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形成性评价(二)(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5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诗的表达,就是一种修辞技巧;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所谓“寓情于景”,学者朱良志说王维的诗歌短短几句,看似内容单调,实则是以情造出了一个“境”,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独自构成了一个个清静自足但内里蕴含生意的世界,是一个个完整又鲜活的“境”。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境”
2、,可以理解为古代常说的“景”,也可理解为现代诗学中的“现场感”,即具体场景。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耶景耶,难以细分,情景皆哀,浓郁而深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对情的理解,与古典诗歌有所不同,除了情感,还有情绪、情形、情况。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铺张到甚至铺天盖地。情绪不同于情感,情绪更加个人化,是对当下现时的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现代诗多侧重写情绪,写个体情绪的即时发散、渗透和蔓延,因此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比如,
3、同是写现代人的孤寂之静,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写法是“世界上所有人迹罕至的寂静,此刻都跑来跟我坐在了一起”,一种深沉的孤独感,一种与世隔绝的孤独;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则如此写,飞机在降落时,“直升机嗡嗡的声音让大地宁静”,很有现代感,突出飞机降落时的轰鸣与人内心渴望回到安稳大地以求安心的对比这些诗,都将各自感受到的情绪渲染到极致,突出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这是一种现代诗的诗意。无论是情感还是情绪,都有情的要素与元素,“情境”这一概念完全可以借用于当代诗歌创作。当代生活由于移动区域扩大,空间感和时间感都改变了,细节、具体场景、瞬间感受,都可以作为一个个“情境”单元,成为诗的主题和关照对
4、象。以诗的方式保存情感、感受和意义,截取一个个“境”,以诗的方式做现实的切片,来储存一切,并使之永远保留。诗的方式,就是修辞方式。(摘编自李少君以修辞建构诗意)材料二:中国是历史悠久的诗歌大国,产生了独特的诗意审美文化。可以说,诗意的审美是通过感官察觉万物,经由人的心理感受到的。诗意审美的产生和良好的接受不同于普通的审美,它不仅仅是“经由感官觉察”就可以了,它的产生和感受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它是强调自由的精神与环境的协调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于文艺上则需要转化为意境,没有意境难言诗意。艺术家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样,导致他们对诗意的理解与表现也是各有侧重的,但总体来说,应该包括“情景交融”
5、“和谐自由”“超越自然”“生命精神”等品格。在绘画中,诗意的形式是指用点、线、面、光影、肌理等形式语言体现出来的这些诗意的品格、意境。这些品格、意境在曾经的传统艺术表现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笔墨形式。民国时期,林风眠等油画家在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一改陈旧气,加入社会生活和当代艺术的新气象,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突破。首先,林风眠等人大多保留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由于这些艺术家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至青年时期,他们又从传统中走出来留学海外,系统接收了扎实的西方造型语言的体系训练,学习了西方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这些并未改变他们在精神上、文化上和传统的天然联系。表现在作品中,他们会顺其自
6、然地流露出中国的传统审美取向,寓情于物,寄情山水,对自然有极强的感受能力,经常表现与诗词意境相近的美感,甚至直接源取自古典文学艺术。其次,林风眠等人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文人画家以梅兰竹菊或山水、仕女等有象征意味的物象来传达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品格。至民国时期,时代生活的变化需要新的精神滋养,那种长期僵化不变的艺术思想,泥古不化的画风,与古趋同的意境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精神需求。如林风眠1928年在徒呼奈何是不行的国立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中疾呼:“我们祖先的创造力以及独来独往的风尚,亦都湮灭涣散到不可收拾”,而“因袭前代的成法,为其致命之伤”。中国的绘画艺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最后,林
