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海淀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模拟预测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60小题,每小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分封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分封对象是天子的同姓亲族B. 分封制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C. 分封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 分封制加强了君主专制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通过分封制,周朝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说明分封制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分封对象是同姓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不仅仅是同姓王族,故A选
2、项说法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确立了周王“天下公主”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但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周王朝统治,因此不能说分封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故C选项错误;君主专制权力出现在秦朝,而不是西周,故D选项错误。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下列对这幅图的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A. 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 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 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的履行D. 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维护政治联系的纽带【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西周
3、时期,实现分封制,周天子与诸侯以土地为纽带,以权力和义务相联系,诸侯对周天子具有定期朝觐、派兵作战等义务,图文正是反映了这一历史现象,故C项符合题意。秦朝统一后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西周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D项说法明显错误。3.下图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前身是皇室太庙,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封建皇帝祭祖的地方。与太庙修建相关的制度是A. 井田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盛行于西周的的土地国有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渐瓦解,排除A;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
4、侯的地方管理制度,到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随着井田制逐渐瓦解而崩溃,排除B;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继承制度,尊祖继宗和太庙是宗法制的体现,故选C;郡县制是秦朝推广的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主要长官均由朝廷任免调迁,排除D。4.1989年冬,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A. 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B. 日用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C. 南方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开发D. 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可知
5、,商代的青铜农具形式多样,体现了青铜文明的发达,“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遗存”可知,商代青铜器的传播,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了青铜农具的发现,未涉及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具体涉及传播方向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的论述重点在于青铜农具的发明,无法体现南方地区的农业是否得到开发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5.以下经济现象,出现最早的是A. “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 “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C. “依四川法造交子,与现缗并行。”D. “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出自国
6、语,讲的是先秦时期已经存在的官营手工业的社会情况,比较其他选项可知,A选项经济现象出现最早,故A选项正确;“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指的是翻车,翻车最早出现在东汉末年,故B选项错误;“依四川法造交子,与现缗并行。”指的是交子,四川出现交子最早在北宋时期,故C选项错误;“时商贾至京师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指的是飞钱,飞钱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故D选项错误。6.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 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 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答案】
7、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很明显不是根本目的。C,D也不属于根本目的,且从C,D能够推断出B,秦国变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因此B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目的7. 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什伍连坐法 焚烧诗书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
8、残伤民以峻刑”说明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时期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法和焚烧诗书说明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正确,选择B符合题意。8.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A. 分封制B. 王位世袭制C. 郡县制度D. 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央集权制。根据材料“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中治国之法为“王而不藩者”,即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指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以“推
9、恩令”削弱藩王的势力、宋太祖令文官任知州,防止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康熙帝则平定了三藩之乱。由此可知这里所谓的“国家政体”指的是中央集权制,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在秦朝建立时期已经被废除,因此材料内容涉及的不是分封制度,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康熙帝等人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因此材料内容与王位世袭制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武帝以“推恩令”削弱藩王的势力、宋太祖令文官任知州,防止出现藩镇割据
10、的局面、康熙帝则平定了三藩之乱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此材料内容指的不仅仅是郡县制,故C选项错误。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东周时期(公元前771公元前256年)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这里“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 私有土地的出现B.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C. 小农经济的产生D. 租佃关系的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变革,生产力的变革表现在生产工具的革新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故正确答案为B。私有土地的出现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结果不是原因
