院在占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人民之所以愿意投身佛教寺院,主要是因为寺院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北魏末年,全国有僧尼二百万,北齐时有三百万,北周有二百万,唐武宗时也有近三十万人,这就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兵源、财源。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灭佛的原因和影响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兵源;表现:南朝的无神论者范缜提出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抨击佛教形神分离、行亡而神不灭的观点。北魏、北周、唐朝等统治者

8、几度灭佛,佛教文化遭到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根本上受到遏制。影响:增加了社会劳动力和兵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即学即练3】中国古代统治者多次打击佛教,如“三武灭佛”,其原因是()佛教广建寺院,耗费大量资财佛教寺院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佛教寺院经济影响官方利益佛教使人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ABCD【答案】A【解析】统治者灭佛往往是从加强统治的角度出发,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不仅耗费大量资财,且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影响官方利益,不利于维护统治,故应选。恰恰迎合了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故选A,排除BCD。知识点02 文学艺术(一)文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9、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2、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概况: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代表: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二)书法艺术1、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2、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成果发展概况: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3、隋唐时期特点: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代表: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微点拨】书法常见书体的特点小篆

10、:圆润纤细,布局均匀;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字形扁方,蚕头燕尾;楷书:形体方正,结构严谨;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即学即练4】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如图所示之东汉字砖,有学者研究认为系行书之滥觞肇迹,盛行于晋代。据此判断A行书介于篆书与草书之间B行书肇自甲骨金文并吸收草书之长C行书之体介于楷书与草书D行书兼具隶书之对称与楷书之方正【答案】C【解析】该学者研究认为,“东汉字砖”系行书之滥觞肇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字体,故C正确;汉代时,隶书已经取代篆书,故A错误;甲骨金文流行于商周,故B错误;行书既飞洒活泼,又工整清晰,兼具楷书和草书之长,故D错误。(三)绘画艺术

1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他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2、隋唐时期特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代表: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四)石窟艺术1、背景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知识拓展】社会环境对古代书法、绘画风格产生的影响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碰壁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

12、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书法作品上,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己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这使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当王朝鼎盛、社会走上正轨之时,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在绘画方面,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即学即练5】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在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

13、学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价值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C【解析】材料中唐太宗不喜欢“无丈夫之气”的萧子云的书法,而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显然,王羲之的书法因为具有“丈夫之气”及其它艺术特色而“尽善尽美”,深得唐太宗及当时人民所喜爱。此一点,正是王羲之书法艺术高超所带来的结果,同时也和唐太宗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的时代特点不无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太宗并未明确规定整个社会要对王羲之的书法加以认同,故“决定”表述错误。且“皇帝的好恶”对“社会对艺术的评判”只能起浅层次的影响

14、作用;王羲之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确立的深层原因应当从王羲之自身书法艺术的高超及历史的选择进行考虑。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较高,但“不可超越”材料并未提供足够信息支撑。故B项错误;材料所问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只解释了太宗时期唐朝和南朝后期社会对艺术的认可风格不同。D项不是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确立的原因,且不具备普遍性。故D项错误。知识点03 科技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发展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

15、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时期科技成熟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雕版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的发明与应用: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学: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医学: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知识拓展】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轻规律探究,缺少实验。使用上,

16、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成就上,全面繁荣,多种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即学即练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

17、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知识点04 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东传(1)高僧来华: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2)西行取经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3)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随佛教东传而来的

18、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2.中国佛教的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影响(1)学问僧来华: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高僧空海回国时带走了许多佛经和诗文集。(2)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3)影响:这些交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着重要贡献。3.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其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微点拨】唐朝的对外联系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

19、示意图【即学即练7】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写道,与唐朝发生官方关系的海外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朝对外交通发达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唐朝经济文化繁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是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根本前提,故选D;清朝统治前期国家也是统一的,社会也是安定的,但却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由此可知,A项不是唐朝对外交往盛况空前的根本原因,排除;交通只是只是文明交往的通道,它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C项也不是根本原因,毕竟如果没有经济文化的繁荣,那么即使统治者再开放再开明也无济于事,排除。考法0

20、1 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与特点1.原因(1)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2)民族关系和谐,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密切。(3)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4)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教育水平提高。(5)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创新。2.特点(1)全面繁荣: 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2)兼收并蓄: 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3)世界

21、领先: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4)影响深远: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典例1】如图为唐代文学家地理集中分布图。由此可推知,唐代A经济重心改变B长江流域呈现人才辈出C科举影响巨大D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答案】D【解析】由图片看出,唐代文学家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其他地区相对较少,结合所学可知,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文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应,因此可以推知,唐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选D;

22、唐朝我国的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排除A;由图片看出,唐代文学家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排除B;图示信息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影响,排除C。考法02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

23、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无不打上佛教的烙印。(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典例2】北魏末年,贾思勰在其所著农书齐民要术序中说,“探捃经传,爱及歌谣(农谚),询之老成(老农),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酱醋),资生之业,靡不毕书”。据此可知,该著述A提高了农学理论水平B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C摒弃了传统农本思想D反映了民族交融趋热【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齐民要术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故选B;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无法体现农学理论水平的提高,排除A;根据“起自耕农”可知齐民要术体现了重农思想,排除C;材料说明齐民要术总结了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