7、风眠等人的创新带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色彩。他们大多自觉地深根于传统文化时又求学西方,目的是改变中国在文化上的羸弱现状,而非否定一切传统艺术文化。他们的诗意表现作品拓宽了表现内容,引入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尤其是西方的形式语言和哲学观念。总之,他们的诗意作品的形式无论如何变化,“情景交融”“和谐自由”“超越自然”“生命精神”等品格和内涵是基本相同的追求。(摘编自柴佳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形式与技法探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典诗歌强调“情境”,把它作为自己特有的诗意呈现方式,这一概念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可借鉴使用。B.与古典诗歌不同,现代诗的情更侧重于故意
8、渲染、夸大的情绪,这种情绪是对当下行为过程的具体体验。C.基于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自由的精神在和环境的协调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才可能是诗意的审美。D.林风眠等人将西方绘画语言体系引入进来,力求改变我国文化羸弱的现状,这是有民族自尊心的创新。【解析】选B。B.“现代诗的情更侧重于故意渲染、夸大的情绪”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现代诗里的情绪有时是故意渲染、夸大和铺张的”可知,情绪“有时”是这种故意的表现,并非全都是这样。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古典诗歌中,无论是寓情于景还是触景生情,都是需要营造一个具体的“景”来承载要表现的“情”。B.作者引经据典,先后
9、引用了王夫之、王国维的相关言论,剖析论证了诗歌中“情境”的概念,很有说服力。C.费尔南多和托马斯以不同的诗句写出了让人感到深入骨髓的孤独寂寞,是因为他们的修辞有个性,将情绪渲染到极点。D.林风眠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意识到我国传统绘画的山水、仕女等选材已存在着致命性的问题,所以才放声疾呼改革。【解析】选D。D.“山水、仕女等选材”偷换概念,根据原文“那种长期僵化不变的艺术思想,泥古不化的画风,与古趋同的意境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精神需求。如林风眠1928年在徒呼奈何是不行的国立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中疾呼因袭前代的成法,为其致命之伤”可见,原文是针对不知变通因袭守旧的“那种艺术思想,泥古不化的画风,
10、与古趋同的意境”而疾呼,而非针对“山水、仕女等选材”,选项杂糅了信息,偷换概念。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绘画大师李可染评价说:“我个人觉得林风眠老师的画摆在世界现代绘画里,就是从文艺复兴之后到印象派的画家之中,也是毫无逊色的,甚至超过他们。”B.林风眠的画特点鲜明,尤其是彩墨画,有着油画般的光色表现力,呈现出含蓄朦胧的东方意境,被艾青评价为“彩色的诗”。C.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将意境作为审美标准,在创作中会将自身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追求画面意境的完美表达。D.齐白石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的笔墨技巧,坚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11、”。【解析】选A。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这些艺术家诗意作品的形式无论怎样变化,但其“品格和内涵是基本相同的追求”。A项是李可染对林风眠绘画成就的评价,并不涉及其具体的品格和内涵的表述,故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BCD三项均涉及了画家及其画作的风格特点,属于有品格和内涵,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4.材料二中,论证林风眠等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探索时既有纵向分析又有横向对比,请简要分析。(7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题干,文中论证林风眠等民国油画家对诗意美的探索主要是在材料二的第3-5段,由“首先其次最后”可判断分了三个层次,再根据“纵向分析”“横向对比”
12、进行筛选。从内容上看,第3段从“从小耳濡目染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至青年时期,他们又从传统中走出来留学海外”来看,主要就林风眠等人自身文化传统在不同年龄段进行了纵向分析;第4段从“传统的文人画家至民国时期林风眠1928年在徒呼奈何是不行的国立杭州艺专纪念周讲演中疾呼:我们祖先的创造力以及独来独往的风尚之伤。中国的绘画艺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可见,主要是写林风眠等人和传统文人画家的横向对比;第5段从“林风眠等人的创新带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色彩。他们大多自觉地深根于传统文化时又求学西方,目的是改变中国在文化上的羸弱现状,而非否定一切传统艺术文化”可见,写他们的作品创新,带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色彩,属