11、,A不正确。土地私有制形成标志封建社会确立,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租佃关系是封建社会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都是“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结果,故C、D错误。10.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之一是A. 世袭制替代禅让制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 皇帝制代替郡县制D. 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汉代继承完善,故B选
12、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在夏朝时期已经完成,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中国历史上没有皇帝制代替郡县制,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没有代替三省六部制度,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11.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商鞅变法措施中与“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无关的是()A. 燔诗书而明法令B. 重农抑商C. 为田开阡陌封疆D. 奖励耕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要求的是与“家给人足”局面的出现有关的是涉及民生的措施,BCD符合题意,A是思想上的专制政策,不符合题意。12.“商君遗礼,弃仁思,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
13、家富子壮则出分,家子壮到出赞。”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调动劳动积极性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答案】C【解析】【详解】“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的意思是,秦国人家中如果家庭富裕,那么儿子成年后要(与父母)分家,如果家庭贫困,那么儿子成年后要入赘到别人家。这是商鞅在社会风尚习俗等领域的改革措施,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所以这有利于增加户口数,提高政府赋税收入,故选C。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与土地所有制
14、的变革没有关系,排除A;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材料与司法制度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材料着眼于社会习俗的变革,并非军事改革,排除D。13.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是古代历史重大的改革,他们的改革的共同作用是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政治制度为后世沿用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实行“鼓励发展工商业”,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俩人改革都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符合题意;梭伦改革中设立“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等方案,奠定了西方民主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等
15、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后世封建王朝延续,符合题意;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冲击了贵族的特权,因此二人变法都不同程度地削弱了贵族的特权,符合题意;商鞅变法实行“燔诗书而明法令”,开后世帝王禁锢思想的先河,因此商鞅变法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正确,故B选项正确,排除A、C、D选项。14.虎符是古代调兵的信物,在秦时多有发现.如阳陵虎符(下图)中有“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等错金文字,十分精美。由此可以推断A. 当时的将领与君主相互制约B. 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十分严格C. 贵族与君主联合执掌军权D. 统兵权与调兵权有效
16、分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可知,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符身为铜制,虎形,有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朝廷或君王,左半发给地方官吏或统兵的将帅。调发军队时,须由使臣持符到地方验合,方能生效,说明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十分严格,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君主对君权的控制,而不是强调将领与君主相互制约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可知,材料内容强调君主对军队的控制十分严格,而不是贵族与君主联合执掌军权,并且不符合史实,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君主对军队的控制严格的问题,没有涉及统兵权与调兵权有效分
17、离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A. 普遍推行郡县制B. 实行三公九卿制C. 恢复宗法分封制D. 用权术驾驭大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淳于越认为商周分封天下,成为“枝辅”,对秦朝政治说“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因而是主张实行分封制,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建立的背景16.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经济的中心。下列水利工程地处黄河流域的是郑国渠 都江堰 白渠
18、 灵渠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题型而言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依据所学内容可知郑国渠和白渠地处陕西位居黄河流域,都江堰地处四川,位处长江流域,灵渠地处广西地区,所以两项符合题意,答案选B ,A C D三项组合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著名水利工程17. 赵翼廿二史扎记 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橡,曹参狱橡”厲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要等皆白徒。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A
19、. 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 市民阶层箪拥了国家政权C. 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D. 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汉代初期社会低层民众中的杰出人物走上政坛,成为汉初政治的实际执掌者,这是对原有贵族垄断政治权利的进一步突破,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说法错误不废话史实,封建专制政权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国家政权的拥有者是皇帝,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18.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 通过考试选拔行
20、政官员的制度逐步形成B. “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击农耕经济C. 思想文化上形成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局面D. 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地方官员不得世袭,由皇帝任免,表明贵族血缘政治基本上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D正确。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完全形成是指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故A错误;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故B错误;思想文化上形成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局面出现在唐朝,故C错误。19.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的历史特征。据此推断这个朝代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实行重农抑商,同时对工商业者收重税中国与
