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8008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传,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梦,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

2、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

3、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

4、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

5、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B. “评点”关注的是作家生平,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剖析作品。C. “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D. “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侧重论述了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的主要特征及其特有的价值。B. 文章由“评点”这种评论样式随时代的发展似乎已失去历史地位,自然而然地引出与

6、“评点”类似的“弹幕”。C. 文章在分析论证“弹幕”这种新的评论样式时,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既指出其优势,也分析了其弊端。D. 文章最后分析了“弹幕”的发展路径的两个方向,并认为“弹幕”一定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B. 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是“文化搬运工”,只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欣赏变得简单容易。C.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D. 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

7、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答案】1. B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本题中,B项,“关注的是作家生平”“以及文化环境来剖析作品”两处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关注的是作品本身”,“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来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故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

8、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一定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可知“一定会”说法太绝对。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只负责将

9、作品化难为易”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的意思是:弹幕时代的“金圣叹”除了评价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选项“只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10、”(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

11、信息间的联系。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李密字令伯。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

12、一也。”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选自晋书,有删改)【注】醮:古时称妇女出嫁。谯周:人名。安乐公:蜀国后主刘禅降魏后的封号。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语出左传指如果不除去庆父,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止的。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国家不得安宁。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4. 下列对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

13、/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B.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C.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D.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5.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和“字”不能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出生时即取名和字。其中,“名”只能用于他称,“字”只能用于自称。B. 太子洗马:古代官职名。“洗马”即在

14、马前驰驱之意,“太子洗马”就是太子的侍从官,后来逐渐演变为掌管书籍的官职。C. 疏:奏章。封建社会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也可用来指对古书的注解和对注解的注释。D. 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阕,终了。居丧制度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如有“居丧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规定。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密身世坎坷。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祖母亲自抚养他。成年后他对祖母非常孝顺,有时照顾祖母劳累过度,以致经常生病卧床不起。B. 李密很有才学。他曾拜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C. 李密忠孝两全。他为祖母守丧期满后,应征担任太子洗马,兑现了他“先尽孝

15、后尽忠”的诺言。D. 李密因怨被罢。李密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颇有怨言。他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了皇帝的不满,最终被罢免了官职。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2)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答案】4. B 5. A 6. A 7. (1)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不安,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2)皇帝看了李密的奏章说:“李密的名声,一点也不假啊!”【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这段话的意思是:李密离开京城担任温县县令一职,厌恶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

16、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下属官吏拿着他的信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下属官吏对李密的弹劾。文言文中,如果“曰”表对话,其后应断开,可排除AD两项;“憎疾从事”中,“从事”意为“下属官吏”,作“憎疾”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C项。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名主要用于他称,字主要用于自称”错误,“名”主要用于自称,“字”主要用于他称。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有时照顾祖母劳累过度以致生病”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李密生病是在幼时,且是由思念母亲导致的,原文说“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

17、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得分点:疾,疾病;侧息,指侧体呼吸,表示恐惧,在文中指侍候在祖母身边;进,进用。览,看;第一个“之”,代李密的奏章;虚,假。【点睛】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译文:李密字令伯。幼年丧父,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非常思念母亲,以致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不安,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未

18、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拜谯周为师,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李密年轻时在蜀国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灭掉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因命运不好,小时侯就遭遇到了不幸”皇帝看了李密的奏章说:“李密的名声,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服丧结束,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排在齐桓公之后。”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

19、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后尸体长满蛆虫;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李密离开京城担任温县县令一职,厌恶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下属官吏拿着他的信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下属官吏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上调回京任职,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他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皇宫给大臣赐宴饯别的时候,下诏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道:“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明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晋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上奏章

20、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去世。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忆秦娥娄山关【注】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1935年2月25日,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战,最终取得胜利。这首词即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8. 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写拂晓时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战斗结束,全篇没有正面描绘此次战斗。B. “西风烈”两句精练传神,既交代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景候,又创设了壮烈的抒情氛围。C.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马蹄声急而低,“

21、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哽咽。D. 本词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9. 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答案】8. C 9.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比喻,暗示夺取雄关的艰难。体现了夺取雄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