13、于纵向分析的内容。注意回答时先总括,再分析,这样显得答案更规范。答案:纵向分析:第3段林风眠等人自身的纵向分析。小时候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深刻,青年时又接受了西方的现代艺术。第5段写他们的创新,带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色彩,也属于纵向分析。横向对比:第4段将林风眠等人和传统文人画家进行对比。传统文人画家以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来传达情绪表现品格,而他们则认为必须改革中国的绘画艺术,创新意识强烈。5.材料一观点为“诗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材料二则认为“艺术家眼中的诗意总体应包括情景交融”等四种品格。有人认为两则材料提及的诗意风马牛不相及,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0分)答:_【解析】本
14、题开放式作答,可任选一观点进行论述。如不同意,可认为二者是有联系的,如材料一中“诗,说到底,就是以修辞手段建构的诗意”“中国古典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诗意呈现方式,那就是对情境的强调”,材料二说“他们的诗意作品的形式无论如何变化,情景交融和谐自由超越自然生命精神等品格和内涵是基本相同的追求”可见,它们在诗意上是相通的,都强调情境、意境。“诗意的审美是通过感官察觉万物,经由人的心理感受到的它是强调自由的精神与环境的协调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于文艺上则需要转化为意境,没有意境难言诗意。艺术家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样”可见,材料二认为这二者都需要借助“意境”,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诗意审美的产生和良好的接受
15、不同于普通的审美它的产生和感受需要一定的传统文化背景知识,它是强调自由的精神与环境的协调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于文艺上则需要转化为意境,没有意境难言诗意”可见,材料二认为诗意的美感需要借助意境来完成,离开了具体的艺术形式,也就无法产生诗意的美感,也让人无从体验这一美感,艺术也是诗意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同意,可以认为材料一中的诗意是指诗歌中采取的技巧,如“以情造境是古代最常见的修辞手法”“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更是非常普遍的诗歌技巧”“修辞也呈现出个人独特性”等,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或当代诗歌,都离不开以某些技巧手段的建构,这样的建构于诗歌而言就是修辞。材料二“艺术家表达内容、表达方式的多样,导致他们
16、对诗意的理解与表现也是各有侧重”“在绘画中,诗意的形式是指用点、线、面、光影、肌理等形式语言体现出来的这些诗意的品格、意境”可见,主要针对艺术家,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表现多样而不同。既然两则材料中的诗意的主体和客体均不同,所以可认为是毫不相关。答案:示例一:不同意。它们看似没什么关联,实则是对诗意从不同的角度去关照,其本质是相同的。材料一认为诗意就是诗的内容和意境,无论是古代诗歌中的意境还是现代当代诗歌中的情感情绪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具体的“境”表达出来,诗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材料二从艺术家的角度解读诗意,诗意的美感需要借助意境来完成,离开了具体的艺术形式,也就无法产生诗意的美感,也让人无从体验这
17、一美感,艺术也是诗意的不同表现形式。示例二:同意。材料一中的诗意是就诗歌这种文体而言的,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或当代诗歌,都离不开以某些技巧手段的建构,这样的建构于诗歌而言就是修辞。材料二中的诗意是就艺术家这一群体而言的,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和表现因表达内容和方式的多样而不同。两则材料中的诗意的主体和客体均不同,故实则是风马牛不相及。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心上的眼睛欧阳黔森我不止一次站在娄山关的隘口,俯瞰一片巍峨的群山。这是大娄山脉最为险要的地方。隘口向北入川,向南入黔。过了此险便可两边长驱直入,再无如此雄关。娄山关总有很多人,特别是春天的时