21、亚欧经济贸易来往,实施朝贡贸易中国传统思想主流正统地位确立A. 秦朝B. 汉朝C. 三国D. 明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正统地位确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中外朝等措施加强君主专制,采取“推恩令”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汉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西汉时期董仲舒改造汉代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因此材料内容指的是汉朝,故B选项正确;秦朝与“中国传统思想主流正统地位确立”不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是国家分裂的混乱时期,这时期君主制中央集权没有进一步加强,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
22、“中国传统思想主流正统地位确立”等信息可知,指的是汉朝董仲舒改造儒学而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是明朝,故D选项错误。20. 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A. “诏断北语,一从正音”B. 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 北魏公主可下嫁汉族地主D. 迁都洛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 A C D三项是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举措,而B项有利于抑制官员的腐败和对底层民众的盘剥,但与促进民族融合无关,所以答案选B。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其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
23、了鲜卑族的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使孝文帝进一步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等少数民族成为汉族一部分,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21.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孝文帝迁都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选D。22.钱穆
24、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与下面漫画表明一致是: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这时期宰相位尊权重,因此出现材料图片中的“坐而论道”的现象,说明这时期宰相权力和地位高。到唐朝时期通过三省六部制度分散宰相权力,皇权进一步加强,因此材料中说“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宋代进一步削弱相权,宰相讨论国家事务时得站着,而不是“坐而论道”。清朝军机处的建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说明皇权进一步加强,故
25、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问题,而不是中央集权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内阁逐渐成熟的问题,而体现了皇权逐渐加强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丞相权力没有被六部分割,故D选项与史实不符。23.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末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它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A. 和平崛起B. 武力掠夺C. 制度创新D. 民主强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26、秦国进行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废井田开阡陌”等,确立起封建统治;近代英国通过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积极进行工业革命;19世纪末的日本进行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无不反映了制度创新对国家崛起的重要性。故答案为C项。A项,和平崛起不符合英国和日本,排除;B项,武力掠夺不符合中国,排除;D项,民主强国不符合秦国,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
27、4.下列言论的出现与下图属于同一朝代的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C. “天理即是吾心”D.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长安”“洛阳”“匈奴”“代郡”“燕、齐”等字可知,材料图片体现了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度,与之同一时代的是董仲舒的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即君权神授思想,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主张,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故A选项错误;“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主张,故B选项错误;“天理即是吾心”是宋明时期陆王心学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
28、25.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 秦始皇统一全国B. 丝绸之路的繁荣C. 佛教的迅速传播D. 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秦始皇统一全国并没有与印度等国家联系,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文明交流,B项正确;佛教的传播与饮食文化无关,C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是民族融合,没有促进中西交流,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26.古代某时期,孟子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孟子被朝廷追封为邹国公,学者们纷纷重新编注“四书”。该时期是A
29、. 战国B. 汉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朱熹重新编辑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并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尊称孟子为亚圣;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士人纷纷研习孟子,C项正确。战国时期尚未出现科举考试,A项错误。汉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B项错误。明朝时期,孟子是科举考试的内容之一,但迟于宋朝,D项错误。27.欧阳修这样描述一位官员的言行:“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这位北宋官员应该是A. 通判B. 枢密使C. 三司使D. 转运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北宋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专门设置通判
30、去监督知州,所以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通判能够监督知州,具有监督知州的资格,所以“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的北宋官员应该就是通判,故答案选A。枢密使分相之军权,属于中央行政官员,与题意不符,排除B;三司使分相权,是北宋最高财政长官,排除C;转运使俗称漕司,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通判【名师点睛】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措施:(1)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掌行政)和枢密院(掌管军政,只有调兵权,统兵权归三衙);三司(掌管财政)(2)选官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国策是重文轻武,使文人阶层壮大,也使选官过冗过滥。实行恩荫制
31、度,后来王安石变法时有所改变。(3)谏议制度:出现独立谏官机构谏院。(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28.中国古代某位皇帝“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他还设置了A. 参知政事B. 殿阁大学士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B【解析】据材料“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的史实,明太祖还设殿阁大学士,故B项正确;参知政事属于宋代,故A项错误;内阁属于明成祖时期,故C项错误;军机处属于清朝,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太祖废丞相的史实入手,注意题干设问的是“
32、他还设置了”,据此即可进行正确判断。29. 综观古代都城演变,宋都汴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城市布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市民文化的逐渐兴起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 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城市和唐代城市的区别主要在于打破了市坊的界限,出现了更多的商业区和娱乐场所。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造成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市民阶层的生活需要。宋代由于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传统的路上丝绸之路上的交往受到影响,排除;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客
