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第卷 阅读题现代文阅读(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如简易地给书法艺术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从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高度来论的话,“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故不写字不能称其为“书法”。再者书法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书法必须是讲究技巧的,由技成能,胡乱涂抹无以称“法”。这两点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定性。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即是书法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意境创造能力。书法的艺术表现是通过写字来实现的,
2、写字又必然有其文字的内容,因此,文字内容在书法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书法文字内容的精神内质和意境,应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书法作品。书法艺术再创造绝非易事,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通会,化度进去。我们常说,艺术品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够感动他人,而使自己被感动的这种感染力,应当来自你所写文字内容。这里,选择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来作为你书法创造的素材,是很重要的。读懂文字内容,被其文字意境所打动,引起精神上、情感上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书家的创作激情,提笔作书便成为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此时,才情流注笔端,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精神之作。这就是说,在书法对诗文的
3、艺术再创造过程中,文字内容的意境与书法艺术表现的意境必须合一。二是裁取率由,我塑我境。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读者对原作的思路情绪的体认,先天就存在着差异。要旨在于以我为主,把对文学作品的意境体认,裁剪为我们的意境,用我们的笔墨,营造书法意境。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才能物化现实。只有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才能出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况且,意境有着类型意义。比如,写婉约派词文如采用颜楷,浓重墨,怕摧残纤巧。写李白诗,若用欧楷缮写,形同谪仙被缚。总之,书法只有开展,衍化了诗文的意境,才能实现它自身。因为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
4、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也即为意境。选取何种文学底本?当然悉听尊便。但是剧作家不是对什么文学底本都愿意编的。画家也不可能将什么诗词都入画。对文学作品进行书法再创造,无非是借陶家酒浇胸中块垒,乘米家船品江上霁月。性情如此,自家意境才有可能开发出来。总之,书法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与诗文意境相共美,才能创作出书法佳作。 (选自张巨纲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具有创造意境的能力,能表现一定的性灵境界,可以反映出书写者的审美理想。B. 书法简言之就是写字的艺术,它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汉字为素材
5、,二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C. 书法创作中文字内容占有重要的位置,选择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的文字内容,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D. 书法创作强调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如果不能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就谈不上表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2.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审美认识往往见仁见智,但是不同的书法创作者在对同一文学底本的理解上必须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文字内容的意境和书法艺术的意境的统一。B. 书法创作需要激情,当创作者被文字意境打动,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他们往 往能书写出意想不到的佳作,而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感动他人。
6、C. 意境不独是诗文的专利,书法也有其意境。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意境,这种意境是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D. 书法创作者对文学底本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审美需要,借文字内容来表达书法家自身的性情。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书法艺术并非纯形式观赏艺术,它须读其文,以品味其文学内容之意境;观其艺, 以欣赏其书法形式美之意境。B. 书家在创作时,应该具备两个条件:能走进诗文,与文字意境形成共鸣,激发创作热 情;个性化地理解诗文和营造个性化的书法意境。C. 书法创作要完全忠实于诗文意境,书法创作的自由度不大,只能在字体、书体
7、、用笔、用墨、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发挥了。D. 与诗歌具有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类似,书法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只有书法风 格与诗文内容相互协调匹配,才会产生和谐的效果。【答案】1. B 2. A 3. C【解析】1. 试题分析: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由原文“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可知,选项忽略了书法概念中“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内涵。2. 试题分析:A项,“但是不同的书法创作者在对同一文学底本的理解上必须达成一致”不当。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要旨在于以我为主”
8、意思是说对文学底本可以有个性的理解,不必强求一致。 3. 试题分析: C 项,“书法创作要完全忠实于诗文意境”不当。由原文“书法只有开展,衍化了诗文的意境,才能实现它自身”“书法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与诗文意境相共美,才能创作出书法佳作”可知,书法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可以有个性化的解读。现代文阅读(二)(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抗战将领刘放吾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年4月17日。刘家祖祖辈辈靠耕读勤俭持家,家境殷实。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