18、候。来得最多的是青少年,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是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我的远房亲戚丁三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年纪与我相差无几,按家族字辈儿,我得叫他一声老叔。他记得很深的是学生们在一脸严肃的老师的讲解中并不肃静,他们叽叽喳喳一个个吵闹不休,还一个个快乐地手舞足蹈。看着老师的难堪,丁三老叔并不难过。因为丁三老叔想,红军伯伯们也不会难过,他们应该骄傲,是因为他们英勇地化成了山脉,才换来今天学生们毫无顾忌的笑声。我很奇怪,丁三老叔小学未毕业,如何会不说“牺牲”,而讲“化成了山脉”这么好的词儿。我去娄山关是家常便饭。我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险峻的娄山关是英雄夺关斩将展示风采的地方,这也正是我经常想去的理由。那
19、儿的山,那儿的风,都洋溢着英雄的味道。每当我站在隘口上,仰望山壁上那幅巨大的草书,并情不自禁地朗读它的时候,我的血液就沸腾起来。其实主席忆秦娥娄山关的填词,我早已背得滚瓜烂熟,可我每次依然会沿着毛体那潇洒苍劲的笔力逐字逐句地读下去,仿佛只有读才够力量、够味道。当读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时,我全身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张开着,血液像涨满春水的溪流,正汹涌澎湃浩浩荡荡地奔向心海。我从这奔流中充分体验了血往上涌后那胸中无比宽阔的味道。正思量着什么时候去看丁三老叔,却不想从电视里知道有一种叫“非典型肺炎”的病突然来到了世上,说是尽量少出门流动,于是我有了充分的理由
20、,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去娄山关了,当然也就很久没有见到丁三老叔。知道丁三老叔的消息是五月中旬的时候,我的一个同事经过娄山关时看见了丁三老叔,说是有一帮人戴着口罩,在山口盘查过往车辆上的人员,每个人必须要量体温。丁三老叔忙这忙那地给那伙人当助手。听了这个消息,我是下决心要去看一看丁三老叔的。我知道丁三老叔到山垭口去了,便迫不及待地找他去。我首先看到的是山垭口山壁上熟悉的那幅忆秦娥娄山关。那巨大而苍劲的毛体字,在此时看来,我感觉它更显得庄严而潇洒。再看到的是,丁三老叔在那幅字下,抱着一个男军人的大腿往上推,旁边还有一个女军人在帮忙。看来俩人很吃力,几乎支撑不住那位高大的男军人的身体,那军人的手指总
21、和石壁上的毛体字还有那么一点距离。山壁上那些潇洒而苍劲的字,我也曾不止一次在朗读中产生出想触摸它们的冲动,但终究因了我不够高而打消了念头。从这个男军人高大的身材来看,他也许奋力一跳就能触及那些字,我很奇怪,这么高大而健壮的军人,怎么还要两个弱小的人帮忙?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也来不及想些什么,我赶紧搭上了一把力。放下那位高大的军人后,我看到那男军人昂起的头颅对周围的反应有点儿迟钝,我感觉他的眼睛可能有问题。我静静地看着他,看到墨镜下有泪水流下后,他说话了,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着他摸的方向,“我终于摸到了,摸到了”。我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到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与两位军人,在纪念碑下的石梯上
22、坐了很久,知道了两位军人都是军医。男军人参加过边疆战斗的救护,后因公受伤,双目失明。女军人是内科大夫,是呼吸道病的专家。这位女军人报名参加“非典”治疗队援京,可是报名的人太多,院领导没有同意她去,理由就是因为她丈夫双目失明没人照顾。男军人听妻子读报,听电视,每天关注着疫情,心情一直处在激动中。“我虽然没有了眼睛,可是,我的心现在比什么时候都清楚。我有眼睛,这眼睛比头上的还要清晰,我的眼睛就在这里。”男军人面对着“苍山如海”,手指着胸口说。我和丁三老叔下山的时候,两位军人还坐在石梯上,我想男军人正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着一片起伏的连山。(有删改)文本二:于我而言,创作文学作品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除
23、了写作,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让我如此愉悦。我为何对短篇小说情有独钟?自有我个人的想法。我在还没有完全弄懂小说为何物的时候,就开始了短篇小说的创作。那时候以为小说很简单,短篇更不在话下,随便一写就会发表,或者一不小心就会因此出名改变命运,活活欺小说太甚。接连几封退稿告诉我,小说是不那么好欺负的,失败的滋味,当然还铭心刻骨。但就像历史总愿意书写好的一面那样,我也愿意回忆写作之初的美好冲动,夜深人静了,身体总憋着一股劲儿,或者说一口气,它需要吐出来,释入在稿纸上。吐这口气不需要太长时间,只一个晚上,也不需要太多的笔墨纸,20页300格的稿纸,这便是我心目中的短篇小说。据我的经验,短篇小说可称得上是一种
24、快乐的形式。首先它的篇幅短小,不需要太耗体力,在兴奋点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就已经完成,所以常常给人以饱满、激动和完美的印象;其次它是自由的,任何一个刹那的想法,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变成短篇小说;再次是它能够给人以成就感,无论长短,它毕竟是小说,况且世界上还立着那么几个靠短篇成为大师的榜样。于是乎,我这样的懒汉,终于找到了借口,在没有写出大部头之前,无端便有了良好的感觉。如果说我在写长篇或者中篇的时候倍感痛苦和劳累,那写短篇的大部分时间里却感轻松和快乐。在阅读人群和阅读时间都越来越少的今天,短篇显得尤其适合阅读,它就像小说的浓缩液,能最大程度地去掉废话,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读者以小说的全部感受。所以我以