33、观反映,颠倒了逻辑关系。因此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宋代城市的发展30.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说“有明(明朝)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朱元璋)罢丞相始也”,他设想恢复宰相,使其“摩切(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黄宗羲主张“置相”是为了( )A. 解决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B. 废除世袭君主制度C. 实现人民主权D. 减轻皇帝政务负担【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他设想恢复宰相,使其“摩切(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从中可以看出,黄宗羲是想利用宰相来限制皇权;B废除世袭君主制度、C实现人民主权,夸大了其主张;D减轻皇帝政务负担,不
34、符合原文意思;故此题应选A项考点: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点评:黄宗羲的主张与评价。主张:(1)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评价: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31. 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忠义英雄,其忠义思想的来源应该包括孔子的“仁”“礼”主张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 明清之际的反传统思想A. B. C. D. 【答案】A
35、【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对忠义思想来源的理解。“忠义”思想是古代传统文化中很典型的一种性格,主要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宋明理学。而明清之际的反传统思想显然是抨击传统儒学的。所以肯定不是它的来源,通过排除,即选择A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忠义思想的来源32. 儒家思想创立后,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下列儒家思想主张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理在先,气在后”“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董仲舒的主张,“理在先,气在后”是朱熹的主张,“圣人
36、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是王阳明的主张,“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是顾炎武的主张,据此应该选择A为正确答案。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的传承【名师点睛】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33.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
37、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A. 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B. 都出现于各自文明的创新转型期C. 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D. 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原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面解读材料能力。根据题目中的“执两用中”和“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可选出结论,D只是孔子提出的主张,B、C 两项与本题不相符,因此选A。考点:百家争鸣;蒙昧中的觉醒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比较分析型问题的应对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题型,在学习时尤为注意。34. 以下
38、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家庭手工业代表了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B. 两宋以后私营手工业发展地位日益提高C. 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市场化D. 西方工业品倾销制约了传统手工业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的成就。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代表了中国手工业工艺制造水平,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仅供官府、皇室和贵族使用,并不投放市场,C项不符合史实;D项发生在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历史时期。两宋以后私营手工业发展地位日益提高,明朝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故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还可以考查古代手工业
39、发展的特征:中国古代手工业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其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统治地位;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经济密不可分。35.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有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陆九渊、王阳明代表的“心学”郭守敬编制的授时历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中国本土发明的四大发明之一,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错误;心学的建立和发展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而佛教来自于印度,因此心学是属于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正确;中国古代农业发达,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历法制订和农学研究,历来备受重视,郭守敬的授时历,
40、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错误;徐光启是明末杰出的科学家,曾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许多科学著作,如几何原本等,他的农政全书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36.他被称为晚清第一重臣,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他毫无争议的成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主持并参与A. 签订中国与西方的第一个边界条约B. 创办晚清政府第一家近代军用企业C. 翻译各国律例,探究学习西方D. 推动从陆防到海防国防思想的转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
41、晚清第一重臣”“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指的是李鸿章,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主张筹划海防,推动从陆防到海防国防思想的转变,故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西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是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与题干总的“19世纪”不符,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创办晚晴政府第一家近代军用企业是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故B选项错误;组织人员翻译各国律例,探究学习西方的人物是林则徐,故C选项错误。37.下列各选项中,中外著作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A. 魏源海国图志与达尔文进化论B. 严复天演论与贝克特等待戈多C. 徐光启农政全书
42、与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D.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与爱恩斯坦相对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魏源在19世纪鸦片战争后颁布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写于1859年,因此两个著作都写于19世纪,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天演论写于19世纪,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写于20世纪,故B选项错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写于17世纪,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写于19世纪,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写于17世纪,爱恩斯坦的相对论产生于20世纪初,故D选项错误。38.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