9、态度。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1926年6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在这里,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但是,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练意志。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后来,蒋介石为了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三十八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导队,任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团长。1942年2月
10、,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随三十八师于4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三十三师团轻易地就将英军第一师全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英军反复突围,均无功而返。在这紧急关头,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围。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在一一三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事实上,刘放吾当时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
11、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余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经绝望的七千名英军。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一一三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战卡萨。任务完成后,转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终于在5月30日,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在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一通发到军令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电报里只有两句话:“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刘团
12、全军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一一三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性情敦厚、淡泊名利的刘放吾,从此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勇”。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军中,刘放吾虽然在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1994年,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抗战名将在美国洛杉矾逝世,享年九十五岁。他的次子刘伟民在整理刘放吾的日记时,看
13、到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的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刘放吾戎马一生,热血忠诚,这句诗是他一生的写照,却也透露出他对战争残酷的无奈。(刘放吾: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抗战将领,文章有删改)【相关链接】刘伟民再三追问,父亲才说了一些与“仁安羌战役”有关的细节:“新三十八师多为湘兵。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另外就是对士兵的严格训练。我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
14、训练。” (我的团长刘放吾)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刘放吾喜欢读书,热爱耕种,吃苦耐劳,淡泊名利,这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耕读生活和父亲经常用朱熹、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对他的教导。B. “仁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不仅歼灭了日寇两个精锐联队,救出被困的七千名英军,而且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C. 在进入印度归还建制之前,刘放吾曾发电报表达“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由于渡江后无法与外界联系,外界误以为一一三团已经全军覆没。D. 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刘放吾的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但他并没有主动申辩与争取,从此,他的事迹被人们逐渐淡忘。5
15、. 刘放吾带领部队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 刘放吾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答案】4. C 5. 战前准备充分:面对强大的敌人,刘放吾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准备。士兵作战勇敢:刘放吾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秉承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部队训练有素:刘放吾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训练士兵,而且三个月一次实弹射击,士兵们射击命中率达到七成。 6. 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作风;卓越的军事才能;誓死报国的决心【解析】5. 试题分析:由第四段可知,战前刘放吾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没有惊慌失措
16、,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由“相关链接”中刘放吾的自述可知,“仁安羌大捷”与刘放吾平时的治军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另一方面“对士兵的严格训练”“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根据这些信息可总结出本题答案。点睛: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明确筛选目标,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然后认真研
17、究相关内容,按要求提取信息。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本题由题干可知,需要筛选的是刘放吾带领部队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通读全文找到与“仁安羌大捷”有关的段落为第四段和“相关链接”,由第四段可总结出原因之一是战前有充分的准备,从“相关链接”可总结出士兵勇敢,部队平时训练严格有素等内容。现代文阅读(三)(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看 望德国海格兰特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