22、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C项,“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哽咽”错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意思是: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咽”指的是在昂首挺进的队伍中,军号吹奏着沉郁低回的音调,暗示了战斗的激烈。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题要求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属于赏析诗句妙处的炼句题。这类题可以从修辞手法、炼字、写景的角度、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入手。本题中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大步向前”。“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坚硬、沉重的“铁”这

23、一物象,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而今迈步从头越”中的“迈步”指举大步,“从头越”指重振旗鼓,奋勇向前。这一句形象地勾画出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雄姿,表达了红军再次越过娄山关的胜利豪情。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红军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点睛】赏析切入角度及答题模式:(1)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解说诗人的情感(2)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作用诗句解说诗人的感情(3)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等。)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内容诗人感情抒情方式作用(4)内容赏析:写

24、景:描写对象画面特征诗人思想感情叙事:什么事融情于叙或以叙带情作用哲理:手法手法作用道理抒情:手法手法作用情感(6)意境品味:解说相关诗句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意境中蕴含的诗人情感。(7)字词推敲和诗眼赏析:字词 (或句子) 在诗句中的意思修辞手法及作用术语景象特征诗人的思想 感情。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用“_,_”两句自然形象地概括了自己的入世和出世,对仕宦道路做了适当的总结。(2)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写出了秋水、秋空与孤鹜浑然一体的美景。(3)陈情表中,表达自己身世悲惨,在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的两句是“生孩六月,慈父见背,_,_”【答案】 (1

25、). 云无心以出岫 (2). 鸟倦飞而知还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行年四岁 (6). 舅夺母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1)这两句的意思是: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云无心以出岫”概括了自己无心入世,“鸟倦飞而知还”概括了自己仕宦生活厌倦之后回家的情况。(2)题中点出了“秋水、秋空与孤鹜”三个意象,滕王阁序中最恰当应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注意其中“鹜”字的写法。(3)此题根据课文内容,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之后的两句应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26、成下面问题。二老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找寻那个可怜哥哥的尸骸,毫无结果,在各处税关上贴下招字,返回茶峒来了。过不久,他又过川东去办货,过渡时见到老船夫。老船夫看看那小伙子,好象已完全忘掉了从前的事情,就同他说话。“二老,大六月日头毒人,你又上川东去,不怕辛苦?”“要饭吃,头上是火也得上路!”“要吃饭!二老家还少饭吃!”“有饭吃,爹爹说年青人也不应该在家中白吃不做事!”“你爹爹好吗?”“吃得做得,有什么不好。”“你哥哥坏了,我看你爹爹为这件事情也好象萎悴多了!”二老听到这句话,不作声了,眼睛望着老船夫屋后那个白塔。他似乎想起了过去那个晚上那件旧事,心中十分惆怅。老船夫怯怯的望了年青人一眼,

27、一个微笑在脸上漾开。“二老,我家翠翠说,五月里有天晚上,做了个梦”说时他又望望二老,见二老并不惊讶,也不厌烦,于是又接着说,“她梦得古怪,说在梦中被一个人的歌声浮起来,上悬岩摘了一把虎耳草!”二老把头偏过一旁去作了一个苦笑,心中想到“老头子倒会做作”。这点意思在那个苦笑上,仿佛同样泄露出来,仍然被老船夫看到了,老船夫就说:“二老,你不信吗?”那年青人说:“我怎么不相信?因为我做傻子在那边岩上唱过一晚的歌!”老船夫被一句料想不到的老实话窘住了,口中结结巴巴的说:“这是真的这是假的”“怎么不是真的?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老船夫的做作处,原意只是想把事情弄明白一点,但一起始自己叙述这段事情时

28、,方法上就有了错处,因此反被二老误会了。他这时正想把那夜的情形好好说出来,船已到了岸边。二老一跃上了岸,就想走去。老船夫在船上显得更加忙乱的样子说:“二老,二老,你等等,我有话同你说,你先前不是说到那个你做傻子的事情吗?你并不傻,别人才当真叫你那歌弄成傻相!”那年青人虽站定了,口中却轻轻的说:“得了够了,不要说了。”老船夫说:“二老,我听人说你不要碾子要渡船,这是杨马兵说的,不是真的打算吧?”那年青人说:“要渡船又怎样?”老船夫看看二老的神气,心中忽然高兴起来了,就情不自禁的高声叫着翠翠,要她下溪边来。可是,不知翠翠是故意不从屋里出来,还是到别处去了,许久还不见到翠翠的影子,也不闻这个女孩子的