43、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西班牙成为世界工业生产中心B清代规定“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造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1866年后又经过了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英国已正式确立君主立宪制度D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内乱之原因中提及:“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认识到军阀和帝国主义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误,1524年西班牙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取得了殖民霸主的地位,但是当
44、时并未进行工业革命,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B项错误,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后期;C项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成熟,工业资产阶级大量的进入到议会,而不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时间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D项正确,孙中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新三民主义。39.下表为晚清时期清政府行政机构变化情况一览表。与以上行政机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对应准确的一组是A. 洋务运动一百日维新一新政一预备立宪B. 洋务运动一甲午战争一辛丑
45、条约一新政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甲午战争一新政一预备立宪D. 第二次鸦片战争一维新变法一辛丑条约一新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开展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主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为了便于和西方国家打交道建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主导下开展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因而建立了“农工商总局”,1903年是清末新政时期,清朝为了维护统治,主动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因此增设“商部”并制定各项商律,1909年是预备立宪时期,建立各省的代议机构,即咨议局,综上所述,对应的事件应是洋务运动一百日维新一新政一预备立宪,故A选项正确
46、;1898年建立的“农工商总局”与光绪皇帝的主导下开展维新变法运动直接关系,而不是甲午中日战争,故B选项错误;1861年洋务运动兴起,为了便于和外国打交道建立了总理衙门,而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故C选项错误;1861年建立的总理衙门与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有直接关系,而不是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故D选项错误。40.下列观点倾向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A. 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器械艺也B.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C. 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D. 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行斯强也【答案】D
47、【解析】试题分析:A是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主张利用西方科技为辅助,维护封建制度和伦理为根本;B是顽固派的观点,以传统文化抵制西学;C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君主制度,主张实行民主共和;D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观点,主张君主立宪、君民共主。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类型分有:文字型材料和图表型材料。从材料在试题中的位置来划分有:一是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景,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以材料作为备选项,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
48、要求对比进行选择。41.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 洋务运动的诱导B. 戊戌变法的措施推动C.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清政府为偿还赔款,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使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诱导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故A选项错误;导致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的出现主要与当时清
49、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关,而不是戊戌变法的措施推动,并且戊戌变法开始于1898年,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而不是这时期,故D选项错误。42. 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A. 结束了王权专制B. 君权收归议会执掌C. 建立了责任内阁制D. 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英国的光荣革命。从材料中时间“1688年”和内容“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可知是光荣革命,因此题目要回答的是光荣革命的结果。光荣革命主要是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
50、地位,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也就是结束王权专制,故A项符合题意。43.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是指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第一次世界大战D. 八国联军侵华【答案】D【解析】【详解】“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是指20世纪初。“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涉及到英法两个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1818,与材料时间不符合。因此ABC三项排除。44. 某部电影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士兵们冲进
51、一座写有“总统府”的建筑物,爬上屋顶扯下原来的旗帜,旗帜飘落地上。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上写着4月23日。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A. 民国三十五年B. 民国三十六年C. 民国三十八年D. 民国四十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所表现的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占领总统府时的情景。而民国纪年将1912年纪录为民国元年,故1949年为民国三十八年,C项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45.毛泽东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毛泽东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是民
52、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人物,二人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正确;洋务运动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民族资本主义在技术等领域依靠外国先进的技术,因此二人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而不是民族资本家,错误;材料中的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张謇是民族资本家,不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错误,综上所述,正确,故A选项正确;