25、为短篇不仅是一口气写完的,它还必须能够让读者一口气读完。(节选自欧阳黔森我的文学理想与追求自述)【注】文本一提到的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该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革命军人面对失利和困难时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来娄山关的青年学生“吵闹不休”“手舞足蹈”,他们对于战火纷飞的娄山关的历史比较淡漠,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B.丁三老叔是一个守护在娄山关的普通人,他帮助男军人触摸山壁上的字,可以看出他身上有着人性中最为朴素的对英雄的崇敬。C.“非典”来袭,丁三老叔在娄山关协助检测,女军人主动
26、要求前往一线,作者用看似不经意的交代讴歌了和平时期的平民英雄。D.结尾男军人坐在娄山关的石梯上用“心上的眼睛”遥望群山,作者用这样一幅静穆的图画表达了对男军人的惋惜和敬仰之情。【解析】选D。“表达了对男军人的惋惜和敬仰之情”表述有误,男军人遥望群山源于内心对于英雄的崇拜,而他自己本身亦是英雄,作者对他是满怀敬仰的,而并没有“惋惜”之意。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中的“娄山关”与附近的“群山”,不仅是一处风景秀美的历史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英雄精神的颂扬。B.文本一善于抓住关键的细节来刻画人物、表露情感
27、,如丁三老叔讲“化成了山脉”这么好的词儿、男军人在触摸山壁上的字后墨镜下的“泪水”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C.文本一的语言格调质朴而又不失雅致,叙事流畅而自然,文本二为作者自述的关于短篇小说创作的随笔,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这既是文体使然,也可见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D.文本一的情节安排上看似松散无序,实则以“娄山关”为坐标将不同的人对娄山关的不同态度呈现出来;文本二则以自己对于短篇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为线,短小而隽永。【解析】选D。“以自己对于短篇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为线”表述有误,文本二前半部分有“心路历程”的记叙,但后半部分是谈自己对于短篇小说的认识,因此谈不上以“心路历程为线”。8.作者为什么两
28、次提到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分)答:_【解析】题目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两次提到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原因和表达效果,可以结合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加以分析。原因:第一次出现:结合文本一第三段分析可知,险峻的娄山关是英雄夺关斩将展示风采的地方,“我”想去那儿并且读上面的忆秦娥娄山关的填词,表明“我”有英雄情结,对英雄充满仰慕之情;结构上,为后文写去娄山关看望丁三老叔和见到“军人夫妇”做铺垫。第二次出现:结合文本一第六段分析可知,“我”看到山垭口山壁上的忆秦娥娄山关,并听到因参加战斗而双目失明的男军人面对着“苍山如海”的话语,突出了男军人因公受伤后仍乐观坚
29、毅的英雄形象。效果:第一次,当“我”在娄山关读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时,“我”内心激动,热血澎湃,突出了“我”对英雄的仰慕之情;第二次,“我”顺着他手的方向,看到的是“而今迈步从头越”,写“我”看到了男军人这位乐观积极的真正的英雄。小说将诗词内容与小说内容相融合,增加了小说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色彩,同时也使小说的历史底蕴更深厚。答案:突出“我”和“军人夫妇”对英雄的仰慕和内心的英雄情结,且第一处为后文“我”再次去娄山关看望丁三老叔和见到军人夫妇做铺垫;第二处突出男军人乐观坚毅的英雄品格。诗词内容与小说内容相融合,增加了小说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色彩,
30、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历史底蕴与艺术魅力。 9.请综合考虑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作者的短篇小说创作观。(10分)答:_【解析】题目要求综合考虑文本一与文本二的内容,谈谈作者的短篇小说创作观。文本一是小说的原作,文本二是作者创作短篇小说的想法。分析作者的短篇小说创作观,首先要从文本二第三段中提炼观点,再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即可。结合文本二作者的经验一“首先它的篇幅短小,在兴奋点还没有消失的时候就已经完成,所以常常给人以饱满、激动和完美的印象”可知,创作短篇小说要有 “兴奋点”,围绕兴奋点展开情节,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文本一的“兴奋点”即“英雄”,作者先写自己是有英雄情怀的人,然后再写在展现英雄风采
