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37931 上传时间:2024-05-28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6.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3页
第73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4页
第74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5页
第75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6页
第76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7页
第77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8页
第78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79页
第79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0页
第80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1页
第81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2页
第82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3页
第83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4页
第84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5页
第85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6页
第86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7页
第87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8页
第88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89页
第89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90页
第90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91页
第91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92页
第92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93页
第93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94页
第94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95页
第95页 / 共96页
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doc_第96页
第96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年高考地理一师一题押题精选考题(撞上高考自学版)撞题点01 等高线的判读高山滑雪中心1撞题点0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罗姆瑟城“太阳日”3撞题点03 大气热力作用及运用比湿5撞题点04 特殊的天气过程沙尘暴6撞题点05 区域气候特征高原体育训练基地8撞题点06 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鹿特丹水广场10撞题点07 河流水文特征山东利津水文站12撞题点08 海水运动鄂霍次克海流冰14撞题点09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16撞题点10 海陆变迁长江口海陆交错地带18撞题点11 河流地貌渭河陇西多级阶地20撞题点1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火灾对植被的影响21撞题点13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山地垂直自

2、然带的分布23撞题点14 海洋资源与人类活动胶州湾渔产25撞题点15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松阳古城山水景观27撞题点16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山地林线的变化29撞题点17 自然灾害及防御霜冻线31撞题点18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我国人口机会窗口33撞题点19 人口迁移的地理意义赞比亚国内人口迁移35撞题点20 城市功能分区旧城区改造37撞题点21 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39撞题点22 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黑龙江黄麻子土豆40撞题点23 地域文化与景观、生活青田稻鱼共生系统42撞题点24 传统产业的发展手工木镟44撞题点25 交通建设与地理环境和若铁路46撞题点26 服务业的区

3、位选择冷链物流企业47撞题点27 循环经济垃圾分类49撞题点28 产业转移的影响电动汽车产业转移51撞题点29 河流治理裁弯取直52撞题点30 传统文化的内涵武威地名54撞题点31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56撞题点32 局地大气环流焚风效应57撞题点33 特殊地理环境金沙江河谷59撞题点34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三清山的演变61撞题点35 水循环及地理意义渭河水文、水系特征63撞题点36 环境变化对植被影响白河凸岸植被差异65撞题点37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喀喇昆仑山冰湖67撞题点38 生物生存环境华西雨屏带69撞题点39 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苹果手机分支供应商分布71撞题点40 区域工业发展

4、中国玩具礼品之都73撞题点41 交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拉多加运河76撞题点42 区域农业发展朗县辣椒产业78撞题点43 中国海外投资海外空调基地80撞题点44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肯尼亚硅藻土82撞题点45 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水冲植树84撞题点46 湿地、湖泊的开发与保护卓乃湖86撞题点47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斯里兰卡小流域治理89撞题点48 中国地理秦长城91撞题点49 (选修3旅游地理)新型旅游方式云冈石窟虚拟游93撞题点50 (选修6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95撞题点01 等高线的判读高山滑雪中心(福建省泉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2022年北京冬奥会组

5、委会选择北京延庆县小海坨山建设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小海坨山主峰海拔2199米。下图示意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分布。据此完成12题。1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四条滑雪道A落差均超过800米B甲道沿山脊分布C乙、丙道位于阴坡D丁道坡度最陡峭2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比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场的市场潜力更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基础设施B地理位置C环境容量D运营成本【答案】1A 2B 【解析】1四条滑雪道的起点位于顶峰(2199米),终点介于12001300间,落差均超过800米,A对;甲道部分线路沿山脊分布,B错;乙、丙道位于阳坡,C错;丁道沿线等高线相对较稀疏,坡度应最缓,D错。故选A。2国家高山滑雪场中心在北京延庆县

6、,与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场相比,北京延庆在地理位置上更靠近一些人口多的大城市,比东北的游客多,潜力更大,B对。在基础设施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可能更完善些,但并非主要因素,A错;从环境容量考虑,黑龙江省地广人稀,环境容量更大,C错;滑雪场位于野外,运营成本的差异不会太大,D错。故选B。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等高线的判读”这道题】该组试题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等相关知识。等高线地形图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载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有时单独成题,有时渗透在相关设问中。单独考查相关知识的试题,如2020年山东卷第7题,2020年浙江卷第17题,2012全国卷

7、第1011题,2011全国卷第68题等。等高线地形图常与人类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营造情境,围绕自然-生态-生产-生活设题,是今年高考不容忽视的考点。【360度撞题】高考试题可能会选取特定区域等高线分布图为信息源,对相关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常见角度如下:(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一般不相交,重叠为陡崖;疏缓密陡;凸低为高,凸高为低。(2)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算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可按此公式(n-1)dH(n+1)d进行,其中n表示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相对高度。陡崖的计算也是如此,只是等高线重叠。 (3)等高线基本特征的应用判断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

8、河谷,河流流速大,陡崖处有时形成瀑布;河流的流量还与流域面积和降水量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选择工程“点”:确定水库与坝址的位置,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盆地中,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区;坝址应选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最窄处,还应避开地质断裂地带,并要依据坝高考虑移民、生态环境等。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宜选在海水较深且避风的港湾,避开含沙量较大的河流,以免造成泥沙淤积。确定航空港的位置,应建在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即地形平坦开阔、坡度适当、易排水的地方;地质条件好;注意盛行风向且与城市保持适当的距离。选择工程“线”:确定公路、铁路线,一般情况下要利用地

9、形、地势,选择坡度较缓、线路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尽量少占农田、少建桥梁,尽量避开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冻土区。确定引水线路,尽可能短,尽可能利用湖沼,尽量避开山脊,并利用地势使其自流。输油、输气管道,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选择工程“面”:农业区,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大小,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布局农、林、牧、渔等农业区;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山区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工业区、居民区: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稀疏的平坦开阔处。【考前建议】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梳理相关内容的考查方向、命题趋势及答题技巧;弄清不同生产方式对地形条件的要

10、求。考前适当做一些针对性练习,积累解题经验,提高答题效率。撞题点02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罗姆瑟城“太阳日”(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质量监测)一位旅行者游记中写道:在1月21日的11点45分,天边出现一道金色的光芒,太阳又重新露面了,但它仅仅只能停留4分钟,非常准确,特罗姆瑟城(6938N,1857E)将这一天命名为“太阳日”。据此完成12题。11月21日该旅行者看到太阳的方位近似A正东B正南C正西D正北2距离上一次特罗姆瑟城的人们看到太阳,间隔的日数大约是A21天B29天C42天D58天【答案】1B 2D【解析】11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特罗姆瑟城地处北半球高

11、纬地区,昼极短、夜极长,太阳仅出现4分钟,即上午两分钟,下午两分钟,旅行者看到太阳的方位应近似正南,且太阳高度极低。故选B。2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该日是北半球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前与离开南回归线后,相同的时间间隔,(若太阳直射点移动速度相同)北半球同一地点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相同。1月21日位于冬至日后30天,该日应与冬至日前30天的昼夜情况相似,因而特罗姆瑟城人们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应在60天左右。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道题】该组试题以“特定地点昼夜分布状况”为背景进行命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核心内容。地球运

12、动的地理意义在近年来高考题中经常出现,如2018全国卷第10题,2018全国卷第6题,2017全国卷第5题,2017全国卷第1011题,2015全国卷第8题等。该考点常以难题的形式出现,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体现高考选拔功能,今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机率很大。【360度撞题】高考试题可能会以太阳辐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入手,对相关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常见角度如下:(1)遮阳棚安装与纬度的关系遮阳棚顶端与地平线的夹角和太阳高度角互余。即同一地点夹角越小,太阳高度角越大;早晨夹角大(遮阳棚倾斜幅度大),正午夹角最小;不同纬度,低纬度一般情况下太阳高度角大,遮阳棚倾斜角度小;高纬度太阳高度角小,倾斜角

13、度大。(2)影长与楼间距的关系tan(90-23.26-当地纬度)=楼高楼间距其中高度角为冬至日正午的太阳角度,当我们保证了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一楼都能照到太阳以后,其他日子太阳就必定会照到一楼。(3)公交车座位的选择春秋分,太阳日出东方,日落西方,6:0018:00;夏至日,太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6点前18点后;冬至日,太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6点后18点前;座位偏向太阳方位的一侧,遭受的日晒时间长。(4)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是以地球球心为圆心的大圆,它将地球平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为零;晨昏线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度数等于太阳直

14、射点所在的纬度数,晨昏线与赤道的夹角度数等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度数;晨昏线只有在二至日时才与极圈相切,只有在二分日时才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的移动与地球自转速度相同、方向相反。(5)昼夜长短的计算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计算:昼(夜)=昼(夜)弧度数/15。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分成相等的两份。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夜长=(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考前建议】掌握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平时复习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多提问、多思考。平时做题时,注意关注此类

15、习题,多加练习,熟能生巧。撞题点03 大气热力作用及运用比湿(福建省厦门市2021届第二次质检)比湿是指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由于绿洲与沙漠间存在局地热力环流,绿洲上空的比湿常受沙漠上层干空气入侵的影响。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绿洲(季节性耕作灌区)边缘区某月比湿(%)随高度的日变化。据此完成12题。1据图可知,该地A1416时,垂直温差小,对流强B1416时,垂直温差大,对流强C2022时,垂直温差小,对流弱D2022时,垂直温差大,对流弱2图示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夏季晴天B冬季晴天C夏季阴雨天D冬季阴雨天【答案】1D 2A 【解析】1绿洲上空的比湿常受沙漠上层干空气入侵的影

16、响,图示区域位于绿洲边缘。1416时,该地地表上空比湿相对于周边地区较低,可推测此时段空气干燥,说明受沙漠上层干空气入侵影响较大,大气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流不旺盛,A、B错;2022时,该地地表上空比湿相对于周边地区较高,可推测此时段空气湿润,北京时间2022时,西北地区该时段已日落,地面降温快,形成逆温,不利于水汽散失,对流弱,该时段随高度上升比湿变化大,说明垂直温差大,D对、C错。故选D。2从图中看,该区域比湿数值较小,可排除雨天,C、D错;冬季绿洲上空难以受到干热空气的影响,干湿现象的昼夜变化不会太大,B错、A对。故选A。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比湿”这道题】该组试题以“比湿”的分布

17、状况为背景,考查局地热力环流。局地热力环流在近年来高考题中考查次数较多,如2020全国卷第68题,2019全国卷第6、8题等。热力环流原理能解释众多的自然现象,并可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今年考查的机率依然很大。【360度撞题】高考试题可能会以新概念、新材料的形式,对相关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常见角度如下:(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气温升高全球变暖。(2)分析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现象。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增强大气逆辐射;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增强大气逆辐射;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

18、蒸发,还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四川盆地: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阴雨天气多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能缺乏。(4)热力环流原理: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5)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山谷风:在山谷和盆地,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19、。城市风环流的方向不随时间而变化,因为市区的气温总是高于郊区。(6)热力环流与城市规划: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地带距离之外。【考前建议】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题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回忆相关该原理的表述及涉及的主要环节;然后依据设问指向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按照设问要求确定答案。复习中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的成因和表现,考前需适当做些针对性训练,熟悉解题思路。撞题点04 特殊的天气过程沙尘暴(福建省福州市2021年高三一模)内蒙古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2019 年某日遭遇近10年最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下图示意阿拉善盟拐子湖气象站(4122

20、N,10222E,海拔960米)该日近地面气象要素变化。据此完成13题。1图中曲线A代表极大风速B代表能见度C代表气温D代表气压2沙尘暴最强的时段为A814时B1420时C1824时D2224时3推测该次沙尘暴发生的月份是A1月B3月C8月D11月【答案】1C 2B 3B【解析】1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弄清沙尘暴天气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气温、气压、风速、能见度的变化趋势,通过排除法确定答案。沙尘暴发生时,由于携带大量沙粒,能见度最低,发生前和发生后,能见度高,由此可判断曲线和中至少有一条曲线代表能见度,而选项中A和D都不是,代表能见度,依据排除法可确定为气温曲线,C对。另一种确定方法是,沙尘暴是

21、冷空气活动形成的,沙尘暴天气发生后,气温明显降低,气压升高,曲线和至少有一条曲线代表气温,和至少有一条曲线代表气压,由此可排除A、B项;由于这是一场强沙尘暴天气,过境后气压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不是缓慢的,由此可排除D项(为气压,为能见度,为最大风速,为气温)。故选C。2沙尘暴最强的时段应为风速最强劲的时段,依据上题分析结果,1420时风力强劲。故选B。3内蒙古阿拉善盟纬度较高,结合气温变化幅度可知,不可能出现在冬季和夏季,A、C、D错;大风可携带大量沙尘,最可能出现地表覆盖较差的春季,B对。故选B。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沙尘暴”这道题】该组试题以“沙尘暴天气发生过程的气象要素变化”为背

22、景,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状况相关知识。天气系统在近年来高考题中考查次数较多,如2019全国卷6、8题,2018全国卷第37题,2018全国卷第37题,2015全国卷第4、5题等。特殊的天气过程体现相关知识的核心考点,常以难题出现,有可能成为今年考试的热点。【360度撞题】高考中对特殊天气的考查常以统计资料为素材,综合主干知识、关键能力设题,复习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命题角度。(1)冷锋、暖锋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特点冷锋过境时,常常出现阴天,刮风、降雨(雪)、降温等天气现象。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的位置,气温下降,湿度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时,常常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在

23、暖气团控制下,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气压降低,天气转晴。(2)锋面气旋锋面的位置判读: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M、N线。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西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东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N锋)。锋面移动方向: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处为偏北风,处为偏南风,处为偏南风。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受暖锋N控制的地区,如处附近易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连续性降水天气;受冷锋M控制的地区,如处附近易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3)台风、沙尘暴、暴雨、干旱、寒潮的成因、危害

24、和防御措施【考前建议】理清与天气相关的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弄清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培养读图能力,养成读图习惯;后期应多做典型题,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撞题点05 区域气候特征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广东省2021年高考地理预测猜题卷)陕西省宁陕县在秦岭南麓建设了一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每年吸引大批运动员常驻训练。为保护当地水环境,该基地配有高质量的“引水排水”工程(如图)。据此完成12题。1高原训练基地可吸引大批运动员入驻,主要是其可以提供A充足的光热B优良的水源C稀薄的空气D起伏的地形2关于“引水排水”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形集水沟主要收集高山冰川融

25、水B蓄水池在冬季向泄水管道分流较多C甲地适合建设小水电站向营区供电D湿地对训练营的污水具有净化作用【答案】1C 2D 【解析】1该地海拔较高,热量不足,A错;该地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对肺活量的考验非常大,而运动员需要具备很大的肺活量,在高山及高原一类的地方进行长时间的训练,有助于帮助他们突破体能极限,达到另一个高度,C对;优良的水源、起伏的地形可提高运动员的体质,但与突破体能极限关系不大,B、D错。故选C。2该地海拔2000多米,几乎没有冰川融水,环形集水沟主要收集雨水和季节性冰雪融水,A错;该地夏季为雨季,蓄水池在夏季向泄水管道分流较多,B错;甲地为输水管道终点,几乎没有富余水量,且靠近训练

26、营区,地势起伏不大,不适合建设小水电站,C错;湿地具有净化作用,可以净化训练营的污水,D对。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高原体育训练基地”这道题】该组试题以“秦岭南麓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为背景,考查局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基地主要设施建设等知识。气候特征在近年来高考题中考查次数较多,如2018全国卷第11题,2017全国卷78题,2019全国卷第36(2)题等。气候也是一种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深远,独特的气候特征具有独特的用途,备考中应加以关注。【360度撞题】对区域气候特征的考查,高考中极有可能会选取微观区域作为突破口,主要围绕影响气候的因素进行命题。(1)高原山地局

27、部地区主要从地形、地势角度命题。高原由于地势的影响,形成了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的分布特点;形成气压低、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盆地由于中心地势低,周围高,形成了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的分布特点;形成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弱、昼夜温差小的特点。高大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垂直气候差异显著。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分布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的特点。(2)沿海局部地区主要从海陆位置角度命题。大陆沿岸地带,风向和洋流性质的差异,决定了降水量的多少。(3)岛屿局部地区主要从气压带、风带角度命题。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

28、气流上升区,降水多;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的下沉区,降水少;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4)山地局部地区主要从坡向角度命题。阳坡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阴坡太阳辐射弱,光照较弱;迎风坡降水充足,背风坡降水稀少。(5)气候过渡地带局部地区主要从降水、气温的角度命题。随纬度演变,气温有变化;随海陆位置演变,降水有变化。【考前建议】“气候问题”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气候问题”的考查方式多种多样。但只要能把握住形成气候的制约因素,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规律及不

29、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则无论考查方式怎样变化,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撞题点06 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鹿特丹水广场(湖南省2021届高三六校联考)鹿特丹是“低地之国”荷兰最大的港口城市,尽管拥有较发达的排水系统,但还是无法有效疏解暴雨形成的地表水,经常形成内涝,有人建议用“水广场”的方式治水。水广场由几个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相连,平时可供人们休闲娱乐。下图为“水广场”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鹿特丹经常形成内涝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地势低平B降水集中C设施落后D海水倒灌2修建“水广场”的主要目的是A排泄地表水B增加地表水下渗C防止街道积水D休闲娱

30、乐【答案】1A 2C【解析】1鹿特丹位于荷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B错;该城市拥有较发达的排水系统,C错;根据题意,内涝是暴雨后形成的地表水,由于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导致,A对;并非海水倒灌所致,D错。故选A。2“水广场”由几个形状、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的水池组成,水池间有渠道相连,下雨后水会汇集到水池中,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城市内涝,平时可供人们娱乐,C对、D错;“水广场”可排泄地表水,也会增加地表水下渗,但不是主要目的,A、B错。故选C。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鹿特丹水广场”这道题】该组试题以“鹿特丹水广场”为背景,考查人类对水循环原理的运用等主干知识。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是近年高

31、考高频考点之一,如2020全国卷第78题,2020天津卷第2题,2018全国卷第8题,2017全国卷第68题,2016全国卷第79题,2015全国卷第13题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水循环原理”的利用普遍而深刻,预计今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以蕴含水循环原理的生活画面切入,突出考查水循环原理对人类活动影响或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可能性很大。【360度撞题】高考中对水循环的考查常以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情境,综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设题,复习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命题角度。(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影响因素水循环包括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环节。受区域所在地理位置的

32、影响,各环节往往都具有季节变化,其变化特点主要围绕天气特点、气候特点去分析。影响蒸发的因素:气温、风速、光照、空气湿度、下垫面状况。影响下渗的因素:气象条件降水强度小,降水历时长;地形条件地面平坦,坡度小;土壤条件土质疏松,土壤孔隙大且多;植被条件地面植被多,草类茂盛。(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影响环节人类活动内容地表径流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地下径流抽取地下水(使地下径流减少)城市地铁建设(破坏渗漏区的地质构造、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局地大气降水人工降水蒸发和蒸腾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减少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增加下渗)(3)水循环的地