29、声音。二老等了一会,看看老船夫那副神气,一句话不说,便微笑着,大踏步同一个挑担粉条白糖货物的脚夫走去了。过了碧溪岨小山,两人应沿着一条曲曲折折的竹林走去,那个脚夫这时节开了口:“二老,他问你要碾坊还是要渡船,你当真预备做他的孙女婿,接替他那只渡船吗?”二老笑了,那人又说:“二老,若这件事派给我,我要那座碾坊。一座碾坊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二老说:“我回来时向我爹爹去说,为你向中寨人做媒,让你得到那座碾坊吧。至于我呢,我想弄渡船是很好的。只是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老船夫见二老那么走去了,翠翠还不出来,心中很不快乐。走回家去看看,原来翠翠并不在家。过一会,翠翠提

30、了个篮子从小山后回来了,方知道大清早翠翠已出门掘竹鞭笋去了。摊送二老从川东押物回到了茶峒。时间已近黄昏了,溪面很寂静。翠翠白日中觉睡久了些,觉得有点寂寞,好像听人嘶声喊过渡,就争先走下溪边去。下坎时,见两个人站在码头边,斜阳影里背身看得极分明,正是傩送二老同他家中的长年!翠翠大吃一惊, 同小兽物见到猎人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但那两个在溪边的人,听到脚步响时,一转身,也就看明白这件事情了。翠翠向竹林里跑去,老船夫半天还不下船,这件事从傩送二老看来,前途显然有点不利。虽老船夫言词之间,无一句话不在说明“这事有边”,但那畏畏缩缩的说明,极不得体。二老想起他的哥哥,便把这件事曲解了。他有一点儿

31、愤愤不平,有一点儿气恼,回到家里第三天,中寨有人来探口风,把话问及顺顺,想明白二老的心中是不是还有意接受那座新碾坊。顺顺就转问二老自己意见怎么样。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是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有删改)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B. 老船夫竭力撮合二老和翠翠,但哥哥的死让二老对老船夫心生芥蒂。C. 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二老对自己和翠翠的

32、婚事产生了犹豫。D. 脚夫看到二老对碾坊不感兴趣,想乘虚而入。二老乐得顺水推舟,送个人情。12. 小说中的傩送二老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13. 傩送二老与翠翠的婚事不顺利,你认为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答案】11. D 12. 自强自立,不怕苦。家境很好,但听从父亲教导,六月里顶着烈日去川东办货。不贪财,不慕虚荣,顺从内心的追求。不愿意为一座碾坊答应中寨人的求婚。重感情。对哥哥的死念念不忘。直率爽直。不喜欢老船夫说话吞吞吐吐、畏畏缩缩的样子,回答父亲的话也是直来直去。 13. 出现意外。大老的意外死亡使傩送二老与翠翠的婚事蒙上了阴影, 二老感觉大老的死与翠翠有关。傩送对事

33、情的误判。比如老船夫想叫翠翠出来和二老见面,翠翠碰巧不在家;二老从川东回来坐船,翠翠又因为害羞躲避了;这让二老对翠翠也产生了误会。此外,二老对老船夫也有一系列的误会。老船夫和翠翠的性格。老船夫说话不干脆利落,弄巧成拙;翠翠害羞,躲避二老,使二老产生了误会。五、语言文字运用14.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世界各国 。疫情发生后,我们用中国速度为世界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用中国力量筑牢了控制疫情 的防线,用中国实践为世界抗疫树立了新标杆。中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 的努力将为全人类最终战胜疫情作出巨大贡献。A. 破釜沉舟 蔓延 卓尔

34、不群B 风雨同舟 漫延 卓尔不群C. 风雨同舟 蔓延 卓有成效D. 破釜沉舟 漫延 卓有成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词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患难。联系上句“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该句说的是世界各国共同经历患难,应填“风雨同舟”;第二处,蔓延:指如蔓草滋生,连绵不断

35、,引申为延伸,扩展。漫延: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句中形容疫情扩展,应填“蔓延”;第三处,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卓有成效:有突出的成绩和效果。句中形容努力,应填“卓有成效”。故选C。【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奇瑞焊装车间,记者看到,一台台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焊接、抓取、传递,井井有条。B. 重庆市黔江区桑园面积超过15万余亩,蚕户1.7万余户,产值比去年增加一千多万元。C. 新中国成立七