31、的“娄关山”见到守护英雄的丁三叔,并见到“军人夫妇”目睹英雄的风采,始终围绕“英雄”来展开,内容紧凑。结合文本二作者的经验二“其次它是自由的”分析,内容上,作者抒发了自己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记叙了丁三叔守护英雄的事情,还写了军人夫妇“真正英雄”的活动,三者都是故事的主要人物;手法上,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明显的散文化特征。结合文本二“短篇显得尤其适合阅读,它就像小说的浓缩液,能最大程度地去掉废话,能在最短的时间里给读者以小说的全部感受”可知,小说借助娄山关这一景点,将红军长征的历史、英雄精神与和平年代对历史的态度与英雄人物结合起来,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考,使在阅读人群和阅读时间都越
32、来越少的今天,能让读者一口气读完,既了解历史,又思考现实,充分体现了短篇小说是浓缩的艺术。答案:创作短篇小说要有 “兴奋点”,围绕兴奋点展开情节。文本一始终围绕“英雄”来展开,作者仰慕英雄,丁三老叔守护帮助英雄,军人夫妻以英雄来此怀念英雄,使小说的内容紧凑自然。短篇小说创作较为自由。文本一虽为小说,但行文中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但在语言和内容上有明显的散文化特征。内容上无论是我、丁三老叔,还是军人夫妻都可以是小说中故事的主角。短篇小说是浓缩的艺术。小说借助娄山关这一景点,将红军长征的历史、英雄精神与和平年代对历史的态度与英雄人物结合起来,于简单明了的故事中蕴藉深邃的思想,体现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
33、理性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0、11题。咏鹤宋史弥逊缟衣湖上月明天,雪影飘飘意欲仙。世网从来禁不得,高飞冲破晚秋烟。群鹤咏南齐萧道成八风儛遥翮,九野弄清音。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注】诗人功勋卓著,位望日隆,为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诗作于此时。儛:通“舞”。翮(h):本义为羽毛的根部,这里代称鸟翅。1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了白鹤在天朗月清之夜,于湖之上翩翩起舞的景象,意境优美。B.第二首诗前两句描绘出群鹤迎风展翅、自由翱翔、在广阔的原野上恣意鸣叫的豪迈形象。C.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分别写出鹤截然不同
34、的命运,暗寓诗人的遭际,抒发己怀。D.两首咏物诗都紧紧扣住所写之鹤的特点,描写、议论有机结合,意象鲜明,意蕴丰厚。【解析】选C。C项,“两首诗都运用对比的手法”错误,第一首诗并未运用对比,第二首对比了鹤前后遭际命运,因此说两首诗都运用对比是错的。11.两首诗都以“鹤”为歌咏对象,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2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首诗,前两句描写鹤洁白无瑕、飘然出尘的外形,塑造出鹤高洁的形象;后两句则歌颂鹤不受“世网”拘束,高飞在天的姿态,表达诗人对鹤这种志向高洁、追求自由、不受拘束的生活的向往之情,表达诗人追求高洁志趣、向往自由的情绪
35、。第二首诗,前两句描写鹤在野外自由自在飞翔、鸣叫的快乐情景,后两句写鹤被人捕捉后,养在“苑中”不得自由的情景,前后对比,再结合诗人的遭遇“为宋明帝所疑,被调进京城,诗作于此时”可见,诗人是借鹤被束缚,表达自己被束缚的愤懑不满之情,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答案:史诗通过描绘冲破禁锢、自由高飞的鹤,表现诗人对高洁志趣的追求,以及不愿受世俗束缚、向往自由之情;萧诗通过对鹤前后两种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诗人遭受束缚的愤懑之情,以及对昔日无拘无束、自由施展壮志生活的向往之情。三、语言文字运用(2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
36、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曾陷入_的危困之局。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更是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了_的旧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_在新中国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_,国之栋梁。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汉代崔寔在政论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人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人的精神食粮。法律、准则等都
37、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言,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无与伦比风起云涌闪耀模范B.旷古未有风起云涌闪动楷模C.旷古未有风雨飘摇闪耀楷模D.无与伦比风雨飘摇闪动模范【解析】选C。第一处,无与伦比,没有能比得上的(多含褒义);旷古