33、理意义促进水资源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气候;塑造地表形态。(4)应对缺水措施: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管理;净化污水、净化海水等。【考前建议】以真实生活场景切入考查水循环基本规律及原理已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应对这种类型的试题,首先在于平时对相关知识点的积累、理解及领悟,要有意识地尝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建立关联;其次在于临场的答题技巧,在解答此类问题时,要细心品味素材中所呈现的地理现象,调动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依据相关规律原理及生活中的常识梳理正确答案。撞题点07 河流水文特征山东利津水文站(福建省厦门市20202021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检)山东省利

34、津水文站是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水文监测站。下图示意19762018年利津水文站月径流量(a)及输沙量(b)变化。据此完成13题。1利津水文站可以监测到黄河A最大径流量B雨水补给量C最大输沙量D入海径流量2与19762001年相比,20022018年径流量峰值提前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B水利工程的调蓄C夏季风登陆时间提前D人类引水量增大3黄河入海输沙量的变化可能导致黄河三角洲地区A湿地面积扩大B造陆面积减小C土壤肥力提高D淤积季节变化增大【答案】1D 2B 3B【解析】1利津水文站是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水文监测站,接近黄河入海口,因此可以监测到黄河入海径流量,D对。黄河流域面积广

35、大,沿途有众多泄洪工程,最大径流量不会出现在入海口附近,A错;雨水补给量各河段不尽相同,单一水文站,无法监测到整个水系的雨水补给量,B错;黄河经过黄土高原时,含沙量增加,河流经过黄土高原后,有众多拦沙工程,最大输沙量也不会出现在入海口附近,C错。故选D。2依据图示信息,19762001年径流量峰值出现在8月,20022018年提前到7月,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会使峰值推迟,A错;中上游水利工程为了给汛期预留出库容往往要提前放水,B对;夏季风虽有年际变化,但两个时段持续的时间都很长,平均考虑两个时段不会有太大差异,C错;人类引水会改变洪峰流量,但改变量不会太大,且引水量的时间也不会有太大差异,D错

36、。故选B。3从图中看,20022018年黄河输沙量大幅减少,河口三角洲面积可能减小,B对。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小,导致湿地面积减小,A错;入海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C错;入海泥沙量的季节变化减小,淤积季节变化减小,D错。故选B。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河流水文特征及其成因”这道题】该组试题以“水文监测站的统计资料”为背景,考查局地河段水文特征及成因等主干知识。河流水文特征是近年高考试题的常考点,如2012全国卷第45题,2015全国卷第911题,2019全国卷第37(1)(2)题等。河流是最常见的地理事象,不同区域的河流、同一河流的不同河段,不同时段,不同季节,河流的水文特征也不尽相同,依托

37、河流可营造出千变万化的新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而今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极大。【360度撞题】高考试题可能会选取特定河段水文特征的统计资料,对水源补给、水文特征等这些知识点进行考查,常见角度如下:(1)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可参照下图所展示的关联。(2)河流的水文特征的描述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可参照下图所展示的关联。(3)河流水文特征的季节变化特点【考前建议】重点复习河流水文特征的相关知识,弄清影响河流流量、流速、含沙量、含沙量季节变化的因素。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一般分析思路,并运用这种解题思路解答实际问题,积累解题经验。撞题点08

38、 海水运动鄂霍次克海流冰(2021年河北省高考仿真预测卷五)鄂霍次克海最著名的景观是海面上的浮冰,会随海水流动,又称为流冰。下图为该海域冬季海冰分布边界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影响该海域流冰大致自西北向东南推进的主要因素有太阳活动 季风 洋流 海岸线ABCD2图中纹别观赏流冰的最佳月份是A11月B12月C2月D3月【答案】1C 2C【解析】1依据图示信息,从12月20日至1月20日再至2月20日,流冰边界从西北向东南推进,在流冰向东南推进的时段,正值该区域盛行西北季风,风向与流冰移动方向一致,对;结冰现象与太阳高度相关,与太阳活动无关,错;该海域受极地东风的影响,有来自高纬度的沿岸寒

39、流,对;流冰的移动方向未受海岸线的制约,错。故选C。2纹别地处北海道岛的北部,1月20日的流冰界线位于该地北部,2月20日的边界移至该地东部,因而1月底至2月中旬这段时间是纹别观赏流冰的最佳时间。故选C。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鄂霍次克海流冰”这道题】该组试题以“鄂霍次克海流冰边界”为背景,考查海水流动特征。海水运动特征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偶有涉及,如2016江苏卷第23题,2014上海卷第32等。海水运动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依托海水运动设置情境,同样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今年高考中不排除考查的可能性。【360度撞题】高考试题可能会选取小尺度海域,以等温线或特色景观为背景,对

40、洋流、海洋动物的生长习性等进行考查,常见角度如下:(1)洋流的分布规律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域,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的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4060海域,形成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域,形成季风洋流。(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大陆沿岸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离岸风影响的上升流处,海水受到扰动,营养物质丰富,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常出现大渔场。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对航海业的影响:顺流加速,逆流减速;寒流流经区、寒暖流交汇处,常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中高纬海区,洋流携带冰山,

41、对航运不利。(3)海洋动物的分布和迁徙生存环境:浅海大陆架,光照充足,水温适宜,溶解氧丰富。饵料:寒暖流交汇、冷海水上泛、入海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殖,饵料丰富。栖息地:滩涂、岛屿、海湾、珊瑚礁、人造鱼礁等。迁徙方向:与海水流动方向、流冰、风向、沿途饵料丰富程度相关。【考前建议】在全国卷中该考点涉及较少,如果考查该考点,难度不会太大。复习中要重视回归教材,建立以洋流知识为主题的知识体系;重视近年地方高考试题对该考点的考查方式,重视经典试题的使用、深化和回味,整理以经典试题为母题的变式题库,提高应变能力。撞题点09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山东省枣庄市2021届高三二模)油气聚

42、集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构造中积聚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下图示意某油气藏附近地质构造剖面,其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且为生油岩(指富含有机质、大量生成油气与排出油气的岩石),生油岩上覆砂岩和砾岩。据此完成12题。1最可能成为油气藏的地点是A、B、C、D、2该地A阴影部分地层相对两侧左降右升B大致为背斜地质构造C甲处岩体可能是花岗岩D辉绿岩形成早于生油岩【答案】1D 2A【解析】1油气藏的形成需具备生油层、储油层、盖层、圈闭层、运移层、保存层等条件。依据背景信息,图中各岩层均为生油层,但对于地而言,缺少盖层(致密的岩层)和圈闭层(断层及背斜构造等构成的较为密闭的地质结构),不利于油气汇集,A错;地埋藏虽深,

43、但缺少圈闭层,B错;地埋藏深,处于圈闭层中,但油气资源比重较轻,会运移指盖层顶部位置,不会在深层集聚,C错;、处于盖层下部,圈闭层中,D对。故选D。2阴影部分位于两条断层之间,根据两岩体的位移,可推知左侧岩体上升,右侧下降,即阴影所示的岩块相对于两侧左降右升,A对;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属于向斜构造,B错;甲处岩体出现在岩浆岩附近,受岩浆高温影响,应形成变质岩,C错;辉绿岩的形成晚于岩层,D错。故选A。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这道题】该组试题以某地地质构造图为背景,考查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地质构造类型等。地质构造的判读也是近年的常考点,如2020全国卷第78题,2018全

44、国卷第68题等。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但由于地质构造多隐于地下,不易发现,内容抽象。用抽象知识解答现实问题,更能体现思维能力的考查,因而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对该考点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地质剖面图的形式呈现,常见角度如下:(1)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背斜岩层形态上一般是向上凸出,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常形成山岭;按岩层的新老关系,核心部分较老,两翼较新。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岩层形态上一般是向下弯曲,常形成谷地;按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变成山岭。断层是指岩层沿断裂面的相对位移,断

45、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2)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背斜岩层封闭,易于储油、气;背斜顶部岩石破碎,采石容易。向斜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是重要的地下水储藏区。断层常发育河谷、湖泊、泉。(3)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断层是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4)地质构造与地貌背斜未被侵蚀,常形成山岭,被侵蚀常形成谷地;向斜未被侵蚀常形成谷地或盆地,被堆积后常形成山岭。(5)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考前建议】掌握与地质构造相关的主干知识,并依据常考点构建知识网络;掌握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46、技巧;考前适当做些分类练习,提高答题速度。撞题点10 海陆变迁长江口海陆交错地带(山东省济南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陆海相互作用下形成海岸地貌,在我国沿海地区分布十分广泛。河口海岸地处陆海交界的过渡地带,是陆海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地带。三万年前至今长江口位置海岸线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图)。据此完成13题。1图中太湖形成于大约距今A3万年前B80007000年前C70006000年前D4000年前2图中海岸线位置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人类活动B潮汐C河流D地转偏向力3在图中任一海岸线位置稳定时期,海岸线处A以冲为主B以淤为主C冲淤交替D冲淤平衡【答案】1C 2C 3D 【解析】1长江口海岸地貌地处海陆

47、交错地带,从图中看海岸一直向海洋一侧延伸,依据不同年代海岸线的位置,80007000年前,太湖形成了一部分,尚未完全形成,B错;而4000年前的海岸线,太湖早已形成,可推测太湖形成于70006000年前,C对、D错;3万年前,海岸线尚未延伸至太湖,A错。故选C。2图中海岸线位置整体向海洋延伸,可推测以河流的沉积作用为主,C对。在漫长的年代中,该区域的人口密度不会太大,海岸线的变化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A错;潮汐作用也是海岸线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并非主导因素,B错;地转偏向力影响沉积方向,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河水的运动,因而不是主导因素,是影响因素,D错。故选C。3海岸线是河流沉积与海水顶托作用共同

48、作用的结果,当其稳定时,说明两种作用相对平衡。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长江口海陆交错地带”这道题】该组试题以长江口海陆交错地带的演变为背景,考查海陆交错地带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等。该考点近年呈不断增温趋势,如2018全国卷第5题,2016全国卷第79题,2016北京卷第4题等。海陆交错地带是位于海洋和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这里地貌的形成、发展和演化,受大陆水体、海洋水体及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较高,因而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对该考点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海岸线的变迁为背景,常见角度如下:(1)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因素来自海洋水体的影响,主要有波浪作用、潮

49、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在沿岸流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潮汐是在太阳和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常形成淤泥质海滩;在呈喇叭形的海湾,潮水猛烈壮观,常形成平原、沙坎等地貌组合。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也会形成特殊的海岸地貌,如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来自大陆水体的影响,主要通过径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塑造海岸交互地带的地貌,如河口三角洲。来自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通过人类的活动方式

50、和强度改变海岸的沉积和侵蚀平衡,或通过更为直接的方式改变海岸线形态等,如填海造陆。(2)海岸线的进退海岸线的进退受陆地水体和海洋水体的共同影响,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时,既要关注海平面变化而引起的波浪、潮汐、洋流等因素的侵蚀强度,又要考虑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情况。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侵蚀作用强河口三角洲淤积严重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或海平面降低洋流顶托作用减弱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减弱河流侵蚀作用弱河口三角洲淤积不明显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或海平面上升洋流顶托作用增强海岸线向陆地推进)。【考前建议】解答这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读图;平时做题时,要注意归纳此类问题的解答方法,掌握相关试题的

51、解题技巧。撞题点11 河流地貌渭河陇西多级阶地(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河流阶地是因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是渭河陇西段七级河流阶地分布图(T1T7为阶地)。读图完成12题。1下列不属于渭河河流阶地形成原因的是A冰川侵蚀B地壳运动C气候变化D人类活动2有关渭河河流阶地叙述正确的是A南北侧阶地对称分布BT7阶地形成时间最晚CT1阶地是聚落主要分布区D各级阶地都分布深厚黄土【答案】1A 2C【解析】1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由于下切侵蚀的作用不同

52、,阶地的成因也不相同。渭河地处中纬度地区,地势低,难以受到冰川侵蚀的影响。故选A。2由于河流一侧侵蚀一侧堆积,南北两侧阶地分布不会出现对称形态,A错;河流阶地中,越高的阶地形成时间越早,由图可知,T7所处位置较高,故形成年代较早,B错;渭河陇西段位于黄土高原,聚落主要分布在黄土台地及河谷地区,T1位于河谷处,C对;该地地处黄土高原,阶地上分布着不同厚度的黄土层,不同年代形成的河流阶地厚度不均,D错。故选C。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渭河陇西多级阶地”这道题】该组试题以渭河陇西多级阶地的变化为素材,考查河流等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形态特征。该考点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如2020山东卷第12题,2

53、019全国卷第911题,2019全国卷第910题,2019全国卷第37题,2015全国卷第10题等。外力作用与地貌类试题,往往构图简单,却隐含着丰富的地理道理,通过设问角度的转换,重点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较高,因而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高考试题对该考点的考查通常以“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地表形态图”为背景,多围绕地貌形成因素、各层地质剖面形成顺序、变化趋势、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角度设题。(1)外力侵蚀与地貌重点关注流水侵蚀地貌(谷底地貌、坡面地貌)和海水侵蚀地貌(海蚀崖)。(2)外力沉积与地貌重点关注流

54、水堆积地貌(冲积扇、洪积扇)和海水堆积地貌(沙滩)。(3)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主要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岩石的转化,外力作用形式、特点和方式。【考前建议】复习中要重视回归教材,建立以课本知识为主题的知识体系;重视经典试题的使用、深化和回味,整理以经典试题为母题的变式题库;重视地理思维过程,寻找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规律间的结合点。撞题点1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火灾对植被的影响(东北三省三校2021届高三4月第二次联考)我国东北某针叶林区火灾发生后数年内发现:针叶林区被大面积烧毁的同时,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等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及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据此完成13题。1该针

55、叶林区火灾发生的月份最可能是A2月B5月C7月D9月2推测火灾发生后初期,林下优势植被可能是A针叶林B灌木C草本植物D苔藓地衣3森林火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其肥力烧死害虫,减少林区的病虫害提高地温,延长植物生长周期促进物种更新,维护生态平衡ABCD【答案】1B 2B 3C 【解析】1东北地区5月份,降水偏少,积雪接近完全融化,温度升高,蒸发旺盛,气候比较干旱,风力较大,易发生火灾,B对。2月份气温偏低,地表被积雪覆盖,不易起火,A错;7月份东北地区正值雨季,气候湿润,不易发生火灾,C错;9月份林木生长旺盛,生物水含量充足,也不易发生火灾,D错。故选B。2解答该题的关键

56、词是“初期”“林下”。灌木根深,易吸收地下水,火灾发生后初期,更易扎根,成为林下优势植被,B对。针叶林不属于林下植被,A错;草本植物根浅,苔藓地衣无根,火灾发生后初期都不易扎根,C、D错。故选B。3森林火灾烧毁树木等植物,产生的灰烬增加了土壤的无机质,错;森林火灾会烧死昆虫及虫卵,减轻林区的病虫害,对;森林火灾使地表增温是暂时性的,热量的改变会缩短植物的生长周期,错;火灾使原有的森林几乎焚烧殆尽,新植被的出现,促进了物种更新,对。故选C。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火灾对植被的影响”这道题】该组试题以东北林区火灾后的植被变化为背景,考查火灾发生的时间、植被变化特点及火灾带来的影响等知识。植被的

57、变化及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高考常考点之一,如2020全国卷第911题,2020全国卷第911题,2019全国卷第37题,2020山东卷第13、14题,2017全国卷第68题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理独特的思维方法,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对该考点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生态脆弱区”为素材,常见角度如下:(1)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如青藏高原的隆升而导致的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演化。(2)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多气温升高气候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等。(3)区域出现的环境问题(或可预见的

58、问题)如黄土高原最易出现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降水集中、地表覆盖率差、人类活动强度大等。(4)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人类在协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考前建议】近几年,

59、高考试题对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及其应用的考查越来越频繁,考查的角度也在不断翻新。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题时,首先要弄清楚问题情境中自然环境由哪些最基本的要素组成;其次了解各个要素的特征及其对整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后依据设问筛选正确答案。因而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要深透理解整体性原理的内涵,掌握整体性原理所体现的“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分析方法;其次尝试将整体性原理嫁接到不同的“生态脆弱区”。撞题点13 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托木尔峰属天山山脉中天山区,海拔7443.8米,是吉尔吉斯斯坦的最高峰。下图示意托木尔峰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1

60、3题。1该山地Q坡最可能是A缓坡B陡坡C背风坡D迎风坡2高山寒冷垫状植被、地衣带分布上限P坡高于Q坡,说明P坡A热量条件较好B水分条件较好C土壤发育较好D光照条件较好3托木尔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其主要原因是A生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B气候冷干、地势起伏大C干热河谷发育,风力侵蚀强D海拔高,雨水冲蚀力大【答案】1D 2A 3B【解析】1与P坡相比,Q坡较低海拔处荒漠带范围较小,较高海拔处出现森林带,说明Q坡比P坡水分更充足,最可能位于迎风坡,D对、C错;两坡相比,各自然带所占宽度,相差不大,坡度没有明显差异,A、B错。故选D。2高山寒冷垫状植被、地衣带是该山分布海拔最高的自然带,主要受热量条件的

61、制约,对热量条件反应较为敏感,P坡上限高说明该坡热量条件较好,A对;寒冷环境下的植被对水分条件要求不高,B错;该植被分布于4000米附近高海拔处,由于热量条件差,土壤发育较差,C错;高山寒冷垫状植被、地衣为喜阴植物,光照条件影响小,D错。故选A。3生物种类少,群落结构单一是生态环境脆弱的结果,不是原因,A错;气候冷干,导致植被发育困难,地势起伏大,导致水土难以保持,B对;依据图文信息可知,无明显干热河谷发育,且河谷地带风力侵蚀并不强,C错;该山海拔高,雨水较少,冲蚀力不大,D错。故选B。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这道题】试题以“托木尔峰自然带的垂直变化”为背景,考查自然

62、带与山地坡向、山地自然环境特征等知识。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是历年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之一,如2020全国卷911题,2020江苏卷13、14题,2018江苏卷第10题,2017全国卷1、3题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关联的地理要素较多,能体现对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预计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对该考点的考查以“小尺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呈现背景的可能性很大,常见角度如下:(1)垂直自然带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是海拔,分异基础是水热条件;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与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山麓的自然带(基带)与当地自然带一致;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高

63、度、山顶山麓之间的相对高度等因素影响;同一自然带在阳坡海拔较高、阴坡较低。(2)植被的作用植被既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作为物质资源,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食用价值(如粮食作物、果树等)、原料价值(如纤维作物、糖料作物等)、观赏价值(如花卉)及文化价值(如园林、珍稀树种)等方面;作为环境资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实现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加速土壤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除尘降噪及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其中植被的环保价值更为突出。植被的环保价值因地而异,在山区,植被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减弱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在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降低风速

64、,降低风力搬运作用,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在城区,植被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植被叶片的吸附作用、光合作用,吸烟滞尘、美化环境。(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密切相关并不完全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等。【考前建议】对自然带的考查,从命题形式看,多与其他考点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单独成题的几率较少;从命题角度看,多围绕植被或自然带类型的判断和推测设题,而对于自然带