53、排除B、C、D选项。46.1920年,孙中山说:“此种新文化运动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指陈独秀等人“爱国之运动”指五四运动“新文化”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孙中山由此弃暴力革命而从事思想革命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成为新文化运动中的领军人物,因此材料中的“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指陈独秀等人,正
54、确;1920年之前的爱国运动,且根据“学潮弥漫全国”,可知该运动指的是五四运动,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错误;“孙中山由此弃暴力革命而从事思想革命”不符合史实,他没有放弃暴力革命而从事思想革命,错误,综上所述,正确,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47. 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的文章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你对“第三次重大力量转变”的理解是( )A. 欧盟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B.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C. 世界多极化趋势
55、加强D. 中国改革开放后已成为世界大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BD三项都是“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中的一员,它们共同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名师点睛】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1)四五十年代“两极”“冷战”格局形成。(2)六七十年代“两极”格局动摇,出现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霸成为世界局势的最突出特点。(3)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4)世界形势:两极格局逐渐解体,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特点。4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
56、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作者评论的是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C. 工业革命开展的社会基础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条件。宗教动力是传播天主教,思想动力是“寻金热”,经济活力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是航海、天文技术的提高。因此选A。考点:新航路开辟点评:从命题内容上看,对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仍是高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重视新材料、情境的
57、创设及新的史观考查角度。 在复习时可联系现实热点,联系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当前的经济低谷,重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49. 据记载“在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界博览会上,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钢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兴奋的人们在水晶宫(展馆)内尽情目睹那个时代的骄傲,自然也就不会留意工业文明使泰晤士河逐渐浓厚的污浊。” 材料中能够反映出的信息有 ( ) 当时工业能源主要是煤炭 这种辉煌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基础上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显著 工业文明与生态
58、文明没有做到协调发展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1851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包括了一块24吨重的煤块”说明当时工业能源主要是煤炭,英国的工业辉煌是建立在对殖民地掠夺之上材料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显著,“泰晤士河逐渐浓厚的污浊”说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没有做到协调发展,正确,选择A符合题意。50.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A. 洋务派B. 顽固派C. 维新派D. 革命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派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材料
59、主要反映了他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他们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他们”是指洋务派,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项为了推翻封建制度。所以答案选A。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51. 这两次会议分别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分水岭,实际上也是“左”倾错误在两个历史时期中的结束;是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由盲目走向自觉的转折点,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由不成熟到走向成熟的转折点。这两次会议是中共二大 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四大A. B. C. D. 【答案】C【解析
6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再现再认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由不成熟到走向成熟的转折点的两次会议分别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以答案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共中共历次重要会议52.下列历史事件与下图所示地区对应准确的是A. 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大庆油田B. 1972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C.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D. 2001年,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的地点是上海,图中所示B地正好是上海,故B选项正确;1960年投入开发建设大庆油田位于东北
61、,图中所示A地在新疆,故A选项错误;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主要在广东沿海,没有到广西,图中所示C地是广西,故C选项错误;2001年,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在上海,图中所示D地是四川,故D选项错误。53. 列宁说:“我们还不能从小生产者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思想具体体现为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实行新经济政策C.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 实现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并联系相关史实加以理解的能力。材料中最关键之处便是“我们应该
62、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显然没有完全的排斥私有的行为,故B项的新经济政策符合题意;而其它三项中的政策均不允许存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54.下面是某班学生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课题: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该班学生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 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欧美确立B. 18世纪工业文明开始向亚洲、美洲扩展C. 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D. 19世纪工业文明下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的扩展”可知是19世纪工业革命的发展