38、未有,自古以来都没有过。这里说的是近代以来中国遇到的“危困之局”,应用“旷古未有”。第二处,风起云涌,大风起来,乌云涌现,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很不稳定。这里说的是“旧中国”的形势,应用“风雨飘摇”。第三处,闪动,不稳定地抖动;闪耀,闪烁,光彩耀眼。这里说的是雷锋、焦裕禄等在道德星空图上光彩夺目,应用“闪耀”。第四处,模范,值得学习的、作为榜样的人,可以作为榜样的,值得学习的;楷模,榜样,模范。根据语境,这两个词均可使用。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B.从
39、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C.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D.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有节操的人投入到救亡图存。【解析】选B。文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有节操的仁人志士”重复赘余,可删去“有节操的”;二是成分残缺,可在“救亡图存”后加上“的历史洪流中”等。14.文章的叙述通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艺术性,请指出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8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常考修辞的特点,然后结合语段分析判断。常考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夸张、借代、排比等。文段
40、中“这个德是人生磨砺”等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论证“德的重要性”“德是什么”时均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等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答案:文段中使用了排比、引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其中,“这个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文中论证“德的重要性”时均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齐白石学手艺不仅勤动手,_。他发现师父雕的花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固定的
41、样式,什么“麒麟送子”“状元及第”,没什么新意,于是就搞了些创新,( )起初只是试探,没想到雕出来的新品颇受大家欢迎。这种经历让他对国画有了强烈的兴趣,但没有人教他画,而他能看到的国画画册也是比较初级的,所以一直无法真正入门学画。直到20岁的一天,齐白石在一个主顾家里干活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国画教科书。一个想学画的人看到一套画谱,就如同一个想学武的人看到了一套武功秘籍。_,在当时又很稀少珍贵,他只能向书主借来,用薄竹纸覆在书页上,描红一般照着原画一笔一笔勾描。他就这样勾画了足有半年,画了16册,才悉数描完。接下来的5年,齐白石靠这套勾描出来的芥子园画谱做木雕,闲
42、时也反反复复临摹,勤学苦练,他画画的底子就这么打了下来。后来齐白石的画在当地出了名,_。接受了专业指导后,齐白石画技更上一层楼,终成一代国画大家。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把国画里的一些元素,如虫草、花鸟等,迁移到木雕里。B.把国画里的一些如虫草、花鸟等的元素,迁移到木雕里。C.国画里的一些元素,如虫草、花鸟等,被迁移到木雕里。D.国画里的一些如虫草、花鸟等的元素,被迁移到木雕里。【解析】选A。根据文章上下文,陈述主语是“他”,应该用把字句,排除C、D两项;B项,虫草、花鸟作句子定语,句子冗长,不符合上下文的语言风格,上下文语言短句多,语言简洁明快。排除
43、B项。故选A。16.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8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和补写句子的能力。根据文章上下文,的上文是“不仅勤动手”,可以推知下一句应该是“而且善于动脑”等句意相同的句子;处下文有“他只能向书主借来”这样的句子,可以推知上文应该是“书是别人的”等一类句子;处下文有“接受了专业指导后”,可以推知,专业指导来自名师,所以应该填写“名家招收他为徒弟”一类句子。并且上下文语言短句多,语言简洁明快,风格一致。答案:更善动脑可是这套书是别人的引来名画家收他为徒四、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
44、写作。(60分)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过程中,就“有为”和“无为”产生了以下争论。有同学说,老子有言:“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所以,在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无为而治”,顺应自然。有同学反驳: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更有时代意义,我们应该像儒家那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班级计划召开“传承优秀文化,奏响时代凯歌”主题班会,请针对上述同学的认识,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的观点、认识和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45、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针对材料的思考与感悟,围绕“传承优秀文化,奏响时代凯歌”的班会主题,写一篇面向全班同学的发言稿。