65、的分异规律,考查的几率较小。重点复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相关知识,尤其是小尺度山地垂直自然带。因而在平时的学习中,重点掌握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透彻理解自然带分异规律的内涵。撞题点14 海洋资源与人类活动胶州湾渔产(2021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胶州湾为典型半封闭浅海湾(图1),鱼类资源丰富。图2示意该海域鱼类适温性组成及季节变化。据此完成13题。1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丰富,其形成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海域面积 海岸类型 入海径流 沿岸洋流ABCD2暖水种鱼类数量季节变化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气压B水温C风向D湿度3若过度捕捞暖温种鱼类,将会使胶州湾鱼类A多样性下降,优势种改

66、变B多样性下降,优势种不变C多样性增加,优势种改变D多样性增加,优势种不变【答案】1B 2B 3A【解析】1依据图1所示信息,胶州湾跨越半个纬度,海域面积较大,因此有利于多种鱼类的生存,对;海岸类型与鱼的种类多少关系不大,错;从图1看胶州湾入海径流多,营养物质丰富,利于多种鱼类生长繁殖,对;胶州湾为半封闭海湾,沿岸洋流对其影响不大,错。故选B。2据图2可知,暖水种鱼类在气温、水温较高的夏季较为丰富,而在水温较低的春、秋、冬季相对较少,因此暖水种鱼类受到水温的影响较大,B对;与气压、风向、湿度关系不大,A、C、D错。故选B。3据图2可知,暖温种鱼类四季分布数量均较多,是当地的优势种,若过度捕捞暖

67、温种鱼类,将会使胶州湾鱼类多样性下降,C、D错;大量捕捞优势种,会使优势种改变,A对、B错。故选A。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胶州湾渔产”这道题】试题以“胶州湾的轮廓、渔产类型及变化”为背景,考查渔产丰富的环境条件、鱼类数量变化的制约因素及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等知识。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如2018海南卷第2、3题,2015全国卷79题,2014全国卷第1、2题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能源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尤为突出,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对“海洋资源与人类活动”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特色海洋

68、资源(能源)为素材,常见命题角度有:(1)影响海洋生物资源丰歉程度的因素空间因素海洋生物的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空间,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海洋生物资源数量的多少;饵料因素光热条件、水温、水质、天敌的数量、河流注入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上升补偿流、温带海区冬季海水上泛等;人类活动因素饮食偏好、市场需求、捕捞强度等。(2)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主要围绕海洋矿产资源分布海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开发过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及开发过程中需应对的主要问题设题。(3)能源的开源与节流的意义采取多元化战略,拓宽能源进口渠道;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增加能源产量;

69、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加大对替代性能源或新能源的开发力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大技术革新,降低能耗;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适当限制耗能大的产业发展。【考前建议】解答此类考点的试题,关键在于理解自然资源的性质、弄清自然资源的类型。平时做题时,要注意归纳不同类型、不同性质自然资源的命题角度,掌握相关试题的解题技巧。撞题点15 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松阳古城山水景观(2021届“江南十校”一模联考)山水基底格局是指古城所在区域的天然地形、水系特征的空间格局,是中国古代城市风景体系营建的重要基础。下图为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古城所在区域地形、水系略图。通过适度的人

70、工干预自然水系统,松阳古城实现了“山水城景”的一体化融合。据此完成12题。1松阳古城基址地貌反映的山水基底格局为A河谷依山型B盆地据山型C丘陵嵌山型D平原望山型2松阳古城人工干预自然水系统的措施是A引流穿城B筑堰引流C近郊调控D汇水入渠【答案】1A 2B【解析】1依据等高线分布状况,可知松阳古城东北向、西南向有低缓的山地,古城位于河谷,A对;依据等高线形态,当地并非盆地、平原地形,B、D错;当地地形由丘陵向两侧逐渐演变为山地,丘陵与山地并非镶嵌型,C错。2松阳古城所在河道建有多个堰坝,可截水蓄水,堰坝周围建有堰渠,可引水,B对;松阳古城四周被堰渠包围,河流、堰渠并未穿城,A错;古城对自然水系统

71、的调控措施,并非仅在近郊,远郊及农田地带都有,C错;古城对自然水系统的干预,不是汇水入渠,而是分水入渠,D错。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松阳古城山水景观”这道题】试题立足“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古城所在区域地形、水系图”设置情境,考查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如2019全国卷第6题所涉及的地形对交通的影响,2018全国卷第9题所涉及的地形对运速的影响,2018全国卷第5题所涉及的地形对交通工具的影响等,都是对这一考点的体现或延伸。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此为命题主线,可有效地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

72、60度撞题】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地形为突破口,围绕地形对交通、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设题。(1)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密度的影响:平坦地形、较低海拔,光热充足,水源条件好,土层较厚,土壤肥沃,聚落较多,密度较大;反之地表起伏大、海拔较高,热量条件差,土层较薄,土壤贫瘠,聚落较少,密度较小。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在我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村落集中布局,且规模较大,华北平原千人以上的大村到处可见,呈团聚型和棋盘式的格局;在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村落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在山区,建筑物依山而建,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平坦、地势较高、灌

73、溉方便、对外交通便利的地方容易形成城市;地形有利于防御的地方,也容易形成大聚落;在山区,由于气候、地形的千差万别,一般河谷地带自然条件较好,有灌溉水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在这里容易形成大城市等;在气候比较干旱的地区,水源成为重要因素,洪积冲积平原成为城市位置的首选。(2)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平原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且在走向上尽可能多地连接居民点,尽量少占耕地;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且在选线时尽量避开一些陡坡、地质不稳定地区;随着现代筑路技术的发展,山区交通线多出现路桥洞相结合的方式。(3)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

74、面也有很大的差异。【考前建议】该考点涉及内容纷繁复杂,备考时要打破教材的知识体系,依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近几年的常考点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关注身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实例,用地理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撞题点16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山地林线的变化(湖北省恩施高中、龙泉中学、宜昌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4月联合考试)我国北方某山最高海拔为3061m,高山带海拔2895m处年平均气温为-4.0,年平均降水量为880.6mm。该山北坡(即阴坡)海拔2810m左右为森林上限(即林线),在林线附近典型的山地针叶林以“树岛”或孤立木的形式存在,林线以上为高山蒿草草甸。1956年以来,该山高山带的年均

75、气温基本在持续升高,而近20年的升温更为明显,高山蒿草草甸分布海拔由2895m升高到2965m。下图是树木年龄与分布高度之间的关系图。据此完成13题。1该山高山带的气候A寒冷干燥B温暖湿润C寒冷湿润D温暖干燥2目前,该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山地针叶林多为A幼树B中龄树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3海拔是决定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近20年,该山高山带的平均温度可能升温A0.12B0.22C0.32D0.42【答案】1C 2A 3D【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高山带海拔2895m处年平均气温为-4.0,B、D错;该处年平均降水量为880.6mm,降水量较多,且气温低,蒸发微弱,属于湿润气候,A错、C对。故

76、选C。2在林线附近典型的山地针叶林以“树岛”或孤立木的形式存在,说明该山地林线附近的针叶林稀疏,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降水随之增多,林线上升,新增森林应多为幼树,A对;同时由图中信息可知,树木年龄随海拔升高而降低,B、C、D错。故选A。3近20年来,高山蒿草草甸的分布下限由2895m升高到2965m,上升了70m。若按照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计算,0.6/100m70m=0.42,则近20年,该山高山带的平均温度升温大约0.42,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山地林线的变化”这道题】试题以“树木年龄与分布高度之间的关系图”为背景,考查山地气候特征、植被类型构成及气候变暖的影响等主

77、干知识。气候变暖的影响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如2020全国卷第911题,2019全国卷第68题,2016全国卷第68题,2016全国卷第10、11题等。气候变暖会使区域降水量重新分配、促使冰川和冻土消融、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等,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生存,以此为命题情境可较好地体现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生态脆弱区植被的变化为突破口,围绕气候变暖的影响、应对措施设题。(1)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冷热、干湿状况判读多以气候特征随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为背景,考查特定时段气候特征。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气候在

78、冷热、干湿间不断地交替,一般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地球气候变冷变暖都是正常的,目前地球处于变暖的时期,只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剧了变暖的速度。(2)气候变暖的原因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及森林资源的大规模减少,从而使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3)气候变暖的表现加剧了自然灾害,全球气候的干湿变化直接导致了各地降水量的增减,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同时也会诱发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其他灾害。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某些物种更容易患病或遭受害虫袭击,也会使一些物种将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生产率降低等,但也会使某些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

79、,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改变人类的生产领域。首先是对农业的影响较为深刻,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会提高作物产量;但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其次是对工业有一定的影响,气温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4)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目前主要是减排(通过技术措施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加强国际合作)、适应(培育耐旱农作物适应气候)和吸收(植树造林,加强热带雨林等生态区的保护)。【考前建议】气候变化是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通常以地理事象的统计图或统计资料切入来考查这一考点。复习中重点关注气候

80、变化敏感区(如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青藏地区等),搜集特定区域气候变暖对自然或人文环境影响方面的素材,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撞题点17 自然灾害及防御霜冻线(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七调)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的一条曲线,是划分霜冻区域的标志。霜冻是致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的农业气象灾害。下图为某区域连续四天霜冻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图示区域四天的天气过程最可能是A雾霾加剧B持续升温C大风降温D对流雨盛行2影响图示西部区域霜冻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地势C河流分布D大气环流3灌水法可有效防范霜冻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这是由于该方法可以A增强地面反射B削

81、弱大气逆辐射C增加土壤肥力D提高土壤比热容【答案】1C 2B 3D 【解析】1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的一条曲线,由此可推测霜冻可能是受冷锋或冷高压影响降温所致。受冷锋影响,会形成大风、降温天气,B错、C对;冷锋过境,雾霾会消失,A错;对流雨是空气强烈受热时,湿热空气膨胀上升,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降雨,该区域出现霜冻,气温降低,不会盛行对流雨,D错。故选C。2从12日至15日,霜冻线在图示西部地区变化不大,结合图中经纬度信息可知,图示西部地区为秦岭、大巴山等山地,冷空气受秦岭、大巴山等山地阻挡,难以南下,霜冻线难以南移,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B正确;东西部地区纬度差异不大,纬度不是其影响因素

82、,A错;与河流分布关系不大,C错;大气环流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故选B。3水的比热较大,升温、降温都较慢,灌水法提高了土壤的含水量,使夜晚土壤降温较慢,可防范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D对;增强地面反射、削弱大气逆辐射都会使近地面大气降温,且土壤灌水并不能削弱大气逆辐射,A、B错;灌水法不能提高土壤肥力,反而会造成土壤肥力流失,C错。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霜冻线”这道题】该组试题以某区域霜冻线的变化为背景,考查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及防御措施等知识。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巨大,近年来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增温趋势,如2018全国卷第37题,2020山东卷1、2题,2015上海卷第17、18题等

83、。自然灾害的防御体现时代性特征,符合高考命题导向,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对该考点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真实的事件为素材,梳理命题角度有:(1)高温空间分布特点、成因、影响及应对高温灾害的措施选取某日高温区域分布图或气温等值线图为背景,考查高温区空间分布特点及差异,并依据高温核心区所在位置分析其成因;辅以区域人口及产业资料,考查高温天气对当地所造成的影响;提供不同区域高温分布图,依据生活方式的差异,归纳应对高温灾害的措施。(2)台风的生成、运动以“经纬网图”切入,推测台风的生成地并能分析夏秋季节台风较多的原因;或以“气旋图”切入,推断台风周边城镇的即时风向并能指出风向的变化规

84、律;或以“表格显示的位置差异”切入,预测台风的运动方向并能说明造成台风运移的主要因素。(3)暴雨洪涝:主要由连续性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引发,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春季多发生在珠江流域,夏秋多发生在江淮地区和北方。(4)干旱: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引发,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5)寒潮: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弱。(6)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多发生在西南地区。(7)地震:岩石在内力作用下突然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地面震动的现象,多

85、分布于东部沿海、青藏高原及其边缘。(8)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以某次自然灾害为背景,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概况,归纳当地“自然灾害组合形式”,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时空分布规律等;依据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特点,考查对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预警及防御措施。(9)防灾减灾的共性措施加强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考前建议】首先要弄清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其次弄清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灾害的组合类型。自然灾害的地区差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及华南地区表现分明。西北地区纬度较高,深居内陆,气象

86、灾害以干旱、低温冻害为主;东北地区纬度较高,靠近海洋,气象灾害以暴雨、低温冻害为主;华北地区地处中纬沿海,气象灾害以春旱、暴雨为主,地质灾害以地震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中低纬沿海,气象灾害以伏旱、暴雨为主,地质灾害以地震为主;华南地区地处低纬沿海,气象灾害以干旱、台风为主;西南地区地势高耸,远离海洋,气象灾害以干旱、低温冻害为主,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为主。撞题点18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我国人口机会窗口(四川省成都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人口机会窗口期是人口年龄结构有利于经济发展、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一段时期。下图为我国19912047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变化

87、图(含预测)。据此完成12题。1图中我国最佳人口机会窗口期是A19912000年B20012010年C20112020年D20212030年2近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A就业岗位增加B人均收入降低C经济发展减缓D抚养负担加重【答案】1B 2D 【解析】1结合人口机会窗口期的定义可知,最佳人口机会窗口期为劳动年龄人口较多的时候。依据图示信息,2001-201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块,2010年之后劳动年龄人口增速降为零,之后降为负值,故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再2010年达到峰值,2001-2010年为最佳人口机会窗口期,B对,C、D错;从1991200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速为正值,说

88、明该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上升,但未积累至最大值,因而不是最佳人口机会窗口期,A错。故选B 。2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确定时间范围“近年来”和确定答题关键词“直接”,从图中看2015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直接导致抚养负担加重,D对;就业岗位的多少取决于产业发展规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与就业岗位多少不存在正相关,A错;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有可能会使人均收入增加,B错;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但需有一个过程,不是直接结果,C错。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我国人口机会窗口”这道题】试题以“我国19912047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速变化图”为背景,考查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问

89、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几年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如2020全国卷第46题,2019全国卷第45题,2017上海卷第11题,2014全国卷第1011题等。人口问题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今年高考考查的几率仍很大。【360度撞题】对该考点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人口变化金字塔图或折线图”为素材,常见命题角度有:(1)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总量的关系。(2)人口结构主要考查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影响。(3)人口分布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环境、开发历史、政治动乱、人口政策等)、人口分布特点(随纬度、海拔和距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4)人

90、口问题主要考查人口问题的地区差异、影响及对策。(5)人口容量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以及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考前建议】对该考点的考查通常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统计资料为命题素材。复习中首先要对教材中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其次对世界不同类型的人口增长状况、人口问题的表现进行归类(相同类型的人口增长态势,人口问题的表现大同小异);再次提炼相关问题的解题方法。撞题点19 人口迁移的地理意义赞比亚国内人口迁移(2021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地理试卷)人口迁移是一种普遍的人口地理现象,对协调人地关系具有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赞比亚两个时段国内人口迁移变化

91、。据此完成12题。1所示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是A资源开发B自然灾害C地区冲突D边境贸易2所示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带来的影响是A土地总面积扩大B农产品产量增加C人口老龄化加深D人口环境容量减小【答案】1A 2B【解析】1据图可知,图中所示人口往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迁移,说明是由于矿产资源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进而吸引人口迁入,A对,B、C错;该地区人口迁移未发生在边境上,D错。故选A。2所示人口迁移给迁入地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可以促进农业的开发,增加农产品的产量,B对;土地总面积不会因为人口迁移而变化,A错;人口迁移主要以劳动人口为主,对于迁入地,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且赞比亚人口老龄

92、化问题并不突出,C错;人口环境容量与人口迁移无关,D错。故选B。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赞比亚国内人口迁移”这道题】试题以“赞比亚国内人口迁移”为背景,考查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如2018全国卷第45题、2016全国卷第46题、2019海南卷第46题等。人口迁移是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其关联的地理规律、原理众多,今年高考考查的几率仍很大。【360度撞题】对该考点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区域图或纯文字资料”为素材,常见命题角度有:(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灾害、生态。经济因素更多的就业机会;

93、更高的收入;更好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发展;资源开发等)。社会因素家庭、婚姻、文化教育、宗教。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改变。(2)人口迁移的影响移出地:有利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加强对外联系,有利于经济发展,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移出地经济发展。移入地:有利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不利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管理难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3)人口迁移的方向不同时期国际、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不尽相同,解答时要从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考前建议】对该考点的考查通常选取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地点作为命

94、题素材。解答时首先要对不同区域或同一区域不同地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差异性;然后依据指向词梳理答题方向。撞题点20 城市功能分区旧城区改造(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下图是某市旧城区商业街改造前后建筑布局及功能分区平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改造前,该街区商业布局的特点是A商住混合B功能分区明确C零星分散D呈放射状分布2改造后,该街区A服务范围变小B居民生活不便C特色街区消失D商业趋于集中3该商业街的改造主要体现在A产业结构调整B环境污染治理C空间格局优化D交通网络变更【答案】1A 2D 3C【解析】1改造前,都是上住下商的综合建筑,A对;功能分区不明确,B错

95、;商业还是集中在整条街,并非零星分散,也不是呈放射状分布,C、D错。故选A。2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造后,服务范围没有变化,A错;建立居民生活区(与商业区分开),可方便居民生活,B错;改造后,还保留有一定的特色街区,C错;改造后,生活区和商业区分开,商业趋于集中,D对。故选D。3改造后,将居民区和商业区分开,既给居民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又利于商业活动的集聚,促进商业区品位、服务能力的提升,空间结构得以优化,C对;改造后,产业结构未发生变化,A错;未体现环境治理,B错;交通网络未变化,D错。故选C。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旧城区改造”这道题】试题以“旧城区改造”为背景,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功能

96、区改造的影响及意义。城市功能分区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如2020全国卷第4-6题、2017全国卷第5-6题、2016全国卷第5-6题、2019北京卷第8题等。城市功能分区及功能区的变化,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分区及功能区的变化被人们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该考点极有可能在今年高考试题中出现。【360度撞题】对该考点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城市微观布局图或结构变化模式图”呈现背景,常见角度如下:(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往往具有不同的布局原则。(2)城市功能分区住宅

97、区(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捷地区)。(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因素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的扩大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另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4)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等级相对应的。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的范围大;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5)生态城市建设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

98、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考前建议】解答这种类型的试题,首先要弄清知识脉络,归纳常考点和同种类型问题的解答思路;建立解答问题的模式和方法,提炼答题技巧。撞题点21 城市化及城市化问题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山东省枣庄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高三二模)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12题。1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促进区域中

99、心城市环境改善B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C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D只出现在雏形期和成长期2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ABCD【答案】1B 2A 【解析】1依据虹吸效应的概念可知,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不利于城市环境改善,A错;对周边中小城市人口、资金、产业的吸引,会促进中心城市规模扩大,B对;对周边城市的发展会起到制约作用,C错;虹吸效应在城市发展雏形期不明显,D错。故选B。2外溢效应与虹吸效应相反,是中心城市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有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对;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