18、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
19、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
20、烦地拒绝了。“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只想快点离开。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
21、?”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怕妈妈再说什么,培德赶紧把妈妈“扶”出了房间。培德拉着母亲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
22、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 “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
23、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培德在得知妈妈到来因担心丢面子而窘迫的神态。B. 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的描写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同时也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C. “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描写表明培德仍然沉浸在妈妈的到来给他丢了面子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内心痛苦异常。D. 齐姆森“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的质问未必是因为不知道培德为什么让妈妈离开,而是包含着对培德拥有母爱而不知珍惜的一种不满。E. 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培德这个
24、爱慕虚荣而且不知悔改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强烈批判。8. 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9. 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答案】7. CE 8. 拒绝吃蛋糕,希望母亲早点离开;回房间看见蛋糕,自责羞愧;与齐姆森一起吃蛋糕担心消除,内心转向平静。 9. 善良有礼(有教养):成熟懂事。作用:怕齐姆森瞧不起母亲,培德拉着母亲赶紧离开;齐姆森责备自己、跟自己分吃蛋糕,才让培德轻松一些。齐姆森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作者用齐姆森仁厚来反衬培德的虚荣,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小说反对虚荣,珍视亲情的主题。【解析】8. 试题分析:小
25、说中第一次写到罂粟蛋糕是母亲到了培德房间后拿出蛋糕给培德吃,但是培德“不耐烦地拒绝了”,此时的培德害怕同学回来看到母亲的样子,他希望母亲快些离开。第二次写罂粟蛋糕是在培德送走母亲回到房间后,“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他为自己伤了母亲的心而内疚,难过自责。第三次写罂粟蛋糕是齐姆森进屋看见罂粟蛋糕,第四次写罂粟蛋糕则是培德和齐姆森一起吃蛋糕,“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表明培德知道齐姆森不会瞧不起他,内心逐渐平静下来。点睛: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来说小说中次要人物有如下作用:侧面烘托主要人物,使其个性鲜明;牵钱搭桥,推进情节;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6、升华主旨,画龙点睛。本文中虽然齐姆森一开始没有出场,但情节已围绕其展开,出场之后齐姆森表现出善良、懂事成熟的特点,与爱慕虚荣的培德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反衬了培德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突出了主题的作用。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
27、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
28、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贾黄中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B.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
29、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C.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D. 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童子科是指科举考试中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童子科萌芽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都有所变化与发展。B. 端拱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由皇帝发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只能有一个。C. 校书郎是官名,掌校
30、雠典籍,订正讹误。后魏秘书省始置校书郎,宋属秘书省。D. 除是表示官职的任命和授予,表示此类含义的词语还有拜、授、拔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黄中天资聪颖,幼年即能诗善文,其父经常让他吃粗茶淡饭,以此来激励他致力于学业。 B. 岭南平定后,贾黄中担任采访使,他回朝上奏的几十个事项,都符合皇上的心意。 C. 贾黄中非常廉洁,他发现了旧朝遗留的大量财宝,悉数上交,受到皇帝嘉奖,赐钱三十万。 D. 贾黄中特别看重吕端的人品,极力向皇上推荐,让镇守在襄阳的吕端担任了枢密直学士。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
31、为称职。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答案】10. A 11. B 12. D 13. 贾黄中通晓典故,每次审定礼文,增减适当,人们称他称职。 皇上却更加重视他,认为他谨慎忠厚。等到他在处理政务时,最终却没有什么建树,当时的评论并不称许他。【解析】【宋史贾黄中传】作者:脱脱 朝代:元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可用排除法解答。结合上下文可推断出所给画线句子写的是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入选做太子宾客,但因病而改命了别人,贾黄中也特授为礼部侍郎。“会建储”意思是正赶上立太子,其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
32、两项,“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意思是“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而“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意思则是“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从上文看,“改命”的主语应是“朝廷”,故A中断句合理,C不合理。由此可确定正确答案为A项。13. 试题分析:本题在解答时要注意落实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注意直译。(1)“识”,通晓;“详定”,审定;“损益”,增减。(2)“益”,更加;“以为”,认为;“知”,掌管、处理;“卒”,最终;“不之许”,宾语前置,不许之,不称许他。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33、,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黄中”是人名,要保留,但要补出姓氏;“识”“损”“益”“以为”“知”都要换成现代汉语的说法;“不之许”是特殊句式,要按现代语法习惯调整语序。译文: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