36、十年来,三湘大地上,英雄模范群星荟萃,一幅志存高远、令人振奋的画卷。D. 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焊接”和“抓取”先后顺序颠倒,可将二者对调。B项,成分赘余,“超过15万余亩”中“超过”“余”语意重复,可删除其一。C项,成分残缺,“英雄模范群星荟萃,一幅志存高远、令人振奋的画卷”谓语动词残缺,可在“一幅”前加“如同”。故选D。16.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顺序合理的一项是( )。原来修练邪派内功的人,功力愈增,危机愈大,到了某一关头, , ,

37、 , ;不过,若能冲破此关,武功便可以有登峰造极的希望。(梁羽生冰河洗剑录52回)成了废人 重则毙命 轻则半身不遂 便要遭逢“走火入魔”之劫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四句话都是描写邪派内功的危害,句是总写,且“便要”是承接前文“到了某一关”,应列第一个空,排除AB。句“半身不遂”与句“成了废人”相呼应。且“重则毙命”,不可能再“成了废人”,不能

38、相接,排除D。故选C。17. 下面是某校的一封家长会邀请函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贵校定于本月29日上午10时在学校报告厅召开家长会,希望您准时聆听校长报告,然后与犬子的任课老师碰头,不得缺席或迟到。【答案】“贵校”改为“本校”;“聆听”改为“听取”;“犬子”改为“您的孩子”;“碰头”改为“交流”;“不得”改为“请勿”。【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是学校向家长发出的邀请函,不能用“贵校”,“贵校”是对别人学校的尊称,可改为“本校”。“聆听”是敬辞,主语只能是说话人自己,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此处说的是家长,可改为“听取”。“犬子”是对自己儿子的谦称。这里

39、是校方称呼家长的孩子(也就是学校的学生),可改为“您的孩子”。“碰头”意为会面,短时间地聚会,为口语,用在邀请函里不够郑重,可改为“交流”。“不得”是不能、不许的意思,用在邀请函中语气过于强硬,可改为“请勿”。六、作文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山上建了一座庙,庙里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每天都有数不清的人沿着一级级石阶走到山顶,在佛像前烧香许愿。久而久之,山路上的石级开始抱怨了:“我说佛像呀,大家都来自同一座大山,凭什么我被人踩来踩去,你却被人供在殿堂,让人磕头膜拜?”佛像问:“你是挨了几刀变成石级的?”石级答道:“四刀。”佛像意味深长地对石级说:“兄弟,我可是挨过千刀万剐的。”读了上

40、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不历磨难怎能成长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急流与阻碍,有的人遇到挑战或浅尝辄止,或逃避甚远,终究止步不前;有的人坚持奋力拼搏,哪怕遍体鳞伤,也定会终有所获。这就是历经磨难的回报,它定让你终有所获。磨难对于人生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受过伤的人定不能承受无情世界给予的一击。诺贝尔的成就是非凡的,他设立的奖项至今仍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对世界的不懈探索。他的成功可谓是艰辛的。火药的研制是危险的,诺贝尔在他一生中辗转迁移了多少次,才有所突破。当时社会与舆论也不信

41、任他,在他奋斗路上铺设了难以计数的障碍。自然更是冷酷地惩罚了这个弱小的探索者,在贪婪的火光中取走了他父亲与弟弟的生命。但诺贝尔仍不放弃,用坚定的信念与顽强的精神造就了闻名的火药。诺贝尔遭受的痛苦远过常人,残缺的身体、破碎的家室、辱人的污蔑都是令人难以承受的。但他选择了坚持,也正是这惊人的坚持,给予了他人类发展史上无人能取的位置。纵观历史,有众多这样的英杰:李时珍尝百草而著纲目、孔子游列国厄而作春秋、孙子受膑足而制兵法这些历史长河中的波澜无不在传达一个声音:磨难造就成功对人如此,对国家、民族亦是如此。一个国家不经受磨练,便无法撞开通向富强的大门;一个民族不遭遇危亡,便无法屹立于世界先进之林。一个