100、空间组织形式,是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外溢效应是城市发展至成熟阶段的表现,有利于城市群的形成,对;人才、技术、产业、资金未向郊区扩散,不利于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错;中心城市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转移,主要是避免中心区产业过度集中,造成环境及公共设施压力过大,大城市中心区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会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错。故选A。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这道题】该组试题以“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模式图”为背景,考查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

101、近年全国卷中并未出现,但在高考地方卷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如2019浙江选考第78题,2017江苏卷第1112题,2017天津卷第2题,2016海南卷第1214题等。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问题凸显,该考点极有可能在今年全国高考卷中出现。【360度撞题】对该考点的考查高考试题多以“纯文字、原理图或景观图”的形式呈现,常见角度如下:(1)城市产业类型及布局主要考查产业类型及结构的合理性、产业分布的区位因素。(2)城市发展新举措主要考查新举措的功能及对城市的影响。(3)城市发展新理念主要考查新理念对城市的影响及借鉴价值。(4)城市产业转移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方向、目的。(5)城市群主要考查城市群的

102、形成条件、城市群的优势、组成城市的定位依据及发展差异等。【考前建议】该考点在全国卷中多年未涉及,如果出现这种类型的试题,难度一般不会太大。后期复习中,首先要弄清知识脉络,整合知识要点;其次掌握分析、评价城市产业布局、功能区布局的一般方法,探讨高考对相关问题的呈现形式;再次适当做些分类练习,提高应对能力。撞题点22 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黑龙江黄麻子土豆(2021届东北三省四市高三二模)黑龙江省望奎县的“黄麻子土豆”是知名农产品,5月种植,9月收获。2014年开始,县政府组织贫困户于每年10月中旬南下,到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租用农闲土地种植土豆。据此完成13题。1农民选择10月中旬去种植土豆,是

103、因为与望奎县相比,此时遂溪县A降水总量丰富B热量条件适宜C赋闲劳动力多D土地资源丰富2遂溪县承接土豆种植业有利于A丰富农产品的种类B促进农民返乡创业 C发挥土地经济潜力D促进当地产业升级3贫困户冬季南下种植土豆,能够A减轻望奎县的环境压力B发挥望奎县农民科技能力 C降低了土豆的生产成本D提升农民总体劳动生产率【答案】1B 2C 3D【解析】1在黑龙江,“黄麻子土豆”5月种植,9月收获,可推测土豆种植热量条件是主导因素,而非降水。10月中旬黑龙江气温降低,而此时广东湛江市高温期刚过,热量条件适宜,A错、B对;遂溪县地处广东,接近经济发达地区,赋闲劳动力少,C错;与遂溪县相比,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

104、地资源更丰富,D错。故选B。2望奎县贫困户租用遂溪县的农闲土地,可推知当地有大量农闲土地,承接土豆种植业并非打当地农民上午致富途径,不能促进农民返乡创业,B错;农闲土地被租用,可发挥土地经济潜力,C对;农闲土地只用于种植土豆,无法丰富农产品种类,A错;承接的是第一产业,不能促进当地产业升级,D错。故选C。3农民充分利用北方农闲时间南下种植土豆,提高了农民总体的劳动生产率,D对;冬季正值黑龙江省农闲时间,环境压力小,A错;贫困户种植土豆,科技能力弱,B错;异地种植,成本相对较高,C错。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黑龙江黄麻子土豆”这道题】该组试题以“黑龙江黄麻子土豆种植方式的改变”为背景

105、,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文地理中与自然地理知识联系最密切的内容,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常考点,如2019全国卷第35题,2019海南卷第13题,2017全国卷第37题,2013全国卷第12题等。农业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启迪生存智慧,提升生命质量,是高考地理试题赋予生活的重要意义,在该背景下“农业生产活动”成为命题背景的可能性极大。【360度撞题】高考试题对该考点的考查多以“纯文字、区域图或景观图”的形式呈现,常见角度如下:(1)以新颖的或有代表性的农作物为切入点,考查农业区位因素或生长习性。推测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是常见的命题角度,因生长

106、习性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因而推测时主要围绕作物生长所需的自然因素去分析。一般而言,由纬度位置(辅以地势条件),可推测农作物喜高温、喜温凉还是耐低温;由阴阳坡信息,可推测农作物喜光还是喜阴;由土壤条件(辅以海拔信息),可推测农作物喜肥还是耐贫瘠;由降水条件,可推测农作物耐旱还是耐涝等。(2)结合农作物的引种或扩散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产品产量的变化及价格的变化,一般而言都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变化所致。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自然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变化的常常是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因此在分析“变化的区位因素”时,应在“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上寻求突破。(3)以区

107、域定位为突破口,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农业地域类型多种多样,形成条件各不相同,其命题通常围绕四个角度展开:分布特点;形成条件;主要特点;影响因素等。(4)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的特点,考查农业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农业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常围绕下列角度展开:对地形的塑造;对土壤的改良;对水源的改善;对局地小气候的调节;对能源状况的改善;对交通条件的改善等。【考前建议】任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要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但其中某个因素往往是关键或决定性因素,即主导区位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就是找出该地农业发展最突出的优势,而这种最突出的优势,恰恰就是命题、解题的切入点。判断某地主导区位因

108、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看农业生产的类型,如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乳畜业等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主导因素为市场。二是看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如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为热量;茶树适宜在红壤地区生长,主导因素为土壤;另外还要看农业生产特色,如绿洲农业主导因素为水源,立体农业主导因素为地形等。撞题点23 地域文化与景观、生活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河北省2021年4月高考地理预测猜题卷)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

109、鱼共生系统”(下图),被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之一。据此完成12题。1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答案】1C 2D 【解析】1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水源是农业稳产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C对;该地农业生产模式被列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说明其农业结构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不宜改变或调整,A错;该地位于我国南方,热量条件充

110、足,不需修建温室,B错;当地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已成为一种文化景观,不以市场需求为目的,D错。故选C。2该农业模式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减轻污染和减少生态破坏的目的,其主要价值体现在稳定生态、保护环境上,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这道题】该组试题依托“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设计情境,主要考查农业生产模式的功能与价值。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常常出现。如2019全国卷36题的河谷农业,2016全国卷12题的庄园经济,2016江苏卷2324题的立体农业等。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渗透人地协调观,202

111、1年高考考查的几率极大。【360度撞题】区域农业发展类试题,通常以我国生态脆弱区为选题背景和立意基础,常见的命题角度有以下几种。(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水源条件等;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交通、人口密度等。(2)区域农业类型耕作区(松嫩平原、河套平原、关中平原等)、林区(大兴安岭、长白山、四川周边山地)、畜牧业区(西部高原、西部山地)等。(3)区域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经济作物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草原区: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山区: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

112、,多元化开发特色农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4)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考前建议】区域农业的发展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高考试题中农业持续发展往往与区域自然特征相联系,考查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等,题目的综合性往往较强。复习中要注意将相关内容梳理成网,通过构建网络,可预测该类试题可能的命题角度,从而提升思考问题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撞题点24 传统产业的发展手工木镟(2021年4月湘豫名校联考)河北省广平县南小留村至今保留着古老的手工木镟技艺。据考证,明代时该村就有人以做木镟为生计。1949年以后,村里男性大都会做木镟,几乎

113、家家户户都有镟床,院中堆满硬木原料。木镟制品多种多样,主要有擀面杖、家具腿、陀螺、楼梯扶手、儿童玩具等100多种。据此完成13题。1早期广平县人们做木镟的旋床使用的动力最可能是A人力B风力C水力D畜力2目前,广平县手工木镟技艺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A硬木原料短缺B人口年龄老化C生产设备落后D产品结构单一3近年来,广平县的木镟工艺品生产量越来越多,主要得益于A硬木原料来源途径增多B木镟从业人员不断增加C现代化家具的广泛应用D机械化生产设备的普及【答案】1A 2B 3D 【解析】1依据材料信息,河北省广平县的木镟业源于明代,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木镟技艺,且从图片信息中,也可直观地看出其动力主要是人力,

114、A对;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对风力、水力的利用还不够普遍,B、C错;其生产的产品,做工较细腻,劳动强度并不大,并不需要畜力,D错。故选A。2由于木镟生产消耗体力多、经济价值低、生产环境恶劣等原因,目前这项手工木镟技艺日渐衰落,且年轻人纷纷进城打工,学习木镟技艺的年轻人骤减,从而导致手工木镟从业人员年龄老化问题十分严重,B对;其产品都是小物件,对材料的需求并不多,A错;生产设备确实较落后,但并非核心问题,C错;其产品类型多样,结构并不单一,D错。故选B。3木镟工艺品生产量越来越多,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和生产工艺的改进,A错;木镟从业人员呈老龄化趋势,从业人员减少,B错;现代化家具的广泛使用,会抑

115、制该产业的发展,C错;随着时代的发展,智能化和机械化生产设备替代了传统手工制作,手工艺人不再使用这种耗力费时的手动镟床,大都采用了新技术和机械化生产设备,从而使木镟工艺品产量提高,D对;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传统产业的发展”这道题】该组试题依托“传统产业的发展”设计情境,主要考查传统产业的发展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等主干知识。在近年高考试题中,传统产业多与传统文化、非遗产业结合在一起考查。如2018全国卷的油纸伞,2017全国卷的剪纸等。非遗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将非遗产业面临的困境和发展措施纳入高考试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2021年高考还有可能对该考点进行考查

116、。【360度撞题】传统产业类试题,通常以我国颇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选题背景和立意基础,为突出高考试题的时代性特征,在考查内容上会与扶贫、旅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结合起来。(1)传统产业(非遗产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传统产业(非遗产业)形成的地理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去考虑。(2)传统产业(非遗产业)传承中的问题机械化、工业化生产不断发展,传统生产工艺受到挤压而萎缩;传统生产工艺选材苛刻,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制作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传统生产工艺的传人稀少。(3)传统产业(非遗产业)传承的对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政策扶持;建立健全传统工艺发展组织;依靠科技,加强创新,提高生产效

117、率;加强旅游主题活动,促进传统工艺发展与文化传承;加强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授,培训技术工人和传承人。【考前建议】非遗产业类试题,其命题角度多从“非遗产业的形成、功能”起步,多通过“非遗产业的现状、困惑”递进,多围绕“非遗产业的传承、发掘”升华。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注意归纳非遗产业与命题角度间的因果关系。非遗产业的形成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而其形成、功能与当地的地形条件、土壤条件、水源条件、气候条件等密切关联;非遗产业的发展地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因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替代品的出现、历史文化的积淀而变化,从而与各种人为要素密切关联;非遗产业的兴衰及原因具有历史的阶段性,应结合特定的历史情境去分析。撞题点

118、25 交通建设与地理环境和若铁路(甘肃省兰州市2021年高三诊断考试)和(田)若(羌)铁路是连接新疆和田市与若羌县的铁路。2018年12月20日上午,和若铁路正式开工建设,预期2021年底建成通车,铁路沿昆仑山北麓布局。全长8.6公里的依木拉克特大桥是和若铁路重要工程。左图为和若铁路分布示意图,右图为依木拉克特大桥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1和若铁路沿线地区极突出的地理特征是A地形复杂B气候干旱C土壤贫瘠D风沙天气多2和若铁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可能是A高寒缺氧B风沙侵扰C冻土广布D供水紧张3建设依木拉克特大桥的主要作用是A防止流沙掩埋铁轨B穿越河流峡谷C便于野生动物迁徙D缩短线路里程【答案

119、】1D 2C 3A【解析】1和若铁路沿线地区沿昆仑山北麓布局,地势较缓和,地形并不复杂,A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气候干旱是整个地区的典型特征,并不是铁路沿线地区的突出特征,由于铁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风沙天气多,B错、D对;以沙漠为主,土壤贫瘠,但土壤是相对于种植业而言的,对于和若铁路沿线来说,风沙天气更加突出些,C错。故选D。2和若铁路分布在昆仑山的山麓地带,海拔并不是很高,不存在高寒缺氧现象,A错;昆仑山阴坡的山麓地带,气温低,冻土广布、深厚,对施工的影响最大,C对;风沙侵扰有间断性、供水紧张也可克服,两者虽也是常见困难,但与深厚连绵的冻土层相比,并不是最大的困难,B、D错。故选C

120、。3当地风沙较大,流沙会因为铁轨的阻挡而聚积,从而淹没铁轨,修建大桥可为流沙提供通道,避免铁轨被掩埋,A对;依据图示景观可知,大桥未穿越河流峡谷,B错;虽便于野生动物迁徙,但当地自然条件恶劣,野生动物少,因而不是主要作用,C错;图示地势缓和,建桥并不会缩短线路里程,D错。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和若铁路”这道题】该组试题依托“和若铁路+大桥景观”设计情境,主要考查区域环境特征、施工的困难及建桥的作用等主干知识。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对交通区位及交通建设的考查很少单独成题。通常是与其他人文地理要素结合起来,以隐性信息的形式呈现,考查交通对某地理事象的影响等;或以显性信息出现时,除了考查交通的区位

121、优势、修建的目的外,往往还兼顾与之相关的地理知识,如沿线的植被类型、地质地形状况等。如2019全国卷第68题,2015全国卷第45题,2014全国卷第45题等,都体现了这种命题思路。随着交通运输重要性的提升、规模的扩展,2021年高考可能会体现对该考点的考查。【360度撞题】对交通建设的考查,在情境的呈现形式上,可能会更加关注交通点的建设(机场、车站、港口等)和特殊的交通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内河航运等),在命题角度上可能会更加注重影响交通点布局的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需关注的命题角度有:(1)以某地交通建设为背景,考查科技因素对交通区位的影响。这种类型的试题,常以小尺度区域呈现,分析时

122、需把握好三方面的信息,一是区域地形特征(海拔高度、山地走向等);二是生态特征;三是技术特征。(2)以区域交通点或线的修建为背景,考查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种类型的试题,常以经济欠发达地区为背景,分析时需把握好三方面的信息,一是区域经济特征;二是区域自然灾害特征;三是生态环境特征。【考前建议】备考时应重点关注命题角度的变化趋势及背景信息的取材方向。从考点的变化看,对交通区位的考查越来越偏向于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地位和功能;从背景信息的取材看,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交通建设,更符合新形势下的取材要求。撞题点26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冷链物流企业(四川省泸州市2021年二诊)冷链物流泛指冷藏

123、冷冻类物品在生产、贮藏、运输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下图为农产品冷冻物流流程示意图。2019年12月,欧洲最大的冷链物流企业宣布将在中国投资建设冷链物流设施。据此完成13题。1冷链物流的主要目的是A降低成本B拓展市场C保证品质D减少损耗2图中冷冻库适宜建在A消费市场 B原料产地C加工厂附近D交通枢纽3我国吸引欧洲冷链物流企业投资的区位优势是A市场B技术C网络D交通【答案】1C 2D 3A【解析】1从文字信息看,冷链物流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从图示信息看,农产品从收获开始到进入冷冻库,都要经过保鲜处理,由此可推测冷链物流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品质,C对;在整

124、个冷链物流环节中,需多道工序进行处理,成本较高,A错;冷链物流由于储藏设备先进,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风险,但不能拓展市场,B错;冷链物流涉及环节较多,会增大损耗,D错。故选C。2由图可知,冷冻库处于加工厂与批发零售中间,即用于存储加工厂生产出来的、即将进入市场的物品,故适宜建在靠近市场的交通便利的地区,便于货物集散,D对;冷冻库并非直接出售商品,不直接面对消费者,且冷冻库占地较大,建在市场附近地租成本过高,A错;图中呈现的是农产品加工,加工厂应接近原料产地,而将冷冻库建在原料产地、加工厂附近,不利于货物集散,B、C错。故选D。3我国人口众多,对冷冻食品消费量大,A对;欧洲经济发达,交通、技术

125、、网络更加发达。故选A。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冷链物流企业”这道题】该组试题依托“欧洲冷链物流企业落户中国+农产品冷冻物流流程示意图”设计情境,主要考查冷链物流的目的、冷库选址及欧洲冷链物流企业落户中国的区位优势等主干知识。近年对工业区位的考查虽仍倾向于工业区位选择、区位条件的变化、工业集聚与分散的目的及原因等考点,但在选材上,越来越关注区域为特定工业部门的发展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并以服务项目和服务水平为解题主线。如2019全国卷第45题,2018年全国卷第13题等,预计今年仍会延续这种命题思路。【360度撞题】以“某种服务业”为线索,高考试题可能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以下两个

126、方面进行命题。(1)快递公司、药店、代理业、旅店业、饮食业、旅游业、仓储业、广告业等服务场所的区位分析。服务业对社会协作条件、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大,主要从这两方面去分析。(2)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去考虑。【考前建议】对服务业的考查,仍以区位分析为主,同时复习中还要兼顾特定服务业获取利润的方式及对区域的影响等考点。进行区位分析时,关键在于明确服务方向和服务对象,然后在服务方向与服务对象间建立关联。分析获取利润的方式时,要从直接和间接(带动作用)两方面去考虑。分析对区域的影响时,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去考虑,社会效益主要关注增加就业岗位

127、,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安居乐业等角度;经济效益关注增加个人收入和政府收入等角度;环境效益主要关注对环境质量的改变和对生态的改善两个角度。撞题点27 循环经济垃圾分类(北京市朝阳区 2020202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2020 年 5 月 1 日开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垃圾的分类正确的是A过期药物厨余垃圾B橘子皮其他垃圾C废旧铁锅可回收垃圾D废弃餐盒有害垃圾2日本的垃圾分类比我国细致,分八大类,其主要作用是A提升垃圾焚烧处理比重B使垃圾填埋的比重增加C促进居民减少生活垃圾D使更多垃圾及时资源

128、化【答案】1C 2D 【解析】1过期药物属于有害垃圾,A错;橘子皮属于厨余垃圾,B错;废旧铁锅属于可回收垃圾,C对;废弃餐盒属于其他垃圾,D错。故选C。2不同垃圾处理方式不同,垃圾分类细致,可回收的垃圾可以资源化利用,故会降低垃圾焚烧处理、填埋的比重,A、B错;垃圾分类细致与垃圾产生量关系不大,C错;可回收的垃圾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垃圾细化分类,有利于使更多垃圾及时资源化,D对。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垃圾分类”这道题】该组试题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命题线索,主要考查垃圾分类方法、国外垃圾分类方法的借鉴价值等主干知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关联的地理规律、原理很多,

129、且与人地协调观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得最紧密,因而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涉及。如2019全国卷第1、2题,2019年江苏卷21、22题,2018年天津卷7题等,预计今年考查的机率仍很大。【360度撞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经济、社会、生态的永续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2021年考查该考点时,极有可能会从以下角度命题。(1)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推行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推行生态农业。最可能以某地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为背景,考查循环经济的地理意义。(2)清洁能源的开发命题角度主要针对清洁能源开发的条件和