材料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是应该顺其自然,还是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学生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另外还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参考立意:(1)传承优秀文化,是一个人的责任;(2)文化传承要与时俱进;(3)文化活在街道上、家庭中、人心里;(4)主流媒体要担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46、文化的重任。【参考例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的责任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的责任。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作为年轻人中的一员,当我们听着京剧,唱着粤剧,写着毛笔字,下着象棋,过着元宵节的时候,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有责任努力地去传承它。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就有着一群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并努力传播它的年轻人。在很多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时候,他们却默默地选择了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记得前段时间有一档名为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经常登上网络热搜,怀着好奇之心,我观看了一下,我发现神秘的故宫,伴随镜头移转,一步一景,徐徐地
47、在我们面前展开,真是让观众大开眼界。无疑是这帮年轻人承担起了传播故宫文化的重任。不少青年人演绎、观看、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固然令人欣喜,但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它们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落在了后面。缘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历史悠久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手工艺刺绣,如今因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这些都是令我们痛心无比的。面对着这些即将失落的传统文化,难道我们不应该想着为它做一点什么吗?其实啊,我们想再次激活它们,必须要有新颖的创意,重新发现它的亮点,找到新的发展途径,让更多对传统文化有热情和责任感的年轻人参与到“开发”当中。同学们,传承传统
48、文化本来就应该是我们每个年轻人的责任。年长的一辈终归慢慢老去,薪火相传,我们要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那么,就让我们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吧。传统文化于我们而言,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琴棋书画的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也不只是委身于汉服唐装的余韵里它于我们而言,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更是万众瞩目的民俗,更是地域文化当中独一无二的奇葩。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层面的。就拿茂名地区来说,冼夫人文化、高州的茄雕和木偶戏、信宜的飘色和玉雕、化州的跳禾楼、茂南的十番锣鼓和山歌就是一张张名片,需要我们大家不断地擦亮。我们大可以在茶余饭后多一点去亲近它们,多一点去学习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去传播它们,让它们在我们年轻一代的手中熠熠生辉!只有我们将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好了,传统文化自然会遍地开花。同学们,习近平主席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那么,让我们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吧!让传统文化充实我们的生活,丰盈我们的内心,滋养我们的精神。我也坚信,传统文化定会因为我们的年轻和敢作为而生机勃勃。只有我们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自己的责任,为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奉献才智,传统文化才能够拥抱时代,走向未来。传统文化的兴衰,我的责任!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