34、童子科,七岁能写文章,能赋诗吟咏。父亲经常让他粗茶淡饭,说:“等到学业完成,才能吃肉。”十五岁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升为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贾黄中通晓典故,每次审定礼文,增减适当,人们称他称职。岭南平定后,任贾黄中为采访使,他廉洁正直宽厚,远方的人为此感到安逸。回朝上奏利弊数十项,都符合旨意。选任宣州知州,这一年闹饥荒,百姓大多成为强盗,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赖以保全性命的数以千计,又设法禁盗,于是流民全部散去。太宗即位,升为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作了升州知州。当时金陵刚归附,贾黄中为政简单平易,州内秩序井然。一天,巡视州府,见到一个房间锁得非常牢固,命令打开察看
35、,得到金银珠宝数十柜,价值数百万,是李氏宫廷中遗留之物,马上写表章献上。皇上阅读表章对侍臣说:“不是贾黄中廉洁谨慎,亡国的财宝,就要玷污法典而害人了。”赐钱三十万。有人举荐贾黄中博学能文,召赴中书考试,授为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任史馆修撰。共两次掌管贡部,大量选拔寒门才俊,任命官吏,鉴定精当。贾黄中早就看重吕端的为人,适值吕端出朝镇守襄阳,贾黄中极力向皇上推荐,因而留在朝中任枢密直学士,于是参知政事。当世能文有德的贤士,多是贾黄中所举荐提拔,然而他未曾说出,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小心谨慎太过,中书政事常拖延不决。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
36、的人做宾客僚友,贾黄中入选。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贾黄中也特授为礼部侍郎。贾黄中一向酷爱文献典籍,官居内阁以后,很是欣慰贾黄中。至道二年,贾黄中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六岁。皇帝听说他一生贫困,特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时,太宗召见,询问时政得失,贾黄中只说:“我的职务是掌管文书诏令,所思不超出本职,国家军政大事,不是臣所清楚的。”皇上却更加重视他,认为他谨慎忠厚。等到他在处理政务时,最终却没有什么建树,当时的评论并不称许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春夕旅怀唐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37、注】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14. 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B. 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C. 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落之意。D. 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写春景之寥落;后四句重在抒情,抒发了凄婉动人的愁绪。E. “自是不归归便
38、得,五湖烟景有谁争?”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其言外之意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的。15. 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4. BA 15. 春光易逝之叹。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了深深的感叹;羁旅思乡之情。借“子规”、“三更月”的意象以及梦中之景写出了游子思乡羁旅孤独之情;仕途坎坷、孤独飘零之苦。“自是不归归便得”,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传达出诗人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年华老去之悲。从第三联中写诗人揽镜自照白发生可以看出;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解析】14. 试题分析: C项,“故园书动经年绝”意思是 家乡的来信动
39、辄几年都收不到,“动”是动辄之意,“书”是书信之意。D项“诗中前四句都是对春夕之景的描绘”不当,第三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意思是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写的是梦中之景。E项,言外之意是既然我要归去就可以归去,故乡的五湖风景是没有人来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什么还留滞他乡呢?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解答时可逐句分析,然后归纳总结。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她送别。这里,不是春风他送我回故乡,而是他在异乡送春归。这一“送”字表达了诗
40、人凄楚的情怀。诗人面对着落红满地、柳絮漫天的残春景物,不可能不更加思念故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以下句句写的是思乡衷曲。“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这一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何况此时又正当“子规枝上月三更”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鸟(即杜鹃)在月下哀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诗的最后两句更耐人寻味。“自
41、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这两句是倒装。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_;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蟹六跪而二螯,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_,却匈奴七百余里;(贾谊过秦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王羲之兰亭集序)携来百侣曾游,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答案】 (1). 数罟不入洿池 (2).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42、篱 (4). 齐彭殇为妄作 (5).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现在一些大学生制作简历时,多彩色打印,铜版纸印刷,贴艺术照,不惜工本,然而那些华而不实的简历即使投到用人单位也不过是泥牛入海,起不到实际的求职作用。会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克服不良会风不可能倚马可待,整改会风没有休止符。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似乎放弃了纯粹的诗学考量,开始把目光从修辞转向情怀,对作家中的“少数”乃至“例外”青眼有加。韩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实是火中取栗,非但无助于维护自身安全,反而使韩国