130、影响。如以青藏地区锂矿资源分布为背景,考查锂矿的成因、分布特点及消费状况;以东南沿海海洋能的分布状况为背景,考查海洋能的开发模式及原因、影响等。(3)生态文明建设区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实例均可能会成为信息源,主要立足于生态或环境治理的地理意义、生态或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治理途径设题。如以某地土壤退化状况为背景,考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以西部某区域城市、工业规划为背景,考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等。【考前建议】与该考点相关的试题,难度一般都不大,但情境新颖,多以真实事件切入。后期复习中重点关注科技或政策因素在区域经济、社会

131、、生态发展中的作用或影响等方面的案例,尝试用所学知识或原理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撞题点28 产业转移的影响电动汽车产业转移(辽宁省沈阳市2021年高三一模)T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商,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硅谷,是进驻中国的第一家独资汽车企业。2020年1月7日该公司的M3车型在上海工厂正式投产,预计三年内基本实现配件国产化率100%。据此完成12题。1电动汽车的生产A技术投入占比高B不产生环境污染C会加剧能源短缺D市场定位在发达国家2中国引进T公司的最主要目的是A增加上海的劳动力就业B刺激本土新能源汽车发展C促进上海的城市发展D推动国内汽车产业链全面升级【答案】1A 2D【解析】1该电动汽车

132、企业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由此可推测其技术投入占比高,A对;电动汽车的生产及消费过程中也会产生废弃物污染,B错;电动汽车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与普通汽车相比,会缓解能源短缺现象,C错;从能源及环保角度考虑,电动汽车需求量大,其市场定位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D错。故选A。2T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商,技术先进,中国引进T公司在上海投产,可增加上海的劳动力就业,但并非主要目的,A错;某一企业的入驻,对上海市城市的发展贡献不大,C错;我国新能源汽车早已起步,引进T公司可推动我国国内汽车产业链的升级,而并非刺激该行业发展,B错、D对。故选D。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电动汽车产业转移”这道题】试题

133、立足于“美国电动汽车产业转移到我国”这一事件进行命题,主要考查电动汽车产业特点、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影响等主干知识。“产业转移” 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之一,多与工业区位条件变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如2020全国卷第13题、2016全国卷第13题、2016全国卷第35题等,预计今年考查的几率仍很大。【360度撞题】如果考查产业转移,可能会立足于特色产业选材,常见的命题角度有:(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廉价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市场

134、因素:国内市场饱和,或为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善区域地理环境;改善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3)区域主要产业结构特点主要围绕产业数量、技术含量等方面去分析。(4)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主要立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投资环境及政策等条件进行分析。(5)改善投资环境的对策主要立足产业特点进行分析。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引进高科技产业;侧重产业多样化,降低经济发展风险。【考前建议】被转移的产业多为技术成熟的产业,转移的目的有可能是降低成本,也有可能是降低环境污染。掌握此类试题常见的命

135、题角度,提炼此类问题常规的思考方法和答题模式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关键。撞题点29 河流治理裁弯取直(福建省福州市2021年高三一模)下图示意长江某河段甲、乙、丙、丁不同年份河道形态。据此完成13题。1该河道演化的先后时间顺序是A甲-丙-乙-丁 B甲-丁-乙-丙C丁-乙-丙-甲D丁-丙-乙-甲 2相对于丙时期,乙时期的上车湾水域A水污染较轻B含沙量较小C河流水量大D水流速度快3若发生洪水灾害,最不利于泄洪的河道形态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1A 2B 3C【解析】1图示河段河道形态复杂多变,不同年份河道形态有差异,这种差异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甲时期,曲流较多,尺八口处发生裁弯取直,但

136、原有河道未被废弃;丙时期,尺八口处原有河道被废弃,形成牛轭湖,碾子湾处发生裁弯取直,说明该时段发生在甲时期之后;乙时期,碾子湾处形成牛轭湖,上车湾、沙滩子、中洲子处也出现了裁弯取直现象,可推测该时段发生在丙时期之后;丁时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河道最多,说明该时期最晚,由此可推断该河道演化的先后时间顺序为甲-丙-乙-丁,故选A。2相对于丙时期,乙时期的上车湾水域发生了裁弯取直,但是还未废弃原有河道,因而上车湾水域,由于河流改道致使流速降低,从而使水污染加剧、水流速度减小、河流水量减小,A、C、D错;河流流速降低,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泥沙含量减小,B对。故选B。3四个年份的河道形态中,丙所示

137、的河道形态曲流最多,河流的流速最慢,若发生洪水灾害,最不利于泄洪,C对。故选C。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裁弯取直”这道题】该组试题依托“长江某河段河道形态的时间变化”设计情境,考查河道形态的变化特点、河道形态变化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对区域自然灾害的影响等主干知识。河道形态的形成因素、河道形态及其变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近年高考试题的高频考点,如2016全国卷第7题、2019全国卷第911题、2019全国卷第37题等。河道形态变化关联众多的地理规律、原理,并可较好地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极有可能会成为今年的考试热点。【360度撞题】以“河流治理”为线索,高考试题可能

138、会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从以下角度命题。(1)影响河道形态的因素岩石性质、地质构造、降水量、人类活动等。(2)河道形态变化与外力作用的关系侵蚀作用使河道变宽、变深;沉积作用使河道变浅、河道分叉等。(3)河道形态与人类活动关系【考前建议】应对该考点时,首先要对相关内容引起足够重视,抓准主干、重点、常考点;其次研究近年高考相关考题的命题趋势及常见的命题角度;再次要注意搜集、整理与“河流形态变化”相关的素材,有意识地尝试将所学知识、所悟技巧与素材建立关联。撞题点30 传统文化的内涵武威地名(2021届湖北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历史的“活化石”,常与所在地区特定时期

139、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对其7800多个村落地名的研究可获知区域基础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民生产活动等丰富的地理信息。图甲为甘肃省武威市及周边地区简图,图乙为武威乡村聚落地名分类及数量图。据此完成12题。1在武威市民勤县动植物类乡村地名中,多包含A“松”“柏”“树”B“草”“花”“芨”C“虎”“龙”“蟒”D“喜鹊”“鱼”“鸟”2武威市美好意愿类乡村地名中,多出现“永宁”“平乐”“致祥”等文字,与这类村落的空间分布重叠性最好的是A地形类村落地名的空间分布B经济活动类村落地名的空间分布C军事防御类村落地名的空间分布D水文类村落地名的空间分布【答案】1B 2C 【解析】

140、1结合材料和图甲可知,武威市位于青藏高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民勤县位于武威市北部,气候干旱,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故动植物类乡村地名中植物多与禾本科草类有关,B对;由于气候干旱,缺少高大树木,A错;缺少森林动物虎,C错;缺少水产类动物鱼,D错。故选B。2乡村地名包含“永宁”“平乐”“致祥”等文字,反映了村民盼望安宁和平、昌盛兴旺的美好愿望。武威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多有战事发生。在古代军事活动多发的地区,村民盼望安宁和平、昌盛兴旺的美好愿望强烈,村落地名多出现“永宁”“平乐”“致祥”等文字,C对;“永宁”“平乐”“致祥”与地形、经济活动、水文状况关联不大,A、B、D错。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

141、要猜“武威地名”这道题】该组试题依托“武威地名的分类及由来”设计情境,考查地名分类依据、地名内涵等内容。地名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试题,是地理教育考试理念转变的重要举措,在近年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如2020全国卷第12题的地名、2018全国卷第12题的油纸伞、2017全国卷第12题的剪纸等。预计在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这种命题思路也会得到延续。【360度撞题】以某个优秀传统文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其蕴藏的地理原理,考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角度。(1)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考查某文化兴起地的自然条件、传承的环境及发展状况。(2)传统文化的衰落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机械化、工业化生产不断

142、发展,传统生产工艺受到挤压而萎缩;传统生产工艺选材苛刻,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制作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传统生产工艺的传人稀少。(3)传统文化的保护对策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政策扶持;建立健全传统工艺发展组织;依靠科技,加强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加强旅游主题活动,促进传统工艺发展与文化传承;加强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授,培训技术工人和传承人。【考前建议】中华文化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历史长河中的片言和只语、文化长廊里的精品与花絮,都可能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取材线索。文化源于生活,生活根植于自然。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要有意识地搜集和归纳蕴含传统文化的素材,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地理资源,在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间建

143、立关联;其次要善于思考,以传统文化为载体探寻文化现象中蕴含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再次尝试模拟此类试题常规的设问角度,自创试题,体验有深度的地理思维过程。撞题点31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2021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为某年7月不同时刻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场分布图。(1)推断甲地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2)17日02时甲地出现大雾天气,分析产生大雾的原因。(3)分析17日08时甲地大雾消散的原因。【答案】(1)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过境时:大风、降温、降水。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甲地经历降水过程后,地表湿度大,蒸发量大

144、,空气湿度大;17日02时天气转晴,气温下降幅度大,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大雾;等压线稀疏,风力弱,雾不易扩散。(3)17日08时,等压线变密集,风力增强,大雾容易扩散;日出后气温回升,空气对流增强,使大雾消散。【解析】(1)该时段甲地经历了一次冷锋天气过程,作答时应从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分别说明阴晴、气温、气压、风力等状况。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过境时:出现大风、降温、降水天气;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2)大雾的形成条件包括充足的水汽、降温条件、微风或静风天气。17日02时甲地刚刚经历降水过程,因此水汽充足;处于夜间,天气

145、转晴,气温下降幅度大,气温下降使水汽凝结;等压线稀疏,说明风力较小,雾不易扩散。(3)大雾消散的原因主要从风力增大、对流增强等方面分析。17日08时,甲地等压线密集程度增加,风力增大;日出后气温回升,空气对流增强,使大雾消散。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锋面系统”这道题】试题以锋面天气的时间变化为背景,考查不同时段天气变化特点。常见的天气系统也是近年的常考点,试题难度往往较大,如2018全国卷第37题、2015全国卷第45题、2018江苏卷第8题等。天气现象密切关联现实生活,依托常见的自然现象营造情境,综合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设题,已成为近年高考地理命题的主旋律,在今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

146、几率极大。【360度撞题】对常见天气现象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气压形势图、气温气压随时间变化统计图呈现,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锋面类型的判读主要依据锋线两侧气温的变化、气压的变化、锋线附近降水特点等线索来判断。(2)锋面季节的判读主要依据锋面系统的性质、强度等线索来判断。(3)常见天气系统的判读主要依据区域气压、气温分布状况等线索来判断。(4)锋面与天气主要依据不同类型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状态、锋面移动速度等因素作答。(5)锋面形成的原因主要依据气压形势、气流的性质、运动方向等因素去分析。(6)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如台风、沙尘暴、暴雨、干旱、寒潮等,主要考查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和防

147、御措施等内容。【考前建议】理清与天气相关的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弄清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整理相关考点常见图形及考查方式,注重培养读图能力,养成读图习惯;后期应多做典型题,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撞题点32 局地大气环流焚风效应(山东省2021年高考预测猜题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焚风是空气下沉时,因温度升高、湿度降低而形成的一种干热风,常出现在山地背风坡。我国大兴安岭东坡,因冬季风越山下沉形成焚风(下图)。山谷风是出现于山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研究发现,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叠加了山谷风。(1)指出大兴安岭东坡焚风的季节变化特点。(2

148、)分析山谷风对大兴安岭东坡焚风效应的影响。(3)说明冬春季节焚风对大兴安岭东坡林木生长的有利影响。【答案】(1)主要集中在冬半年,冬季最为强盛,季节差异大。(2)白天谷风与焚风方向相反,能减弱焚风效应;夜晚山风与焚风方向一致,会加强焚风效应。(3)大兴安岭东坡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有利于林木越冬;春季气温回升较快,积雪融化较早,有利于林木生长。【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焚风效应带来的增温现象主要集中在冬半年,1月份最显著,增温4C以上,58月份无增温现象发生,说明此时段焚风消失。(2)焚风的方向是一定的,即从山顶吹向山谷。而山谷风则是昼夜变化的,白天表现为谷风,即由山谷吹向山顶;夜晚则表现为山

149、风,由山顶吹向山谷。由此可知,白天谷风与焚风方向相反,能减弱焚风效应;夜晚山风与焚风方向一致,会加强焚风效应。(3)解答本题应从冬季和春季分别进行说明,对于冬季而言,由于焚风有增温作用,所以有利于林木安全越冬;对于春季而言,焚风的增温效应能使季节性积雪提早融化,有利于林木的生长。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焚风效应”这道题】试题以大兴安岭东坡焚风效应的统计资料为背景,考查焚风的季节变化及影响。焚风是热力环流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和表现是高考试题常见的考查角度,如2019江苏卷第1920题、2015海南卷第23题、2011全国卷第911题等,对热力环流的考查多以基础知识为主线延伸

150、新情境、新材料,可考查考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今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极大。【360度撞题】对热力环流作用及应用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选择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辅以原理图或生活场景图营造情境,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海陆风由于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有差异,使得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存在差异。主要考点有海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陆风的形成(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海陆风的影响。(2)山谷风山谷风是出现于山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主要考点有谷风的形成(日间由山谷向山坡运动的上坡风)、山风的

151、形成(夜间由山坡向山谷运动的下坡风)、山谷风的影响。(3)城市风由于城市化的进程,郊区农村和城市中心的热力有较大的差异,引起了一种局地的热力环流,即城市风。主要考点有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下垫面特性的影响、人工热源的影响、城市大气污染的影响)、热岛环流的影响。(4)焚风水汽在迎风坡耗散,一旦风继续越过山顶吹向背风坡,就产生了焚风。主要考点有焚风特点(焚风吹来时,气温迅速增高,湿度显著减小,山体背风侧降水很少)、焚风的危害(背风坡异常干热,容易引发森林火灾、虫灾等)。【考前建议】复习时首先要理解热力环流原理的成因,熟悉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知道每种形式大气运动的规律和特点;其次熟悉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

152、题的一般思路;再次考前需适当做些针对训练,体味答题过程。撞题点33 特殊地理环境金沙江河谷(2021年河南郑州高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金沙江两岸滑坡多发,对河道形态产生较大影响。金沙江河段有一个形成于17万年前的巨型堆积体,该堆积体由棱角分明的大块砾石、磨圆度较好的卵石和泥沙混杂堆积而成,对此处金沙江的改道起到了重要影响。图1为该河段地形图,图2为该河段沿abc一线河谷剖面示意图。(1)分析金沙江河谷两侧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2)推断该河段堆积体的形成过程。(3)说出堆积体与金沙江改道的关系。(4)有些学者认为该堆积体对上下游地区是一个安全隐患,建议人工清除。但有专家认为不需人为

153、干预。说明堆积体不需要人为干预的理由。【答案】(1)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地势起伏大,坡体易滑落;流水侵蚀坡脚;降水集中多暴雨,诱发滑坡。(2)古金沙江从上游搬运的卵石、泥沙在该河段堆积;古金沙江强烈下切,造成岸坡陡峭;古岸坡岩石崩塌、滑落进入古河槽。(3)古堆积体造成金沙江河道阻塞,迫使金沙江干流向东北迁移,最终改道。(4)该堆积体位于古河槽凹地,下方基岩稳定;堆积体形成以来17万年并未发生滑坡,说明其非常稳定;堆积体规模较大,人工清除难度大、成本高。【解析】(1)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地质现象。其形成既与自然条件有关,也与人为条件有关。金沙江谷地人口稀少,

154、自然方面的原因占主导。分析时主要围绕当地所处的板块位置、山地起伏状况、降水状况、侵蚀状况等角度去考虑。(2)河岸堆积体的形成过程,主要依据古今河谷岸坡的位置、形态特征、堆积体的物质构成去推测。从古今河谷岸坡的位置差异看,现今河谷岸坡东移,可推测堆积体与沉积作用相关;从古今河谷岸坡的形态差异看,现今河谷岸坡和缓,可推测堆积体与古河岸被侵蚀相关;从堆积体的物质构成看,大块砾石与泥砂卵石混杂堆积,可推测堆积体与崩塌作用相关。(3)堆积体与金沙江改道的关系取决于堆积体对河道的阻塞作用,答案时要说明改道的原因,还要说明改道的方向。(4)堆积体不需要人为干预的原因,主要从堆积体所处的位置、堆积体存在的时间

155、、人为干预的困难等方面去考虑。从堆积体所处的位置考虑,堆积体位于古河槽凹地,稳定性较好;从堆积体存在的时间考虑,17万年并未发生移动;从人为干预的困难考虑,堆积体体型较大,人工清除难度大、成本高。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金沙江河谷”这道题】试题以金沙江河谷地理位置及局地地貌为背景,考查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是近年高考试题的持续考点,多出现于选择题的最后一组,如2019全国卷第911题、2018全国卷第68题、2017全国卷第911题、2016全国卷第911题等。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和变化关联众多的地理主干知识、规律及原理,依托河流堆积地貌可营造出千变万化的新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考查

156、,今年高考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的几率较大。【360度撞题】对河流堆积地貌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或等高线地形图的形式呈现,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态、结构特点主要依据等高线的数值变化、河流流向等线索去描述。(2)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主要从河流比降、河流流速及侵蚀能力、水域深浅(入海口、入湖口地势较低,水域较浅,易形成有利的沉积环境)及河流地貌所处的地理位置(如河口区是河流、洋流、波浪等各种动力的消能区,在动力减弱的情况下,泥沙就会堆积)等角度去分析。(3)河流堆积地貌与地质灾害河流堆积地貌往往与滑坡、泥石流相关。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为滑坡提

157、供了诱因,相关试题的分析,主要围绕坡度展开;河流堆积地貌的松软土质,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相关试题的分析,主要围绕土质、强降水展开。【考前建议】总结归纳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弄清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成因、变化及影响,并将相关知识梳理成网;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类试题常用的图形,掌握相关图形的读图技巧;提炼河流堆积地貌类试题常见的设问角度,掌握相关试题一般的分析思路;考前强化专题训练,体味答题过程。撞题点34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三清山的演变(河北省唐山市2021年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山体演变初期在内力作用主导下形成峰峦,后来外营力进一步沿节理破坏,逐渐发育成峰丛、峰柱、造型石等微地貌

158、景观。下图为三清山剖面及其演变过程示意。(1)指出I阶段作用于该山体的内力特征。(2)推测阶段影响该山体地貌演变的主要节理类型并说明理由。(3)简述V阶段该山体造型石的形成过程。【答案】(1)岩浆侵入;水平挤压抬升。(2)垂向节理。该阶段在外力(风化、剥蚀)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向下侵蚀,形成柱状峰林、峡谷。(3)该阶段外力主要沿水平节理进行风化、剥蚀,峰被切割成岩块;山体常发生崩塌、滑落。【解析】(1)解答该题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阶段I与阶段地质剖面的差异。从图中看,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花岗岩侵入体的位置和形态,二是岩体两侧岩层形态的差异。由此可推测其内力特征,一是岩浆侵入,二是水平挤压。