63、,由材料“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体现的是美国民主政治发展,由材料“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可知德国和日本都确立了民主政治,综上所述可知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C项正确。1871年德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故A项“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开始在欧美确立”的说法错误,排除A。工业文明开始向亚洲、美洲扩展是在19世纪中后期,排除B。D项不符合“美国两党制的形成”的信息,且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排除。【点睛】本题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切入点,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民主政治的影响,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日本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64、”等即可知道是19世纪中晚期工业文明推动民主政治发展。55.中华民国初年和近代英国均出现过责任内阁制,其共同点是A. 以君主作为行政首脑B. 限制国家元首权力C. 依据成文宪法而确立D. 存在时间均较短暂【答案】B【解析】【详解】责任内阁制的行政首脑为内阁首相,且中华民国没有君主,故A项错误。在责任内阁制下,国家元首不掌握实权,真正大权掌握在首相和议会手中,通过这样限制了国家元首的权力,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初年的责任内阁制依据临时约法确立,英国责任内阁制并没有成文的宪法规定,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初年的责任内阁制很快被袁世凯破坏,而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则一直保留至今,故D项错误。56.苏联总统戈尔巴
65、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造成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A. 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B. 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C. 军备竞赛活动的负担沉重D.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联“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的情况下形成的,但这
66、不是其“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形成后与美国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军备竞赛活动,但这也不是其“比发达国家差得多”的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建设模式的弊端重重,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滞后”无关,故D选项错误。57.二战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定了国际经济合作的规则保证了当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制定了国际合
67、作的规则,正确;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保证了当时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正确;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正确,综上所述, 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58.有人指出:“赫鲁晓夫不受教条束缚,在这个意义上他是个务实主义者;但奇怪的是,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往往只凭心血来潮而不是深思熟虑。”与这种观点最为贴切的事例是A. 鼓励农民发展副业B. 扩大国营企业经营
68、自主权C. 开展种植玉米运动D. 部分承认企业的物质利益【答案】C【解析】“他是个不切实际的务实主义者只凭心血来潮”说明赫鲁晓夫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地理条件,大规模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59.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A.
69、 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B. 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C. 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D. 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依据材料中国家招募众多的人就业,包含社会救济的内容,但同时题干中材料明确提到“资源保护队”,所以结合二者,C项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C项。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实施新政60.近代以来,西方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主张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则主张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横线上的文字应该是A. 现实主义B.
70、 人文主义C. 理性主义D. 现代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现实主义文学兴起,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符合“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它强调人的个性,要求追求现世的幸福,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B选项错误;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它鼓励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C选项错误;现代主义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荒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
71、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与反映社会现实无关,故D选项错误。第二部分(非选择题)61.历史文献纪录着人类社会演变的足迹。材料一、2002年,考古学家在我国湘西里耶古城遗址发掘出土了(甲)3万多枚秦简牍,主要是官署文书。文书格式由年月日、地名、职官、事件及办理时刻构成,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及转运书等。(乙)简牍的时间是公元前222年至前210年。(丙)书写字体和楚国字体风格相距甚远。下图为我国发行的里耶秦简邮票。(丁)左边秦简内容为“乘法九九口诀”。有的同学结合材料和所学,得出了如下的结论:材料结论甲秦朝建立了相
72、对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乙湘西在秦始皇完成统一后才纳入秦的管辖范围丙秦始皇在楚国旧地推行了“书同文”的政策丁秦朝已将乘法九九口诀运用于农业生产(1)请指出材料与结论对应准确的序号。如果要使其它序号的材料和结论准确对应,应该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对结论进行怎样的修改?材料二、中国古代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管子治国)【商贾】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汉书食货志)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
73、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书食货志)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则国危矣。(潜夫论)结合以上材料,回答:(2)生产力水平低,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材料中划线部分选出三项能突出体现这一原因的叙述语句(写出相应的序号) (3)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还有哪些原因材料三:(一)魏书.拓拔澄传记载,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二)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最大特点在于,把胡人的汉化
74、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使胡人政权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上被中原文明所同化,正如魏书所说:“礼仪之叙,粲然复兴;河洛之间,重隆周道”。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的差别。这是北魏改革最为了不起的成就。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4)依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出孝文帝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5)从材料二、两句表述中任选一句,依据所学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和的材料和结论对应准确。可把结论修改为“湘西在秦王嬴政灭楚时就纳入秦的管辖范围”或“湘西在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前就纳入秦的管辖范围”。可补充“秦朝将乘法九九口诀运用于农业生产”等相关材料,或者把结论修为“中国最迟在秦朝出现乘法九九