42、古老的传闻是这样描述的:在地中海区域有一个名叫斯巴达的城邦。在这个钢铁般坚固的城邦内,每一个新生男婴都要在野外度过自己的前16年。在一次次猎杀与搏斗后,只有足够强大的男孩才可以返回城邦,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这个考验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如果斯巴达没有这样严酷的古训,温泉口国王卫队以少胜多的神话又怎么会创造呢?屹立于众多城邦中一个力量中心又怎会诞生呢?磨难不仅仅是磨难,更是上天指引国家发展的方向,是走向成功的路标。一株植物在和风细雨中难以持久,唯有干早与狂风的洗礼才能使它茁壮成长。只有磨难与坚忍才能创造最终的辉煌。人生的道路必定会遇到种种磨难,过程有辛酸与绝望,但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正视所

43、有磨难,我们将会拥有与众不同的人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以材料所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本题作文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山路上的石级和佛像的对话,向人们展示生活中的道理。材料最后佛像的回答“佛像意味深长地对石级说:兄弟,我可是挨过千刀万剐的。”揭示了寓言的道理:佛像昔日经受雕琢的痛苦,造就了今日的成就。同样,我们每个人也在用今天的坎坷,为自己的未来塑造着形象。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成才就要经过“千刀万凿”的打磨,看似光

44、鲜亮丽的背后,都是岁月的磨砺。所以,一个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只有经历过“千刀万凿”的打磨,才能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考生可写自己磨难的经历;耳闻目睹的有关磨难的故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对磨难的看法、认识;结合古今中外有关名人磨难的事迹,书写自己的独特体悟;也可写磨难降临时自己是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刻满了磨难,因此可写的内容很多。而怎样认识磨难,如何面对磨难,应是表达的重点。参考立意:(1)不经历风雨,怎能成长?(2)不经历磨难,怎能发展?(3)历经磨难,走向成功。(4)多难方可兴邦。(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6)磨难成就人生。(7)宝剑锋从磨砺出。结构示例:本题可写成议论文。如文章题目

45、“不历磨难,怎能成长”运用反问,掷地有声,观点鲜明;开篇点题,唯有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成长;之后举例论证;接着过渡到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并举例论证,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结尾既回答题目,又是一种照应,再次强调人生唯有历经磨难,方能成就人生。素材积累:1、霍金是一位名扬四海的科学家,但造物弄人,大学时霍金成为了一名残疾人,可霍金并不知难而退,而是迎难而上。霍金虽然考上了牛津大学,但天降横祸使他得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活不过两年半。但是,他相信人定胜天,他并不任凭命运的摆布,他要与病魔作斗争。当病魔向他伸出魔掌时他就与病魔抗争,他坚强不屈的意志,让命运成为他的手下败将。他凭着强毅力和

46、恒心使自己获了新生。虽然他的双腿已经残废,不能说话,只有手指可以活动,但是他的大脑并不愚蠢,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于是他更加拼命读书,他要用行动告诉世人,我并不比别人差,你们能做的事我也能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他成功了,他实了他的理想抱负。不仅成为了一名远近闻名的科学家,还获得了连常人都得不到的成就。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征服了命运,征服了世界,同时也征服了科学界。他被医学界认为是医学史上的奇迹。2、著名的音乐作家贝多芬。贝多芬晚年不幸双耳失聪,还坚持不懈地进行音乐创作,完全依靠自己对音乐世界的理解,造就了著名的音乐篇章,走出了他达到顶峰的道路。这不仅需要一种坚强的毅力,更是他对磨难

47、的一种不同常人的理解。3、汉初著名军事家韩信。韩信年少时,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却刻苦读书,熟读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侯。这位叱咤风云的

48、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4、足坛万人迷贝克汉姆。1998年法国世界杯上,贝克汉姆因踢人被红牌罚下,导致英格兰队以10人对11人,最终在点球大战中负于阿根廷,被淘汰出局,就此止步世界杯的16强。出现这样的结果,小贝自然难辞其咎,他也为自己的不理智举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夜之间,贝克汉姆由天之骄子变成英格兰全民公敌,遭受千夫所指,曾经最爱小贝的家乡的球迷,在球场用愤怒的眼神瞪着他。为了让自己知耻而奋进,小贝把“球迷的愤怒”这张照片放大后,一直悬挂在家里客厅的墙上,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记失败的痛苦,最终被世人称为“足坛万人迷”。【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

49、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