159、(2)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弄清节理的含义。节理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节理与岩层垂直为垂向节理,与岩层一致为水平节理。图中阶段节理与岩层垂直,为垂向节理。其成因主要是该阶段外力作用占主导,表现为向下侵蚀。(3)V阶段水平节理发育,岩体呈现出造型石,其形成过程主要围绕外力作用方式及岩体形态的变化去描述。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三清山的演变”这道题】该组试题以三清山的演变过程为背景,考查不同阶段山体形成的原因、演变方式及地貌形成过程。地理环境演变类试题是近年常见的题型,如2020全国卷37题涉及的玄武岩不同时期形态的演变,2020全国卷78题涉及的砂砾石层的形成过程,201

160、9全国卷911题涉及的黄河小北干流的演变过程,2016全国卷79题涉及贝壳堤海岸的演变过程等,都体现了这种命题思路。地理环境演变类试题多以难题呈现,有利于展示考试区分度,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对地理环境演变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地质剖面图、素描图或地理事象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地理环境演变与内力作用主要依据地形变化、地质构造差异、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等角度作答。(2)地理环境演变与外力作用主要依据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及气候特征的变化等角度作答。(3)地理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主要依据地表形态的变化、人类活动形式、影响及强度等角度作答。(4)地理

161、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依据地壳物质循环原理作答。【考前建议】地理环境演变类试题多以难题的形式呈现,遇到这种类型的试题,首先要沉着冷静,因为它对每一位考生而言都是难题;地理环境演变类试题的答题线索多隐藏于图文信息中,问题的提出更加注重知识的重组、整合、迁移,彰显知识的应用意义,没有明确的知识板块或现成的答题模式去应对,遇到时要仔细阅读背景信息,读懂信息才能高效作答;地理环境演变类试题最常用的地理原理是地壳物质循环,在平时复习中,要重视经典高考试题的使用,通过揣摩答案要点来深化、回味该原理的深刻内涵。撞题点35 水循环及地理意义渭河水文、水系特征(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2021届高三一调)阅读图文材料,完

162、成下列要求。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自西向东汇入黄河,全长818千米,流域面积134 766平方千米。渭河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为黄土高原。渭河将渭河谷地塑造成了地势平坦的渭河平原。下图示意渭河水系。(1)分析渭河流域南部支流短于北部支流的原因。(2)渭河中下游径流的年际变化,表现为南部小、北部大。就此做出合理解释。(3)阐释渭河水系在渭河谷地演化为渭河平原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1)渭河干流距离秦岭山脉较近,发源于秦岭山脉的支流,快速流入渭河干流,致使流程较短;渭河流域北面为广阔的黄土高原,支流发育空间大,流程长。(2)渭河中下游南部多为发源于秦岭山脉的支流,秦岭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雨季

163、长,降水丰富且年际变化小,加上有山地积雪融水补给,径流年际变化小;北部支流发源于降水较少、雨季较短、降水年际变化大的黄土高原,且少积雪融水补给,径流年际变化大。(3)渭河两侧众多支流顺地势汇入渭河谷地,与渭河干流共同携带大量泥沙,随流速降低,沉积于渭河谷地,使地表趋于平坦,形成平原地貌。【解析】(1)支流的长短与形态主要与流经地区的地貌有关。渭河南部支流发源于秦岭北坡,渭河干流距离秦岭较近,流程短;北部支流主要流经更广阔的黄土高原,汇水面积和发育空间大。(2)径流量的年际变化主要与河流流经区的气候有关。南部支流纬度更低,受夏季风影响时间更长,且有一定的积雪融水补给与森林涵养水源,因此流量更稳定

164、,年际变化小;北部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处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过渡地带,降水的年际变化更大,且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较低,水源补给方式单一,径流年际变化大。(3)渭河流域干流区海拔较低,南北两侧海拔较高;南北侧支流顺地势将泥沙带入干流,在干流处沉积,形成渭河平原,地势趋于平缓。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渭河水文、水系特征”这道题】试题以渭河干支流的分布状况为背景,考查水文、水系特征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也是近年高考试题的常考点,如2019全国卷37题,2016全国卷7-9题,2015全国卷9-11题等。河流是最常见的地理事象,依托河流可营造出千变万化的新情境,有利于学

165、生综合思维的考查,因而今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极大。【360度撞题】对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水循环地理意义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流域图、河流剖面图的形式呈现,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汛期(时间、长短、次数、有无凌汛)、结冰期、含沙量、流速及水能蕴藏量等角度作答。(2)河流的水系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程度)等角度作答。(3)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中的作用主要立足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去考虑,主要从侵蚀、搬运、堆积等角度作答。(4)河流水能开发条件主要从落差和水量两个角

166、度去考虑,同时兼顾移民搬迁和土地征用、交通、电力输出、地质条件及当地招商引资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考前建议】考生在应对此类问题时,首先在于弄清相关试题常见命题情境及命题趋向;其次熟悉常见设问角度的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再次依据设问指向,明确背景信息中地理事物的主体,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非主体地理事物进行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在主体事物与非主体事物间建立联系;最后依据理清的逻辑关系,确立答题方向,完善表达,形成答案。撞题点36 环境变化对植被影响白河凸岸植被差异(湖南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白河属于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较宽阔,河湾迁移较

167、频繁,基本无人为干扰。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弯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多种植被,呈条带状环绕凸岸(下图)。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隐含了河湾迁移的信息。(1)推测河湾迁移过程中凸岸砾石边滩植被的演替顺序,并说明推测依据。(2)指出凸岸不同树龄灌木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原因。(3)科研团队计划研究该处河湾迁移速率及影响因素,请选取需要调查的主要自然因子,并提出估算河湾迁移速率的主要方法。【答案】(1)演替顺序:从湿生植被到草本植被再到灌木植被。依据:从凸岸内侧(西南侧)向外侧(东北侧)依次呈现湿生植

168、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的空间分布差异。(2)分布规律:从凸岸内侧(西南侧)向外侧(东北侧)灌木树龄逐渐增加。原因:凸岸向西南方淤进使原有边滩地势逐渐升高,离凸岸顶端距离增大,为灌木生长创造条件,灌木向前推进生长,前端(西南侧)灌木出现时间晚于外侧(东北侧)。(3)自然因子:流速、流量、含沙量;植被;岩性、土质;河流弯曲度;水位与河岸高差等。方法:测算灌木带(树木)的距离(距凸岸弯顶处)与(灌木带位于凸岸内侧与外侧植被带界线处)树龄差的比值;或者对比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等。【解析】(1)植被的演替顺序,主要依据植被类型去归纳,而植被类型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水分差异;推测依据主要立足于不同植被所处的地理

169、位置及与河流距离去思考。(2)河曲处凸岸以沉积为主,白河河道凸岸内侧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延伸,使得东北方向滩地形成年代最早,植被由湿生植被草本植被灌木植被演替,凸岸外侧(东北方)最早出现灌木植被,然后灌木植被逐渐向西南侧推进,所以东北侧的灌木树龄最长,西南侧树龄较短,形成了凸岸灌木树龄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3)本题应从影响河湾迁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说明。河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岩性特征、河道特征、地形特征均会影响河湾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从而影响河湾迁移的速率,因此科研团队应选取这些自然因子进行调查研究。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白河凸岸植被差异”这道题】本题以白河河湾处植被演替为材料

170、,考查环境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植被的演化也是近年高考试题的常考点,常以难题的形式出现。如2019全国卷第68题,2017全国卷第37题,2017全国卷第79题等。环境变化对植被影响类试题注重小切口、深挖掘,体现了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导向,值得关注。【360度撞题】植被演替类试题,通常以小尺度区域、微尺度区域或统计图的形式呈现,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植被演替特征或规律主要依据植被类型的差异、地理位置的差异作答,描述地理位置的差异时,关键在于找准参照物。(2)植被演替的原因主要立足于自然环境的差异作答,而自然环境的差异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分析时要围绕组成自然环境的诸要素逐

171、个去考虑。(3)植被演替的观测手段主要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去考虑。(4)植被演替与生物入侵主要立足于生物入侵对自然环境(对土壤、对水分、对光照)的影响作答。【考前建议】小切口试题所给出的显性信息往往较少,需挖掘大量隐性信息才能构建完整的答题思路。隐性信息来自显性信息,是通过对显性信息的联想、分析、推理而获得的,而隐形信息常常成为解题的唯一线索。解答这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读懂试题信息。撞题点37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喀喇昆仑山冰湖(湖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测评)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巴经济走廊北部地势复杂,区域内喀喇昆仑山脉海拔最高,山前冰湖(冰湖又称冰川湖,是由冰川侵蚀

172、成的洼地和冰碛物堵塞冰川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分布集中且规律性强,冰湖分布受气候和地形影响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部分冰川出现前进或跃动现象,冰川体积和数量变化明显,并造成该区冰湖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进而威胁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区域民生安全。下图示意中巴经济走廊范围和冰湖分布。(1)描述喀喇昆仑山地区冰湖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2)分析气候的变化可能对该地区冰湖造成的影响。(3)指出冰湖变化可能对公路造成的危害并提出防范措施。【答案】(1)分布在山脉南坡;较高海拔区;集中在山谷。原因:南坡地处迎风坡,降水量大,冰湖水源补给多;海拔高,冰川发育多,夏秋冰川融水多;山谷地势低洼,利于水流汇集。(2

173、)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增多,冰湖数量增多,面积扩大;蒸发加剧,部分冰湖消失;极端天气多发,冰湖溃决风险增大(或冰湖失稳)。(3)危害:(冰湖溃决形成的洪水或)泥石流冲毁公路或阻塞公路。防范措施:加强冰湖监测及灾害预警;梯级修建挡石坝(谷坊),阻挡泥沙碎石侵袭;对有威胁的冰湖进行人工泄洪。【解析】(1)区域内喀喇昆仑山脉海拔最高,山前冰湖分布集中,故可推测冰湖主要分布于山脉南坡和较高海拔区。材料提示:冰湖是由冰川侵蚀成的洼地和冰碛物堵塞冰川积水而成的一类湖泊,故冰湖多发育在山谷。从图示可以看出,发育在南坡是因为该区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量大。发育在较高海拔区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发育多。发育

174、在山谷里是因为山谷地势低洼,利于冰雪融水汇集,形成冰湖。(2)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部分冰川出现前进或跃动现象,冰川体积和数量变化明显,故全球气候变暖可能造成冰川融水增多,冰湖数量增多;冰川融水增多也造成了冰湖失稳,冰湖溃决多发,某些容量较小的冰湖,可能因为蒸发加剧而干涸消失。(3)冰湖溃决多带动山谷间的碎屑物形成泥石流灾害,故监测泥石流的发生可加强冰湖监测及灾害预警,或梯级修建挡石坝(谷坊),阻挡泥沙碎石侵袭。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喀喇昆仑山冰湖”这道题】该题以“喀喇昆仑山冰湖形态变化”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威胁为背景,考查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近年多以选择

175、题的形式呈现,如2020全国卷第911题,2019全国卷第68题,2016全国卷第68题,2016全国卷第10、11题等。气候变暖会使区域降水量重新分配、促使冰川和冻土消融、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等,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生存,在今年高考中不排除以综合题形式出现的可能性。【360度撞题】对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考查,高考试题一般会选取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气候寒冷区为背景,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气候寒冷区对气候变暖敏感的原因气候寒冷区主要指高纬度、高海拔的冰川、冻土分布区,其原因主要从降水、融化等角度作答。(2)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从温室气体增加及植被覆盖率降低两方面作答。(3)气候变

176、暖的影响主要从加剧自然灾害(全球气候的干湿变化直接导致了各地降水量的增减,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同时也会诱发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其他灾害),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某些物种更容易患病和遭受害虫袭击,也会使一些物种将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生产率降低等,但也会使某些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改变人类的生产领域(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会提高作物产量;但温度升高伴随着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农作物减产;气温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等三方面作答。(4)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从减排(通过

177、技术措施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加强国际合作)、适应(培育耐旱农作物适应气候)和吸收(植树造林,加强热带雨林等生态区的保护)等三方面作答。【考前建议】复习中重点关注气候变化敏感区(如西北地区、东北地区、青藏地区等),搜集特定区域气候变暖对自然或人文环境影响方面的素材,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仔细揣摩各地经典试题的设问角度,归纳总结常规的答题方法。撞题点38 生物生存环境华西雨屏带(山东省枣庄市2021届高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华西雨屏带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东西宽5070千米,南北长400450千米,总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该地带平均相对高差

178、约2000米,最高可达5000米,突然陡升的地势犹如一面耸峙的屏风,冷热气流往往在该地区形成上百公里的锋面,带来异常丰沛的降雨,因此得名“雨屏”,又称“西蜀天漏”。该地带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珍、稀、危、特动植物达200多种,是气象学家、博物学家、地理学家研究的热点地区。下面左图示意华西雨屏带位置,下面右图示意四川盆地西部地形、河流与降水量分布。(1)简析“西蜀天漏”的形成原因。(2)说明华西雨屏带多珍、稀、特动植物的理由。(3)请为华西雨屏带珍稀和濒危动植物的保护提出合理建议。【答案】(1)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被高山阻挡,多地形雨;暖湿气流与来自高原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

179、降水量大。(2)地势起伏大,垂直地带性显著,环境过渡性明显,物种丰富多样;降水丰富,植被茂密,形成独特的阴湿环境;山高谷深,动植物生存环境相对封闭;位置偏僻,人口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3)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对珍稀、濒危动植物实施人工繁育等辅助保护措施;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解析】(1)从背景信息中获知,“西蜀天漏”是一个降水带,与地形、锋面密切相关。解答时只要弄清水汽来源,导致降水的动力条件即可得出正确的答题思路。该地位于我国西南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暖湿气流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导致降水的动力一是暖湿气流沿地形爬升,二是冷(来自

180、高海拔的气流)暖(来自低纬度印度洋的湿气流)气流相遇。(2)解答该题的关键词是“珍、稀、特”,主要立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如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过渡地带)、地形地势的独特性(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山高谷深、封闭性高)、气候的独特性(阴湿)、人类活动的独特性(人口少)。(3)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一般都从建立保护区、健全法律法规、人工培育等角度作答。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华西雨屏带”这道题】该题以“华西雨屏带的位置及四川盆地自然环境特点”为背景,考查生物生存环境。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中,以“生物生存环境”为立意基础的试题屡见不鲜,如2019全国卷第911题,2017

181、全国卷第37题,2018北京卷第36题等。依托生物生存环境设置情境,可融合众多的地理规律与原理,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思维过程,因而一直备受高考命题者所青睐。【360度撞题】对生物生存环境的考查,高考试题多以生物生活习性、生物资源功能价值的文字信息或生物区域分布特征、迁移特征的图形信息呈现,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生物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主要立足于自然环境各要素(水、大气、生物、阳光、土壤、岩石)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作答。(2)生物生存环境与区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立足于人类活动对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作答。(3)生物生存环境与保护主要从建立保护区、健全法律法规、人工培育等角度

182、作答。(4)生物生存环境与农业生产主要立足于生物的生长习性、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角度作答。(5)生物生存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演变主要立足于自然环境的变化特征(水位的变化、含盐量的变化、土壤条件的变化、热量条件的变化)作答。(6)生物生存环境与生物品质主要从热量条件、水分条件、温差条件等角度作答。【考前建议】解答这种类型的试题时,首先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弄清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独特之处;其次分析独特自然环境的成因,其成因往往受多种因素制约,分析时要注意知识点的细化,避免答题漏点而失分。撞题点39 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苹果手机分支供应商分布(河北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

183、水平选择性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苹果公司作为21世纪初移动终端革命的推动者,其品牌竞争力不仅表现在紧跟市场需求的持续创新能力,还表现在对手机生产组织结构的创新能力。基于苹果手机零部件在产品价值链中的作用,将不同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产品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下表为2012年和2017年全球主要苹果手机零部件分支供应商分布情况(单位:家),下图示意2017年中国大陆苹果手机分支供应商分布情况。国家(地区)高价值零部件(2012/2017)中等价值零部件(2012/2017)低价值零部件(2012/2017)美国47/2912/614/15巴西0/00/20/3日本68/6758/62

184、13/5韩国24/2513/70/2中国大陆80/64119/151108/134中国台湾15/2315/195/10越南2/46/151/1印度0/10/00/4(1)简述20122017年苹果手机高价值和中低价值零部件分支供应商分布的主要变化。(2)概括苹果手机产业链空间组织结构的特点。(3)分析我国珠三角和中原两个苹果手机分支供应商集聚区产品价值链构成差异的原因。【答案】(1)高价值零部件分支供应商的数量在中国大陆和美国缩减明显,中国台湾明显增加,日本、韩国等较为稳定;中低价值零部件分支供应商趋向中国大陆集中,印度、巴西及越南等地成为新的中低端价值环节转移承接地。(2)关键技术和核心研发

185、由苹果公司控制;生产环节实施全球优化布局,零部件生产与组装重心向更具成本和市场优势的亚洲等地区转移。(3)珠三角地区位置优越,科研能力强,产业基础雄厚,分工明确,形成以高端环节为主、价值链相对完整的产业基地;中原地区生产成本较低,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形成以中低价值零部件生产为主的代工基地。【解析】(1)解答该题重在审题,分支供应商分布的变化应从高价值零部件、中低价值零部件分别去说明,说明依据主要来自表格所展示的信息,说明角度主要从增多的国家或地区、减少的国家或地区、稳定的国家或地区三方面展开。(2)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产业链”的内涵。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企业之间的关联,而这种关联的实质则是各

186、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苹果手机产业链空间组织结构特点,主要从关键技术、生产环节的区域差异去描述。(3)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弄清两大地区产品价值链的差异,依据差异进一步推测原因,从图中看,珠三角地区以高端零部件生产为主、价值链相对完整;中原地区以中低价值零部件生产为主,价值链相对残缺。其原因主要立足两大地区位置、科研能力、产业基础的差异去分析。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苹果手机分支供应商分布”这道题】该题是以“苹果手机分支供应商分布”的区域差异为背景,考查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在近年高考题中经常出现,如2015全国卷第6题,2013全国卷第12题等。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的形成往往

187、都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区位因素的变化,其规模、发展趋势往往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常常表现为“跨跃式”的,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显著痕迹。以“时间”为隐性信息,考查相关内容也是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命题角度。【360度撞题】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区域特定地理事象分布图为背景,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工业分散、转移的原因主要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工资水平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的变化、环境容量的变化等角度作答。(2)工业集聚的原因主要从经济因素(能够产生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产业关系,节约成本;加强各产业部门联系,提高生产效率;形成规模效益)、社会因素(政策支持;工业

188、集聚的惯性;所有者偏好等)、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对工业部门的吸引力;考虑到污染,节约环保成本等)三方面去归纳。(3)工业分布或变化特点主要依据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作答,对其空间线索的描述,关键在于找准参照点。(4)工业区域差异对比主要依据不同区域位置的差异、产业基础的差异、劳动力素质的差异、环境质量的差异、市场潜力的差异等角度作答。【考前建议】对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考查,多以区域图的形式呈现,多围绕特点、原因、差异、优势等角度设题。解答相关试题关键在于读懂图形信息,然后依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作答。在复习中首先要熟悉相关的知识脉络;其次要梳理近年高考试题的设问方式,注意答题角度的知识拆分和细化。撞