75、口诀”或“简牍是实物资料,可证明秦人已知道乘法九九口诀”。(2)(3)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避免大商人于预政治;抑制商人的土地兼并;农民失去土地会导致社会不稳定(4)北方落后或先进文化或思想不能广泛传播;顽固势力深厚,移风易俗,甚是艰难;洛阳地处中原,优越性大(地势险要;民富地沃,王者之地);迁都洛阳可使中原思想文化发扬光大,经济繁荣(5)选答: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及文化和生活方面一系列汉化措施选答: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解析】【详解】(1)首先要答出材料与结论对应准确的序号,材料中“文书格式由年月日、地名、官职、事件及办理时刻构成”体现了秦朝地方政治管理
76、严谨,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秦朝为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湘西在公元前222年出现秦竹简,此时秦朝尚未建立,所以该结论错误,正确结论应为:湘西在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前就纳入秦的管理范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以小篆为统一字体,通行全国,根据图示,可知简牍上的字体为小篆,这叫做“书同文”,“书写字体和楚国字体风格相距甚远”说明湘西地区文字受到秦始皇统一全国文字的影响,故该结论正确。材料中说秦简内容为“乘法九九口诀”,表明秦国时已出现乘法久久口诀,但并不能说秦朝已将其运用与农业生产,故该结论错误,正确结论可以为:“简牍是实物资料,可证明秦人已制定乘法九九口诀”。 (2)根据材料结合
77、所学知识可知,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可知,体现了传统中国思想认为农业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没有体现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故错误;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抑制商人兼并土地,无法看出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故错误;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可知我国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因此必须重视农业,体现了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故正确;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意思为生产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浪费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的财物怎么能够不减少呢,因此中国提倡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由于当时
78、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资少的情况下,重农抑商政策是必须的,故正确;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意思是弃农从商会导致人民的饥寒,说明当时中国生产力低下,因此要重农抑商,故正确;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意思是饥寒交迫会导致人们去做坏事,体现了生产力低下而产生的影响,不是体现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故错误。综上所述,正确。(3)根据材料“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可知,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有利于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根据材料“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可知,重农抑商有利于防止商人结交权贵,干预政治;根据材料“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
79、人所以流亡者也”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抑制商人兼并土地;根据材料“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至,则安能不为非?”可知,农民失去土地会导致社会不稳定,等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4)根据材料“虽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知,孝文帝认为,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并且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洛阳地处中原,有利于控制广大中原地区,优越性大,地势险要,民富地沃,王者之地,迁都洛阳可使中原思想文化发扬光大,传播
80、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并洛阳的经济繁荣,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5)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首先根据材料两句表述中任选一句,可选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常规化,可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从实行俸禄制,即为官员提供俸禄而不是依靠战利品等,实行均田制,发展农业生产,实行三长制及文化和生活方面的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回答;也可以选择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的差别,可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从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进行回答。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62.【图片中的历
81、史印记】“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国梦”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请围绕这一探索选出3张图片,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图片的信息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图片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示例:图片:主题: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简要阐释:20世纪初革命派接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创办民报等刊物,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宣传阵地;辛亥革命后,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推动了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开展【答案】图片:;主题: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思潮;简要阐释:林则徐中国近代第一个开眼看世界
82、的人;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民报阐发民族、民权、民生,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图片:;主题:中国近代反外来侵略,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简要阐释:林则徐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在广州抵抗英军;1926年国共两党的北伐战争,打击了军阀和帝国主义;1937年后,抗日战争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图片:主题: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简要阐释:民报阐发了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1926年国共两党的北伐战争,打击了军阀和帝国主义;以上都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
83、主运动的范畴。【解析】【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内容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首先对图片进行分析归类,其次总结出分析的主题,最后结合所学知识表述成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材料涉及内容是林则徐祠堂、民报、北京大学红楼、社会契约论、北伐等内容,可以以图片为主题,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程,结合林则徐虎门销烟、五四运动、全民族抗战等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即可。也可以为主题,反映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思潮,结合林则徐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民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分析回答。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