43、沦为美国的“棋子”,并且承受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安全风险。千古文章一大抄,说“抄”固然偏激,但写作仍然要经过一个模仿,借鉴的过程,这却是不易之论。国家为互联网金融正名,但互联网金融业还没到弹冠相庆的时候,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市场成熟了,竞争也会随之而来,面临的各种挑战还在后头。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没有希望。使用正确。青眼有加:现在人们常用“青眼有加”或者“青睐”来表示对人的赏识或者喜爱,用“白眼”表示对人的厌恶。使用正确。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使用正确。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使用正确
44、。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使用对象不当。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其他人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作为目前热销的保健品,酵素被媒体宣传具有减肥、排毒、保健、预防心血管问题、调节免疫等神奇功效,然而据专家的解释,喝酵素还不及喝酸奶来得实在。B. 日前,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C. 教育部一开始推行汉语四、六级考试,马上就有人质疑:这种考试真能改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吗?D.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
45、不是因为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 的坚决反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 项“减肥、排毒、保健、预防心血管问题、调节免疫等神奇功效”成分并列不当,“保健”包含了减肥、排毒、预防心血管问题、调节免疫。C项“改善外语热以及网络语言不规范等弊端”搭配不当,“改善”不能和“弊端”搭配,应将“弊端”改为“现状”;D项“其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结构混乱,“主要原因”和“因为”重复,删去“因为”。19.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 。 ;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
46、整思想和情感。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情感还没有凝练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A. B. C. D. 【答案】C20.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二维码已经很常见,扫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的同时,_,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比如把信息卖给不法分子进行电信诈骗。另一个更大的风险则是,如果该二维码本身就是一个木马病毒,只要扫了,_,包括手机银行、支付宝等账户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您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因此,来历不
47、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_。【答案】 (1). 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风险(隐患) (2). 就会泄露许多(相关)个人信息 (3). 切莫轻易(胡乱)去扫【解析】试题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第一处空格前强调扫码给人带来的方便,句末的“同时”暗示下文要说不利的一面,后面一句“二维码提供者可能会借此收集您的个人信息从事不法活动,”进一步明确了该处的内容,参照前句的整体结构,因此第一空为“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风险(隐患)”。第二处空格前讲了二维码的风险,后面又
48、说,“有了账户信息,您的资金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转走。”因此前一句是“就会泄露许多(相关)个人信息”。第三处空格前是得出结论,“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会潜藏很大的风险”,尾句应该是我们的正确做法,因此填,“切莫轻易(胡乱)去扫”。【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是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
49、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把握文段层次,确定中心。(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5)选词造句;(6)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7)串读检查。21. 在下列横线处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贴近诗意,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似。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_,_;_,_。【答案】 (1). 在余辉里 (2). 唤来雁归声 (3). 在幽山中 (4). 啼出归鸟鸣六、
50、写作(60分)22. 请以“生命因奉献而美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答案】生命因奉献而美丽飞舞的思绪让我想得很远,很远飘飘然,拂袖瞬间我竟不知不觉地来到了阎王的门府。此刻,我生命垂危,躺在洁白纯净的床单上,嘴里发出些许微弱的呼吸声。朋友们,请不要将这张床叫做死亡之床,叫它生命之床吧,请不要称我为临终的病人,叫我为希望的火苗吧,我将用自己的全部,为生命做最后的祈祷。“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使人们听到了身处黑暗的无奈,摸索的双手渐渐疲劳。不要担心,我会把眼角膜献给你,不久后的一天,你便会重见冬日那温暖人心的阳光。我要把心脏献给你,一位在车祸中受到上帝的青睐
51、而避免死神的触摸的青春少年。有朝一日你可以看到自己的子孙无尽欢畅地在庭院中嬉戏、追逐,享受着爽朗的笑声给你带来的天伦之乐。不要让那位老人生活在自己的无声世界,他或许自出生就不曾知道母亲的噪音如何甜美,婴儿的哭泣声如此令人怜惜。我的耳膜在呼吁:奉献。我把耳膜送给他,至少在有生之年不会带走任何遗憾。可以想像,当他终于聆听到鸟儿的啼叫,老伴的问候时,该是多么惬意。此时此刻,在某个角落中,我分明清晰地看到一位贫穷的妇女,由于她的肾而带来的折磨,苦苦挣扎着。没关系,至少我的肾没有辜负我,他是健康的,让它再次带给她活力的气息吧。这样我也会如此欣慰。朋友,如果抽走我身上的所有血液,是否可以让某个人的心脏再次
52、跳动呢?如果可以,就请这样做吧,这也是我想看到的。我希望在生死轮回的医院中更多一份活力与微笑。不想看到当我踏进阎王殿的时候你们把我埋葬,但如果真要埋些什么,就请埋葬掉我的缺点与不足吧,把贪婪留给魔鬼,将完美献给上帝。我的生命很简单:奉献。让生命因奉献而精彩!【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所给文题为“生命因奉献而美丽”,审题没有难度,写作中要注意突出“奉献”对人生的意义,主题要积极向上。本题对文体没有限制,写记叙文,可叙述典型事件,或展现典型人物,关键在于能彰显“奉献”给予人的理性思考。写议论文,可围绕“奉献”列举事例,采用正反论证的结构方式证明“生命因奉献而美丽”;也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从反面入手,水到渠成地彰显观点;还可以设置几个分论点,论证生命如何因奉献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