189、题点40 区域工业发展中国玩具礼品之都(山东省济宁市2021年高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是民间艺术之乡,历来有手工制作玩具的基础,被誉为“中国玩具礼品之都”。改革开放以来,澄海区政府重点发展玩具产业,建立了一批玩具工业园。目前已形成了以上市龙头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集群企业网络(图1)。为应对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下滑的危机,当地龙头企业开拓了“脱域”创新模式,即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环节地域分离的“非本地化创新”、进军新兴产业并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跨产业拓展创新”两种模式,实现了企业转型升级。图2示意“脱域”创新模式形成机制。下面为某科研小组在对当

190、地某企业“脱域”创新模式进行调研时做的访谈记录。“2013、2014年,我们收购几家游戏公司,开始新的转型玩游戏的人群不少于看动漫的人群,所以游戏的客户群很大,需要将游戏与玩具结合,这是市场的一个发展趋势。我们专门成立一个对接机构,负责把游戏转变成玩具并推向市场目前企业在创新方面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本地缺少高校、高科技人才。我们的对策是把研发团队迁至广州、深圳、上海等地”。 图1 图2(1)简述澄海玩具产业集聚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2)分析澄海内部创新基础和外部创新环境对“脱域”创新模式形成的影响。(3)分析澄海“脱域”创新模式对当地玩具产业发展的意义。【答案】(1)特点:集中分布在澄

191、海城区及其周边城镇。原因: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有完整的玩具产业链和高度协作的生产网络,产业基础好;政府政策扶持,建的有工业园区。(2)本地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基础较差,缺少高科技人才,创新研发能力较低;大城市人才、技术、知识和信息等方面优势明显,创新研发能力强。(3)(通过“非本地化创新”)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跨产业拓展创新”)拓展产品领域,丰富产品类型,提升经济效益。【解析】(1)玩具产业空间分布特点,主要依据“集聚”这一核心词去描述,从图中信息看,城区街道产业的集聚性更好,其次是周边乡镇。其原因主要立足于该产业的区位条件去分析。(2)解答该题的关键

192、是弄清“脱域”的含义,即设计研发与生产制造环节地域分离。内部创新基础,为“脱域”提供助推力;外部创新环境,为“脱域”提供拉力(人才、技术、知识和信息)。(3)解答该题的关键词是“意义”,需根据“脱域”的特点和内涵去组织答案。“脱域”是“非本地化创新”,通过“脱域”扩大知名度和市场范围;“脱域”是“跨产业拓展创新”,通过“脱域”丰富产品类型。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中国玩具礼品之都”这道题】该题是以“中国玩具礼品之都”的创新模式为背景,考查区域工业发展。区域工业发展也是近年高考题的高频考点,如2019全国卷第13题所涉及的长三角村办企业,2018全国卷第35题所涉及的大别山县城加工企业等。区

193、域工业发展是一种普遍现象,常以区位原理为依托进行考查,今年以综合题形式呈现的可能性较大。【360度撞题】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区域特定地理事象分布图为背景,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主要依据影响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作答。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主有次,有静有动。一般来说,运输、土地和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及环境生态是次要区位因素。(2)工业分布或变化特点主要依据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作答,对其空间线索的描述,关键在于找准参照点。(3)工业转移或转型的原因主要依据资源状况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工

194、资水平的变化、劳动力素质的变化、环境容量的变化等角度作答。(4)工业转移或转型的措施主要依据新兴工业的类型、交通运输条件或通讯条件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改善、环境的改善等角度作答。(5)工业集聚的好处主要从社会协作条件、节省生产建设投资、减少运输与能源消耗等角度作答。(6)工业分散的目的与结果工业分散的目的主要从生产联系及环境状况两个角度去考虑;工业分散的结果主要从对环境的影响、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对总体生产能力的影响等角度作答。【考前建议】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考查,多围绕特征、原因、影响、意义设题,在复习中首先要理清知识脉络,注意提炼该知识板块的核心问题(发展),注意不同工业类型间的差异对比;其次要梳

195、理相关设问的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再次注意答题角度的拆分和细化,避免因答题角度模糊而失分。撞题点41 交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拉多加运河(2021年山东省高考仿真预测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拉多加湖是欧洲最大的湖泊,湖面海拔5m,平均深度51m,面积1.8万平方千米,湖岸曲折,湖水北深南浅,南岸低平且多沙嘴浅滩,湖面多大风。涅瓦河位于该湖西南通波罗的海,是重要航道。拉多加运河位于拉多加湖南岸,由彼得大帝于18世纪修建,该运河曾是圣彼得堡的重要水上运输航线,1940年后其航行价值逐渐降低。图甲示意圣彼得堡地区略图,图乙示意圣彼得堡地区气候资料。(1)简析涅瓦河利于通航的水文条件。(2)分析拉多

196、加湖通航方面的不利因素。(3)说明1940年后拉多加运河航运价值逐渐降低的原因。【答案】(1)流域内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拉多加湖对河流水量调节作用明显,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小;地处平原,落差小,河流流速平稳;该河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上游湖泊阻滞大量泥沙,河流含沙量小。(2)拉多加湖地处副极地低气压带(极锋)控制下,多暴风雨;水深湖阔,与湖岸热力差异明显,湖面风大浪高;南岸水浅,多沙嘴、浅滩和暗礁,通航条件差。(3)铁路的快速发展,水运的地位下降;运河结冰期长,铁路运输对严寒气候的适应性强;运河河道淤塞加重,通航能力下降。【解析】(1)河流利于通航的条件主要从水量及其季节变化、

197、流速等角度去分析。结合河流沿岸重要城市气候统计资料,可知该地降水量大及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小;依据拉多加湖湖面海拔,可推测该地为平原地形,从而可确定流速、植被覆盖状况、河流深度等条件。(2)影响拉多加湖通航方面的不利因素,主要围绕气候条件、水域条件去分析。从文字资料结合当地的地理位置可知,湖面多大风,被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天气不稳定;从水域条件考虑,南岸多沙嘴浅滩,船舶航行易搁浅。(3)运河航运价值降低的原因,既与运河本身条件有关,也与外界条件的变化有关。运河修建时间较早,经历由盛到衰的过程,由此可推测,修建当初无其他运输方式与之竞争;从运河本身考虑,运河所处纬度较高,即使流速

198、稳定,但结冰期较长;且距离湖泊南岸较近,同样面临淤塞问题。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拉多加运河”这道题】该题依托“湖-河-运河联运体系”创设情境,考查交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交通是地域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常有涉及,如2018全国卷36题,2017全国卷第37题,2015全国卷第45题等。交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关联众多的地理规律、原理,并可较好地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极有可能会成为今年的考试热点。【360度撞题】对交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考查,高考试题通常以区域交通点、线的分布图为背景,常见的命题角度主要有:(1)交通点的区位分析港口

199、区位条件分析。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陆域条件和水域条件,陆域条件主要从筑港条件、沿岸地形及对外运输便利程度去分析;水域条件主要从航行条件(水位深度、气象条件)和停泊条件(是否有优良的港湾)去分析。经济因素主要从经济的辐射范围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去分析。车站区位条件分析。自然因素主要包括位置和地形地势条件,从位置考虑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从地形地势考虑一般要求有平坦开阔的空间;经济因素主要指区域人口密度和流动状况。飞机场区位条件分析。主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从位置考虑,应与城市有一定距离;从地形考虑,平坦开阔,但应保持一定的坡度,便于排水;从地质条件考虑,应保证地基稳定;从气候条件考虑,晴朗、少雾、空气洁净

200、的气象条件最佳。(2)交通线的区位评价需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铁路区位条件评价。某地修建铁路的有利条件,常见的答题术语有:地形平坦,施工难度小;避开河流、沼泽,工程量小;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地质条件稳定;暴雨、大风次数少,气温适宜,气候条件优越;沿线有聚落(城市、城镇),方便居民出行;加强城市间(区域)的联系;缓解交通压力,分散客货流量;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某地修建铁路的不利条件,常见的答题术语有:跨越河流、穿越山区,建设投资较大;经过断层、滑坡、泥石流多发区,地质条件差;多暴雨、大风、暴雪、高温,气候条件恶劣;经过冻土层,地基不稳;经过的聚落较少,经济价值较小。内河

201、航运区位条件评价。某地发展内河航运的有利条件,常见的答题术语有: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流量稳定,便于通航;无结冰期,无凌汛现象;周边地区经济发达,航运价值高;人口和城市密集;有运河相连,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某地发展内河航运的不利条件,常见的答题术语有:落差较大;径流量小;河床较浅;结冰期长,有凌汛现象;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城市较少;配套设施较差。【考前建议】对交通区位评价的考查,从内容上看,主要侧重于交通线、重点工程建设、交通条件变化对社会经济、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影响等;从命题素材上看,多以文字资料与区域图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从考查方式看,多以不利条件或有利条件的限定性评价为主。作答时

202、,一般从位置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撞题点42 区域农业发展朗县辣椒产业(四川省成都市2021年高三一诊)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朗县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独具特色的河谷小气候适宜辣椒生长,有“西藏辣椒之乡”的美誉。辣椒主要种植在雅鲁藏布江两岸河谷地带,有温室大棚和露天种植两种方式。朗县政府采用“五统一+辣椒合作社”管理模式(统一育苗、统一栽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购买保险,辣椒合作社主要对干辣椒进行初加工),推进辣椒产业的发展。下图示意朗县地理位置及地形分布状况。(1)从气候角度分析朗县河谷地带辣椒生长的有利条件。(2)与露天种植相比,分

203、析温室大棚种植对该地辣椒供给的有利影响。(3)指出“五统一+辣椒合作社”模式对朗县辣椒产业发展的作用。(4)简述朗县辣椒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农村贫困地区脱贫的启示。【答案】(1)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条件满足辣椒生长的需求;夏季降水较多且多夜雨,增加土壤湿度,利于辣椒生长。(2)育苗期提前,辣椒上市供给时间提前;生长期延长,辣椒的供给时间延长;改善生产条件,辣椒产量增加,市场供应量增加;受自然灾害影响小,保证辣椒供给的连续性和稳定性。(3)统一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辣椒产量和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保障农户收益,促进生产积极性;延长产业链,增加利

204、润;增强辣椒产业抗风险能力。(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量和质量;推进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扩大生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加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力度。【解析】(1)解答该题需把握好两条线索,一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二是朗县河谷地带的自然环境特点。(2)解答该题的关键信息,一是“露天种植与温室大棚种植的差异”,二是“辣椒供给”。由“露天种植与温室大棚种植的差异”,可联想到热量的差异、生长空间的差异,进而联想到品质的差异、应对自然灾害的差异等。由“辣椒供给”,可联想到上市时间的变化、产量的变化等。(3)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弄清“五统一的内容”和“辣椒合作社的含义”

205、,描述时可围绕五统一的每一内容及辣椒合作社的含义逐一阐述。(4)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归纳朗县辣椒产业的发展经验,因为该县就属于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其脱贫经验对其他农村贫困地区具有适用性。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区域农业发展”这道题】该题是以“西藏朗县辣椒产业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进行命题,主要考查当地气候条件、种植方式的变化、当地辣椒产业发展模式的作用及借鉴意义等核心考点。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在近年来高考题中考查次数较多,如2016全国卷第36题,2017全国卷第36题,2019全国卷第36题等。区域人类活动受制于区域自然环境,该考点关联自然与人文,可将众多的地理主干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同时能较

206、好地体现时代特征,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极大。【360度撞题】高考试题可能会选取生态脆弱区为立足点,结合区域自然条件或农业技术对自然条件的改造营造情境。常见命题角度有:(1)区域农业自然条件改造对气候的改造,主要通过建造温室、增加局地绿地或水面面积等来实现;对地形的改造,主要通过改变山地坡度、洼地形态来实现;对土壤的改造,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结构、肥力来实现;对水源的改造,主要通过改变水源地的距离、水源获取方式来实现。(2)区域典型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与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每一种农作物都有其生长习性,推测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要立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去归纳。如降水较少的地区,农作物通常具有耐旱、耐贫

207、瘠的生长习性;降水较多的地区,农作物通常具有耐涝、耐盐碱的生长习性;高山地区,农作物通常具有喜温凉、耐贫瘠的生长习性等等。(3)区域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区域农业地域类型是在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人们利用、改造当地自然环境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考前建议】首先回归教材,把握好农业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变化趋势、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区域自然灾害、生态问题等主干知识,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将相关试题进行归类,对每道题

208、从分析试题背景信息入手,进而梳理区域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然后根据设问指向拆分答题要点,构建相关试题的解答方法。撞题点43 中国海外投资海外空调基地(福建省漳州市2021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967年,巴西政府批准设立马瑙斯自由贸易区,欧洲及美日等国在此自由贸易区从事工业生产活动多年,1998年,我国某知名空调企业凭借其优良品质,打开巴西市场的大门,2001年在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建立第一个海外空调生产基地,实行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企业以巴西籍员工为主,中方员工比例多年来严格控制在5%以内且以管理人员为主。该企业在巴西东南部城市建立了多个安

209、装技术培训中心。下图示意巴西人口分布状况。(1)简述该企业严格控制中方员工比例的原因。(2)说明该企业在巴西东南部建立多个安装技术培训中心的目的。(3)简述海外生产基地的建设对该空调企业的意义。【答案】(1)企业管理水平高,需要的管理人员较少;方便员工之间交流沟通,便于管理;避免文化冲突。(2)提高安装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应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拓宽巴西东南部的市场。(3)提升企业生产能力;提高国际市场影响力;促进企业生产“本土化”,更好地服务市场。【解析】(1)解答该题需要考虑的关键信息,一是中方员工所从事的岗位特点,二是地域文化差异。(2)安装技术培训中心建在东南部的目的,主要从当地人口密度、

210、市场需求等角度去考虑。(3)海外基地建设属于海外投资,其意义主要从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国际影响力、服务当地市场等角度去考虑。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海外空调基地”这道题】该题是以“我国某空调企业在海外建设空调基地”为背景,主要考查国际合作的相关内容。国际合作类试题在近年高考题中屡次出现,如2018全国卷第36题,2019海南卷第79题,2020天津卷18题,2019北京卷36题等。近年来,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呈爆炸性增长,标志中国经济已走向成熟,通过海外投资,接受世界市场的考验与洗礼,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相关考点在今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极大。【360度撞题】高考试题可能会依托

211、“一带一路”为命题线索,结合所选区域自然环境或经济环境与我国的差异设题。常见命题角度有:(1)海外交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欠发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我国合作领域广阔。如东南亚、南亚、中亚及非洲广大区域,交通建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而我国在交通建设方面经验丰富、技术领先,合作前景广阔,对相关问题分析时,主要围绕当地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建设过程面临的问题及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条件及交通建设的影响等角度去思考。(2)海外矿产开发投资东南亚、非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矿产资源的开采能力、加工制造能力明显不足,而我国在这方面则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合作前景也十分广阔,对相关

212、问题分析时,主要围绕开采技术的差异、加工制造能力的差异及对环境重视程度的差异等方面去思考。(3)海外能源合作投资试题可能会选取西亚波斯湾地区、北非、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些区域能源资源丰富,而我国能源缺口较大,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时,主要立足于人口与经济规模、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作答。(4)海外农业合作投资试题可能会选取马来群岛、刚果盆地等,这些区域盛产热带经济作物,而我国由于热带区域相对狭小,热带经济作物产量不足,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时,主要围绕热带区域所占面积、热带作物的生长习性、市场需求量等角度去思考。【考前建议】对相关内容的复习,要把握好以下五种方法,一是依据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进行恰当的区域

213、分割;二是出于准确空间定位的需要,识记区域内颇具代表性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三是厘清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与地理基本规律、原理间的因果关系,构建新颖、独特、实用的知识体系;四是提炼区域内的核心问题,从而适应多变的设问角度;五是搞好区域差异对比,确定区域共同性,区分区域差异性,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撞题点44 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肯尼亚硅藻土(河北省唐山市2021年高三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硅藻土是由湖泊或海洋中的硅藻遗体沉积而成的生物沉积物。利用硅藻土加工而成的硅藻泥是一种新兴的室内环保装潢材料,同时还广泛应用于饮食、医药、化工等领域。肯尼亚硅藻土资源丰富,地处东非裂谷区内的吉尔吉尔(位

214、置如图)附近的硅藻土矿是世界最大的优质硅藻土矿之一。近年来,中国企业与肯尼亚合作勘探、开采硅藻土矿的力度加大,并计划建设硅藻泥加工厂,产品主要面向国外市场。(1)说明吉尔吉尔附近地区有利于形成硅藻土矿的古地理环境及理由。(2)指出在吉尔吉尔附近地区开采硅藻土矿的有利条件。(3)解释肯尼亚生产的硅藻泥主要面向国外市场的原因。【答案】(1)当地古湖泊多(大),硅藻沉积量大。 理由:(地处东非裂谷区),地壳断裂凹陷,汇水形成(古)湖泊。(2)硅藻土矿优质、储量大;邻近铁路,交通较为便利;劳动力充足廉价等。(3)(与国外相比)肯尼亚经济相对欠发达,国内消费市场狭小等。【解析】(1)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弄清

215、硅藻土的性质。硅藻土是生物沉积物,由“沉积”可联想到吉尔吉尔地区的古地形;由“生物”可联想到当时吉尔吉尔地区适宜水生生物生存的水域环境。(2)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一般都从储量、交通、动力因素去分析。从储量考虑,吉尔吉尔地区硅藻土储量大;从交通考虑,这里临近铁路;从动力考虑,该国经济技术水平较差,动力主要来自人力。(3)解答该题的核心词是“国外市场”,硅藻土是室内环保装潢材料,还广泛应用于饮食、医药、化工等领域。该国经济技术水平较落后,城市化进程不高,国内市场狭小。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肯尼亚硅藻土”这道题】试题依托“肯尼亚硅藻土的开发利用”设置情境,主要考查硅藻土的形成环境及开发现状

216、。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如2016全国卷第37题,2014四川卷第6题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能源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尤为突出,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高考对“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知识板块的考查,区域选择常立足于国外某国或我国生态脆弱区,资源类型多立足于“新颖”,常见命题角度:(1)矿产资源丰富的原因主要立足于地形、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的变化等角度作答。(2)自然资源开发条件评价需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去分析,从自然条件考虑,主要立足于开采价值作答;从社会经济条件考虑,主要立足于经济基础作答。(3)自然资源

217、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需从对环境和对经济两方面去考虑,从对环境考虑,主要立足于对水体、对大气、对土壤、对生物的影响作答;从对经济考虑,主要立足于对就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作答。(4)能源开源与节流的意义需从开源角度分析,其意义主要表现在扩宽能源进口渠道;加大能源勘探、开发,增加能源产量;加大对替代性能源或新能源的开发力度。从节流角度考虑,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大技术革新,降低能耗;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适当限制耗能大的产业发展。【考前建议】“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涵盖的地理知识五花八门,设问角度多种多样,考查的方式灵活多变。在复习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

218、系。处理好知识间的内在关系,注意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知识系统;处理好知识与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间的关系,注意提炼可再生性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处理好知识与热点问题的关系,注意搜集各地开发自然资源的实例,培养运用相关知识解答现实问题的能力。撞题点45 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水冲植树(湖南省衡阳市2021届高三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8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旨在将呼包鄂榆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下图左)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该区域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其中毛乌

219、素沙地基本消失,库布齐沙漠治理成效显著。治沙过程中,当地群众创造性发明了沙漠植树绝招水冲植树法(下图右),用加压水管竖着往沙地冲出一个1米左右深的小坑洞,然后把一棵长约1米的沙柳苗子种进去,继续浇水然后夯实,只露出10厘米左右的苗头,10秒就可种植一棵树,而且这种种植方法使树苗的成活率提高了60%以上。(1)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地理位置的优越性。(2)简析水冲植树法能大幅度提高植树成活率的原因。(3)说明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比我国其他沙漠更容易治理的自然原因。【答案】(1)“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华北和西北经济圈结合部,距离京津唐工业区较近;有京包等铁路通过,交通位置重要;距离蒙古、俄罗斯近

220、,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2)水冲植树法对周围土壤破坏小,减轻风力对树苗周围土壤的侵蚀;坑内水分容易保存,通过缓慢渗透,增加坑周围土壤的水分,利于保水。(3)沙漠面积相对较小;距离海洋近,而且周围无高大山地阻挡,降水较多;距离黄河近,有利于引水灌溉;黄河从周边流过,地下水源的补给较丰富。【解析】(1)注意设问强调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从地理位置上讲,“呼包鄂榆城市群”地处华北地区向西北地区过渡地带,靠近京津唐工业区;有铁路贯通,交通位置优越;同时“呼包鄂榆城市群”距离北部的俄罗斯、蒙古较近,利于边境贸易往来。(2)用加压水管竖着往沙地冲出一个一米左右深的坑洞,不会破坏周围土壤,利于减轻土壤侵蚀;将植

221、物种进去,然后浇水夯实,利于保水,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3)易于治理的原因可以从沙漠面积、临近河流与气候条件进行考虑:面积方面,由图可知,两片沙漠面积都不大;地理位置方面,由图可知,其靠近河流,水源较为丰富;气候条件方面,由于其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区域,降水相对较多,植被容易存活。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水冲植树”这道题】试题依托“水冲植树”设置情境,主要考查荒漠化的地理背景及治理措施。荒漠化、水土流失的研究与治理,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如2020全国卷第13题、2020全国卷第37题、2014全国卷第36题等。荒漠化的研究与治理,是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举措。关注生态脆弱区,呈

222、现生态文明成果,是凸显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显时代特征的重要方式,在今年高考中出现的几率很大。【360度撞题】高考对荒漠化研究与治理的考查,多从生态脆弱区切入,围绕“治沙新举措”设题,常见命题角度有:(1)荒漠化现象发生的自然条件主要立足于当地起主导作用的外力形式去思考。如西南湿润区,流水侵蚀严重,集中的降水及强度、起伏较大的地形及广布的碳酸盐岩地层,会加大荒漠化风险;西北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区,风力侵蚀严重,多沙地表会加大荒漠化风险。(2)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危害表现形式多样,描述时要突出针对性,主要立足于当地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作答。(3)新举措的功能和价值主要立足于当地自然环境特点

223、及新举措本身的内涵去思考。(4)新举措与传统方式的差异主要立足于两种方式的投入、效果、存在的问题及适用性进行对比分析。(5)荒漠化治理的难度主要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去思考。【考前建议】荒漠化的研究与治理类试题,一般难度都不大,但容易出现“答题要点不全,答题层次不清”的问题,因而应对的关键主要在于知识要点的全面性和思维逻辑的缜密性。在平时复习中,首先回归教材,把握好荒漠化问题的主干知识,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其次重视相关高考题的引领示范作用。撞题点46 湿地、湖泊的开发与保护卓乃湖(宁夏石嘴山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质量监测)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属于高原山地

224、气候,夏凉冬寒,降水少,冬季多大风。该地湖泊众多,由于气候的变化,2000年以后卓乃湖扩展迅速。2011年9月卓乃湖东侧发生溃堤,大量湖水外泄,库赛湖、海丁诺尔湖也相继蓄满,多余水量全部进入盐湖。此后四湖连通;卓乃湖面积迅速减少,周边风沙严重;盐湖面积增加。图1为卓乃湖流域1961年至2018年的气候统计图,图2为卓乃湖流域示意图。图1图2(1)描述卓乃湖流域1961年至2018年的气候变化特征。(2)分析卓乃湖溃堤后湖区周边风沙严重的原因。(3)说明近些年来导致盐湖面积增加的原因。(4)有专家认为应该尽快在卓乃湖溃堤处修建水坝,你是否同意修建,并说明理由。【答案】(1)(年均)气温(波动)上

225、升;(年)降水量(波动)增大。(2)湖滩裸露,提供丰富沙源;湖滩植被少,固沙消风作用弱;湖滩开阔,风力强劲;大风日数多。(3)补给区域面积增大;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多;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补给量增大。(4)同意。增加卓乃湖水域面积;减弱卓乃湖周边风沙活动;改善卓乃湖周围生态环境,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减少下游水土流失;减少下游水患。不同意。修建大坝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该地人烟稀少,溃堤对人类危害小;工程建设劳动力不足;高原环境,施工难度大。【解析】(1)气候特征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结合图示信息可以获取到该地区的年均气温波动升高,年降水量波动增大。(2)该题需从“风”和“沙”两方面

226、去分析原因。由于卓乃湖溃堤后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湖泊底部的泥沙露出水面;该地区降水少,植被少,所以防风固沙能力弱;该地冬季多大风,且湖滩开阔,风力强劲。(3)盐湖面积增加的原因,可从水循环环节(径流汇入、湖泊补给、蒸发、下渗等)进行分析。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由于气候变化,卓乃湖溃堤后四湖连通,盐湖的给水面积扩大;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多;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盐湖的补给增多。(4)该题考查修建水坝的态度,旨在考查湖区生态环境保护。若选择同意,主要立足于湖泊水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方面去考虑;若选择不同意,主要立足于工程建设的有利影响及本身的难度去考虑。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卓乃湖

227、”这道题】试题依托“卓乃湖”的变化设置情境,主要考查湿地、湖泊的开发与保护。湿地、湖泊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常有涉及,如2018全国卷第37题、2016全国卷第36题、2013海南卷第1314题等。生态问题的防御、修复和治理,事关国计民生,在近年高考中无论选择题还是综合题均有体现,今年仍会延续这种命题思路。【360度撞题】高考对“湿地、湖泊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考查,多从生态脆弱区选材,常见命题角度有:(1)湿地、湖泊的成因主要围绕气候条件、排水条件、隔水条件作答,其中湖泊的成因还要考虑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及河道摆动等因素。(2)湿地、湖泊面积的变化主要围绕水源补给形式、地形地势

228、特征、降水特征及人类活动等角度去分析,此外还要兼顾地表组成物质孔隙大小而引起的入渗量的变化。(3)湿地、湖泊的主要功能湿地、湖泊具有多种功能,主要立足于生态功能(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净化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去分析,同时兼顾经济功能(提供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提供能源和水运等)、社会功能(观光功能、求知功能、康体功能和度假功能等)。(4)湿地、湖泊开发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围绕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5)湿地、湖泊资源开发的建议减少开采规模,限制产量;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开采

229、效率;禁止污水排放,防止水源污染等。【考前建议】高考对“湿地、湖泊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考查,其命题多围绕“地理实践力”立意,且难度有加大趋势。备考时,首先要理清相关内容的主干知识;然后归纳整理近年高考试题对相关考点的考查方式;最后要从我国不同区域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撞题点47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斯里兰卡小流域治理(山东省2021年4月猜题卷)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斯里兰卡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部高四周低,河流众多。农民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积20km2)建设的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图1示意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主要分布地区及其模式,图2示意

230、科伦坡与亭可马里气温、降水资料。图1图2(1)分析斯里兰卡河流流域面积较小的原因。(2)指出梯级蓄水池分布区在该国的位置,并分析原因。(3)指出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中蓄水池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4)分析梯级蓄水池的修建对当地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答案】(1)斯里兰卡是岛国,面积较小;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短小;多山地丘陵,地形破碎,河流众多。(2)位置:分布在该国北部和东部(东北部)。原因:与西南部相比,东北部降水量较少;旱季较长;旱季气温高,蒸发强;耕地面积大,需水量大。(3)分布特点:农田与村落上游(临近农田与村落或多分布于河流上)。原因:可以实现自流灌溉,便于取水。(4)调节径流

231、季节分布,减少水旱灾害影响,保证作物稳产;扩大灌溉面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旱季水分条件,延长耕作时间,增加复种指数(熟制);增加水域面积,利于水产养殖。【解析】(1)斯里兰河流流域面积较小的原因,主要从该国的地域面积、地形分布状况两个方面去分析。(2)梯级蓄水池主要分布区的地理位置可从图中直接提取;其原因主要围绕当地的气候、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等角度去分析。(3)蓄水池属于点状地理事物,描述其空间分布特点时,关键在于找准参照物。(4)梯级蓄水池相当于湖泊,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可依据当地气候特点、农业生产特点,参照湖泊的功能和价值去考虑。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斯里兰卡小流域治理

232、”这道题】试题依托“斯里兰卡小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设置情境,主要考查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对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考查常选取中外典型河流为素材,如2016全国卷第36题选取的罗讷河、2016天津卷第1011题选取的黄河、2013浙江卷第78题选取的拉萨河等。我国小流域治理成就斐然,依托某小流域治理成就创设情境,可彰显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取得的新成效及勇于探索的时代精神,因而在今年高考试题中极有可能会出现。【360度撞题】高考对“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考查,多立足于小尺度区域选材,常见命题角度有:(1)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汛期(时间、长短、次数、有无凌汛

233、),结冰期,含沙量,流速及水能蕴藏量等角度作答。(2)河道形态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对河流地貌的影响、对河流水文状况的影响、对特殊物种的影响等方面去分析。(3)治理措施的功能和价值主要立足于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及治理措施本身特点去思考,其功能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人地关系发展、生态系统稳定的正向作用等方面。(4)水坝拆除的主要目的和影响主要目的要从水坝拆除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经济活动的关系两方面去提炼。其影响应从短期、长期两方面去描述。【考前建议】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类试题,其答题要点更多的来自素材本身,难度中等。应对时首先要审读背景,提炼出显性信息,然后依据显性信息

234、推测隐性信息;其次审读设问,提炼出核心词(关键词),然后依据核心词(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再次审读答案雏形,提炼出答案要点,然后在答案要点与有效信息间建立关联,为所做答案寻找依据。撞题点48 中国地理秦长城(2021年山东省高考仿真预测卷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下面左图是历史教材中的一幅“秦长城示意图”,同学们发现秦朝北部疆域界限大致与长城重叠。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著名学者余秋雨将长城描述为“天地之力借秦始皇之手画下的一条界线”。右图是考古所发现的,在秦朝时期咸阳一带的关中地区以图示的方式开挖水渠发展种植业,

235、大量引用源自于黄土高原的泾河水灌溉。史记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1)试说明秦长城大致所起到的地理分界意义。(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推测秦朝时期中国的人口特征。(3)说明当地以图示形式开挖水渠发展农业的意义。(4)该地区早期修建的灌渠现大多已老化失修,出现严重的阻塞与渗漏现象。请说明灌渠老化失修所带来的危害。【答案】(1)大致为400mm年等降水量线所经地区,为我国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大致经过了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大致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草原的分界线;大致经过了农牧交错地

236、带,为种植业和游牧业的分界线,进而成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2)人口基数小;人口总数受战争和灾荒影响波动剧烈;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人口增长缓慢;平均年龄较低。(3)因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率大,开挖灌渠引水、排水,可防治旱涝;发展农田灌溉,保障农业稳产,增加作物产量;因渠水来自于泾河,含沙量大,沙水灌溉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可有效减弱土地盐碱化现象,治理盐碱地;灌渠改善了土壤墒情,可有效减弱越冬作物夜间遭受低温冻害的威胁。(4)灌渠阻塞,水流速度缓慢,导致下渗较多,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渠渗漏,导致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减弱,雨季泛滥、漫灌,旱季无水可灌,加剧了

237、农田盐碱化现象和受灾的可能;因水资源浪费导致的灌溉水源不足,最终导致大量耕地撂荒。【解析】(1)解答该题的关键词是“分界”,秦长城地处自然环境的过渡地带,两侧的自然环境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大致位于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季风与非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草原、种植业与游牧业的过渡地带。(2)解答该题的时间信息是“秦朝”,空间信息是“中国”,地理事象信息是“人口”。从时间信息考虑,当时社会生产力较低,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从空间信息考虑,该时段多战乱,人口消耗较大;从地理事象信息考虑,人口的增长受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3)解答该题的线索是“水与农业”,答案的组织应立足于

238、当地降水特点与农业、径流特点与农业、工程作用与农业、自然灾害与农业等角度。(4)解答该题的关键信息蕴含在设问中,灌渠老化失修的危害,主要从由于失修而出现的问题去考虑,“阻塞”导致流速降低,下渗较多,输水困难;“渗漏”导致灌渠对水资源的调蓄能力减弱;阻塞、渗漏最终都会使耕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秦长城”这道题】该题围绕“秦长城的地理位置及古时区域农业发展”设置情境,考查区域气候特征的特殊性及人地关系。中国地理概况及分区在近年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如2019全国卷第910题、2017全国卷第13题、2017全国卷第12题、2015全国卷第37题等。该知识板块常与自然地理、人

239、文地理相结合进行考查,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极有可能再次出现。【360度撞题】高考对“中国地理”这一知识板块的考查,多以较大尺度区域呈现,常见命题角度有:(1)中国特殊区域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如东北地区的寒冷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和伏旱、天山北坡的半干旱区等,分析时主要立足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风带气压带位置、海陆位置)、地表形态特征等角度作答。(2)中国的主要产业如畜牧业、渔业、林业、传统工业、新兴产业、交通运输业等,主要立足于影响各行业的区位因素作答。(3)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等,需熟悉分界线本身的走向及分界线两侧自然环境的差异。对自

240、然环境差异的分析要立足于地理位置及地形、气候等去考虑。(4)区域环境特征的内部差异主要把握好区域对比的方法和对比的角度。【考前建议】备考时,要理清该板块的主干知识,熟悉区域环境特征,同时要强化基础训练,通过典例,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撞题点49 (选修3旅游地理)新型旅游方式云冈石窟虚拟游(安徽省合肥市2021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虚拟旅游是建立在现实旅游景观基础上,将现实旅游景观数字化,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一个虚拟的三维立体旅游环境,游客足不出户,就能在虚拟环境中遍览遥在万里之外的风光美景。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为保护石窟文

241、化,云冈石窟文物保护部门借助虚拟旅游,使不可移动的文物“活起来、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云冈文化的博大精深。说明虚拟旅游对云冈石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答案】虚拟旅游可减少景区的游客数量,减少对文物及环境的破坏,缓解石窟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间的矛盾;有利于充分挖掘石窟旅游项目,增强游客对石窟文化的深入了解;游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石窟文化,利于石窟文化的传播,扩大云冈石窟的影响力;虚拟旅游将云冈石窟数字化,便于永久保护。【解析】解答该题需从云冈石窟的现实旅游与虚拟旅游两方面结合起来考虑。从现实旅游考虑,云冈石窟地处生态较脆弱区,旅游开发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云冈石窟属于世界文化遗

242、产,加强保护的现实意义更大;从虚拟旅游考虑,这种旅游方式无需实地体验,可减轻人为原因的直接影响;虚拟旅游将石窟数字化,摆脱了旅游的时空限制,且有利于长久保护。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云冈石窟虚拟游”这道题】该题是以“云冈虚拟旅游”为背景,考查新型旅游方式及旅游活动的重要意义。近些年来旅游地理类选做题,多以新型旅游方式呈现背景,如2020全国卷第43题、2019全国卷第43题、2019全国卷第43题、2016全国卷第43等。新型的旅游方式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思维,这种命题思路渐成趋势,在今年的高考试题中极有可能出现。【360度撞题】高考试题可能会选取新型的旅游方式,并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特

243、点、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考查,常见角度如下:(1)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旅游资源的质量:优质,独特,知名度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对旅游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景点类型多样,共同组成景观群,集群状况好。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周围无雷同的景点,地域组合状况好。(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主要评价角度:地域组合状况;旅游价值,主要从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等角度作答;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交通通达度;地区接待能力,主要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上作答;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3)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拉动经济发展(可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回笼货币、稳定市场;带动相关产

244、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促进社会文化繁荣(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促进社会进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推动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保护区域环境(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考前建议】按近年高考命题趋势,整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审视高考题,认真钻研高考题,注重高考题的引领作用;注重高考题答案要点的梳理方式,掌握答题要点的拆分方法;加强相关试题的限时训练,提高答题效率。撞题点50 (选修6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2021年河

245、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在陆地径流、海水运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近3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不断变化,海岸线“人工化”趋势明显。下图示意1990年和2018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人工水面、滩涂)及岸线空间分布。简述海岸线“人工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答案】有利影响:海岸线“人工化”连通水系,人工水面面积增加,淡水资源更加充裕,有利于保障黄河三角洲湿地淡水补给;海陆统筹,有利于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不利影响:滩涂面积减少,湿地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可能会遭破坏。【解析】本题主要从海岸线“人工化”对黄河三角洲湿

246、地生态系统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方面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近年来黄河三角洲人工水面面积增加,淡水资源更加充裕;人工海岸线趋势明显,海陆统筹,有利于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然而近年来滩涂面积有减少的趋势,湿地面积减少,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考题猜测全视角【为什么要猜“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时间变化”这道题】该题是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时间变化”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近些年来环境保护类选做题,多围绕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治理设题,如2020全国卷第44题、2019全国卷第44题、2018全国卷第44题、2018全国卷第44题等。关注生态脆弱区,呈

247、现生态文明成果,是凸显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显时代特征的重要方式,且相关试题在立意上,大多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其选材、命题思路反映高考命题趋势,值得关注。【360度撞题】(1)生物入侵对生态的影响导致大量原生动植物的死亡,生物多样性逐步丧失;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导致物种的消灭与灭绝,生态灾害频发;外来物种在适宜的生态和气候条件下,疯狂生长,生态灾害不断,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威胁人类健康。(2)湿地退化的原因及对生态的影响湿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湿地水分的蒸发;全球气候变暖,永久性冻土

248、层融化,使水分更容易下渗;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而湿地多分布在沿海和高纬度地区。人为原因: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水质下降、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降低甚至丧失。(3)植被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植被破坏的原因:气候原因(主要从降水的量和时间分配去分析);土壤原因(主要从土壤的含水量、土壤空气含量去分析);生态环境原因(主要从地表结构去分析);自然灾害原因(主要从灾害类型及危害程度去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方式去分析)。植被保护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技术措施。【考前建议】环境保护与必修内容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复习中应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以问题或案例为线索,注重知识的整合与重建;审视高考题,认真钻研高考题,注重高考题的引领作用;通过高考题答案的使用,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